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症經應錄》~ 卷一 六氣雜感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六氣雜感門 (3)

1. 九、風引肝陽

(案1)李,外風引動肝陽,頭痛不安,脈息浮數無力。虛中夾邪之象,法宜熄風定痛,平靜肝陽。(方本苦涼,苦以降之,涼以清之,加半夏之辛溫者,寒因熱用,無格拒之患。)

鉤藤鉤,霜桑葉,甘菊花,白蒺藜,消橘紅,製半夏,蘇薄荷,夏枯草,羚角片,苦丁茶葉,荷葉邊

白話文:

李某因外風入侵,導致肝陽上亢,頭痛不安,脈象浮數無力,呈現虛中夾邪的狀態。治療應以熄風定痛,平靜肝陽為原則。處方以苦寒清熱,並加入半夏辛溫之性,寒因熱用,避免藥物相拒。藥方如下:鉤藤、霜桑葉、甘菊花、白蒺藜、消橘紅、製半夏、蘇薄荷、夏枯草、羚角片、苦丁茶葉、荷葉邊。

2. 十、胃腑風火

(案1)某,陽明胃腑風火濕熱相搏,走絡而痛,痛在牙齦,內外皆腫,口不能張。因痛胸中氣聚,痰凝不降,宜開降氣機,化痰清熱。

(方缺)

白話文:

有一個人,他的陽明經脈中的胃腸和皮膚受到風、火、溼、熱等邪氣的影響,這些邪氣進入了經脈並引起疼痛。疼痛出現在牙齦上,並且內部和外部都腫脹起來,嘴巴無法打開。因為疼痛,胸部聚集了大量的氣體,而且喉嚨裡有黏液凝聚下來,不易吞嚥。因此,應該要開啟肺部的呼吸功能,化解粘稠的痰液,清除身體內部的熱毒。但是這個治療方案目前缺失了。

3. 十一、發腫

(案1)王營壽天成錢店謝(左),風水發腫二十餘天,六脈沉緩,小溲微短,陰囊玉莖大而光亮,系濕邪遏重。昨進開發腠理之劑,頭面得汗,風邪漸解,今擬行水消腫一方,再商扶土法可也。

(方缺)

膚腫頗消,二便暢行,漸入佳境之象。惟囊莖仍然有光亮之形,系風水濕邪下注,當以實土製水,統望應手,無弊乃祥。

(方缺)

(案2)某,遍體膚腫,先因風濕所致,迄今四月有餘。脾腎均虧,濕熱尚存,過削則脾更虛,過補則壅塞胃家,惟嚴氏實脾飲法加減。再延亦非佳兆,服藥誠恐不效,奈何?

(方缺)

白話文:

(案1)

王營壽天成錢店的謝姓病人,患風水發腫已二十餘天,脈象沉緩,小便量少,陰囊和陰莖腫大且光亮,這是濕邪阻滯所致。昨天給他服用開通腠理的藥物,頭面出汗,風邪已漸漸消退。今天擬用利水消腫的藥方,再考慮扶土固脾的方法。

(藥方缺失)

病人皮膚腫脹已經消退不少,大小便通暢,病情已漸入佳境。但陰囊和陰莖仍然光亮,這是風水濕邪下注所致,應該用補益脾土的方法來制水,這樣才可徹底治癒,沒有後患才算吉祥。

(藥方缺失)

(案2)

某人全身皮膚腫脹,最初是風濕引起的,至今已有四個月了。脾腎兩虛,濕熱依然存在,過度減藥會導致脾氣更虛,過度補益又會阻塞胃腸,只能採用嚴氏“實脾飲”加減方。如果再延誤下去,病情將會更加嚴重,服藥恐怕也無效,這可如何是好?

4. 十二、感寒

(案1)某,奔走太急,肺氣被傷,適值感寒直入太陰,是以右肋氣痛,痰唾粉紅之色,燒熱懶食,舌白,脈緊。氣息不平症,屬險要,防喘。

(方缺)

白話文:

有個人因為跑得太快,導致肺部受損,恰巧又感冒了,所以右側肋骨處感到疼痛,咳出的痰呈粉色,身體發熱、沒有胃口吃東西,舌頭上有一層白色物質,脈搏也變得緊張。呼吸不順的情況非常危險,有可能會引發哮喘。由於缺少配方,無法提供治療方案。

5. 十三、冒風

(案1)葉(左),路途冒風,頭昏,咳嗽,咽關不爽,此係肺竅不清致令身熱,惡寒。速宜解表利咽之劑。

苦杏仁,香豆豉,川芎,薄荷,蘇葉,牛蒡子,苦桔梗,川玉金,炒桑葉,生薑皮

白話文:

