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亦仲醫案新編》~ 暑濕將瘧延誤而逝

回本書目錄

暑濕將瘧延誤而逝

1. 暑濕將瘧延誤而逝

鄒代欽五月間,行賈洪江,感受暑濕,寒熱頭疼,嗽痰嘔泄,醫與疏散未效,恐是虛寒而投溫補,泄雖小止,轉為嗽血,漸成不瀉則脹,不脹則泄,潮熱盜汗,小溲短少諸候。七月歸家,延僕療治,其脈左寸沉小,尺部洪大;右寸關較左更數洪。明明吸暑傷肺之症,不惟未與清滌,反以溫補治虛,病轉咳血,肺燥又加也。

不知泄乃肺熱下趨,可為邪之出路,何必沾沾以虛寒是慮哉。肺熱之上,又加以溫燥助之,故清肅全無,水源日涸,將何作水液下行通調於膀胱乎,此小溲最少之由也。肺與太陽相為表裡,其燥熱有加無已,雖自走大腸而作泄,可減輕肺邪。究之泄久傷陰,陰傷致發生潮熱盜汗問題,且將延成虛損勞怯之患。

法與洋參、梔、芩清肺;扁豆、滑石滌暑;牡蠣、骨皮止汗;蓯蓉、龜板顧陰;青蒿、白薇治洗洗寒熱。藥無溫燥助邪,又無苦寒傷正,陸續漸服,一俟真陰頗振,營衛自通,暑濕之邪,或化瘧而解,或清滌而瘥,病有解決之期矣。服二帖果爾畏寒,尚未作戰,化瘧之兆已萌,但未能成瘧而解,各症遂有減輕之美焉。

方欣得手,病有轉機,擬促其再進原方,推瘧速成,奈病家專務祈禱,竟停醫藥。延至兼旬,病又如前之重,更醫治療,所服不離淮山、苡米,佐以常山、草果,原思健脾兼以截瘧,主治之旨如此,暑濕蘊釀,從何解決乎。坐視延誤日久,轉瞬駒光又易,除舊更新,立春後幾日,病遂有加無已,欲再轉瘧何能哉,遂逝。

白話文:

鄒代欽先生暑濕病症之分析與治療

鄒代欽先生在五月間,出外經商,路經洪江,染上暑濕之疾。他出現寒熱頭疼、咳嗽痰多、嘔吐腹瀉等症狀,醫生給他開了疏散的藥方,但效果不佳。由於誤以為是虛寒所致,便給他服用了溫補藥物,腹瀉雖然暫時止住,卻轉而出現咳嗽咳血,而且逐漸發展成不腹瀉則腹脹,不腹脹則腹瀉,同時伴有潮熱盜汗、小便減少等症狀。

七月間,他回到家中,請僕人診治。僕人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左手寸脈沉細,尺脈洪大;右手寸關脈比左手更加洪大。明明是暑熱傷肺的症狀,僕人卻沒有採用清熱解毒的方法,反而用溫補藥物治療虛寒,導致病症加重,出現咳血,肺部更加乾燥。

僕人並不知道腹瀉是肺熱下移,讓邪氣得以排出體外,為何執著於虛寒的治療呢?肺熱上炎,再加上溫燥的藥物助長火勢,導致清肅功能完全消失,水液源頭枯竭,如何能使水液下行通達膀胱呢?這就是小便減少的原因。肺與太陽經絡表裡相通,肺熱加重,雖然透過大腸排泄,可以減輕肺部的邪氣,但長期腹瀉會損傷陰液,陰液受損就會導致潮熱盜汗,甚至發展成虛損勞怯的病症。

正確的治療方法應該是:用西洋參、梔子、黃芩清熱解毒;用扁豆、滑石清熱利濕;用牡蠣、骨皮止汗;用蓯蓉、龜板滋陰補腎;用青蒿、白薇清熱解毒,緩解寒熱。藥方中既不含有溫燥助邪的藥物,也不含有苦寒傷正的藥物,應該逐步服用,等到真陰恢復,營衛氣血流通,暑濕之邪就會化解成瘧疾,或者逐漸消失,病症自然會痊癒。

鄒代欽先生服用了兩帖藥,果然出現畏寒症狀,瘧疾的徵兆已經出現,但還沒有完全發作就消退了,其他症狀也減輕許多。

醫生正欣喜於病情好轉,想要繼續使用原方,加速瘧疾發作,以徹底治癒疾病。但是,病人卻執意祈求神靈,拒絕繼續服用藥物。過了十多天,病情再次加重,病人又去尋求其他醫生治療。新的醫生給他開了淮山、苡米,搭配常山、草果,想要健脾截瘧。然而,暑濕之邪仍然存在,並沒有得到解決。

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病人病情持續惡化,等到春天過後,病情已經非常嚴重,無法再轉化成瘧疾,最終病逝。

總結

鄒代欽先生的死亡,主要原因是誤診和延誤治療。醫生對暑濕病症缺乏正確的理解,誤以為是虛寒所致,採用溫補的方法,加重了病情。病人又過於迷信神靈,拒絕繼續服藥,導致病情拖延,最終釀成悲劇。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採用正確的治療方法,避免誤診和延誤治療。同時,也要避免迷信和盲目,相信科學和醫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