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圃醫案》~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傷寒治效

魏虞成學博,壬申秋,得傷寒似瘧。諸醫皆以柴葛解肌,枳樸化滯,或作瘧治,而寒熱無定期,且無汗解。因熱不退,又進大黃丸下之而不便。至十八日,招余診視。脈來弦細而緊,三脈皆陰,舌黑而滑,乾噦不休,頻欲飲湯,甫下咽,即嘔出,而水倍之,當胸結硬,腹亦微痛。告之曰:余治法不類諸醫,恐不相信也。

此證已轉虛寒,非溫劑不效。舌黑而滑,腎水凌心,飲湯即吐,引水自救,皆屬少陰。況已汗已下,而邪猶不解,反增嘔噦,陰躁不眠,乃亡陽之機,常藥不效。遂立方,用生附子三錢,茯苓四錢,乾薑二錢,甘草五分,乃茯苓四逆湯也。令其多迎高明參議,未敢奉藥,惟團弘春首允,他皆不然。

白話文:

魏虞成是一位博學之士,壬申年秋季,他得了類似瘧疾的傷寒。許多醫生都用柴胡葛根解表,枳實樸硝化解積滯,或是以治療瘧疾的藥方來醫治,但魏虞成的寒熱卻沒有規律,而且沒有汗出解表。因為熱度不退,又服用了大黃丸瀉下,但卻沒有效果。到了十八天,魏虞成請我診治。

我診脈發現脈象弦細而緊,三脈皆虛,舌頭黑而滑,口乾舌燥不停,經常想喝水,但水剛下咽就嘔吐出來,而且吐出的水量比喝下去的還多,胸口感覺結實,腹部也略微疼痛。我告訴他,我治療的方法跟其他醫生不同,恐怕他不相信。

現在這個病已經轉為虛寒,只有溫熱的藥物才能起效。舌頭黑而滑,是腎水凌犯心陽,喝水就吐,是想用喝水來救治自己,都是少陰病的症狀。況且他已經發汗又瀉下,但病邪仍然沒有消退,反而增加了嘔吐乾嘔,心神煩躁失眠,這是陽氣將要耗盡的徵兆,一般的藥物已經沒有效果。

於是,我立即開方,用生附子三錢,茯苓四錢,乾薑二錢,甘草五分,這就是茯苓四逆湯。我讓魏虞成多向其他高明醫生諮詢,他不敢服用我的藥方,只有弘春先生首肯,其他醫生都不贊同。

至暮,乞藥於余。服二劑躁定,四劑舌退黑,六劑熱除,八劑嘔止,能進谷湯。照此藥再加半夏,八九日後,粥食漸進,而大便冷秘不通,兼服半硫丸五日,大便方通,而病解。計服溫藥一月,甫能離床。

又如君汪,庚申年在瓜鎮,時九月杪,得傷寒。初幼科醫治,先發表,即大汗如水,繼和解而熱不退,益增煩躁,再投白虎涼膈,即神昏默睡,喚亦不醒,搖之惟開目而已。病至十九日,自郡迎余至瓜鎮。切其脈洪大無倫,重取則散,身重蜷臥。余曰:此因誤治,寒入少陰矣。

初必夾陰傷寒,宜用溫經,誤投表藥,致魄汗淋漓,陽因汗越,益增煩躁,再服苦寒,陽氣愈消,致耳聾昏睡。此少陰,非少陽也。脈反散大,乃真陽欲脫之機,特進投附子理中湯二劑。服後脈稍斂,欲小便,及就桶,小便已,即寒戰口張欲脫。再以理中湯重加人參,連進二劑,方陽回甦醒。

白話文:

傍晚時分,他向我求藥。服用兩劑藥後,躁動不安的情況平息,四劑藥後舌頭退去黑色,六劑藥後熱症消除,八劑藥後嘔吐停止,能進食稀粥。依照這個藥方,再添加半夏,八九天後,逐漸增加粥食的量,但出現大便冷卻便秘不通的情況,便再服用半硫丸五天,大便才得以通暢,病症也痊癒。總計服用溫和的藥物一個月,才勉強能下床。

另一個例子,君汪,庚申年在瓜鎮,時值九月底,得了傷寒。起初,由幼科醫生治療,先是用發表的藥物,結果大汗淋漓,如同水一般,接著使用和解的藥物,但熱症不退,反而更加煩躁不安,又用白虎涼膈湯,結果昏昏沉沉,陷入沉睡,呼喊也不醒,搖晃他只會睜開眼睛。病情發展到第十九天,家人從郡城請我到瓜鎮。我診斷了他的脈象,洪大無比,用力按壓則脈象散開,身體沉重蜷縮著。我說:這是因為誤治,寒氣侵入少陰經。

一開始應該是夾雜著陰寒的傷寒,應該使用溫經的藥物,卻誤用了發表的藥物,導致大量出汗,陽氣隨著汗液流失,更加煩躁不安,又服用苦寒的藥物,陽氣更加消散,導致耳聾昏睡。這是少陰經的病症,不是少陽經。脈象反而散大,是真陽欲要脫離的徵兆,所以我立即服用附子理中湯兩劑。服藥後,脈象稍微收斂,想小便,到廁所後,小便完畢,就開始發冷戰,嘴巴張開,想要昏迷過去。又以理中湯加重人參,連續服用兩劑,才讓陽氣回升,甦醒過來。

次日回郡,留理中湯方藥調治,半月始痊。

趙宅寡居蔣氏,年四十外,五月得時疫傷寒。初醫未辨時疫,概作傷寒正治,發表有汗而熱不退,再用清熱,即乾嘔吐蛔。七日後延余往治,脈弦數而無力。余曰:此時疫證,乃邪自里發於表,非若傷寒自表而傳於裡也。初因誤汗,徒傷正氣,清熱必定寒中,以致乾嘔吐蛔,急宜溫中安蛔,免邪入里。

即以小柴胡湯加炮姜,去黃芩,四劑嘔止蛔安。而經水適至,夜則譫語,即前方加當歸、赤芍、紅花,作熱入血室施治。至十一日,乃大戰汗出而解,已身涼脈靜,一日一夜矣,忽復煩躁,面赤戴陽,渴欲冷飲,赤身跣足,或歌或哭,譫妄如狂。他醫有謂汗後餘熱未盡,當用竹葉石膏者,有謂汗雖出而里未通,宜用承氣者,又有謂余先誤用炮姜藥貽患者,議論雜出。

白話文:

第二天回到郡里,按照理中湯的藥方繼續治療,半個月後才痊癒。

趙家寡婦蔣氏,年過四十,五月患了時疫傷寒。一開始醫生沒能辨別出是時疫,當作普通的傷寒治療,用發汗的方法,雖然出了汗,但熱度不退,又用清熱藥,反而出現乾嘔吐蛔蟲的症狀。七天后才請我來診治,脈象弦數無力。我說:這個病是時疫,邪氣從內發到外,和傷寒從外傳到內不一樣。剛開始誤用發汗藥,損傷了正氣,清熱藥又使寒氣深入,導致乾嘔吐蛔蟲,必須先溫中安蛔,避免邪氣入里。

馬上用小柴胡湯加炮姜,去除黃芩,四劑後嘔吐停止,蛔蟲也安穩了。但正巧來月經,晚上又開始胡言亂語,就在原方中加了當歸、赤芍、紅花,針對熱入血室進行治療。到第十一天,終於發出大量汗水而病癒,身體涼爽,脈象平靜,一天一夜之後,突然又變得煩躁不安,面紅髮熱,口渴想喝冷飲,赤身光腳,又唱歌又哭,胡言亂語像發狂一樣。其他醫生有的說汗後餘熱未盡,應該用竹葉石膏;有的說雖然出了汗但里頭不通,應該用承氣湯;還有的說我一開始誤用炮姜藥害了病人,議論紛紛。

余答曰:皆不然,初因邪未出表而誤汗,以傷陽氣,致中寒乾嘔吐蛔,又值行經而傷陰血,氣血兩虛,故出戰汗。幸戰而有汗,邪方外解,若戰而無汗,正屬不治。今身不熱而脈反大,乃真陽外越,不急用參附,必再戰而脫。余主用四逆湯加人參,煎成而不敢服。瞬息間,病人索被惡寒,方信余言。

即以前四逆湯乘冷灌之,面赤漸淡,就枕略睡片刻。醒則又躁,即急煎如前大劑,亦用冷飲。方熟寐一時,及醒,問前事全然不知,反倦臥於床,不能昂首矣。用參朮炮姜,一月方瘥。

呂惟鬥翁令眷,住居儀真,癸亥正月初旬,余自真州發郡,路遇令婿黃蒼潤兄價,執帖相招。至診其脈,細數近疾,重取全無,舌卷焦黑,齒垢枯黃,臥床去被,露胸取涼。問其病源,初二日開窗梳頭受寒,前醫用麻黃發汗,汗出後即煩躁,因而又用石膏白虎湯,遂致如此。口索冷水,復不能咽,而房內又設火三爐。

白話文:

我回答說:「都不是這樣,最初因為邪氣尚未發散到體表就誤用汗法,損傷了陽氣,導致中寒乾嘔吐蛔,又正值月經期間而損傷陰血,氣血兩虛,所以才會出戰汗。幸好打仗時出了汗,邪氣正要外解,如果打仗時不出汗,那就屬於不治之症了。現在身體不發熱,脈象反而很大,這是真陽外越,不必急著用人參、附子,一定可以再打仗後脫險。我主張用四逆湯加人參,煎好後不敢讓病人服用。一瞬間,病人就索要被子,感到寒冷,才相信我的話。

於是就用先前準備好的四逆湯趁冷灌下去,病人臉色漸漸由紅轉淡,靠枕頭睡了一會兒。醒來後又躁動不安,馬上用先前的方法煎了一大劑,也用冷水給他喝。很快他就睡著了,睡了約莫一個時辰,等他醒來後,問起之前的事,他完全不記得,反而倦怠地躺在床上,不能抬頭了。我就用人參、白朮、炮薑,調理了約一個月才痊癒。

呂惟鬥翁的令眷,住在儀真,癸亥年正月初旬,我從真州出發,路上遇到令婿黃蒼潤兄,拿著信件邀請我診病。我診脈後,仔細詢問病情,患者說自己最近沒有吃什麼藥,但是舌頭捲曲焦黑,牙齒上有垢,顏色枯黃,躺在床上不蓋被子,露出胸膛要吹涼風。我問他發病的緣由,他說初二那天開窗梳頭受寒,先前醫生用麻黃發汗,出汗後就煩躁,於是又用石膏白虎湯,結果就變成這樣了。患者口渴想喝冷水,但又無法吞嚥,而房間裡還生了三個火爐。

余曰病人如此怕熱,何須置火?家人答以主母平素畏寒,日常所設。余曰:若此乃陰極似陽,亡陽脫證。辭不治。其時朱性生翁在座,力囑用藥,勉以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生附子三錢,乾薑二錢,人參三錢,甘草一錢,人尿、豬膽汁各五匙,煎成灌下一半,而人即昏沉不能咽。約一時許回蘇,已離魂至江口,醒云揚州醫生藥好,復索余藥。

服後熟寐,次日回陽,齒舌潤滑,如常畏寒矣。繼用理中生脈湯十數劑而愈。

續溪堪輿方於長,年將六旬,自徽初到維揚,為方宅卜地。時癸亥初冬,彼不知江北較冷,多啖海珍,蓋覆單薄,夜受寒冷,因之頭痛發熱。忍隱不藥,而飲食又未節,迨傳至陰經,乾嘔胸脹,舌黑干卷,脈細如絲,方求醫治。因其脈證,諸醫僉云不治,宜遷別寓。而卜地主人,不忍使遷,最後招余以定去留。

白話文:

我說:「病人如此怕熱,為何還要生火?」家屬回答:「主母平時畏寒,所以家中常備火爐。」我說:「這樣看來,這是陰極似陽,亡陽脫證,沒辦法醫治。」當時朱性生翁也在場,力勸我用藥,勉強用四逆加豬膽汁湯為主治。生附子三錢、乾薑二錢、人參三錢、甘草一錢、人尿、豬膽汁各五匙,煎好後灌下一半,病人馬上昏沉不能吞咽。約莫一個時辰後甦醒,已離魂到江口,醒來後說揚州醫生藥好,又索要我的藥。

服藥後熟睡,隔日回陽,齒舌潤滑,如常畏寒。接著用理中生脈湯十多劑就痊癒了。

續溪勘輿先生,年紀將近六十歲,從徽州初到揚州,替人方宅卜地。當時癸亥年冬天,他不清楚江北較冷,又常吃海珍,衣著單薄,夜裡受寒,因此頭痛發熱。他忍著不看病,飲食也不節制,等到病傳至陰經,乾嘔胸脹,舌頭黑乾卷曲,脈搏細如髮絲,才求醫治療。因為他的脈象和症狀,眾醫生都說不治,宜遷別寓。但卜地主人不忍心讓他搬遷,最後請我來決定去留。