案一:

**患者症狀:**左側身體受風寒,導致頭昏、咳嗽、咽喉不適。

**病因分析:**這是由於肺氣不通暢,導致體內熱氣上炎,而產生惡寒等症狀。

**治療原則:**應以解表利咽之劑治療。

處方藥物:

  • 苦杏仁:潤肺止咳、降氣化痰
  • 香豆豉:解表散寒、宣肺透疹
  • 川芎:行氣活血、止痛解痙
  •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 蘇葉:宣肺解表、化痰止咳
  • 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利咽
  • 苦桔梗:宣肺利咽、消腫排膿
  • 川玉金: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 炒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
  • 生薑皮:溫中止嘔、解表散寒

注:

  • 括號內的文字為中藥名,並附有中藥材連結,方便查詢。

6. 十四、濕毒成瘡

(案1)汜水成(左),此類中後濕毒成瘡之症也。近時瘡痍雖減,腫未全消,乃濕毒尚存,瀰漫陽明,倉廩之官困鈍,莫能腐熟水穀變化精微。時臨盛暑,陰氣隱伏於內,陽氣浮越於外。

又兼食西瓜,瓜性甘涼,所謂甜能滿中,寒則凝滯,於是飲食懶餐,形色脈更見式微,可畏者年逾古稀以外,氣血弱甚,徒恃草根樹皮,豈善策乎?既承華翰諄托,勉擬一方,統冀得谷則昌。

(方缺)

白話文:

此案例屬於濕毒在體內積聚日久,導致瘡瘍生成的病症。

近日瘡瘍雖然有所減輕,但腫脹尚未完全消退,說明濕毒仍然存在,瀰漫於陽明經脈。陽明經主司人體消化吸收,濕毒阻礙其功能,導致脾胃虛弱,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轉化精微物質。

如今正值盛夏,天氣炎熱,陽氣外浮,陰氣內斂。

又因患者食西瓜,西瓜甘寒,容易造成脾胃寒凝,導致食欲不振,身體狀況更加虛弱,面色蒼白,脈象微弱。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患者年事已高,氣血衰弱,僅靠草藥治療,恐怕難以奏效。

7. 十五、濕參陽位

(案1)某,濕邪參於陽位,面部先腫,延及周身壅遏於中,射肺則喘,侵脾則脹,兩關脈象緩澀,飲食不思,口乾腹滿,勢有中滿之虞。《經》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從上之下而甚於上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謹防腫甚大喘猛變,妄擬河間中滿方上下分消。

茅山蒼朮,川黃柏,葶藶,桑皮,白蔻皮,川通草,大腹皮,真紫樸,赤苓皮,海金砂,萊菔子,雞內金,冬瓜皮,生薑皮

白話文:

這位病人體內濕氣入侵陽氣,導致臉部先腫脹,接著蔓延全身,阻塞在內。濕邪入侵肺部則喘不過氣,侵犯脾胃則腹部脹滿,兩關脈搏跳動緩慢而澀滯,食慾不振,口乾舌燥,肚子飽脹,情況危急,有中滿的風險。《經》書上說:「由上而下的病症,要先治療上焦。」又說:「由上而下,且病症比上焦更嚴重的,必須先治療上焦,然後再治下焦。」要謹慎預防腫脹加劇,出現劇烈喘息,病情急轉直下。不可輕易使用河間派的治療中滿症的方子,分上下兩部分來消腫。

方藥:蒼朮、黃柏、葶藶、桑皮、白蔻皮、通草、大腹皮、紫樸、苓皮、海金砂、萊菔子、雞內金、冬瓜皮、生薑皮。

8. 十六、暑感化瘧

(案1)某,素本氣血兩虛,肝鬱過重。刻加暑感夾濕,表雖汗解而邪滯未楚,化為連瘧已來九次寒少熱多,心煩不寐,舌赤無津兼以作強,口內生瘡,診脈息弦數而細,胸前按痛,二便不暢。此乃邪實陰虧之象,勢屬險要,防內陷膻中,昏痙喘呃生變。

(方缺)

白話文:

某人體質原本氣血虛弱,肝氣鬱結嚴重。最近又受暑濕之邪侵襲,雖然表面上出汗退燒,但邪氣尚未完全清除,轉化為連續發作九次的瘧疾,以寒少熱多為特徵,伴隨心煩失眠、舌頭紅腫乾燥、強作歡顏、口腔潰瘍,脈象細數而弦,胸前按壓疼痛,大小便不暢。這屬於邪氣實證,陰氣虧虛的症狀,病情危急,需要預防邪氣內陷胸腔,導致昏迷、抽搐、喘息、呃逆等危重變化。

