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經應錄》~ 卷四 婦女疾病門 (2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婦女疾病門 (20)

1. 四十三、集方

共為細末,以高米曲一斤半熬濃,曬乾為末。再加曲熬,如是三次,曬乾末之,共為細末,以鱉甲、益母、大黃、三膠和勻,再加煉蜜為丸,重一錢五分,蠟皮封護。用時溫開水和,空心服,瘀甚之證黃酒下。

一治癥結不散不痛;一治癥發痛甚;一治血痹;一治婦女乾血癆症之屬實者;一治瘧母左脅痛而寒熱者;一治婦女經帶前作痛,古謂之痛經者;一治婦女將欲行經而寒熱者;一治婦女將欲行經,誤食生冷腹痛者;一治婦女經閉;一治婦女經來紫黑色甚至成塊者;一治腰痛之因於跌撲死血者;一治產後瘀血,少腹痛拒按者;一治跌僕昏暈欲死者;一治金瘡棒瘡之有瘀滯者。

[固陽丸]黃耆,當歸,乾薑,赤石脂,舶茴香,白龍骨,陽起石,肉桂,韭子,茯苓,黃鹽

上法制為末,酒糊丸,每服五十九,溫酒下,系固陽攝陰用之,宜審脈症。

[椿皮丸]椿根白皮,白芍,良薑,黃柏

上為末,粥漿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治瘦人帶下,熱勝於濕。

[疏肝清胃丸]夏枯草,蒲公英,金銀花,漏蘆,橘葉,甘菊,豭鼠糞,紫花地丁,貝母,連翹,白芷,山慈姑,瓜蔞子,炙甘草,陳皮,茜根,乳香,沒藥

上法等分為末,另用夏枯草煎膏為丸。每服五錢,開水送下。

乳岩發於乳中,按胃經循乳穴。歌云:乳中正在乳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又肝經循乳穴,歌云:循本經之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故前賢皆以憂思鬱怒積氣於肝胃兩經而成乳岩。第方書治法雖多,不失之峻補,則失之峻攻,惟仲醇制疏肝清胃丸,雖平淡無奇,卻有深中肯綮之妙。

白話文:

四十三、集方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一斤半的高粱米曲釀成濃稠的糊狀,曬乾再磨成粉。重複此步驟三次,最後將所有粉末混合磨成細粉。然後,將鱉甲、益母草、大黃、三種膠類藥材混合均勻,再加入煉製的蜂蜜製成藥丸,每丸重一錢五分,用蠟封好。服用時,用溫開水送服,瘀血嚴重者可用黃酒送服。

此方可治療:癥結不散不痛;癥狀發作疼痛劇烈;血痹;婦女實證的乾血癆;瘧母引起的左脅疼痛伴寒熱;婦女經期或帶下之前疼痛(古稱痛經);婦女將要來月經時出現寒熱;婦女將要來月經時,誤食生冷食物導致腹痛;婦女月經閉止;婦女月經來潮時經血顏色紫黑甚至成塊;因跌撲外傷導致的腰痛(死血);產後瘀血,下腹部疼痛拒按;跌撲昏迷,危及生命;金瘡、棒傷引起的瘀血滯留。

固陽丸

黃耆、當歸、乾薑、赤石脂、舶茴香、白龍骨、陽起石、肉桂、韭子、茯苓、黃鹽等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九丸,溫酒送服。此方用於固護陽氣,收斂陰精,需根據脈象和症狀謹慎使用。

椿皮丸

椿樹根的白皮、白芍藥、良薑、黃柏等藥材,磨成細粉,用粥水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此方治療瘦弱之人帶下病,症狀以熱勝於濕為主。

疏肝清胃丸

夏枯草、蒲公英、金銀花、漏蘆、橘葉、甘菊、豭鼠糞、紫花地丁、貝母、連翹、白芷、山慈姑、瓜蔞子、炙甘草、陳皮、茜根、乳香、沒藥等藥材,按等量比例磨成細粉,再用夏枯草煎煮成膏,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錢,開水送服。

乳岩(乳腺腫塊)發生在乳房,按經絡循行屬胃經和肝經。古歌云:「乳中正在乳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又云:「循本經之章門,至期門之所挾,胃屬肝。」因此,前輩醫家認為憂思鬱怒,導致肝胃兩經氣滯,是形成乳岩的主要原因。雖然許多方劑治療乳岩,但或過於峻猛補益,或過於峻猛攻伐,都不理想。而仲景的疏肝清胃丸,雖然平淡無奇,卻能深層次地解決問題,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