《慎五堂治驗錄》~ 卷十四 (2)
卷十四 (2)
1. 卷十四
鮮生地(七錢),淡豆豉(四錢),金銀花(一錢半),犀角尖(四分),薄荷葉(五分),牛蒡子(三錢),連翹殼(一錢半),枇杷葉(五錢),湖丹皮(一錢半),潤元參(四錢),甘中黃(七分),桑葉(四錢)枝(四錢)
初二日。昨進氣血雙清,汗出而熱愈甚,晝則神迷,夜則狂語肢痙,脈弦數,舌邊赤苔黃,便溏溲赤,齒焦唇裂,此《內經》所謂陰陽交證也。勉擬救陰清熱,恐難回挽天機。
鮮生地(一兩半),生鱉甲(一兩半),麥冬(三錢),甘草梢(七分),鮮石斛(五錢),鮮交藤(五錢),知母(一錢半),二生稻(一兩),元參(五錢),桑枝(七錢)葉(三錢),葦根(一兩半)
初三日。昨進救陰制陽,神識略清,餘症依然,舌仍脫液,脈右細左洪數,無倫陰液告竭,陽邪內陷,所謂下厥上竭也。勉再擬玉璜先生法,以圖十一。
鮮生地(七錢),細生地(一兩),元參(七錢),龜板(一兩),二生稻(二兩),桑枝(四錢)葉(三錢),麥門冬(三錢),生牡蠣(一兩),白芍(三錢),鮮石斛(五錢),生鱉甲(一兩),甘草(一錢半)
初四日。昨投救陰潛陽,神清痙止,焦苔轉潤,惟夜間發熱,便溏色赤,脈如前案,尚在險途,依原進步,再效為福。
細生地(一兩半),元參(七錢),干霍斛(四錢),地骨皮(三錢),大白芍(二錢),白薇(三錢),龜板(一兩),生牡蠣(十六兩),煅牡蠣(四兩),嫩甘草(一錢半),麥冬(三錢),生鱉甲(一兩),二生稻(十六兩)煎湯代水。
初五日。診脈弦細而數,身熱雖淡不清,齒枯漸潤,便溏亦減其半,肢痙、妄語、痰聲、氣促四者一齊而定,此乃天助,非人力也。前方佐醒胃為治,脈和得谷則昌。
細生地(一兩半),白芍(五錢),元參(五錢),干霍斛(五錢),麥門冬(四錢),甘草(一錢半),白薇(三錢),二生稻(三錢),清阿膠(一錢半),龜板(一兩)
初七日。育陰醒胃,齒焦已潤,便泄亦止,脈尚未和,日晡微熱,再與甘潤以渥余焰,安不妄危,調攝宜慎。
細生地(一兩半),元參(五錢),干霍斛(五錢),龜板(一兩),麥門冬(六錢),白芍(五錢),白薇(二錢),穀芽(二兩),清阿膠(一錢半),甘草(一錢半),夏枯草(四錢)
(案502)王巧,網船。發熱有汗不解,口渴引飲,頭脹咳嗽,嘔惡脅痛,不飢不食,脈弦。大風濕熱逗留肺胃,恐有痰潮厥逆之變,暫擬宣化為治,不致加重則幸。
水葦根(五錢),關苡米(三錢),青蒿(二錢半,炒),牛蒡子(三錢,炒),冬瓜子(三錢半),枇杷葉(五錢),光杏仁(三錢),桑葉(三錢),竹二青(三錢),射干(五分)
白話文:
[卷十四]
第一天:使用鮮生地、淡豆豉、金銀花、犀角尖、薄荷葉、牛蒡子、連翹殼、枇杷葉、湖丹皮、潤元參、甘中黃、桑葉及桑枝。病人氣血俱虛,汗出卻熱勢更甚,白天神志不清,晚上胡言亂語且抽搐,脈象弦數,舌邊紅苔黃,大便稀溏,小便赤,齒焦唇裂,這是陰陽交敗的症狀。努力試圖救陰清熱,但恐怕難以挽回病情。
第二天:使用鮮生地、生鱉甲、麥冬、甘草梢、鮮石斛、鮮交藤、知母、二生稻、元參、桑枝及桑葉、葦根。昨天用藥後,神志略微清醒,其他症狀依然存在,舌頭依然乾燥無津,脈象右側細小左側洪大且數,陰液耗竭,陽邪內陷,這是下厥上竭的表現。再次嘗試玉璜先生的治療方法。
第三天:使用鮮生地、細生地、元參、龜板、二生稻、桑枝及桑葉、麥門冬、生牡蠣、白芍、鮮石斛、生鱉甲、甘草。昨天用藥後,神志清醒,抽搐停止,舌苔轉濕潤,但夜間仍發熱,大便稀溏且色赤,脈象如前,病情依然危急,繼續原方治療。
第四天:使用細生地、元參、干霍斛、地骨皮、大白芍、白薇、龜板、生牡蠣、煅牡蠣、嫩甘草、麥冬、生鱉甲、二生稻,煎湯當水服用。昨天用藥後,神志清醒,抽搐停止,舌苔轉濕潤,但夜間仍發熱,大便稀溏色赤,脈象如前,仍處於危險之中,按原方繼續服用。
第五天:脈象弦細而數,發熱雖然減輕但未完全退去,齒枯的情況有所改善,大便稀溏也減輕了一半,肢體抽搐、胡言亂語、痰聲、氣促等四種症狀同時消失,這是天佑,非人力所能及。之前的藥方加入醒胃之品,脈象和緩則病情好轉。
第七天:使用細生地、白芍、元參、干霍斛、麥門冬、甘草、白薇、二生稻、清阿膠、龜板。繼續滋陰醒胃,齒焦已改善,大便稀溏也停止,脈象尚未和緩,日暮略有發熱,再用甘潤之品以緩解餘熱,病情不再危急,但調攝仍需謹慎。
第七天:使用細生地、元參、干霍斛、龜板、麥門冬、白芍、白薇、穀芽、清阿膠、甘草、夏枯草。
(病例502)王巧,船工。發熱伴有汗出不解,口渴欲飲,頭脹咳嗽,嘔吐腹痛,不飢不食,脈象弦數。大風濕熱停留在肺胃,恐怕有痰濁厥逆的變化,暫時用宣化之法治療,避免病情加重。使用水葦根、關苡米、青蒿、牛蒡子、冬瓜子、枇杷葉、光杏仁、桑葉、竹葉、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