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經應錄》~ 凡例 (1)
凡例 (1)
1. 凡例
一醫道自上古《神農本草經》、《內經》、《靈》、《素》、《難經》而下,晉唐宋元以來,歷世名醫首推張仲景論傷寒、溫熱、溫疫奧旨。劉河間論濕熱及瘟疫內傷。李東垣詳論內傷陰虛、補中枳朮等語,卓識千古。朱震亨闡發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論,以補前賢所未逮,而民病民命亦大全矣。
夫復何言?殊不知四子之書將謂講究理法,則絲絲入扣,讀之則悅口悅心,但臨證立案則不合。(金)幼年習業嘗讀《內經》、《景岳大全》,並我朝《醫宗金鑑》,文深義奧,局緊機圓,大可宗也。又細玩葉、薛、繆三家醫案,又博訪吳鞠通《溫病條辨》,皆文辭古雅,茲集兼總諸家而會通之,以各適於用。
故六氣門派春溫為第一,春屬和煦之時,溫乃天行之氣,又繹周天度數,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寅又屬春,春佔四時之首,萬物萌動,資始資生。古人尚且推重,而今詎可不講乎。
一儒林史冊為要務,醫林方案為提綱。試觀世醫聰明者有之,鄙陋者亦有之,究竟陋多明少。立案奚求精粹,用藥難訂湯頭,案不成句法,藥不按君臣,良可嘆也。
一醫案字句重疊,藥味雷同,閱此者莫譏襪線之才,竊笑空虛之腹,豈不聞孟子云乎: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比之醫家亦須如是,固不逾乎規矩,亦不能泥乎規矩,字眼易換,藥味更遞,亦適中庸之道而已。
一書名有有案無方,以缺方字代,無姓氏住處者,以某字代。並非沽名而釣譽,系診畢歸舍,擇摘順句只錄其案,未曾錄方,日久忘記。暨先祖遺稿夾雜,知之為知,不知實不敢捏造妄登,願同志者諒之。
一遵用古人方必增必減,或不增減者皆隨症施治。用古方療今病,譬若拆舊料改新房,不再經匠氏手,其可用乎,神而明,辨而通,存乎其人,萬不可拘執。
一各方分量當其時雖對病的確,今不定分量者,如往後治病表裡偏盛,寒熱虛實,弗能刊版立碑,臨證變通可也。
一婦女疾與男子疾迥異,因其有行經、經閉、胎產、癥瘕等事也。且肝為先天,性情多郁,容易生病,故不雜於男子案中,茲特詳著於後。
一幼童痘疹諸症亦當分別治之。蓋童子不擾七情六慾,幼稚更不待言,所傷不過寒暄、乳食飢飽不調,抑胎元本弱,抑受傳染時行汙濁之邪,致恣生萬弊,立案宜明,用藥尤慎,倘能分虛實,判寒熱,屬表屬裡,在表宜發汗,在裡宜攻滯。又當知傳手傳足,虛則補,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清,治不濛混,毋伐天和,方許升仁壽之堂,入軒轅之室也。
一四卷只百十餘案,客問何其鮮也?答曰:從行道數十載,豈僅看此數病歟,亦不過借水行舟觸類旁通之義。每朝夕課徒行有餘力,即抑屋圖維揮毫選錄之,時猶謹小慎微,深畏訛錯,撫膺細思,醫家不啻掌握兵權,須臾命系。大凡醫人切脈領會病情,用藥當則通神,立起沉疴,精神踴躍,如將帥有謀運籌帷幄,兵在精而不在多,立剿寇盜,世界昇平矣。
白話文:
[例子] 一、醫學自上古的《神農本草經》、《內經》、《靈樞》、《素問》、《難經》開始,晉唐宋元以來,歷代著名醫家都推崇張仲景對於傷寒、溫熱、溫疫的深奧理論。劉河間討論濕熱以及瘟疫內傷的理論。李東垣詳細地論述了內傷陰虛、補中枳朮等,其見解卓越千古。朱震亨闡述了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理論,補充了前賢未達的部分,使人民的疾病和生命得到了全面的保護。
然而,這四人的著作雖然在理論和方法上細緻入微,讓人讀之心悅誠服,但在實際診療的記錄上卻有些不合。我在少年時期學習時,曾閱讀《內經》、《景嶽大全》,以及清朝的《醫宗金鑑》,這些書的文筆深奧,意蘊豐富,佈局緊湊,機智圓融,非常值得學習。再細讀葉、薛、繆三家的醫案,又廣泛地研究了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發現他們的文筆古雅,因此,我將各家的理論集合起來,使之互通,以符合實際應用。
因此,對於六氣門派,我將春溫列為第一。春天是和煦的季節,溫暖是大自然的氣候,再根據周天的度數,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寅又屬於春季,春天佔據四季之首,萬物開始生長,古人尚且重視,現在怎麼能不講呢?