余診脈望形,答以不死。其語音清響,身輕自能起臥,無煩躁下利厥逆等證,病脈似少陰,而實太陰也。因肥甘在胃,冷結不通,食壓太陰,致脈不出,中宮壅滯,津液不能上輸,致舌乾齒燥。用四逆湯加人參,作太陰霍亂治法。乾薑三錢,附子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陳皮二錢。

服至六日,腹中腸鳴,冷食熔化,大便暢解二次,脈出舌潤。次日黑苔轉黃,胸寬思食矣。此證內實似虛,冷證似熱,若不以形證相參,幾至不救。要之。陽氣未傷,身輕不厥,為可治也。

附誤治案,全椒鬍子任寓王東木兄宅,二月上旬,舟中受寒,即中陰經。王兄知醫,自以桂枝姜附治之。暫減,因無發熱頭痛,病者漫不為意,飲食不節,酒肉無忌,致邪不解。如此半月,坐食時忽不能起立,遂困臥於床,漸變神昏謬妄,舌黑而干。迎醫治療,不識寒邪入里,食滿胃中,誤以舌乾謬妄,認為前服熱藥所致。

白話文:

我診脈觀察病人外觀,斷定他不會死。他的聲音清脆響亮,身體輕盈可以自行起臥,沒有煩躁、腹瀉、厥逆等症狀,脈象雖然像少陰症,但實際上是太陰症。由於他吃太多肥膩的食物,導致寒氣積聚在胃中,不通暢,食物壓迫太陰經脈,所以脈搏摸不到,中焦氣機壅塞,津液不能上輸,才會出現舌頭乾燥、牙齒乾燥的現象。我用四逆湯加人參,按照太陰霍亂的治療方法。用乾薑三錢,附子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陳皮二錢。

服藥六天后,肚子裡腸鳴,冷食可以消化,大便通暢了兩次,脈搏可以摸到,舌頭潤濕了。第二天,原本黑色的舌苔轉變為黃色,胸部開闊,想吃東西了。這個病症,內裡實證卻像虛證,寒症卻像熱症,如果不能根據外觀和症狀綜合分析,幾乎難以救治。總之,陽氣沒有受傷,身體輕盈沒有厥逆,是可以治癒的。

附:錯誤治療案例。全椒鬍子任寓王東木兄宅,二月上旬,他在船上受寒,中陰經。王兄懂醫術,自己用桂枝、乾薑、附子治療他。病情暫時減輕,因為沒有發熱頭痛,病人就漫不經心,飲食無度,酒肉無忌,導致寒邪沒有去除。這樣過了半個月,他坐在椅子上吃飯時突然不能站起來,於是就臥床不起,漸漸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舌頭變黑乾燥。請醫生治療,醫生不了解寒邪入侵內裡,胃裡裝滿食物,誤以為舌頭乾燥胡言亂語是之前服用的熱藥造成的。

因身有紅影,遂作斑狂。初用生地黃、玄參、麥冬、石膏、升麻、黃連,不效。益加犀角、大黃,如斯三日,大便不動,而病愈篤。前醫自遜不辨何證,易余診視。脈則一息二至,似雀啄之象,證則舌乾而黑,身痛不能轉側,口不能言,余辭不治。因告之曰:此水極似土,《內經》亢則害之證也。

今舌乾不渴,陰也。脈只二至,陰也。謬妄聲低,乃為鄭聲,陰也。身重痛,不能轉側,陰也。夜則譫妄,日則但寐,陰也。身有疹影,乃寒極於內,逼陽於外,陰斑也。具此六陰,其舌乾黑者,乃寒極於下,逼陽於上,假熱也。因一假熱而棄六陰,悖謬殆甚。

白話文:

病人身上出現紅斑,因此發狂。一開始用生地黃、玄參、麥冬、石膏、升麻、黃連治療,但沒有效果。後來又加了犀角、大黃,持續三天,病人便秘,病情卻更加嚴重。先前醫生自認無能,無法判斷病症,便請我診治。把脈發現脈象微弱,如同雀鳥啄食,舌頭乾燥發黑,全身疼痛難以翻身,無法言語,我便拒絕治療。我告訴他們:這病症就像水極於土,是《內經》中「亢則害之」的病理。

現在病人舌頭乾燥卻不渴,這是陰寒的表現。脈象微弱,也是陰寒。說話含糊不清,聲音低微,屬於「鄭聲」,也是陰寒。身體沉重疼痛,難以翻身,也是陰寒。夜裡神志不清,白天只睡覺,也是陰寒。身上出現紅斑,這是內寒逼迫陽氣外溢,形成陰寒斑點。綜合以上六種陰寒證據,舌頭乾燥發黑,則是寒氣極於下焦,逼迫陽氣上浮,造成假熱的現象。只因為出現假熱,就忽略六種陰寒,這是十分錯誤的診治方法。

王兄力囑,勉用附子人參茯苓四逆湯,五日脈起三至,身輕能言,稍有生機,至六日真陽欲絕,夜汗三身,遂肉瞤筋惕,脈脫亡陽,乃苦寒結陰,大便冷秘,竟成藏結,藥難下膈,又延六日而殞。前方於長舌乾齒燥,用四逆湯而愈。以此證之,誠誤治也。存為舌鑑。

余青岩廣文令眷,年近三十,夏初得時疫傷寒,初起不惡寒,但發熱身痛目赤。用敗毒散,二日微汗,而熱不退。延至六七日,身發稠密赤斑,狂亂譫語,聲變北音,發則不識人,似屬陽明熱證,但脈細如絲而弦緊,口雖干而不渴。有議用涼膈化斑者,余以脈為主,作時疫陰斑亡陽危證,幸程至飛團弘春,定議僉同。

白話文:

哥哥力勸我使用附子、人參、茯苓、四逆湯,服藥五天後,脈象轉好,心跳恢復正常,身體輕鬆能說話,稍微有了生機。到第六天,真陽快要耗盡,夜裡流汗全身濕透,接著出現肌肉抽搐、筋骨顫抖,脈象消失,陽氣離散。這是因為寒邪凝結在體內,導致大便冰冷秘結,形成內藏積聚,藥物難以通過食道,又過了六天便去世了。之前治長舌乾齒燥症,用四逆湯就治好了。從這件事來看,之前的治療方法確實是錯誤的。把這件事記住,作為提醒。

我一個叫青岩廣文令的親戚,年近三十歲,夏初得了時疫傷寒。一開始沒有惡寒,只是發熱、身體疼痛、眼睛發紅。用了敗毒散,兩天後稍微出了汗,但發熱沒有退。到第六七天,身上出現密密麻麻的紅色斑點,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聲音變得像北方人說話,發熱時不認識人,看起來像是陽明熱證。但是脈象細如髮絲且緊緊繃住,嘴巴雖然乾燥卻不渴。有些人主張用涼膈化斑的藥方,我以脈象為準,認為這是時疫陰斑亡陽的危重證候,幸好遇到程至飛團弘春,他同意我的意見。

主以真武理中合劑,重用參附者五日,陽回斑散,始克有生。此余致恭同道塚媳,因自如醫,故弗疑而治效也。

吳李履兄,庚午七月間得傷寒,初不知其病狀,至半月後始延余治。診其脈弦而緊,噦聲越鄰,舌苔灰黑,胸發紫斑,結硬而痛,臍旁動氣,大便利水。詢其何以至此,答云:初醫說是傷寒,不效。又醫說中暑,進香薷飲二劑,遂變至此,仍欲用化斑湯,未敢煎也。余曰:此陰斑也。

因冷極於內,逼其陽於外,法在不治。幸神氣未昏,手足未厥,初劑用四逆湯加茯苓、半夏、吳萸,溫里以治噦,次日加人參以培陽。六劑斑散利止,惟嘔噦胸結不開,仍用前劑,不加增減,半月後胸開痛止。方用白朮理中,計用參斤許,附子斤許,兩月方起床。貽害至今,遇病必須姜附。

白話文:

主要用真武湯和理中湯合成的方劑,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五天後陽氣回升,斑疹消散,才得以保住性命。這是因為我與同道塚媳的丈夫關係良好,她像家人一樣信任我,所以毫不猶豫地就治好了她的病。

吳李履的哥哥,庚午年七月間染上傷寒,一開始不知道病症,直到半個月後才請我診治。我診脈發現脈象弦緊,呃逆聲很大,舌苔灰黑,胸部出現紫色斑點,硬結疼痛,臍周圍有氣脹,大便稀薄如水。我詢問他為何會變成這樣,他說:一開始醫生說是傷寒,但沒有效果。後來又說中暑,吃了香薷飲兩劑,結果就變成這樣了。他還想用化斑湯治療,但還沒敢煎。我說:這是陰斑,因為內寒太重,把陽氣逼到體表,按常理來說是不應該治療的。幸好神志還沒有昏迷,手腳也沒有厥冷,第一劑就用四逆湯加茯苓、半夏、吳茱萸,溫暖里寒來治療呃逆。第二天加人參來培補陽氣。六劑藥後,斑疹消散,腹瀉止住,只有嘔逆和胸部硬結沒有消退,於是繼續用以前的方劑,沒有增減,半個月後胸部舒展開來,疼痛也消失了。之後改用白朮理中湯,一共用了將近一斤人參,將近一斤附子,兩個月後才下床。這次經歷讓他留下深刻的教訓,每次遇到病症就一定要用薑和附子。

又令媳汪宅,未出閣閨女,甲申春月,感寒喉痛。浙醫稱火,遂恣食水果,飲冷傷肺,致增咳嗽。因不溫散,咳甚則吐血。又易一醫,竟認陰虛,用生地黃二冬二母元參等藥,更加生藕汁半鍾,令其冷服。服後即嘔吐不止,氣塞喉中,急以咳嗽吐血,求治於余。及診其脈,沉弦而緊,搏手甚緊。

余曰:豈愚我乎。此脈乃沉寒痼冷,未經溫散,直入於裡,其證必惡寒身痛,胸中阻塞,嘔逆喉痛。問之果然,諸證皆備。余曰:此當表裡雙溫,逼寒外解。遂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吳萸、半夏、桔梗、甘草,二劑喉不痛,亦不嘔矣。

白話文:

這篇古代醫案記載了一個媳婦在未出嫁前,於甲申年春天因受寒而喉嚨疼痛的故事。浙江的醫生認為是火氣,於是放任她吃水果、喝冷飲,結果傷了肺,咳嗽加重。因為沒有溫散寒邪,咳嗽嚴重到吐血。後來又換了一位醫生,診斷為陰虛,便開了生地黃、地黃、麥冬、山藥、元參等藥,還加了半碗生藕汁,讓她冷服。服藥後馬上就嘔吐不止,氣塞喉嚨,又咳嗽吐血,才來找我治療。

我診脈發現她的脈沉弦緊,摸起來很緊。

我說:「難道你們在愚弄我嗎?這脈象分明是寒邪深入體內,沒有溫散,直接進入臟腑,所以才會出現畏寒、身痛、胸悶、嘔吐、喉嚨痛的症狀。」我問她,果然這些症狀都有。

我說:「這個病症需要溫散表裡,逼出寒邪。 」於是,我開了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吳茱萸、半夏、桔梗、甘草等藥。兩劑藥後,她的喉嚨就不痛了,也不再嘔吐了。

如斯六日,寒邪出表,發寒戰,微熱微汗,邪從外解,胸塞咳嗽皆減,能食米湯矣,彼畏熱藥,遂中止,旬日後,因前汗未周,遍身疼轉為痛痹,仍以前方去吳萸、桔梗,加當歸、木通,服七八日,痛減未痊,又畏熱藥而止。半月後余寒內搏,腹肋大痛,呻吟不絕,蓋因吐血時值行經,服藕汁冷藥,經因冷阻,故當經期,遂致大痛,復用前方加肉桂、五靈脂,去細辛、木通,六七日瘀血下而痛旋減。又畏熱藥中止,留痛經餘證,至今未除。

方安止郡丞,素虛寒,脈本細小。丙子年初冬,因酒後蓋覆不周,感寒嘔吐。次日即發熱惡寒,身痛脈浮,猶有表證,作太陰病治法,用桂枝蒼朮炮姜二陳等藥,溫里解肌,得汗表解,旋入少陰,脈細如絲,舌黑下利,尿如煤水。因病重,又請一醫參治,見舌黑而滑,作腎虛,用八味地黃湯加人參,甫一劑,即嘔吐,半夜而增呃逆。

白話文:

