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經應錄》~ 凡例
凡例
1. 凡例
一醫道自上古《神農本草經》、《內經》、《靈》、《素》、《難經》而下,晉唐宋元以來,歷世名醫首推張仲景論傷寒、溫熱、溫疫奧旨。劉河間論濕熱及瘟疫內傷。李東垣詳論內傷陰虛、補中枳朮等語,卓識千古。朱震亨闡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以補前賢所未逮,而民病民命亦大全矣。
夫復何言?殊不知四子之書將謂講究理法,則絲絲入扣,讀之則悅口悅心,但臨證立案則不合。(金)幼年習業嘗讀《內經》、《景岳大全》,並我朝《醫宗金鑑》,文深義奧,局緊機圓,大可宗也。又細玩葉、薛、繆三家醫案,又博訪吳鞠通《溫病條辨》,皆文辭古雅,茲集兼總諸家而會通之,以各適於用。
白話文:
中醫自古以來,從《神農本草經》、《內經》、《靈樞》、《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開始發展,到晉唐宋元,歷代都有名醫輩出。其中,張仲景論述傷寒、溫熱、溫疫的精髓,劉河間論述濕熱和瘟疫內傷,李東垣詳述內傷陰虛、補中枳朮等理論,他們的見解都影響深遠。朱震亨則闡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補足前人的不足,使得醫學更加完備,也讓百姓的疾病和生命得到更好的保障。
這些名醫的著作雖然講究理法,讀起來令人心悅誠服,但實際應用於臨床診斷時卻不一定完全合適。我從小就學習《內經》、《景岳大全》和《醫宗金鑑》,這些醫書文字深奧,內容精煉,值得學習。我也仔細研究葉天士、薛雪、繆希雍等人的醫案,並廣泛學習吳鞠通的《溫病條辨》,這些醫書都文辭古雅。我將這些醫書集結成冊,並將各家學說互相融合,以求能夠靈活運用。
故六氣門派春溫為第一,春屬和煦之時,溫乃天行之氣,又繹周天度數,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寅又屬春,春佔四時之首,萬物萌動,資始資生。古人尚且推重,而今詎可不講乎。
一儒林史冊為要務,醫林方案為提綱。試觀世醫聰明者有之,鄙陋者亦有之,究竟陋多明少。立案奚求精粹,用藥難訂湯頭,案不成句法,藥不按君臣,良可嘆也。
一醫案字句重疊,藥味雷同,閱此者莫譏襪線之才,竊笑空虛之腹,豈不聞孟子云乎: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比之醫家亦須如是,固不逾乎規矩,亦不能泥乎規矩,字眼易換,藥味更遞,亦適中庸之道而已。
白話文:
有些醫案字句重複,藥味雷同,讀者看了莫不譏笑其才華如同編織襪子的技藝,暗自嘲笑其空虛的肚子。難道沒有聽說孟子說過嗎?離婁的眼睛很明亮,公輸子的手藝很巧妙,但如果不按照規矩,就不能成方圓。同樣的,醫生也應該如此,既不逾越規矩,也不墨守成規,字眼可以變化,藥味可以遞進,這也是適當的中庸之道而已。
一書名有有案無方,以缺方字代,無姓氏住處者,以某字代。並非沽名而釣譽,系診畢歸舍,擇摘順句只錄其案,未曾錄方,日久忘記。暨先祖遺稿夾雜,知之為知,不知實不敢捏造妄登,願同志者諒之。
一遵用古人方必增必減,或不增減者皆隨症施治。用古方療今病,譬若拆舊料改新房,不再經匠氏手,其可用乎,神而明,辨而通,存乎其人,萬不可拘執。
一各方分量當其時雖對病的確,今不定分量者,如往後治病表裡偏盛,寒熱虛實,弗能刊版立碑,臨證變通可也。
一婦女疾與男子疾迥異,因其有行經、經閉、胎產、癥瘕等事也。且肝為先天,性情多郁,容易生病,故不雜於男子案中,茲特詳著於後。
白話文:
一
