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三 (1)

1. 卷十三

(案470)石牌鎮南榮桂生,丁亥。丁亥正月,宿恙臍腹隱痛復發,抑且有聚扛起,便溏如泄,面色青㿠,脈緊弦,苔薄白。此即臍疝奔豚之症也,用仲祖法。

安桂(三分),杞子(五錢),白芍(一錢半),茯神(三錢),甘草(三分),川芎(三分),木香(一錢),神麯(一錢),淡吳茱萸(三分)

(案471)榮桂生室。患肢節及心驚惕不安,間日一發,無定期,自汗目閉,神識無主,是正虛痰湊也。

杞子,柏仁,棗仁,天麻,龍齒,益智仁,半夏,秫米,合歡,萱花,牡蠣,淮小麥,甘草,遠志,蓮子,紅棗,惜字爐中灰

(案472)葉尉生。年弱冠,丁亥仲秋患微寒發熱,熱不甚熾,胸痞泛惡,神煩不寐,舌絳苔白。固是伏邪晚發,痰阻清陽之故。用蘇、連、蒿、半等,嘔止,神煩益甚,時有譫語,總云胸痞不舒。視舌質絳苔黃,痰阻氣機,氣分矇蔽,營分伏邪不化矣。用陷胸加雪羹、梔、豉,旬日而康。

其室產後原虛,李新甫老醫多投補品,反見虛象,目膚微黃,眩暈不能行動,帶多,寒熱式微。雅謂風氣由陽明入胃,則目眥黃。劉守真特製青龍散一方,或者此病是其對症之方耶。書以試之,果驗。

(案473)薛家灘吳子英,年約四十歲,丁亥之冬臁瘡起恙,膿水去多,瘡口漸大。苦寒日進,膿收而脂水常流,以致營陰大耗,寒熱如瘧,形漸枯癯。戊子仲春,延余診治,見其納少便薄,脈象純弦,舌苔薄白,唇無華色。病本營虛,儼似勞怯。

勉用首烏、於朮、石斛、杜仲、枸杞子、穀芽、丹參、血餘、女貞、生地、香附、苡仁、萆薢、茯神、合歡皮等出入為方,十劑而寒熱除,十劑而納食加,二十劑而瘡平人起,可以行走矣。

(案474)蔡裕。住薛家灘,年近五旬。丁亥仲秋起脘痛,寒熱形,日消索。延至臘底,納穀鮮少,脘間癖塊脹大,便難溲赤,痛仍不止,名劑遍嘗無驗。雅診脈弦苔黃,病是木鬱土中,土氣不達,留邪在絡,癖乃肆橫。先用左金、安桂、楝、芍、香附、旋、蔞、半、茯、沉、蘇、橘皮、絲瓜絡、雪羹等,一劑即松,漸加補中,後以香砂六君子合安東加桂芍歸為丸服之,竟刈其根。

(案475)朝陽門龔福觀子。沖年夢遺,雅遵仲景桂枝加龍骨牡蠣合桑螵蛸散而愈。然顴紅肉削,總不復原。延至戊子之夏,勞力過度,起形寒發熱,大汗不食,神倦不堪,小溲不禁,舌白脈細。不敢主方,聊與清熱養胃。遂延陳乃興調治,許其旬日收功,用柴、卷、蘇、通透疹之法,不二服而告殂矣。此病本屬不治,況更加以虛虛之誤哉。

(案476)吳殿。高年,氣促喘急,汗出肢冷,胸悶脘痞,按之則痛,脈右滑,舌白膩。宿食夾痰內阻,衝脈之氣直衝清道,恐其真元上脫,草木無功矣。

白話文:

[卷十三]

(案470)石牌鎮南榮桂生,丁亥年。丁亥正月,原本的腹部隱痛又發作,而且疼痛聚集成塊,大便稀溏如瀉,面色青灰,脈象緊弦,舌苔薄白。這是臍疝奔豚的症狀,用仲景的治療方法。

處方:安息香(三分)、枸杞子(五錢)、白芍藥(一錢半)、茯苓(三錢)、甘草(三分)、川芎(三分)、木香(一錢)、神麴(一錢)、淡吳茱萸(三分)

