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藝

《慎五堂治驗錄》~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卷一

伏邪轉入少陽,可從樞轉而逐之,寒熱即止,眠食俱安,便通溲清,舌潤脈和。再擬清養和解,以杜反復。

西洋參(一錢半),茯神(三錢),桑枝(三錢),桑葉(三錢),宋半夏(一錢半),川斛(三錢),青蒿(三錢),穀芽(一兩),冬瓜子(三錢),豆卷(三錢),薔薇露(一兩)

(案31)陳茂春,湯家港,十二月。灼熱無汗,夜即神昏譫語,咳嗽,左乳刺痛,頭微痛,口不渴,舌中邊絳色,苔糙無津,脈弦數。風溫由衛入營,治以清透一法。

鮮生地(八錢),丹皮(一錢半),鮮石斛(八錢),羚角(三錢),淡豆豉(五錢),桑葉(三錢),鮮石菖(五分),薄荷(一錢),川貝母(三錢),竹心(廿枚),連翹心(三錢)

又,去丹皮、鮮石菖。

身熱有汗不解,頭痛口苦納呆,脈右濡左弦,舌紅苔薄白,目窠微腫。擬清泄法為治。

桑葉(二錢),滑石(三錢),連翹(一錢半),藿香(一錢半),豆卷(三錢),杏仁(三錢),通草(四分),半夏(一錢半),夏枯(三錢),佛手(五分),稻葉(三錢)

(案32)池,右。納減運遲,一身酸楚,脈象細弦,右尺稍微,勞動傷中,治以培補。

川石斛(四)錢,苡仁(五錢),丹參(三錢),乳香(五分),五加皮(三錢),桑枝(四錢),秦艽(一錢半),沒藥(五分),絡石藤(二錢),杜仲(一錢半),香附(三錢),陳皮(一錢),穀芽(五錢)

諸症如前,再擬一枝春法。

桂枝(三分),威靈仙(一錢半),薄荷(五分),桑枝(七錢),秦艽(一錢半),木防己(一錢半),枳殼(七分),松節(三錢),杏仁(三錢),穀芽(五錢)

一身酸楚已定,右臂仍痛,不能舉動。風濕夾痰所致,治以祛風化痰滲濕。

桑枝(一兩),松毛(一兩),半夏(一錢半),蠶砂(三錢),靈仙(一錢),薑黃(七分),竹瀝(一杯),苡仁(三錢),絡石(三錢)

(案33)羅少耕母,正月廿七,蓬萊鎮。耄年伏暑,春發兼感溫風。初病寒熱日作,繼則但熱無寒、無汗。素無頭痛,今惟脹眩而已。咳嗽,脅痛,口渴,舌心干黃紅,脈弦數,左兼芤,皆有歇止。擬以扶本托邪,是洄溪發汗先務生津之訓也。

炙甘草(一錢半),蟬衣(一錢),菊花(三錢),夏枯(三錢),枇杷葉(七錢),鮮斛(五錢),羚角(二錢),桑葉(三錢),旋覆花(二錢),川貝(二錢)

(案34)張和觀內,辛巳十月,西坭涇。勞力,瘧後脘脹如鼓,邪氣戀而清陽不展也。治以清泄通陽。

大豆卷(三錢),青蒿梗(三錢),石菖蒲(一錢半),淡豆豉(三錢),代赭石(三錢),製半夏(一錢半),廣藿香(一錢半),旋覆花(三錢),螺螄殼(三錢),薤白頭(三錢),瓜蔞皮(三錢)

白話文:

[卷一]

邪氣入侵少陽經,可以從樞穴入手驅逐它,寒熱就會停止,睡眠和飲食都正常,大便通暢,小便清澈,舌頭濕潤,脈象平和。再用清熱養陰、和解的藥方,以防止疾病復發。

處方一:西洋參(1.5克)、茯神(3克)、桑枝(3克)、桑葉(3克)、宋半夏(1.5克)、川貝母(3克)、青蒿(3克)、穀芽(10克)、冬瓜子(3克)、豆卷(3克)、薔薇露(10克)

(案例31)陳茂春,湯家港,十二月。症狀:發高燒不汗,晚上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咳嗽,左乳房刺痛,輕微頭痛,不口渴,舌頭中間偏兩側紅絳,舌苔粗糙乾燥,脈象弦數。診斷:風溫邪氣由衛分侵入營分,治療方法:清熱解毒。

處方二:鮮生地(8克)、丹皮(1.5克)、鮮石斛(8克)、羚羊角(3克)、淡豆豉(5克)、桑葉(3克)、鮮石菖蒲(0.5克)、薄荷(1克)、川貝母(3克)、竹心(20枚)、連翹心(3克)

修改處方二:去掉丹皮、鮮石菖蒲。

症狀:發熱但出汗不止,頭痛、口苦、食慾不振,右側脈象濡弱,左側脈象弦數,舌頭紅,舌苔薄白,眼睛四周略微腫脹。治療方法:清熱瀉火。

處方三:桑葉(2克)、滑石(3克)、連翹(1.5克)、藿香(1.5克)、豆卷(3克)、杏仁(3克)、通草(0.4克)、半夏(1.5克)、夏枯草(3克)、佛手(0.5克)、稻葉(3克)

(案例32)池某,右側。症狀:食慾減退,行動遲緩,全身酸痛,脈象細弦,右尺脈略微虛弱,因勞動而傷到身體,治療方法:益氣補虛。

處方四:川石斛(4克)、薏苡仁(5克)、丹參(3克)、乳香(0.5克)、五加皮(3克)、桑枝(4克)、秦艽(1.5克)、沒藥(0.5克)、絡石藤(2克)、杜仲(1.5克)、香附(3克)、陳皮(1克)、穀芽(5克)

症狀如前,再用一枝春方治療。

處方五:桂枝(0.3克)、威靈仙(1.5克)、薄荷(0.5克)、桑枝(7克)、秦艽(1.5克)、木防己(1.5克)、枳殼(0.7克)、松節(3克)、杏仁(3克)、穀芽(5克)

症狀:全身酸痛已減輕,但右臂仍然疼痛,無法抬起。診斷:風濕夾痰,治療方法:祛風化痰除濕。

處方六:桑枝(10克)、松針(10克)、半夏(1.5克)、蠶砂(3克)、威靈仙(1克)、薑黃(0.7克)、竹瀝(一杯)、薏苡仁(3克)、絡石藤(3克)

(案例33)羅少耕的母親,正月廿七,蓬萊鎮。症狀:老年人伏暑,春天又受溫病之邪。初期症狀為寒熱交替,後來變成單純發熱,不出汗。平時沒有頭痛,現在只有頭脹眩暈。咳嗽,肋痛,口渴,舌頭中間乾燥發黃發紅,脈象弦數,左脈兼見虛弱,脈象時有時無。治療方法:扶正祛邪,先發汗後生津。

處方七:炙甘草(1.5克)、蟬蛻(1克)、菊花(3克)、夏枯草(3克)、枇杷葉(7克)、鮮石斛(5克)、羚羊角(2克)、桑葉(3克)、旋覆花(2克)、川貝母(2克)

(案例34)張和觀內,辛巳十月,西坭涇。症狀:勞累後,瘧疾痊癒後脘腹脹滿如鼓,邪氣滯留,陽氣不能舒展。治療方法:清熱利濕通陽。

處方八:大豆卷(3克)、青蒿梗(3克)、石菖蒲(1.5克)、淡豆豉(3克)、代赭石(3克)、制半夏(1.5克)、廣藿香(1.5克)、旋覆花(3克)、螺螄殼(3克)、薤白頭(3克)、瓜蔞皮(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