此書所載病例,有案無方,以缺方字代之。患者無姓名住處者,以「某」字代之。并非刻意沽名釣譽,而是診畢歸舍後,僅摘錄病例的順序文句,未曾記錄藥方,日久忘卻。且先祖遺稿夾雜其中,能理解的便理解,不能理解的,實不敢捏造妄登,望同道者諒解。
二
遵循古人藥方,必增必減,或不增減,皆應隨症施治。用古方治療今病,如同用舊材料改建新房屋,未經匠師之手,其能堪用嗎?醫者必須神明洞察,辯證通達,方能治病。切不可拘泥於古法,墨守成規。
三
各方藥物的劑量,雖在當時確能對症,但現今不定劑量,如往後治療疾病時,表裡偏盛、寒熱虛實,皆無法刻版成碑,應臨證變通。
四
婦女疾病與男子疾病迥然不同,因其有行經、經閉、胎產、癥瘕等特殊生理現象。且肝屬先天,性情多鬱,容易生病,故不與男子病例混雜,茲特詳著於後。
一幼童痘疹諸症亦當分別治之。蓋童子不擾七情六慾,幼稚更不待言,所傷不過寒暄、乳食飢飽不調,抑胎元本弱,抑受傳染時行汙濁之邪,致恣生萬弊,立案宜明,用藥尤慎,倘能分虛實,判寒熱,屬表屬裡,在表宜發汗,在裡宜攻滯。又當知傳手傳足,虛則補,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清,治不濛混,毋伐天和,方許升仁壽之堂,入軒轅之室也。
一四卷只百十餘案,客問何其鮮也?答曰:從行道數十載,豈僅看此數病歟,亦不過借水行舟觸類旁通之義。每朝夕課徒行有餘力,即抑屋圖維揮毫選錄之,時猶謹小慎微,深畏訛錯,撫膺細思,醫家不啻掌握兵權,須臾命系。大凡醫人切脈領會病情,用藥當則通神,立起沉疴,精神踴躍,如將帥有謀運籌帷幄,兵在精而不在多,立剿寇盜,世界昇平矣。
白話文:
小孩子的麻疹,各種症狀都要分別治療。因為孩子還小,不會七情六慾煩惱,幼兒更不用說了,他們受到的傷害,大多是寒暑、奶食飢飽不調,或是先天體質虛弱,或是感染了流行的病邪,才會導致各種病症。因此,診斷要清楚,用藥要謹慎,要區分虛實、寒熱,是表還是裡。表症要發汗,裡症要攻邪。還要了解是經由手傳還是足傳,虛則補,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清,不可混淆治療,不要違背自然法則,才能延年益壽,享受健康長壽的生活。
這本書只有四卷,一百多個案例,有人問為什麼這麼少?我回答說:行醫幾十年,我看的病可不止這些,這只是借水行舟觸類旁通的道理。每天早晨和晚上,除了教學生之外,有空就會在家裡寫寫畫畫,挑選案例記錄下來,而且一直都很謹慎小心,深怕出錯。仔細想想,醫生就像掌握兵權的將領,一舉一動都關乎性命。醫生診脈了解病情,用藥得當就如同神明一樣,能起死回生,病人精神振奮,就像將領有謀略,運籌帷幄,兵不在多而在精,就能迅速剿滅寇盜,天下太平。
一通體原不超奇拔萃,大致層次尚清爽,詞貫理明,天下無越一理,理順則言順。遍覽庸輩醫案,零落殘斷,頭緒不清者居多,若執此說必疑僭狂。然有憑有據略表與聞:昨見「胸中一塊,夜夜發燒,濕氣復來,腫脹兼施」之句。請青眼鑑經應篇,尋思鄙見,思過半矣。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整體水平,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之處,但大致上層次清晰,詞語貫通,道理分明。天下醫理都逃不出這個道理,理順則言順。我遍覽許多庸醫的醫案,大多零碎殘缺,脈絡不清,如果照此說法,必然被認為是狂妄自大。但我有憑有據,斗膽說出我的見解:昨天我看到一句話:「胸中一塊,夜夜發燒,濕氣復來,腫脹兼施」。請您仔細閱讀醫書典籍,針對這句話,思考我的見解,我想已經接近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