(案471)榮桂生的妻子。患有肢體關節疼痛和心悸不安,隔日發作一次,沒有規律,自汗、眼瞼閉合、神志不清,這是正氣虛弱、痰濁壅盛所致。

處方:枸杞子、柏子仁、棗仁、天麻、龍齒、益智仁、半夏、秫米、合歡花、萱草花、牡蠣、淮山藥、甘草、遠志、蓮子、紅棗、惜字爐中灰

(案472)葉尉生。年輕人,丁亥年仲秋患有輕微的寒熱,熱象不甚明顯,胸部痞悶、噁心、煩躁失眠,舌頭紅絳,苔白。這是伏藏的邪氣在秋季發作,痰濁阻礙清陽之氣所致。用蘇葉、連翹、茵陳蒿、半夏等藥,結果嘔吐停止了,但煩躁更加嚴重,偶爾神志不清,總說胸部痞悶不舒服。觀察舌質紅絳,苔黃,痰濁阻礙氣機,氣分被蒙蔽,營分伏邪未化。於是使用陷胸湯加雪羹、梔子、豆豉,十天后痊癒。

他的妻子產後身體虛弱,李新甫老醫生多次使用補藥,反而出現虛弱的症狀,眼白微黃、頭暈目眩無法行動、帶下增多、寒熱減輕。據說風邪由陽明經侵入胃部,就會導致眼白黃染。劉守真特別製作的青龍散一方,或許是這個病症的對症藥方。書寫下來試用,果然有效。

(案473)薛家灘吳子英,約四十歲,丁亥年冬天腿部潰瘍發病,膿水排出很多,瘡口越來越大。病情日漸加重,膿水減少而脂水常流,導致營陰大耗,寒熱如瘧疾,身體日漸消瘦。戊子年仲春,請我診治,見他食慾不振、大便稀薄、脈象弦滑、舌苔薄白、嘴唇沒有血色。病根在於營氣虛弱,如同勞倦之象。

我盡力使用何首烏、蒼朮、石斛、杜仲、枸杞子、麥芽、丹參、血竭、女貞子、生地黃、香附、薏苡仁、萆薢、茯苓、合歡皮等藥材加減組方,服藥十劑後寒熱去除,十劑後食慾增加,二十劑後瘡瘍痊癒,可以行走。

(案474)蔡裕。住薛家灘,將近五十歲。丁亥年仲秋開始脘腹疼痛,伴有寒熱,身體日漸消瘦。到臘月底,食慾極差,脘腹有硬塊脹大,大便困難,小便赤澀,疼痛仍未停止,服用很多名貴藥物均無效。我診脈弦數,舌苔黃,此病是肝氣鬱滯於脾土之中,脾土之氣不通,邪氣留滯於經絡,所以出現痞塊。先用左金丸、安息香、苦楝皮、白芍藥、香附、川芎、薄荷、半夏、茯苓、沉香、蘇葉、橘皮、絲瓜絡、雪羹等藥,一劑藥就見效,逐漸加用補益中氣的藥物,後來用香砂六君子湯合安中散加桂枝、白芍藥、熟地黃製成丸藥服用,終於根治。

(案475)朝陽門龔福觀的兒子。年輕時夢遺,按照仲景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桑螵蛸散治療而痊癒。但是面頰紅赤,身體消瘦,一直沒有恢復。到戊子年夏天,勞累過度,出現形寒發熱、大汗淋漓、不思飲食、神倦乏力、尿失禁、舌苔白、脈象細弱。我不敢擅自開方,只是給他服用一些清熱養胃的藥物。後來他請陳乃興醫生治療,預計十天可以痊癒,使用了柴胡、葛根、蘇葉等藥物以透發疹子,但服藥不到兩劑就去世了。這病本來就難治癒,況且又用虛虛之法誤治,更是雪上加霜。

(案476)吳殿。高齡,氣喘、呼吸急促、汗出肢冷、胸悶脘腹痞滿、按壓疼痛、脈象右滑、舌苔白膩。宿食和痰濁阻滯於內,衝脈之氣直衝上焦,恐怕真元將要脫離,藥物也無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