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案42)姚左,庚辰,網船。素喜飲酒,新春患感,連投清解,未見效驗。忽然目色如金,膚黃若橘,寒熱時形,喘咳脅痛,二便澀少,脈來軟數,舌苔黃厚。斯乃新感風邪,經久化熱,引動酒濕,濕熱相蒸,而成陽黃證。急予仲景梔子柏皮湯以滌濕化熱。

茵陳(三錢),海金砂(三錢),杏仁(三錢),射干(一錢半),炒山梔(一錢半),飛滑石(三錢),葦根(五錢),黃柏(一錢半),大豆卷(三錢),大黃汁染燈心(三尺)

(案43)陸木匠,蓬萊鎮。始受風邪,新浴著寒,即患惡寒、怕風、發熱,咳嗽脅痛,脈細苔白。治以溫散。

蘇葉,旋覆花,牛蒡子,薄荷,前胡,象貝母,淡豆豉,杏仁

(案44)孫福山嫂,殺豬浜。年愈七旬。伏邪春發,寒熱無汗,腹痛下痢,痢且無度,嘔吐不食,舌絳苔黑。正虛津涸,治非易易。

鮮石斛(七錢),白頭翁(三錢),赤芍(一錢),竹茹(二錢),鮮沙參(五錢),甘草梢(一錢半),桑葉(三錢),牛蒡子(四錢),秦皮(三錢),薄荷(七分)

一劑知,二劑已。

(案45)潘壽芳,庚辰,張涇。寒熱得汗似淡,靜則鄭聲不休,呃忒連續而來,微微咳嗽,脈細微,苔微白。胃虛氣逆,中無砥柱,頗為棘手,勉擬仲景鎮逆理虛法應之。

旋覆花代赭湯加茯苓、陳皮、竹茹、粳米、石斛,甘草用二錢。四帖愈。

(案46)八字廟王和觀,庚辰歲底患感,已數日矣,邀余診之。望其顴色如朱,舌赤苔黃。聞喘促如吼,咳嗽不休。問其脅痛如刺,灼熱無汗,鼻血,痰中牽紅。切其脈數,息中有止。余曰:「奇哉!曾服熱藥否?」曰:「然。」索方視之,乃桂枝湯也。良由溫熱相煽,火勢鼓盪,脈絡之間為之斷續也。

且桂枝湯為溫病無汗之忌藥,服之不即死,乃幸耳。立案云:「此症本風溫內熾,不用涼解之法,反用溫熱之品,以火濟火,有是理耶?二溫相合,其勢猛烈。溫即熱也,熱即火也,金石尚不堪其流爍,況人非金石之質乎。」遂書方以羚、貝、薄、元、菊、蒡、銀、茹、枇、甘、石、斛等為劑,汗出熱淡,脈亦不斷。

至正月初二日復診,熱勢夜甚,自汗喘促,子刻各恙加增,戴陽譫語,左尺脈大,舌苔薄黃。乃陰不戀陽,陽但上冒,邪湊入陰,陰愈傷矣。即予元、知、鱉、蠣、青蒿、地骨、沙參、貝母、糯稻根鬚、冬瓜子仁等味,三劑而愈。改用前方去知母,加人參、首烏,調補兼旬,始克起榻坐立。

(案47)蓬溪天和酒坊陸永山。庚辰小除夕患周身微寒,少頃壯熱。楊醫劑以溫散,遂臥榻不起,苔即化黑,頭脅皆痛,脘痞痰多,速余診之。脈來左芤右細,鼻息鼾喘,是外風引動伏氣,津液被溫燥劫盡,所謂「一逆尚引日」也。疏方以桑、牛、羚、貝、旋、通、蒿、薄、枇杷葉、絲瓜絡之輩,汗出熱解,諸痛皆緩。

白話文:

[卷二]

