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經應錄》~ 卷四 婦女疾病門 (19)

回本書目錄

卷四 婦女疾病門 (19)

1. 四十三、集方

臣以桂心,通子宮破瘀,桃仁丹皮補肝活血,桃花輕薄,柳絮顛狂,功皆下行走泄,其性可以闢除穢惡,其情足以感發春心。佐以白朮、地黃,補脾腎之正氣。再使以菟絲、覆盆、五味子,皆蔓延多子之品,茯苓入陽通氣,楮實入陰通神,俾使內之時精氣神混合一氣,自然一舉而得子矣。方之取義甚佳,用亦屢驗。

[回生丹]大黑豆(三升,用水浸,取殼,用絹袋盛殼同豆煮熟,去豆不用,將殼曬乾,其汁留用),蘇木(三兩,打碎,用河水五碗,煎汁三碗聽用),紅花(三兩,炒黃色,入好酒四碗,煎三五滾,去渣存汁聽用),米醋(九升,陳者佳),大黃(一斤,為末)

上將大黃末一斤,入淨鍋下米醋三斤,(文火熬之,以長木箸不住手攪之,成膏再加醋三升熬之。又加醋三斤,次第加畢,然後下黑豆汁三碗再熬。次下蘇木汁,次下紅花汁,熬成大黃膏,取入瓦盆盛之。大黃鍋焦亦剷下,入後藥同磨。)

人參(一兩),當歸(一兩),川芎(一兩,酒洗),香附(一兩,酒炒),元胡索(一兩,酒炒一次),蒼朮(一兩,米泔水浸炒),蒲黃(一兩,隔紙炒),茯苓(一兩),桃仁(一兩,去皮尖油),川牛膝(五錢,酒洗),甘草(五錢,炙),地榆(五錢,酒洗),川羌活(五錢),橘紅(五錢),白芍(三錢,酒炒),木瓜(三錢),青皮(三錢,去穰炒),白朮(三錢,米泔浸炒),烏藥(一兩五錢,去皮),良薑(四錢),木香(四錢),乳香(二錢),沒藥(二錢),益母草(二錢),馬鞭草(五錢),秋葵子(三錢),熟地(一兩,酒蒸制就),京三稜(五錢,醋浸透,紙裹烘),五靈脂(五錢,醋煮化,焙乾研細),山萸肉(五錢,酒浸蒸,搗爛入藥曬)

上三十味,並前黑豆殼,共曬乾為末。入石臼內,下大黃膏勻,再下煉蜜一斤,共搗千槌,取起為丸,重二錢七分。靜室陰乾,須二十餘日,不可日曬,不可火烘,干後止重二錢有零,熔蠟護之,所謂蠟丸也。用時去蠟殼,調服。

[開骨散]當歸,川芎,龜甲,血餘炭,水煎數沸服之。

[坎氣丸]坎氣,人乳粉,熟地,人參,枸杞子,酒釀白蜜同煉搗丸。米飲送,系種子。

[化癥丹]人參(六兩),肉桂(二兩),兩頭尖(二兩),水蛭(二兩),片薑黃(二兩),公丁香(三兩),川椒炭(二兩),虻蟲(二兩),京三陵(二兩),蒲黃炭(一兩),麝香(二兩),蘇木(二兩),桃仁(三兩),蘇子霜(二兩),五靈脂(一兩),降真香(一兩),乾漆(二兩),紅蒼(二兩),沒藥(二兩),白芍(四兩),杏仁(三兩),香附米(二兩),吳萸(二兩),元胡索(二兩),歸尾(四兩),阿魏(二兩),小茴炭(三兩),川芎(二兩),乳香(二兩),良薑(二兩),艾炭(二兩),益母膏(八兩),熟地(四兩),鱉甲膠(一斤),大黃(八兩)

白話文:

四十三、集方

我用桂枝心來打通子宮,破除瘀血;桃仁、丹皮則能補肝活血。桃花輕盈,柳絮飛揚,它們的功效都偏向下行泄瀉,其特性可以去除污穢,其意象也能激發春情。再佐以白朮、地黃,以補益脾腎的正氣。最後再加入菟絲子、覆盆子、五味子,這些都是多子多孫的象徵;茯苓能通達陽氣,楮實子能通達陰氣,使精氣神三者內在交融合一,自然就能順利懷孕。這個方子的寓意很好,而且也多次驗證有效。

【回生丹】取大黑豆三升,用水浸泡後取其豆殼,用絹袋裝好與豆子一起煮熟,然後取出豆子不用,將豆殼曬乾,保留煮豆的汁液。蘇木三兩,打碎後用五碗河水煎成三碗藥汁備用。紅花三兩,炒至黃色,加入四碗好酒,煎煮三五沸後,去渣取汁備用。再取陳米醋九升,大黃一斤,研成細末。

將大黃末一斤放入乾淨鍋中,加入米醋三斤,小火慢熬,用長木筷不停攪拌,熬成膏狀後再加入米醋三升繼續熬煮。如此三次,加完醋後,加入黑豆汁三碗繼續熬煮。然後加入蘇木汁,再加入紅花汁,熬成大黃膏,盛入瓦盆中。鍋底焦糊的部分也要刮下來,與後面的藥材一起研磨。

人參、當歸、川芎(酒洗)、香附(酒炒)、元胡索(酒炒)、蒼朮(米泔水浸炒)、蒲黃(隔紙炒)、茯苓、桃仁(去皮尖、油)、川牛膝(酒洗)、甘草(炙)、地榆(酒洗)、川羌活、橘紅、白芍(酒炒)、木瓜、青皮(去瓤炒)、白朮(米泔水浸炒)、烏藥(去皮)、良薑、木香、乳香、沒藥、益母草、馬鞭草、秋葵子、熟地黃(酒蒸)、京三稜(醋浸、紙裹烘)、五靈脂(醋煮、焙乾研細)、山茱萸肉(酒浸蒸,搗爛曬乾),以上三十味藥材,與先前的大黑豆殼一起曬乾研磨成粉末。放入石臼中,加入大黃膏攪勻,再加入煉製好的蜂蜜一斤,用力搗磨一千下,製成藥丸,每丸重二錢七分。放置陰涼乾燥處陰乾,需二十多天,不可日曬,不可烘烤。乾燥後每丸重量約為二錢,再用蠟封存,即為蠟丸。服用時需除去蠟殼,再調服。

【開骨散】當歸、川芎、龜板、血餘炭,加水煎煮數沸後服用。

【坎氣丸】用人乳粉、熟地黃、人參、枸杞子、酒釀白蜜一起煉製成丸。用米湯送服,此方主要用於調理種子(即精子)。

【化癥丹】人參、肉桂、兩頭尖、水蛭、片薑黃、公丁香、川椒炭、虻蟲、京三稜、蒲黃炭、麝香、蘇木、桃仁、蘇子霜、五靈脂、降真香、乾漆、紅蒼、沒藥、白芍、杏仁、香附米、吳茱萸、元胡索、歸尾、阿魏、小茴炭、川芎、乳香、良薑、艾炭、益母膏、熟地黃、鱉甲膠、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