9. 十七、痎瘧

(案1)寶應五之堂劉(左),夏秋暑濕,宿滯深藏,發痎日遠,正虛邪強,陽維為病,寒熱難當,來時形狀寒熱攸長,或歌或唱,或劇或康,食不甘味,二便失常,脾陰欠運,肺腎俱傷,服我煎劑,幸我功良,漸來漸淡,大小毋惶,此名子母,書解昭彰,欣轉當午,從陰反陽,再加調養,四肢寢昌,荷君惠賜,勝飲霞觴,後寄書札,囑敘丸方。

東洋參(粳米拌炒),雲茯苓(現切曬乾),野於術(去皮切,土炒),白扁豆(炒香),懷山藥(咀炒),何首烏(用小黑穭豆拌勻,九蒸),全當歸(酒浸,米炒),鹿角霜(隔紙烘),南青蒿(鱉血炒),福橘紅(文火炒烘),青皮絡(淡鹽水炒),薏苡仁(去心炒黃),冬瓜仁(炒黃),建澤瀉(青鹽拌炒)

白話文:

寶應五之堂劉先生患病,夏季秋季暑濕侵襲,病邪深藏體內,病發時間較長,正氣虛弱,邪氣旺盛,陽維經絡受病,寒熱交替難以忍受。病症表現為寒熱交替時間長,有時唱歌有時喊叫,有時劇烈有時緩和,食慾不振,大小便失常,脾陰氣不足,肺腎都受損。服用我的藥方後,藥效很好,病症逐漸減輕,大小便恢復正常,這種方子叫做子母方,書中已有詳細解說。病症轉好時,陽氣從陰虛轉為陽盛,再加以調養,四肢恢復正常,感謝您賜予藥方,勝過美酒佳餚。等身體康復後,再寄信告知藥方。

藥方如下:東洋參(粳米拌炒)、茯苓(現切曬乾)、野於術(去皮切,土炒)、白扁豆(炒香)、懷山藥(咀炒)、何首烏(用小黑穭豆拌勻,九蒸)、全當歸(酒浸,米炒)、鹿角霜(隔紙烘)、南青蒿(鱉血炒)、福橘紅(文火炒烘)、青皮絡(淡鹽水炒)、薏苡仁(去心炒黃)、冬瓜仁(炒黃)、建澤瀉(青鹽拌炒)。

上品依方虔修精製,共取極細淨末,用煨姜(去皮)、紅棗(去核)、荷葉(水洗)、陳倉米(淘淨),四味同煎濃汁為丸,如梧子大,每早服三錢,開水送咽。

考三陰之痎瘧朝夕難痊,欲二氣之平均,飲食宜節,再加丸劑工夫,謹慎調攝,無有不告安之理。茲選君主參苓為扶正之綱領,臣輔術豆乃補土之權衡,佐以山藥培胃弱虛元,協以首烏療陰陽久瘧,當歸和血中之伏邪,鹿角霜通督脈之精室,清營分退燒熱應藉青蒿,入下焦理腎經必需澤瀉,橘絡、青皮絡宣絡化痰,苡仁、冬瓜仁益脾運濕,薑棗屬營衛報使,荷米資戊己功勳,類皆扶正化邪益胃升陽法。愚今所擬悉宗於書中,有云「治病必求其本」,本之為言根也、源也。

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此自然之精意也。

白話文:

上等的藥材依照方劑嚴謹地製作,將所有材料研磨成極細緻的粉末。然後用煨過的薑(去皮)、紅棗(去核)、荷葉(水洗)、陳倉米(淘淨),四味藥材一起煎煮成濃汁,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天早上服用三錢,用開水送服。

研究三陰的痎瘧,總是反覆發作,難以痊癒。要想讓陰陽二氣達到平衡,飲食要節制,再加上丸藥的輔助,謹慎調養身體,沒有不康復的道理。這裏選用人參、茯苓作為扶正的綱領,臣輔以白術、豆蔻補益脾土,起到權衡的作用。再輔以山藥培補胃氣,滋養虛弱的元氣,配合何首烏治療久病的陰陽失調。當歸和血中潛伏的邪氣,鹿角霜通暢督脈的精氣,清熱解毒就需要青蒿,滋養腎經必須加入澤瀉,橘絡、青皮宣通經絡,化解痰濕,薏苡仁、冬瓜仁益脾運化濕氣,薑棗調和營衛,荷葉、陳倉米滋養脾胃,這些藥材都屬於扶正祛邪、益胃升陽的方法。我現在所設計的方劑都遵循古籍中的原則,「治病必求其本」,「本」就是根源的意思。

世界上沒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樹,澄清源頭,水流才會清澈,灌溉根部,枝葉才會繁茂,這就是自然界精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