過了六天,寒邪從體表散發出來,患者感到發冷發抖,稍微發熱,並且微微出汗,邪氣從體外消解,胸悶咳嗽都減輕了,可以喝米湯了。因為患者害怕服用溫熱藥物,所以就停止服藥。十天後,由於之前出汗不完全,全身疼痛轉為疼痛麻木,仍然用之前的藥方,去除吳茱萸、桔梗,加入當歸、木通,服用七到八天,疼痛減輕但未痊癒,又害怕溫熱藥物而停止服藥。半個月後,殘餘的寒邪在體內交戰,腹部和肋骨劇烈疼痛,不斷呻吟,這是因為吐血時正值月經,服用了藕汁等寒涼藥物,經血因寒冷而受阻,所以到了月經期就導致了劇烈疼痛。再次使用之前的藥方,加入肉桂、五靈脂,去除細辛、木通,服藥六七天,瘀血排出後疼痛逐漸減輕。又害怕溫熱藥物而停止服藥,留下經痛的餘症,至今未消除。

安止郡丞,體質虛寒,脈象原本就細小。丙子年年初冬,因飲酒後蓋被不周,受寒而嘔吐。第二天就發熱惡寒,全身疼痛,脈象浮,仍然有表證,按照太陰病的治療方法,用桂枝、蒼朮、炮姜、二陳等藥物,溫和內裡,解表散寒,使患者出汗,表證消解,隨即轉入少陰證,脈象細如絲線,舌頭黑,大便稀溏,尿液像煤水一樣。由於病情嚴重,又請另一位醫生參與治療,看到舌頭黑而滑,認為是腎虛,用八味地黃湯加入人參,剛服用一劑,就出現嘔吐,半夜又增加了呃逆。

因吐汗多,遂致亡陽,筋惕肉瞤,大便頻下,神昏蜷臥,急以真武湯換乾薑,每劑人參五錢,附子三錢,日服三劑,如此十日,未少間斷,方得神清利止。幸天生胃氣,能進粥食,計用人參三斤,姜附二斤,醫治兩月,方獲痊可。

又令郎年十五歲,因夏月貪涼食冷,致仲秋發熱腹痛。初幼科醫治,十日不效,令余接醫。診脈弦緊,仍以童稚治法,用溫中化滯,蒼樸桂枝炮姜,又四五日,亦不效。以手按其痛處,則在臍旁季肋之下,此少陰部絡,且年已十五,不可作童子醫矣。已經汗而熱不退,每日大便而痛不減,漸增煩躁,此內真寒而外假寒,少陰病也,用茯苓四逆湯,暗投附子,恐病家之疑畏也。初煎服下,即熱退,再煎擠渣服,即安臥。

白話文:

因為患者大量吐汗,導致陽氣衰竭,出現筋脈抽搐、肌肉跳動、頻繁腹瀉、神志昏迷、蜷縮臥床的症狀,於是緊急使用真武湯,將乾薑換成生薑,每劑藥方加入人參五錢、附子三錢,一天服用三次,如此持續十天,沒有間斷,才讓患者精神清醒,腹瀉止住。幸好患者天生胃氣好,能夠吃粥,所以又用人參三斤、生薑、附子各兩斤,治療了兩個月,才完全康復。

另一個病人是十五歲的少年,因為夏季貪涼吃冷,到了仲秋就出現發熱腹痛。最初由兒科醫生治療,十天不見效,才請我診治。我診脈發現脈象弦緊,但仍用孩童的治療方法,使用溫中化滯的藥物,包括蒼朮、白芷、桂枝和炮薑,又過了四五天,仍然沒有效果。我用手按壓他疼痛的地方,發現是在肚臍旁邊的肋骨下方,這是少陰經的部位。而且他已經十五歲,不能再用孩童的治療方法了。他已經出汗,但發熱不退,每天大便,但疼痛沒有減輕,並且越來越煩躁。這是內寒外寒,屬於少陰病,所以我用茯苓四逆湯,暗中加入附子,以免患者擔心害怕。剛開始煎藥給他服用,馬上就退燒了。第二次煎藥,擠出藥渣給他服用,他就安穩地睡着了。

次日直告明用附子,照前藥遵原方,加人參一錢。如此七日,熱退痛除,即轉咳嗽,前之季脅痛處,變為不能著席而臥。蓋前痛乃外寒客於少陰,今之咳嗽,則因病而內虛寒。改用八味地黃湯加人參,十數劑咳止,方能側臥。病後唾水,仍以八味地黃丸,兩倍桂附,水疊為丸,服年餘,乃唾止。

江豫臣兄,戊辰夏病,初屬周醫治療,五日後相招,脈則弦澀,身無大熱,惟胸中飽脹,嘔噦不息,前醫用柴平湯不效。一醫用枳實理中,亦不效。余詳辨之,病似太陰,而多身熱,又不下利,面目皆黃,又似陽明,而尿不赤,脈不長,口不渴,蓋弦脈屬肝,澀主血,病夜則獨語,胸腹皆痛,豈畜血證乎。

白話文:

第二天,直接告訴明用附子,按照之前的藥方,加入人參一錢。這樣過了七天,發熱和疼痛消退,就轉變成咳嗽,之前肋骨下方疼痛的地方,變成無法側身躺著。這是因為之前疼痛是外寒入侵少陰經,現在的咳嗽,則是因為疾病導致內虛寒。改用八味地黃湯加人參,服用了十幾劑咳嗽就止住了,才能側身睡覺。病後經常流口水,仍然用八味地黃丸,加倍桂枝和附子,用水捏成丸子,服用了將近一年,才止住了流口水。

江豫臣兄,戊辰年夏天生病,一開始找周醫生治療,五天后叫我去看,脈象弦澀,身體沒有明顯發熱,只有胸中飽脹,嘔吐不止,之前的醫生用柴平湯沒有效果。一個醫生用枳實理中湯,也沒有效果。我仔細辨證,病情像是太陰病,但又伴隨發熱,而且沒有腹瀉,臉色發黃,又像是陽明病,但尿液不紅,脈象不長,口不渴,因為弦脈屬於肝,澀脈主血,晚上獨自說話,胸腹都疼痛,難道是蓄血證嗎?

未敢遽投桃仁承氣,先作厥陰畜血,以桂枝、赤芍、炮薑、半夏、陳皮、甘草,日投三劑,胸中遂寬。至第三日,竟屬厥陰,少腹急痛,不及登桶,便下紫黑血塊半盆,隨昏暈大汗,尊堂慌迫,以人參兩許,煎湯灌下。余急往診,脈則散大,此氣隨血脫也。頻以人參湯進之,方汗斂人清。

立候前治周醫,告之曰:傷寒蓄血已下,略去傷寒二字,惟有固氣一法。周醫首允,復同驗舌,舌則全黑,議用人參五錢,白朮三錢,附子、炮姜各二錢,甘草一錢。不易方者半月,舌黑全退,飲食大進,幸血下之後,不復再便。議去附子者三日,舌復全黑,加入附子旋退。

白話文:

不敢馬上用桃仁承氣湯,先治療厥陰經蓄血,用桂枝、赤芍、炮薑、半夏、陳皮、甘草,一天服用三劑,胸悶就緩解了。到第三天,完全屬於厥陰經症狀,小腹劇烈疼痛,來不及上廁所,就排出了半盆紫黑色的血塊,隨後昏迷、大量出汗,家裡人十分焦急,用兩錢人參煎湯灌下去。我趕緊去診治,脈象散大,這是氣隨血而耗散的症狀。不停地用人參湯灌下去,才止住汗出,恢復清醒。

當時請教前輩周醫生,告訴他:這是傷寒蓄血已經排泄乾淨了,可以去掉傷寒兩個字,只要用固氣的方法就可以了。周醫生一開始同意,又一起觀察舌苔,舌頭全黑,就決定用人參五錢、白朮三錢、附子、炮薑各二錢、甘草一錢。這個方子持續服用半個月,舌苔就完全恢復正常,飲食也大有進展,幸好血塊排出後,不再拉肚子。考慮去掉附子三天後,舌頭又全黑了,重新加入附子,舌苔就又恢復正常了。

計服參附藥匝月方瘥。

黃庶常翁令政,年近四十,於五月初旬,惟熟睡不醒,呼醒又睡,胸背脹痛,嘔吐不能食,不知何病,招余診視。脈沉細緊滑,惡寒足冷,以前病論之,此少陰中寒而兼痰飲也。經曰:少陰病但欲寐。此證是已。諸陽受氣於胸中,轉行於背。今胸背脹者,寒痰冷氣,上參於陽部。

幸未厥逆,急以四逆湯加半夏、茯苓,日投三劑。計用附子七錢五分,服至七日,即霍然起矣。

黃迪人兄令眷,為方星垣兄之令愛也。夏月畏熱貪涼,過餐生冷,八月初,患午後發熱,腰疼腹痛,大便頻瀉,咳嗽帶血。先醫數位,皆主陰虛。病經半月,招餘一診,主以肺寒咳嗽,而用桂枝、炮姜,與諸醫藥不合,置而不用。逾半月病劇,又增嘔噦喉痛,煩躁不寐,方宅令其復請,其脈弦緊,前病屬厥陰,今病將入少陰矣。而病家素畏熱藥,病已至此,亦難顧忌。

白話文:

案例一

服用參附藥一個多月才痊癒。

黃庶常翁,一位官員,年近四十歲,在五月初旬,昏睡不醒,叫醒後又馬上睡去,胸背脹痛,嘔吐不能進食,不知患何病,於是請我診治。脈象沉細緊滑,畏寒腳冷,根據以往的病理分析,這是少陰寒症,同時伴有痰飲。經書中說:「少陰病,病人只想睡覺。」這正是他的症狀。諸陽之氣在胸中受氣,然後轉行到背部。現在胸背脹痛,是因為寒痰冷氣上衝到陽部。

幸好還沒有出現厥逆症狀,我立即用四逆湯加入半夏、茯苓,一天服用三劑。共用了七錢五分的附子,服用七天後,病人就霍然起身了。

案例二

黃迪人兄的夫人,是方星垣兄的女兒。夏天怕熱貪涼,吃太多生冷的食物,到了八月初,患上午後發熱、腰痛腹痛、大便頻瀉、咳嗽帶血的病症。之前已經看過好幾個醫生,都認為是陰虛。病了半個月後,她請我診治,我判斷是肺寒咳嗽,開了桂枝、炮姜的方子,但與之前醫生開的藥方不同,所以沒有服用。過了半個月,病情加重,又出現嘔吐、喉嚨痛、煩躁失眠的症狀,家人再次請我診治。這次她的脈象弦緊,之前的病屬於厥陰,現在快要發展成少陰了。但病人平時很怕熱藥,病情發展到這個程度,也不得不顧忌了。

以桂枝、細辛、附子、乾薑、赤芍、半夏、吳萸、木通、桔梗、甘草,薑棗為引,表裡兼溫。服至六七日,喉全不痛,得臥躁寧,瀉亦大減。少陰病衰,仍歸厥陰,現寒熱混淆之證,尚咳嗽而不吐血,或小便不通,而痛不可解。服厥陰之烏梅丸則通。或兩乳腫痛欲裂,以當歸四逆湯加柴胡,而乳消。

如此上下游走而痛者,又半月,皆以當歸四逆湯加附子、乾薑、茯苓、半夏,兼用烏梅丸,以治諸錯雜之邪。蓋始病皆未以傷寒治之,致寒邪伏於厥陰,不能外解。計服桂枝姜附藥四十日,裡氣方溫,發出周身大瘡,如豆磊磊然,痛楚不堪。計又半月,邪漸解而瘡漸愈。醫治兩月,方能舉筋而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位患者患了傷寒病,並因未及時用傷寒法治療,導致寒邪潛伏在厥陰經脈,久治不愈的病程。

治療過程如下:

  1. 初期治療:
  • 以桂枝、細辛、附子、乾薑、赤芍、半夏、吳萸、木通、桔梗、甘草,加入生薑和紅棗引導藥力,溫和表裡。
  • 服藥六七天後,喉嚨不再疼痛,患者可以平躺休息,躁動不安的症狀減輕,腹瀉也減少許多。
  1. 病情轉變:
  • 患者的少陰病衰弱,轉入厥陰經,出現寒熱交雜的症狀,仍然咳嗽,但沒有咳血,或小便不通,疼痛難忍。
  • 服用烏梅丸治療,使小便通暢。
  • 患者出現兩乳腫痛欲裂,用當歸四逆湯加上柴胡治療,乳房腫痛消退。
  1. 持續治療:
  • 患者出現上下遊走疼痛,持續半個月,醫師使用當歸四逆湯,加入附子、乾薑、茯苓、半夏,並配合烏梅丸,以治療各種錯雜的病邪。
  • 醫師認為患者最初沒有用傷寒法治療,導致寒邪潛伏在厥陰經脈,無法消散。
  1. 痊癒過程:
  • 患者服用了桂枝、薑、附子等藥物四十天後,裡氣才溫暖,全身出現豆粒大小的瘡瘍,疼痛難忍。
  • 又經過半個月,病邪逐漸消退,瘡瘍也慢慢癒合。
  • 經過兩個月的治療,患者才能活動筋骨,恢復食慾。