(案42)姚姓男子,庚辰年,在網船上。平素愛喝酒,新年時感冒,連續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不見效。突然眼睛發黃像金子,皮膚黃得像橘子,寒熱交替,喘咳胸痛,大小便不通暢,脈搏軟弱而數次,舌苔黃厚。這是新感風邪,久而化熱,引發酒濕,濕熱交蒸,形成陽黃症。緊急用仲景的梔子柏皮湯來去除濕邪化解熱毒。

處方:茵陳、海金砂、杏仁、射干、炒山梔、飛滑石、葦根、黃柏、大豆卷、大黃汁染燈心。

(案43)蓬萊鎮的陸姓木匠。一開始受風邪,新洗完澡受寒,就出現惡寒、怕風、發熱、咳嗽胸痛,脈細苔白。用溫散的方法治療。

處方:蘇葉、旋覆花、牛蒡子、薄荷、前胡、象貝母、淡豆豉、杏仁。

(案44)殺豬浜的孫福山嫂子,七十多歲。伏邪春發,寒熱無汗,腹痛腹瀉,腹瀉不止,嘔吐不進食,舌紅苔黑。正氣虛弱,津液耗竭,治療不容易。

處方:鮮石斛、白頭翁、赤芍、竹茹、鮮沙參、甘草梢、桑葉、牛蒡子、秦皮、薄荷。 一劑見效,兩劑痊癒。

(案45)庚辰年,張涇的潘壽芳。寒熱後出汗但汗液稀少,靜下來時咳嗽不止,呃逆連續發生,輕微咳嗽,脈細微,苔微白。胃虛氣逆,中氣不足,很棘手,勉強參考仲景的鎮逆理虛方法治療。

處方:旋覆花代赭湯加茯苓、陳皮、竹茹、粳米、石斛,甘草加倍。四帖藥痊癒。

(案46)庚辰年末,八字廟的王和觀感冒數日,邀請我診治。觀察到他的顴骨顏色像朱砂,舌紅苔黃。聽到他喘息急促像吼叫,咳嗽不止。詢問得知他胸痛如針刺,灼熱無汗,流鼻血,痰中帶血絲。把脈發現脈搏數次,呼吸時停頓。我說:「奇怪!你服用過熱藥嗎?」他說:「是的。」我索取處方查看,原來是桂枝湯。這是因為溫熱相互煽動,火勢旺盛,導致脈絡間斷續。

而且桂枝湯是溫病無汗的禁忌藥物,服用後沒立即死亡,算是幸運。我記錄下來:「這個病症本是風溫內熾,不用涼解的方法,反而用溫熱的藥物,用火攻火,有道理嗎?兩種溫熱藥物合用,力量猛烈。溫就是熱,熱就是火,金石都難以承受其焚燒,何況人不是金石之體呢?」於是開了處方,用羚羊角、貝母、薄荷、元參、菊花、牛蒡子、銀花、竹茹、枇杷葉、甘草、石膏、石斛等藥物,汗出熱退,脈搏也不再斷續。

正月初二複診,夜間病情加重,自汗喘促,半夜病情加重,神志不清,左尺脈大,舌苔薄黃。這是陰氣不守陽氣,陽氣只是向上冒,邪氣侵入陰氣,陰氣更加受損了。立即用元參、知母、鱉甲、牡蠣、青蒿、地骨皮、沙參、貝母、糯稻根鬚、冬瓜子仁等藥物,三劑藥痊癒。改用之前的處方去掉知母,加入人參、何首烏,調補十天,才能下床坐立。

(案47)庚辰年除夕前一天,蓬溪天和酒坊的陸永山。患全身輕微發冷,一會兒就高燒。楊姓醫生用溫散的方法治療,結果臥床不起,舌苔轉黑,頭部和胸部都痛,脘腹痞滿,痰多,急忙請我診治。脈搏左側洪大,右側細弱,呼吸鼾喘,這是外感風邪引動伏氣,津液被溫燥耗盡,所謂「一逆尚引日」也。開處方用桑葉、牛蒡子、羚羊角、貝母、旋覆花、通草、青蒿、薄荷、枇杷葉、絲瓜絡等藥物,汗出熱解,各種疼痛都緩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