一、在儒家的史冊中,醫學案例是重要的部分。現今的醫生,有的聰明,有的淺薄,但淺薄的總是多於聰明的。在建立病歷時,他們追求精粹,但在用藥時,卻難以確定配方,病歷寫得不明晰,藥物使用也沒有遵循主次原則,這真是令人嘆息。
一、有些醫案的文字重複,藥物相同,讀到這裡的人不要嘲笑我纔能有限,腹中空虛。孟子曾經說過:即使有離婁的明目,公輸子的技巧,如果不用規矩,也不能畫出方形和圓形。醫生也一樣,必須遵守規矩,但也不能完全被規矩束縛。字眼可以替換,藥物可以更換,只要適度,就是中庸之道。
一、本書中有些案例沒有記錄藥方,或者沒有記錄患者的姓名和住址,這是因為我在診療完畢回家後,選擇了一些順口的句子,只記錄了案例,沒有記錄藥方,時間久了就忘記了。另外,我父親留下的手稿混在一起,我知道的就寫下來,不知道的絕不會胡亂編造,希望同行能夠理解。
一、我使用古人藥方時,必定會增減一些藥物,或者不增不減,都是根據病症來治療。使用古方治療現代的疾病,就像用舊材料建造新房子,如果不經過工匠的手,能用嗎?只有精通並理解,分辨並通曉,才能做到,千萬不可固執己見。
一、各種藥方的用量,當時雖然對症,但現在並沒有固定的用量,因為後面的疾病,表裡偏盛,寒熱虛實,不能刻板地定下標準,臨牀時可以靈活變通。
一、女性疾病和男性疾病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女性有月經、閉經、懷孕生產、癥瘕等問題。而且,肝臟是先天的,情緒容易鬱悶,容易生病,所以我不將女性病例混合在男性病例中,特別詳細地寫在後面。
一、兒童的疾病,如痘疹等,也需要分別治療。因為兒童不會受到七情六慾的幹擾,更不用說幼兒,他們的疾病通常是由於冷暖、飲食不調,或者是胎元本身虛弱,或者是受到傳染,導致各種問題,建立病歷應該清晰,用藥應該慎重,能夠分辨虛實,判斷寒熱,是表是裡,在表應該發汗,在裡應該攻滯。還應該知道傳手傳足,虛則補,實則瀉,寒則溫,熱則清,治療不能混亂,不能破壞自然的和諧,這樣才能進入延年益壽的殿堂,進入黃帝的房間。
一、本書只有四卷,一百多個案例,有人問為什麼這麼少?我回答說:我從事醫學數十年,怎麼可能只看這些病呢?不過,我只是借用這些案例,觸類旁通。每天早上和晚上,我教學生,有空閒的時候,就在家裡選取案例,小心翼翼地記錄下來,生怕出現錯誤。我想,醫生就像是掌握軍權的人,生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間。通常,醫生切脈,瞭解病情,用藥恰當,就能通神,使病人迅速康復,精神煥發,就像將帥有謀略,運籌帷幄,士兵不在多,而在精,能迅速剿滅寇盜,讓世界和平。
一、整本書並不超凡脫俗,但結構清晰,語言流暢,道理明確。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道理順暢,言語也會順暢。我讀過許多庸醫的案例,大多零散斷裂,頭緒不清,如果堅持我的說法,可能會被人認為狂妄。但是,我有憑有據,只是稍微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我昨天看到「胸中有一塊,夜夜發燒,濕氣又來,腫脹同時發生」的句子。請仔細閱讀,思考我的看法,你會發現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