總而言之,這段文字描述了治療傷寒病的過程,特別強調了及時治療的重要性,避免寒邪長期潛伏在體內,導致病程複雜,治療難度增加。

蓋厥陰主血,經云:厥陰病不解,必發癰膿者。此證是也。

吳象採太學令堂,年近五十,春間得傷寒,初不知病狀,經歷四醫,至四十日,始迎余治。診得脈沉而緊,按之甚堅,全無和柔胃氣,嘔吐發呃,胸結如石,舌黑而滑,渴欲冷飲,而滴水不能納。詢其治法,初則發表,繼則解肌,皆不效。後浙醫包治,先用黃連、枳實,後用大黃、芒硝,惟下糞水,反逆上而結於胸。

幸不煩躁下利厥冷,猶為可治。以生附子、生乾薑、半夏、茯苓、吳萸,大劑與之,始能下咽,亦不覺辛辣。如此五日,胸前稍軟,而下痛於腹矣。余曰:此病必原胃冷,誤投涼藥。若陽病結胸,豈堪此大辛大熱。所以黃連、大黃,閃爍至堅冰,今得溫劑,冰化為水,將必洞泄,勿謂熱藥致瀉,乃前黃連、大黃未動也。倘利瀉不止,仍屬死證。

白話文:

這病症是厥陰經病,厥陰經主宰著血液。經書上說,如果厥陰經的病症沒有解除,必然會長出癰疽膿瘡。這位吳象採,是太學的令堂,年近五十,春天得了傷寒,一開始不知道病狀,陸續找了四位醫生,直到四十天才請我來治療。我診脈發現他的脈沉而緊,按壓時很堅硬,完全沒有溫和柔順的胃氣,而且嘔吐呃逆,胸部像石頭一樣結實,舌頭黑而滑,口渴想喝冷飲,卻一滴水都吞不下去。我問他以前用過什麼藥物,他說是先用了發汗藥,後用解表藥,都無效。後來浙江的醫生包治,先用黃連、枳實,之後又用大黃、芒硝,只拉出糞水,卻反而逆流上結在胸部。

幸好他沒有煩躁不安,也沒有因為腹瀉而厥冷,因此還是可以治療。我給他開了大劑量的生附子、生乾薑、半夏、茯苓、吳萸,他終於可以吞下去,也不覺得辛辣了。這樣過了五天,胸前稍微軟化了,但腹部卻開始疼痛。我說:這個病一定是原本胃寒,誤用了寒涼的藥物。如果陽氣病變導致胸部結實,怎麼能承受這麼辛辣溫熱的藥呢?黃連、大黃就像冰塊一樣,現在用了溫藥,冰塊融化成水,自然會順暢地流下去,不要說熱藥導致腹瀉,而是之前黃連、大黃沒有起作用。如果腹瀉不止,仍然屬於死症。

至七日,果大瀉不禁,其家以余先言,竟備終事。急用人參二錢,合理中湯一劑,入腹片時即止矣。續以理中湯調理一月而瘥。原籍山西,胃氣本厚,病餓四十日,誤治不傷,而人參一劑即應,所謂有胃氣則生,此證足徵矣。

葉奉宇媳丁氏,孕三月,惡寒嘔吐,腹痛下利。前醫作霍亂治,至第三日腹痛而厥者,三次,回蘇則喉無音而竟啞。前醫辭不治,其母迎余診。其脈尺寸皆伏,惟寸口尚應指。余曰:此少陰寒證,腎脈循喉嚨,散舌本。經云:腎氣厥,不至舌。今寒極於下,陽氣不升,致喉無音,惟救病人,不能顧胎矣。

病家唯唯,遂以四逆湯加桔梗,大劑灌下,片刻音出,再劑痛止,手足回溫,脈亦漸出,第五日果胎墮,而產母無恙。若徘徊瞻顧,產母不救,而胎何能獨存乎。

白話文:

過了七天,病人腹瀉不止,家人想起我之前說的話,就準備後事。我急忙用人參兩錢,配合理中湯一劑,服下後不久就止瀉了。接著用理中湯調理一個月,病就好了。病人原籍山西,脾胃本就強健,病了四十天,雖然誤治但沒有造成嚴重損害,一劑人參就起效。這印證了「有胃氣則生」這句話,這個案例足以證明這一點。

葉奉宇的媳婦丁氏,懷孕三個月,出現惡寒、嘔吐、腹痛、腹瀉的症狀。之前看過的醫生當作霍亂治療,結果到了第三天,病人腹痛昏厥了三次,甦醒後就喉嚨發不出聲音,完全啞了。之前的醫生因此拒絕治療,丁氏的母親就請我診治。我診脈發現寸關尺三脈都沉伏,只有寸口脈稍微應指。我說:「這是少陰寒證,腎經循行於喉嚨,散布於舌根。醫書上說:腎氣虛衰,就無法到達舌頭。現在寒邪極盛於下,陽氣無法上升,所以導致喉嚨失聲。現在只能救病人,無法顧及胎兒了。」

病人家人表示同意,於是就用四逆湯加桔梗,大量灌服下去,一會兒聲音就恢復了,再服一劑藥腹痛就止住了,手腳也回溫了,脈象也漸漸恢復。第五天,果然胎兒流產了,但產婦安然無恙。如果猶豫不決,只顧著保胎,那產婦怎麼能活下來呢?胎兒又怎麼可能單獨存活呢?

許蔚南兄令眷,暑月因食瓜果,得夾陰傷寒,至第七日,迎余往真州,時當酷暑,診其脈,數大無倫,重取無力,乃虛陽伏陰之脈。煩躁席地而臥者五日矣,身發赤斑,目赤畏亮,口渴頻欲冷飲,復不能飲。前醫不識夾陰,誤為中暑,投以香薷,以致陰極似陽。余因其懷孕六月,姜附未敢即投,初用溫中平劑,又屬女病,不能親視病容唇舌,脈大而虛,亦似暑證。

恐熱藥傷胎,先以井底泥敷臍,以試其里之寒熱,便投溫劑,甫以泥沾腹皮,即叫冰冷入腹而痛。急令拭去,余曰:此真病狀也。遂用茯苓四逆湯,茯苓三錢,附子二錢,乾薑、人參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令煎成冷飲。余方撮藥,病家驚畏而哭,謂人參、附子盡劑也。倘不效,奈何?有孕在懷,即藥效,胎將奈何?余曰:經云:有故無殞,有病則病受,不傷胎也。正在遲疑,吳中璧兄曰:此吾女也,年少可再孕。

白話文:

許蔚南兄的家人,在夏季因為吃了瓜果,得了夾陰傷寒,到了第七天,就請我去真州。當時正值酷暑,我診脈後發現脈象數大無倫,按壓下去也沒有力道,這屬於虛陽伏陰的脈象。病人煩躁不安,已經在地上躺了五天,身上出現紅色斑點,眼睛發紅畏光,口渴一直想要喝冷飲,卻又喝不下。之前的醫生不認識夾陰,誤以為是中暑,就用香薷治療,結果導致陰氣極盛,反而像是陽氣過盛。

因為病人懷孕六個月,所以我不敢立刻使用薑附,先用溫中平胃的藥方。而且病人是女性,我不能親自查看她的面容、嘴唇和舌頭。脈象雖然大,卻虛弱,看起來也像是暑症。

擔心熱藥會傷到胎兒,我先用井底泥敷在她的肚臍,觀察她腹中的寒熱狀況,再決定用溫劑。泥土剛沾到腹部,病人就喊說冰冷入腹,很痛。我趕緊叫人擦掉泥土,說:「這就是真正的病狀。」於是就用茯苓四逆湯,茯苓三錢,附子二錢,乾薑、人參各一錢五分,甘草五分,煎成冷飲給她喝。

我剛寫完藥方,病人家屬就驚慌害怕地哭泣,說人參、附子劑量都很大。如果藥效不好怎麼辦?懷孕了,即使藥效好,胎兒又該怎麼辦呢?我說:「醫書上說,有因才有果,有病就應該治病,不會傷到胎兒。」正當大家猶豫不決的時候,吳中璧兄說:「這是我的女兒,年紀還小,以後還可以再生。」

接藥加參,煎成立令服下。五日未寐之病人,得藥便睡,醒則登床。再劑斑消熱退,熟寐半夜。次日余辭曰:藥效矣,病未除也,尚須藥六日,倘畏熱,予告去矣。病家云:藥雖效,而附子、乾薑,必致墮胎,汝去誰為先生任過耶。因留七日,每日人參五錢,附子四錢,乾薑、白朮三錢,甘草一錢,服六日,胎不墮。

而病回後,足月產一女,今成育。

吳云翼兄秋杪赴席,夜歸已寐,半夜後寒戰,嘔吐汗多,次日微發熱,他醫作陽證傷寒,用汗法,汗後熱愈甚,反增身痛腹疼。三日後就診,脈細緊,身無大熱,因思酒後已寐而病作,寒戰不熱,嘔吐汗出,此病從中發,寒邪在裡,不在表也。因藥汗出,而身反疼,豈非誤汗乎。

白話文:

我把藥方中加了人參,煎好後立刻讓病人服下。這位病人已經五天沒有睡覺了,吃了藥就睡著了,醒來後就能下床走動。再服一劑藥後,身上的斑點消退,發燒也退了,睡得香甜,直到半夜才醒。第二天我準備告辭,說:「藥效已經顯現,但病還沒完全好,還需要繼續吃六天藥。如果害怕發熱,我就先告辭了。」病人家人說:「藥雖然有效,但附子、乾薑會導致流產,你走了誰來承擔責任呢?」由於這個原因,我留下來繼續看診七天。每天用人參五錢,附子四錢,乾薑、白朮三錢,甘草一錢,連續服藥六天,胎兒沒有流產。

第二段

而病回後,足月產一女,今成育。

病人後來順利生產,足月產下一個女兒,現在孩子已經長大了。

第三段

吳云翼兄秋杪赴席,夜歸已寐,半夜後寒戰,嘔吐汗多,次日微發熱,他醫作陽證傷寒,用汗法,汗後熱愈甚,反增身痛腹疼。三日後就診,脈細緊,身無大熱,因思酒後已寐而病作,寒戰不熱,嘔吐汗出,此病從中發,寒邪在裡,不在表也。因藥汗出,而身反疼,豈非誤汗乎。

我的朋友吳云翼在秋天末尾去參加宴席,晚上回家後就睡了。半夜之後開始發冷,嘔吐,出很多汗。第二天稍微有點發燒。其他醫生診斷為陽證傷寒,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結果出汗後發燒更加嚴重,反而增加了身體疼痛和腹痛。三天後,他來找我診治。我摸了他的脈搏,脈細緊,身體沒有明顯發熱。我想起他喝酒後已經睡覺了才發病,發冷沒有發燒,嘔吐出汗,這種病是由內而發,寒邪在體內,不在體表。因為用藥讓他出汗,反而加重了疼痛,這不是誤用發汗法嗎?

總結

這段古文講述了兩個醫案。第一個案例講述了治療一位懷孕婦女的案例,說明了中醫藥的辨證論治和藥物配伍的重要性,以及醫生對病人的責任感。第二個案例講述了治療一位朋友的案例,說明了辨別寒熱証的重要性,以及誤用汗法可能導致病情加重。

初以桂枝理中湯解肌溫里,二日不效。至夜即轉少陰,而現亡陽煩躁,狂呼撫幾而立,不能臥床,少腹急痛,肉瞤筋惕,兩足厥冷。急用四逆湯加人參三錢,夜投三劑,至四鼓方躁定,登床得寐。次日,夫婦悲泣畏死。余慰曰:昨夜應死,今日不死矣。改用真武湯加人參二錢,六日後方能坐於床。

後用理中湯加減調治,半月方愈。治病須意會表裡陰陽,此寒霍亂,初治即當用理中湯者。

吳駿聲大行令政,因經行半月不止腹痛相召。至診其脈,則弦緊也。予曰:此非血虛之脈,必因經血虛而寒襲之也,其證必頭痛身疼,發熱嘔逆。詢之果然,初以桂枝、細辛、當歸、赤芍、炮薑、二陳之劑。不應,邪因藥發,漸增寒熱頭痛,胸膈脹滿,嘔噦不食,脈猶弦緊,全見厥陰經病。

白話文:

一開始用桂枝理中湯來治療,想要讓患者表皮溫暖,內裡和緩,但服用兩天不見效。到了晚上,病情轉為少陰症,出現陽氣不足的煩躁、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抓著床沿站立,無法躺下,小腹劇烈疼痛,肌肉抽搐,兩腳冰冷。緊急使用四逆湯加上人參,連續服用三劑,直到四更天患者才平靜下來,可以上床睡覺。隔天早上,夫妻倆悲傷恐懼,以為快要不行了。我安慰他們說:「昨天晚上已經是生死關頭,今天還能活下來了。」接著改用真武湯加上人參,六天后患者才能坐起身來。

之後用理中湯加減調整治療,半個月後才完全康復。治療疾病一定要用心體會表裡陰陽的關係,這個寒霍亂,一開始就應該用理中湯的。

吳駿聲擔任地方官員,因為經期半個月不停,腹痛難忍而請我診治。診脈時發現脈象弦緊。我說:「這不是血虛的脈象,一定是因為經血虧虛,寒氣入侵所致。病情一定會出現頭痛、全身疼痛、發熱、嘔吐。」詢問後果然如此。一開始用桂枝、細辛、當歸、赤芍、炮薑、二陳等藥物治療,但病情沒有改善,反而因為藥物刺激,寒熱頭痛、胸悶腹脹、嘔吐、食慾不振的症狀越來越嚴重,脈象仍然弦緊,完全符合厥陰經的病症。

用當歸四逆湯,加乾薑、附子、半夏,表裡雙溫,續續微汗,表解。因經行既久,血海空虛,邪乘虛而入血室,夜則妄見譫言,寒熱混淆,胸中熱痛,口乾作渴,小便澀疼。煎劑用當歸、赤芍、桂枝、木通、吳萸、附子、乾薑、人參、甘草,兼服烏梅丸三十粒,以治煩熱便痛錯雜之邪,隨病機之寒熱而圓活治之。兩月後,經水再至,方脫然而愈。

吳隱南主政尊堂,因大勞後得時疫,初病但發熱身痛,胸脹作嘔,脈弦數。外無表證,此邪從內發,所謂混合三焦,難分經絡者也。用芎蘇飲疏解之,至第三日,兩頤連頸腫痛,此邪由太少二陽而出,正合敗毒散證。服二劑,邪不外解,次日,反內陷而入少陰,變為胸脹嘔噦,煩躁不寐。

白話文:

一位女子因為月經長期不調,血虛體弱,導致寒邪入侵血脈,出現夜間胡言亂語、寒熱交替、胸痛口渴、小便澀痛等症狀。醫生開了當歸四逆湯加味,並搭配烏梅丸,以溫經散寒、清熱解毒,兩月後月經恢復正常,病症也痊癒了。

另一位病人,吳隱南的母親,因勞累過度感染時疫,起初只是發熱、身體疼痛、胸悶想吐,脈象弦數。醫生判斷是內熱引起的混合性疾病,用芎蘇飲來疏解。第三天,病人出現下巴和脖子腫痛,說明邪氣從陽明經轉入少陽經。服用了兩劑藥,邪氣沒有消散,反而轉入少陰經,出現胸悶嘔吐、煩躁失眠的症狀。

因病增劇,日請數醫,皆用柴胡、蒼樸、半夏、青陳皮、枳殼。余雖日到,而診視者五人,藥劑雜投,余不能肩任。至第九日,脈變細疾,煩躁下利,乾嘔胸滿,令汗自出,遂直告隱南曰:病危矣。不知連日所服何藥,已傳少陰,將致亡陽,若不急救,明日即不可治。遂立方立論,用茯苓四逆湯,茯苓三錢,附子二錢,乾薑錢半,人參八分,甘草三分,留藥為備卷,以俟眾議。其日曆醫八位,皆曰不可服。

延至二鼓,病人不躁,忽變為笑矣。隱南和笑為惡證,勉煎服半劑,即安睡。至四鼓醒,索余藥盡劑服之,又熟睡。至天明,再請不準服四逆之醫,又云當服矣,但造議宜減附加參。病家崇信,減附一半,加參一倍。甫下咽,即煩躁乾嘔,急復相招,竟去人參而加附子,隨即相安。

白話文:

病人病情越來越嚴重,每天都找了好幾個醫生看診,他們都開了柴胡、蒼朮、半夏、青陳皮、枳殼等藥。雖然我每天都去探望,但有五個醫生一起看診,藥方混雜,我實在無法插手。

到了第九天,病人的脈象變得細弱,他感到煩躁不安,腹瀉,乾嘔,胸悶,還不停冒汗。我直接告訴隱南說:「病人情况危急!我不知道這幾天他吃了什麼藥,寒邪已經深入少陰經,陽氣快要耗盡了。如果不及時救治,明天就沒辦法治了!」

我馬上開了茯苓四逆湯的藥方:茯苓三錢、附子二錢、乾薑錢半、人參八分、甘草三分。我將藥方寫下來,留著等大家商量。當天有八個醫生來看過病人,他們都說不能用這個藥方。

到了半夜,病人不再烦躁,突然開始笑了。隱南认为這是病情惡化的徵兆,但他還是勉為其難地煎了半劑藥給病人服用。病人服藥後就睡着了。到了凌晨,病人醒來,要喝我開的藥,他喝完之後又睡着了。

等到天亮,那些之前反對用四逆湯的醫生又說可以用,但建議減少附子,增加人參。病人家屬很信任他們,就減少了一半附子,增加了一倍人參。藥剛下咽,病人就開始煩躁乾嘔,急忙叫我回去。我立刻拿掉人參,增加了附子,病人馬上就安靜下來。

注釋

  • 少陰經: 中醫理論中的一條經絡,與腎、膀胱、心等臟器相關。
  • 亡陽: 阳气衰竭,生命垂危。
  • 茯苓四逆湯: 中藥方劑,主治陽氣虛衰,四肢厥寒等症。
  • 二鼓: 半夜一點到三點。
  • 四鼓: 凌晨三點到五點。

蓋寒邪在少陰,重在附子,其加人參,不過助正氣耳。終竟去人參,以俟邪盡,六日後,方甲人參理中湯加半夏,彌月乃安。病九日而傳變三經,醫不明經,何能治病。

黃蘭孕翁令政,年五十外,壬午隆冬,病傷寒,初不知何經受病。至第八日請治,脈則細緊而弦,嘔噦痰涎,神昏但寐,腹痛下利,足冷舌灰,時發譫語。先治之醫,猶用蒼樸柴苓湯,作協熱下利治,指譫語為實熱。余曰:病經八日,正陽盡入陰之時,已經發汗消導,而神昏下利,將至亡陽。

急用四逆湯以救其逆,安敢再肆疏削乎,撮附子、乾薑、茯苓、半夏、甘草一劑而別。前醫阻撓不決,置藥不煎。至夜病劇,卜之灶神,神允余藥,方敢煎服。服之即得寐,醒後神清。次日再招,相信委治,診脈稍和,即以前藥加人參一錢,日服二劑。至五日,噦利方止,繼用附子理中湯,半月始愈。

白話文:

寒邪入侵少陰經,附子是治療的關鍵,加入人參只是輔助正氣,最終還是要停用人參,等到寒邪消退,六天后才可以用理中湯加半夏,一個月後才能痊癒。疾病發展到第九天就會傳變到其他三經,醫生如果不了解經絡,怎麼能治病呢?

黃蘭孕翁令政,五十多歲,壬午年隆冬,患了傷寒,一開始不知道是哪條經絡受病。到了第八天才請醫生治療,脈象細緊而弦,嘔吐痰涎,神志昏迷嗜睡,腹部疼痛腹瀉,足部冰冷舌苔灰白,時常說胡話。之前治療的醫生,仍然使用柴苓湯,想要協調寒熱,治療腹瀉,認為說胡話是實熱。我說:病程已經八天,正氣已經完全進入陰經的時候,已經進行過發汗和消導,現在神志昏迷,腹瀉,將要亡陽。

應該立刻使用四逆湯來救治其逆氣,怎麼能再使用瀉下藥物呢?趕緊用附子、乾薑、茯苓、半夏、甘草配成一劑藥。之前的醫生反對,遲遲不決,藥材放在那裡不煎。到了晚上病情加重,就向灶神祈求,灶神同意我的藥方,我才敢煎藥服用。服用之後很快就睡著了,醒來後神志清醒。第二天又請我來診治,相信我,委託我治療,診脈稍微和緩了,就在之前的藥方裡加了一錢人參,每天服用兩劑。到第五天,嘔吐和腹瀉才停止,接著服用附子理中湯,半個月後才痊癒。

吳景何翁素有痰飲吐證,每發不能納藥,例以吐儘自止,即醫用藥,亦置不煎。其年秋涼,夜飲受寒,歸家嘔吐,繼即發寒熱,相招診視。余曰:非夙疾,乃新感寒也。但本體虛冷,不同常人。治法用調中湯,桂枝、白芷、蒼朮、乾薑、半夏、陳皮、甘草等藥,溫經散寒,雖日相招,竟不服藥。延至五日,余激曰:今日再不服藥,寒不外解,內搏於裡,必下利不止矣。

猶然不信。迨至初更,腹大痛,遂下痢膿血,方以余言不謬,連夜再招,急請治痢。余曰:非痢疾,乃寒邪,五日不外解,傳入厥陰肝經,肝藏血,寒搏血而下痢,若以痢疾治,則誤甚矣。因其身熱未退,邪猶在半表,未全入里,以桂枝、細辛、生薑,解在表之邪;以乾薑、附子、吳萸,溫里之冷;以當歸、赤芍、紅棗,和厥陰之血。日投三劑,至第三日壯熱半日,得通身大汗,隨即熱退而痢止。

白話文:

吳景何翁素來有痰飲嘔吐的毛病,每次發作都無法吞服藥物,只能任由其吐完才停止。即使醫生開了藥,他也置之不理,不煎服。

那年秋季天氣轉涼,他在晚上喝了冷飲受了寒,回家後就嘔吐,接著又發燒。他便請我前去診視。我說:「這不是他以往的痰飲毛病,而是新感寒邪。但他本身體質虛寒,跟常人不同。」於是,我用調中湯,加入桂枝、白芷、蒼朮、乾薑、半夏、陳皮、甘草等藥,溫經散寒。

雖然我每天都去他家探視,但他始終拒絕服藥。拖到第五天,我語氣嚴厲地說:「今天再不服藥,寒邪不散,就會內攻於裡,導致腹瀉不止。」

他還是不相信。直到晚上初更時分,他腹痛難忍,開始腹瀉膿血,才意識到我所言不虛,連夜再次請我診治腹瀉。

我說:「這不是痢疾,而是寒邪。寒邪五天不散,已經傳入厥陰肝經,肝臟藏血,寒邪與血搏結,因此腹瀉。若以痢疾的方法治療,就會誤診。」

由於他仍然發燒,寒邪尚未完全入裡,我用桂枝、細辛、生薑,解表寒之邪;用乾薑、附子、吳萸,溫暖體內寒氣;用當歸、赤芍、紅棗,調和厥陰之血。每天服用三劑,到了第三天,他發高燒了半日,然後出了一身大汗,隨即退燒,腹瀉也止住了。

若誤作痢治,身熱而痢,豈不殆哉。

吳佩六兄由歙暑月到揚,路受風邪,脈浮弦滑,頭疼身痛,寒熱而嘔。初一醫用桂枝、細辛、乾薑、附子作厥陰治,失之過重。繼余往診,作風暑夾食,以柴葛平胃投之,因而大汗。殊不知風暑之汗,不足畏也。浙醫曰:汗多亡陽,誤治之矣。急用人參、黃耆斂汗,勸其進食,六七日邪不解,日晡寒熱。

又作瘧治,用人參、何首烏截瘧,復增泄瀉矣。此景何翁之堂弟也。復招余治,雲系代彼里中覓地,家中妻子多人,倘不治,關擊匪輕,切囑甚力。余曰:此陽明病,須斷飲食,方敢經手。病家唯唯。復用十日前柴葛平胃等藥,因服首烏而作瀉,加入炮姜,寒熱漸輕。五日後積滯頻下,七八日霍然而起。

白話文:

如果誤把痢疾當成其他病症治療,患者出現發燒和腹瀉,那豈不是非常危險嗎?

吳佩六兄從歙縣在夏季炎熱的時候來到揚州,路上染了風寒,脈象浮而弦,滑而數,頭疼身痛,時而發冷時而發熱,還伴隨嘔吐。最初一位醫生用桂枝、細辛、乾薑、附子治療厥陰症,結果藥性過於猛烈,治療失誤。後來我前去診斷,判斷他是風暑夾雜飲食不當引起的病症,於是用柴葛平胃湯治療,結果他出了一身大汗。殊不知風暑引起的汗,並不需要擔心。浙江的醫生說:出汗過多會損傷陽氣,這是誤治。應該用人參、黃芪收斂汗液,並鼓勵他進食。過了六七天,病症仍然沒有消除,每天傍晚還會出現寒熱交替。

後來又誤診為瘧疾,用人參、何首烏治療瘧疾,結果病情加重,出現了腹瀉。這個病人是景何翁的堂弟。他再次請我治療,說他是在代人到鄉下尋找土地,家裡有妻子兒女,如果治不好,後果不堪設想,再三懇請我出手相救。我說:這是陽明病,必須停止飲食,我才能接手治療。病人家屬連連點頭同意。我再次用之前十天用的柴葛平胃湯等藥物,因為他服用何首烏導致腹瀉,我又加入炮薑,寒熱交替的症狀逐漸減輕。五天后,積滯頻頻排出,七八天後病症霍然消失。

病者笑曰:省用人參銀數兩矣。

君榮族叔,居鎮江,年三十外,夏月患傷寒,初不知何證。服京口醫家藥,發汗過多,即小便難出。又用五苓散,服下旋通旋閉,點滴難出,少腹脹滿,頭汗時出,迎余渡江。脈虛大而遲,坐不能臥,氣微促,不小便者三日矣。余曰:此誤汗亡陽,非大劑人參不能救。時京口老醫黃石倉適至,余與彼兩議相同,遂用人參一兩,茯苓三錢,附子一錢。

服下合目片時,略有尿意,又進一劑微滴,夜又一劑,五更則頻頻而出,遂不禁矣。次日再以理中湯加茯苓、益智仁調治半月而康。後七年,中暑而病,尿又不通,力薄不能市參,終至不救。蓋此人縱欲,腎氣大虛,每病必攖此患。

白話文:

病人笑着说:“省了买人参的银子两两了。”

君荣的族叔,住在镇江,年过三十,夏月患了伤寒,起初不知道是什么病症。他服用了京口医家的药,导致汗出过多,小便就排不出来。又用了五苓散,服下后一会儿通畅,一会儿又堵塞,小便像点滴一样排不出来,少腹胀满,头汗时不时地流出来,便请我渡江来诊治。我诊脉发现脉象虚大而迟,病人坐不能卧,气息微弱,已经三天没有小便了。我对他说:“这是误汗伤阳,非用大剂量的人参不可救。”当时京口老医黄石正好也来了,我和他二人商议一致,便用人参一两,茯苓三钱,附子一钱。

病人服下药后闭目片刻,略微有了尿意,又进了一剂,便滴滴答答地排了些许尿液,到了晚上又进了一剂,到了五更时分,小便就频频排出,再也止不住了。第二天再用理中汤加茯苓、益智仁调治,半个月后便康复了。七年后,他中暑生病,尿液又排不出来,身体虚弱无力,买不起人参,最终没能救治。此人纵欲过度,肾气大虚,每次生病都会犯这个毛病。

瓜鎮侯公遴,深秋傷寒,始自以為瘧,飲食如常,寒熱漸甚。至七日方迎至,則陽明證矣。服藥五日,漸變神昏譫語,胸腹滿痛,舌乾不飲水,小便清長,轉為畜血證。遂用桃仁承氣湯,下黑血碗許,即熱退神清。次日忽小便不通,猶有點滴可出,用五苓不效,乃太陽藥也。

病者素清癯,年近六十,脈細而澀,此畜血暴下,陰氣必虛。經曰:無陰則陽無以化。原病陽明畜血,仍用陽明之豬苓湯,湯用阿膠,是滋陰血者也。以本方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而加桂枝、芍藥,以和營血,甫一劑,小便如湧泉矣。

白話文:

瓜鎮侯公遴,在深秋時節染上傷寒,起初以為是瘧疾,飲食照常,寒熱症狀逐漸加重。到了第七天,才意識到是陽明證。服藥五天後,病情轉變,神志昏迷、胡言亂語,胸腹脹痛,舌頭乾燥不願喝水,小便清澈稀少,轉變為蓄血證。於是使用桃仁承氣湯,瀉下碗許黑血,熱退神清。第二天卻突然小便不通,僅能滴出少許,服用五苓散無效,因為五苓散屬於太陽藥。

病人平時體質清瘦,年近六十,脈象細澀,這次蓄血暴瀉,陰氣必定虛損。經書上說:「無陰則陽無以化。」原本的病症是陽明蓄血,仍用陽明證的豬苓湯,湯劑中加入阿膠,目的是滋養陰血。以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為基礎,再添加桂枝、芍藥,以調和營血,只服一劑,小便就如同湧泉般暢通無阻了。

方倫遠兄族弟,年未二十,自歙到揚,秋杪傷寒,先為揚城某醫所治,至八日迎余。診得脈弦而細,身微熱,足冷嘔逆,胸滿咳嗽喉痛,而吐血水,腹痛下利,陰莖內痛而尿血,夜則譫語。此證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乃厥陰經病也。檢前醫之中,乃柴苓湯也,辭不治。病人泣曰:我孤子也,家有老母,乞憐而救之。

予曰:此厥陰經病,宜表裡兼溫,使邪外解,前醫不識邪氣內搏,故嘔噦下利,厥陰主血,邪搏血,故上下皆出,用藥與前醫天淵,必須桂附,如不效,必歸怨於熱藥矣。倫遠答以大數決不歸怨。遂用桂枝、細辛、當歸、赤芍、乾薑、附子、木通、桔梗、甘草,薑棗為引,解肌溫里,以治身熱喉痛,腹疼下利,外用烏梅丸以治嘔噦吐血尿血,而祛寒熱混淆之邪。余以一念矜憐,遂忘旁議,不意竟以湯丸二藥,堅治半月而獲痊。

白話文:

方倫遠的兄長之子,年紀不到二十歲,從歙縣來到揚州,秋季將盡時染上傷寒。起初,由揚州城裡的一位醫生治療,持續了八天才請我診治。

我診脈發現脈象弦細,病人身體微熱,腳冷,嘔吐反胃,胸悶咳嗽喉嚨疼痛,並吐出帶血的清水,腹痛腹瀉,陰莖內部疼痛並伴隨尿血,夜裡則胡言亂語。

這個病症陰陽錯雜,寒熱交織,屬於厥陰經的病症。查看前醫的治療方案,發現是用柴苓湯,我婉拒了。病人哭著說:「我是孤兒,家裡還有年邁的母親,懇請您救救我。」

我說:「這屬於厥陰經的病症,需要同時溫通表裡,讓邪氣從體表消散。前醫不了解邪氣在體內相互搏鬥,所以導致病人嘔吐腹瀉。厥陰經主宰血液,邪氣與血液相搏,所以上吐下瀉,都要用藥來治療。這次的藥方與前醫的藥方有天壤之別,必須用桂枝、附子,如果藥效不佳,你一定會怪罪於熱藥。」倫遠答應我,絕不會怪罪於熱藥。

於是我用桂枝、細辛、當歸、赤芍、乾薑、附子、木通、桔梗、甘草,以薑棗作為引子,解表溫裡,治療病人身體發熱、喉嚨疼痛、腹痛腹瀉;外用烏梅丸治療嘔吐反胃、吐血、尿血,祛除寒熱交織的邪氣。

我因為一念憐憫,忘記了旁人的議論,沒想到僅僅用湯藥和丸藥兩種藥物,堅持治療半個月,病人就痊癒了。

病起方初冬,而病者日已圍爐烘足,設以吐血尿血為熱證,豈不殆哉。

汪方伯潘姓紀綱,寒夜隨赴席,食席余冷物,五鼓回家,即腹痛作瀉,次日早辰,則喉音頓啞,外無他證,手足不冷,但脈沉細耳。《靈樞經》曰:寒中少陰,卒然而啞,因腹痛瀉利後隨啞,脈又沉細,全屬少陰無疑矣。初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則有喘汗之意,其身不熱,寒不在表,而全入於裡。

易用四逆湯加桔梗,服二日,脈方略起,計每日用附子七錢五分。至第四日,猶喘厥片時,醒得微汗,其音始出。黃成九兄未出室之女,壬戌冬杪,小便後卒然而啞,予作少陰中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其時某醫畏熱不用,後七八日竟至不救。(附記)

白話文:

冬天剛開始生病,病人卻已經圍著火爐烤腳,如果把吐血、尿血當成熱證來治療,豈不是很危險嗎?

汪方伯潘姓紀綱,寒夜去赴宴,席間吃了些冷的東西,五更回家後就肚子痛、拉肚子,隔天早上,突然聲音嘶啞,沒有其他症狀,手腳不冷,但脈搏沉細。根據《靈樞經》的記載,寒邪侵犯少陰,就會突然啞聲,而且是在腹痛、拉肚子之後才啞聲,脈搏也沉細,完全符合少陰證。一開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一劑,病人就出現喘汗,身體不發熱,寒邪不在表面,而是全部侵入內部。

於是改用四逆湯加桔梗,服藥兩天,脈搏才略微恢復。每天服用附子七錢五分。到第四天,病人仍然偶爾喘不過氣、昏迷,醒來後微出汗,聲音才開始恢復。黃成九兄未出閣的女兒,壬戌年冬末,小便後突然啞聲,我診斷為少陰中寒,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當時有位醫生害怕熱症,所以沒有使用,結果過了七八天,病情惡化到不可救藥的地步。 (附記)

方純石兄,五月初,兩頤腫痛,先為瘍科所醫,外敷內服,不知何藥,至八日見招,腫勢將陷,寒勢交作。余曰:此時行之蝦蟆溫也。用荊防敗毒散二劑,表熱隨退,腫消大半。不虞少陽之邪,直入厥陰,脈變沉弦,喉痛厥冷,嘔吐胸脹。改用當歸四逆湯,加附子、乾薑、吳萸。

堅服三四日,得微汗,喉不痛而嘔止,脈起足溫尚有微腫。病家以為愈矣,次日往看,腫處盡消,但笑不休,問其所笑何事。答曰:我亦不知,脈復沉細,舌有灰苔,已笑半日矣。追思初病,必服涼藥,所以少陽傳入厥陰,厥陰不解,又傳入少陰,少陰寒水,上逼心火,心為水逼,發聲為笑。不早治之,將亡陽譫語,不可治矣。

白話文:

方純石兄,五月初,兩邊腮幫子腫痛,先去外科看病,外敷內服,不知道用了什麼藥。到了初八,腫脹趨於嚴重,伴隨寒氣發作。我說:“現在情況要用溫性的藥物來治療。”於是用了荊防敗毒散兩劑,表面的熱症隨之退去,腫脹消退大半。沒想到少陽的邪氣直入厥陰,脈象變為沉而弦,喉嚨痛伴隨厥冷,嘔吐胸口脹痛。於是改用當歸四逆湯,再加上附子、乾薑、吳茱萸。

連續服用三四天,略微出汗,喉嚨不痛,嘔吐停止,脈象恢復,腳溫,腫脹略有殘留。病人家屬以為病好了,第二天我去看,腫脹完全消退,但是病人不停地笑,問他笑什麼,他說:“我也不知道。”脈象又變為沉而細,舌苔呈灰白色,已經笑了半天才停下來。追思一開始發病,一定是服用了寒涼的藥物,所以少陽的邪氣傳入厥陰,厥陰沒有治好,又傳入少陰,少陰寒水向上逼迫心火,心火被水逼迫,發聲就變成笑。如果不及時治療,將會導致陽氣衰竭,神志不清,就沒辦法救治了。

幸孫葉兩醫,以予言不謬,遂用大劑四逆湯,加人參三錢。服後片時,略睡須臾醒,即笑止,一晝夜共服三劑。次日腫處復起,仍用當歸四逆湯,加附子、乾薑,三四日腫處回陽發癢起皮而解。其時有不解事者,謂予多用姜附而致狂,醫難用藥,有如此夫。

又令眷隔十數日,兩頤亦腫而不痛,若屬少陽,則脈當弦數身熱。今脈弦細,身不熱,亦屬厥陰。始終以當歸四逆湯加附子、乾薑治之。服至半月,方從外解,發熱脈浮,身發癮疹,作癢而愈。彼因未服涼藥,故不致內陷嘔吐逆冷,而傳少陰發笑也。時行蝦蟆溫一證,稽之前賢治法,皆主少陽,而用辛涼,並無傳經之說。

白話文:

孫葉兩位醫生認為我說的沒錯,便用大量四逆湯,加入三錢人參。患者服藥後不久,稍微睡了一會兒就醒了,還笑了起來,一天服用了三劑。第二天腫的地方又開始腫起來,於是繼續用當歸四逆湯,加入附子、乾薑,三四天後腫的地方恢復陽氣、發癢起皮,病就好了。當時有些人不懂,說我用太多薑附導致患者發狂,說醫生用藥很難,就像這樣啊。

又過十多天,患者兩邊腮幫子也腫了,但沒有疼痛感。如果屬於少陽症,脈象應該弦數,身體發熱。現在脈象弦細,身體不發熱,也屬於厥陰症。始終用當歸四逆湯加入附子、乾薑治療。服用半個月後,終於從外邊開始好轉,發熱、脈浮,身上起了疹子,發癢,然後就好了。因為患者沒有服用涼性藥物,所以沒有導致內陷、嘔吐、逆冷,才傳到少陰,發笑。當時流行一種叫做「蝦蟆溫」的病症,翻閱前輩的治療方法,都認為是少陽症,用辛涼藥物治療,並沒有傳經的說法。

然虞天民《醫學正傳》,謂喉痹證不可遽投涼劑,恐上熱未除,中寒復生,變為發喘不休,將不可治,又陳若虛《外科正宗》亦云:饑年毋攻時毒。夫饑年指正氣虛也。即此二說,則前賢之發明久矣。

邵子易兄,四月間自江右回揚,素有中寒痰證,數日腹中微痛,漸次痛甚。先醫者已用炮姜附子蒼樸溫消,繼用六君子加香砂,作太陰寒治,而痛益甚。迎余往診,其脈沉細而緊,汗出沾衣,面赤腹痛,腹形脹大,乾嘔欲吐,小便頻數,大便下利,少陰證全。此因前之蒼樸耗氣,繼用白朮閉氣,是以不效也。

但久痛傷氣,須急扶陽,不宜疏氣。以附子、乾薑為君,肉桂、人參為臣,吳萸、甘草為佐。用生附子三錢,人參、乾薑二錢,肉桂、吳萸、甘草一錢,日三劑。三日後減一劑,又三日痛止而愈。

白話文:

然而虞天民在《醫學正傳》中說,喉嚨阻塞的症狀不可急於使用寒涼的藥物,擔心上焦的熱氣尚未清除,就又寒邪入侵,轉變成持續不斷地喘氣,到時候就難以治療了。又陳若虛在《外科正宗》中也說:饑年不宜攻治時疫。所謂饑年,指的是正氣虛弱。這兩位前輩的論述,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闡明了。

邵子易兄,四月間從江西回到揚州,平時就有寒邪入侵導致痰多的毛病,這幾天肚子微微疼痛,漸漸地疼痛加劇。先前的醫生已經使用炮姜、附子、蒼樸溫暖消解寒邪,接著又用六君子湯加香砂,按太陰寒證治療,但疼痛反而加重。我應邀前去診治,他的脈象沉細而緊,汗水浸透衣衫,臉色發紅,肚子疼痛,腹部膨脹,乾嘔欲吐,小便頻繁,大便溏瀉,屬於少陰證。這是因為之前使用蒼樸耗損了元氣,接著又用白朮阻滯氣機,所以治療無效。

但是長期疼痛傷及元氣,必須要緊急扶持陽氣,不宜疏通氣機。因此用附子、乾薑為主藥,肉桂、人參為輔藥,吳萸、甘草為佐藥。使用生附子三錢,人參、乾薑各二錢,肉桂、吳萸、甘草各一錢,一天服用三劑。三天後減少一劑,再過三天疼痛就止住了,病也痊癒了。

瓜鎮趙姓,傷寒半月餘,前醫發表攻裡俱備。已經兩下,心下痞硬,腸鳴下利,乾嘔心煩,形容瘦削,六脈沉細,前醫辭治。其母求救,予曰:胸痞硬而不痛,非結胸也。因兩下胃而氣逆,故痞硬,惟溫中瀉實一法可施,以甘草瀉心湯主之。用黃連、乾薑、甘草、半夏、大棗,二劑知,六劑即效。蓋前治之不如法,所以易效也。

方誕初孝廉,盛暑患咳嗽吐血,午後發熱,腹痛作瀉,病四五日,自以為虛損,覓廣三七治吐血,招余參治。診得脈弦細而緊,舌紫苔白,兩足冰冷,咳嗽血涎。余曰:此厥陰傷寒,非虛也,乃恣食生冷,畏熱貪涼,寒中肝經。肝主血,此厥氣上逆而吐血涎。形寒飲冷則傷肺,肺寒則咳。

白話文:

趙姓住在瓜鎮,得了傷寒病已經半個月了,之前看過的醫生已經用過發表和攻裡的藥物治療,治療了两次,但病人胸口仍然感到痞硬,還有腸鳴、腹瀉、乾嘔、心煩的症狀,身形瘦削,六脈沉細,之前的醫生就放棄治療了。病人的母親前來求救,我說:「胸口痞硬卻不痛,這不是結胸症。是因為之前兩次治療傷了胃,導致氣逆,所以才感到痞硬,只有用溫中瀉實的方法才能治好,用甘草瀉心湯為主藥。用黃連、乾薑、甘草、半夏、大棗,兩劑就會知道效果,六劑就能痊癒。這是因為之前的治療方法不對,所以藥效才會這麼快。」

方誕初孝廉,在盛夏時節患上了咳嗽吐血的病症,下午發熱,腹部疼痛並伴有腹瀉,病了四五天,他自以為是虛損,就找來廣三七治療吐血,還請我來一起治療。我診脈發現他的脈象弦細而緊,舌頭紫色,舌苔白,雙腳冰冷,咳嗽時會咳出帶血的痰。我說:「這是厥陰傷寒,並不是虛損,而是因為他貪吃生冷的食物,怕熱愛涼,寒氣侵入了肝經。肝臟主血,現在厥氣上逆,所以才會吐血痰。身體寒冷,又吃冷飲,就會傷到肺,肺寒就會咳嗽。」

冷飲注於下焦,則腹痛下利。擬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吳萸、半夏、茯苓、甘草。呈方令尊翁,未敢用藥,因藥太辛熱,不合病狀故也。幸其令岳主持,方敢投劑。服至三日,則得汗而熱退。再四劑咳瀉亦寧,而陰莖內痛。兼服烏梅丸煎劑,減去吳萸,加當歸、木通,合當歸四逆湯,又兩日,小便旋通,七日後步行於途矣。

仙柯族侄,秋杪內傷生冷,外感寒邪,形盛氣虛,中宮素冷,即腹痛作瀉,嘔吐發熱,里證多而表熱微。余初作太陰治,用蒼朮、炮薑、桂枝、二陳、香砂之劑。畏余藥熱,易醫用柴苓湯,至十日,寒邪直入少陰,漸變神昏不語,默默但寐,腸鳴下利,足冷自汗,筋惕肉瞤。復召治療,病勢已危,主用真武湯加人參、乾薑,回陽固脫。

白話文:

喝了冰涼的飲料,導致下焦(指腹部以下)疼痛,腹瀉。我想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吳萸、半夏、茯苓、甘草來治療。已經把這個方子告訴了您的父親,但他不敢用,因為藥性太辛熱,不適合病人的狀況。幸好您的岳父支持,我才敢開藥。服藥三天後,病人開始出汗,發燒退了。再服四劑,咳嗽和腹瀉也好了,但是陰莖內疼痛。於是我又用烏梅丸煎劑,減去吳萸,加上當歸、木通,也就是當歸四逆湯,再服兩天,小便順暢了,七天後可以走路了。

仙柯的侄子,秋天末尾因吃生冷食物受傷,又感寒邪,身體表面雖然強壯,但氣虛,脾胃本來就虛寒,導致腹部疼痛、腹瀉、嘔吐、發燒,內證多而外熱輕微。我最初按照太陰病治療,用蒼朮、炮薑、桂枝、二陳、香砂之類的藥物。病人怕我的藥太熱,換了另一個醫生,用柴苓湯治療,直到十天,寒邪直接侵襲了少陰,病人逐漸神志不清,不說話,只昏昏沉沉地睡覺,腸鳴腹瀉,腳冷、出汗、筋惕肉瞤。又來找我治療,病情已經很危急,我用真武湯加上人參、乾薑,回陽救治。

眾醫議論不合,惟秦郵孫醫,以予不謬。令祖曉齋先生主持,堅托余醫。遂以真武湯本方,加人參三錢,乾薑二錢,附子三錢,日投三劑,汗瀉稍寧。其時令岳母曰:藥則效矣,奈熱不退何?余曰:此證以身熱為可治,若不熱則厥冷下利不止矣,故餘留熱醫也。照上藥服至三十劑,歷一旬始省人事,筋惕下利方止。

詢其前事,全然不知,後服理中湯匝月方起。蓋少陰病以陽為主,熱乃可治也。

吳非昨表侄,初夏喉痛,瘍醫不辨寒熱,用黃連四劑,喉痛止而變嘔吐,脅肋大痛,三四日不進米飲矣。令尊若翊兄,急迫商之於余。診其脈弦細而緊,此厥陰吐逆,外科謂之過關喉痹,因誤用苦寒直折,痹下結於胃口矣。先用烏梅丸三十粒,以開其寒熱格拒之邪。日進三服,至夜吐止而能納食矣。

白話文:

眾多醫生意見不一,只有秦郵孫醫生認為我的診斷沒有錯。令尊曉齋先生主持大局,堅定地支持我治療。於是,我以真武湯為基礎方劑,加入人參三錢、乾薑二錢、附子三錢,每日服用三劑,汗瀉稍有緩解。當時令尊岳母說:“藥物有效,但為何熱度不退?”我說:“此病症以發燒為可治之症,如果不發燒,就會出現四肢厥冷、腹瀉不止的情況,所以我要留着熱症繼續治療。”按此藥方服用至三十劑,經過十天後病人才恢復意識,肌肉抽搐、腹瀉也才停止。

詢問他之前發生的事情,他完全不記得了,之後服用理中湯一個月才恢復。這是因為少陰病以陽氣為主,只有發熱才能治療。

吳非的表侄,在初夏時喉嚨疼痛,瘍醫無法辨別寒熱,用黃連治療四劑後,喉嚨疼痛止住,卻轉而嘔吐,脅肋疼痛劇烈,三四天不喝米湯了。令尊若翊兄焦急地向我商討此事。我診脈發現脈象弦細而緊,這是厥陰吐逆,外科稱之為過關喉痹,因為誤用了苦寒藥物,直接抑制了病氣,導致寒邪下沉結聚在胃口。我首先用烏梅丸三十粒,以解開寒熱阻隔之邪氣。每日服用三劑,到晚上嘔吐停止,可以進食了。

即轉腹痛,手不可按,此上焦之寒,下注於中焦。急用四逆湯加桂苓人參,日進四劑,服附子一兩。如此六七日,腹大痛方止,尚微痛作瀉。後乃若翊兄自行調治而愈。

喬揆文兄令眷,年近四十,夏月畏熱喜涼,以水漬巾披身,瓜果無忌。初胃中脹痛,手足痠麻,作嘔欲吐。余初診脈細緊無力,言系中寒停冷之病。因脈細緊,用六君子湯加桂枝、乾薑,旁議盛暑安得用此熱劑,易醫服藥。聞用蒼樸二陳消導之藥,治經九日,病劇復招。則寒直入少陰,乾嘔煩躁,脈緊近疾,腰痛似折,常以滾水漬巾熨之,冷則又易,氣塞喉中,水飲不納,甲紫舌黑,骨寒而痛,病勢危篤。余曰:陰極似陽,陰陽格拒,若能納藥,方可治療。

白話文:

喬揆文兄的眷屬,年近四十,夏天怕熱喜涼,常用浸過水的毛巾披在身上,也不忌口瓜果。一開始只是胃部脹痛,手腳痠麻,想吐。我初診時,把脈發現脈象細緊無力,判斷是中寒停冷的病症。因為脈象細緊,便開了六君子湯加桂枝、乾薑的藥方,旁邊的醫生議論說盛夏怎麼可以用這麼熱的藥方,就建議患者換個醫生吃藥。後來聽說患者服用蒼朮、陳皮、二陳湯等消導藥物治療了九天,病情反而加重。這是因為寒氣直接入侵少陰,導致乾嘔、煩躁,脈象更加細緊急促,腰痛得像是斷了一樣,患者常常用滾燙的水浸濕毛巾敷在腰上,冷了就換,氣塞在喉嚨,喝不下水,指甲發紫,舌頭發黑,骨頭寒痛,病情危在旦夕。我說:“陰寒極至就像陽氣一樣,陰陽互相排斥,如果能服下藥物,還有治療的可能。”

先以半硫丸一錢,開其格拒之寒,服下不吐。繼以生附子、生乾薑各三錢,半夏、茯苓二錢,吳萸一錢,頻頻灌下,方嘔止躁定。遂換熟附減藥,如斯九日,諸證皆退。遂改用理中湯加人參一錢,溫補五日,忽然嘔吐血水。病家雖不言,而意謂前之姜附貽害也。余曰:始病太陰中寒,脈既無力,則宜溫胃,誤用消克,以致傷陽,陽消陰盛,致傳少陰,少陰得溫,轉屬厥陰,此由重致輕也。但厥陰寒勢錯雜,忽陰忽陽,纏綿時日耳。

旁議疑信相半,遂多延眾醫。有醫竟認陰虛而用地黃者,有醫見余用桂枝、吳萸,遂收箱不用藥而去者。惟孫其猶亦主厥陰,用當歸四逆加附子吳萸。於是病家不為他醫所惑,余得盡心治之,皆以當歸四逆湯。用桂枝、當歸、赤芍、半夏、茯苓、吳萸、木通、甘草,薑棗為引,兼以烏梅丸治其假熱。

白話文:

起初,先用半硫丸一錢,打開患者的胃氣,驅除寒氣,服下後沒有嘔吐。接著用生附子、生乾薑各三錢,半夏、茯苓二錢,吳萸一錢,不斷灌下,才止住嘔吐,躁動也平息了。之後改用熟附子,並減少藥量,這樣持續九天,各種症狀都消退了。接著改用理中湯加人參一錢溫補,持續五天,突然嘔吐出鮮血。病人雖然沒有明說,但心裡認為之前使用薑附有副作用。我說:患者起初是太陰中寒,脈象無力,應該溫暖胃氣,卻誤用了消克之法,導致陽氣受損,陽氣消退陰氣旺盛,轉而傳入少陰,少陰得溫之後,又轉入厥陰,這是從重證轉為輕證。但厥陰寒勢錯綜複雜,忽冷忽熱,會纏綿很久。

旁人對此議論紛紛,半信半疑,於是患者又請了許多醫生。有的醫生認為是陰虛而用地黃治療,有的醫生看到我用桂枝、吳萸,就收起藥箱不治而走了。只有孫其猶也認為是厥陰證,使用當歸四逆加附子吳萸湯。於是患者不再被其他醫生所迷惑,我得以專心治療,全部使用當歸四逆湯。藥物包括桂枝、當歸、赤芍、半夏、茯苓、吳萸、木通、甘草,用薑棗引藥,同時用烏梅丸治療假熱。

如此半月,漸次嘔止,而血亦不吐矣。病愈多勞,遂脈轉數,內熱咳嗽而吐血,左脅不能臥,竟有陰虛咳嗽之機。蓋厥陰風木,內藏相火。乙癸同源,暫用六味地黃湯,以滋化源,且服辛熱藥一月有餘,陰氣不無受傷,不得不權機應變。服半月,熱退嗽止,脈亦不數。虛熱方退,而中寒復生,且值秋杪,霍亂吐瀉大作,胸腹脹滿,脈來細緊,溫劑難投,惟平調胃氣,以俟其勝復,半月方平。

再以參、朮、歸、芍、橘紅、茯苓、丹皮、石斛,平補半月,氣血稍充,餘邪外解,周身發出癮疹,作癢起皮。蓋夏月水中之寒邪,化熱出表也。從前各證,至此方除,計治五閱月,足徵厥陰病寒熱混淆不一,邪氣出入不常。若非病家信任之專,或從證,或從脈,隨病變遷,圓機施治,豈能獲痊乎。

白話文:

病人半個月後,嘔吐逐漸停止,血也不再吐了。病癒後勞累過度,脈搏轉快,內熱咳嗽並吐血,左側肋骨部位無法側臥,出現了陰虛咳嗽的症狀。這是因為厥陰風木內藏相火,乙癸同源,所以暫時服用六味地黃湯滋補化源。此外,病人服用辛熱藥物一個多月,陰氣難免受損,不得不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服用半個月後,熱退咳嗽止,脈搏也恢復正常。虛熱剛退,又出現了中寒,加上時值秋季末尾,霍亂吐瀉盛行,病人胸腹脹滿,脈搏細緊,溫熱藥物難以使用,只能平調胃氣,等待病情自行恢復,半個月後才好轉。

之後再以人參、白朮、當歸、芍藥、橘紅、茯苓、丹皮、石斛平補半個月,氣血略有充盈,餘邪外解,全身出現癮疹,瘙癢起皮。這是因為夏季水中的寒邪化熱外發的緣故。從前所有的症狀,到此全部消失,治療時間共計五個月,足見厥陰病寒熱混雜,邪氣出入無常。如果不是病人家屬信任專家,根據症狀和脈象變化,隨病而治,靈活應變,怎麼可能治癒呢?

王汝振僕婦,年近三十,冬杪患頭痛,以無發熱惡寒表證,前醫遂以火治之。至三日,痛益甚,頭疼如裂,小便頻出無度。予診之,六脈弦緊而細,面赤如妝,此厥陰頭痛也。三陰惟厥陰有頭痛,以厥陰之絡,絡於巔頂也。檢前方乃石膏、梔子,誤用苦寒,致寒極於下,逼陽於上,面赤戴陽,頭痛如破。

且婦人厥陰之絡,內絡廷孔。廷孔者,溺孔之端也。寒客內絡,故小便頻數矣。幸未厥冷下利,邪猶在經,用桂枝、赤芍、細辛、生薑,以解經邪,用附子、乾薑、吳萸、半夏,以溫里冷,日服三劑。先出冷汗,後出熱汗,頭痛便頻隨止。此藜藿之人,裡氣不虛,故邪易解也。

白話文:

王汝振的僕婦,年紀將近三十歲,在冬末時節患上頭痛,沒有發熱惡寒的表證,之前的醫生便用瀉火的方法治療。過了三天,頭痛更加嚴重,頭疼得像是要裂開一樣,小便頻繁而且量多。我診斷後發現,她的脈象弦緊而細,面容紅潤如塗脂抹粉,這是厥陰頭痛。三陰之中只有厥陰會引起頭痛,因為厥陰的經絡連通到頭頂。檢查之前的處方,竟然是石膏和梔子,錯誤地使用了苦寒藥物,導致寒氣向下逼迫,陽氣向上衝,所以臉色紅潤,頭痛如裂。

而且婦人的厥陰經絡,內部連通著廷孔。廷孔就是溺孔的末端。寒邪入侵內絡,所以才會小便頻繁。幸好還沒出現厥冷下利的症狀,邪氣還停留在經絡中,所以我用桂枝、赤芍、細辛、生薑,來解開經絡中的邪氣;用附子、乾薑、吳萸、半夏,來溫暖脾胃的寒氣。病人服藥三天后,先開始出冷汗,之後又出熱汗,頭痛和小便頻數的症狀也隨之消失。這位病人體質偏向於飲食偏寒,內裡氣虛,所以邪氣容易解除。

吳南皋兄家人,年二十餘,五月間得傷寒。初系他醫所治,至八九日忽發狂譫語,躁欲墜樓,其妻拉住,揮拳擊婦,致婦胎墮,數人不能制。用醋炭熏鼻,方能握手診脈。脈則散大無倫,面赤戴陽。此誤服涼藥,亡陽譫語,瞬息即脫,眾藥陳幾,有用白虎湯者,承氣湯者,柴胡涼膈者。

病家云:因服香薷涼藥,大汗至此,故不敢再煎。求余決之。余辭不治,主人力囑,遂以真武湯本方易乾薑,用生附子三錢,令其煎成冷飲。服後片時,即登床就枕,略睡片刻,醒則再劑,加人參一錢,熟睡兩時,即熱退神清,詢其前事,皆云不知。繼用理中湯六七日而愈。

白話文:

吳南皋兄的家人,年紀約二十多歲,在五月份患了傷寒。起初由其他醫生治療,到了第八九天,突然發狂說胡話,躁動不安想要跳樓,其妻拉住他,他卻揮拳打妻子,導致妻子流產,好幾個人都無法控制他。最後用醋炭熏他的鼻子,才勉強能握住他的手診脈。脈象散亂無規律,臉色發紅,屬於陽氣不足的狀態。

這是因為誤服了寒涼藥物,導致陽氣耗散,出現神志不清的症狀,情況危急,隨時可能死亡。當時藥物都擺在桌子上,有人建議用白虎湯,有人建議用承氣湯,也有人建議用柴胡涼膈湯。

病人家屬說,因為之前服用過香薷這種寒涼藥物,導致大量出汗才變成這樣,所以不敢再煎藥。他們求我診治,我本不想接手,但主人家再三懇求,最後還是決定用真武湯,將乾薑換成生附子三錢,讓他們煎好後冷卻飲用。

服用後不久,病人就上床睡覺,稍微休息片刻,醒來後再服第二劑,加了人參一錢,就睡了兩個時辰,之後熱退神清,詢問他之前的事情,他都說不記得了。接著用理中湯治療六七天,病人就痊癒了。

其婦因擊墮胎而反殞。

郭元威學博令政,平素虛弱,正月杪夜發寒戰,寒後發熱。次日招診,脈細緊而近於疾,其證發熱頭疼,左脅痛甚,上至臂,下至腰足,皆牽引而痛,乾嘔胸脹。因脈沉細,作厥陰病主治.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半夏、茯苓、吳萸、木通、甘草,薑棗為引。四劑上身微汗,痛減而下體痛甚。

因向有腳氣證,加獨活。至第五日有出少陽之機,以前劑稍加柴胡,令其微汗。不虞親屬覆以重裘,逼汗大出,雖熱退半日,至夜即煩躁不寐,呻吟不絕,胸中大熱,欲飲冷水。暮夜再診,脈變數大無倫,重取近散。此汗多亡陽也,急以茯苓四逆湯救之。用人參三錢,茯苓四錢,附子二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他的妻子因為打掉孩子而意外喪命。

郭元威學識淵博,擔任縣令,平時身體虛弱。正月底的夜晚,他突然發冷發抖,寒顫過後發燒。第二天,醫生診斷,他的脈搏細而緊,接近病危狀態,症狀是發燒頭痛,左邊肋骨疼痛非常劇烈,疼痛向上蔓延到手臂,向下延伸到腰部和腳,全身都牽扯著痛,乾嘔胸口脹滿。由於脈象沉細,判斷為厥陰病,於是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半夏、茯苓、吳萸、木通、甘草,以薑棗引藥。服藥四劑後,上半身稍微出汗,疼痛減輕,但下半身疼痛加劇。

因為他以前有腳氣病,所以醫生又加入了獨活。到了第五天,出現少陽病的徵兆,醫生在原本藥方中稍微加了些柴胡,讓病人微微出汗。沒想到家屬給他蓋上厚重的皮衣,強迫他大量出汗,雖然發燒退了半日,但到了晚上卻開始煩躁不安,睡不著覺,不停呻吟,胸口非常熱,想喝冷水。晚上再次診脈,脈象變幻莫測,毫無規律,醫生再次重新抓藥。這是因為出汗太多,導致陽氣損耗,必須用茯苓四逆湯來救治。藥方是人參三錢,茯苓四錢,附子二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一劑稍安,二劑得寐,一夜三劑,至天明熱退而安。隨增咳嗽,半身不能側臥,此又屬肝腎陰虛,傷寒病後,每多此證。若認少陽而用柴胡二陳蘇杏,必致不救。仍以前厥陰為主病,用桂枝、當歸、白芍、茯苓、附子、甘草、人參、五味子,薑棗為引。十數劑咳止,可側臥矣。

半月後,緊脈退盡,方去桂、附,以歸、芍、參、朮、苓、草,平補而愈。

吳方平表侄,冬月夜飲歸,睡後有脅作痛。初系浙醫作少陽治法,以柴胡、白芍、青皮、貝母、香附等藥治之,七八日痛愈甚,至夜坐不能臥者三日矣。招余往治。脈沉弦而緊,足冷畏寒,胸滿不能食,脅肋皆痛,不能著席而臥,舌紫微喘。余告曰:此厥陰傷寒,厥氣上逆,不得臥而喘,病關少陰。

白話文:

服用第一劑藥後稍微舒服了些,第二劑藥就能睡著,一夜服用三劑,到天亮發燒退去,人也安穩下來。接著又開始咳嗽,半身不能側躺,這又是肝腎陰虛所致,傷寒病後常常出現這種症狀。如果誤以為是少陽病而用柴胡、二陳湯、蘇子、杏仁治療,必然導致無藥可救。仍然以厥陰病為主,使用桂枝、當歸、白芍、茯苓、附子、甘草、人參、五味子,用生薑、大棗引導藥性。服用十幾劑藥後咳嗽停止,就能側躺了。

半個月後,緊脈消失,就停止使用桂枝、附子,改用當歸、白芍、人參、蒼朮、茯苓、甘草,平補身體,病就好了。

吳方平的表侄,冬天晚上喝酒回來,睡覺後就感到脅肋疼痛。一開始浙江的醫生誤認為是少陽病,用柴胡、白芍、青皮、貝母、香附等藥治療,七、八天後疼痛加重,到晚上坐著不能躺下,已經持續三天了。吳方平請我去治療。脈象沉弦而緊,腳冷怕寒,胸悶吃不下飯,脅肋都疼痛,不能躺著,舌頭紫色,呼吸微喘。我告訴他:這是厥陰傷寒,厥氣上逆,不能躺下而喘氣,病在少陰經。

若增煩躁下利,則全屬少陰,不可治矣。今並無少陽寒熱頭眩,口苦幹嘔,脈弦數等證,何得以少陽治之。遂用官桂、赤芍、吳萸、附子、乾薑、半夏、甘草,溫經以下厥氣。服至七日,方回陽,發熱微汗,痛止喘定,就枕得臥而痊。若作少陽治法,不知作何景狀也。

汪文年兄,冬月傷寒,初診脈沉細緊,少腹背皆痛,外證反發熱頭疼。余曰:此陽證陰脈,法當難治,應以脈為主,作厥陰病治法,不用表散,惟主溫經。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吳萸、甘草、生薑,服三日,得微汗,頭痛表熱盡退,腹中尚隱隱而痛。如此六七日,胸中亦不飢,惟進清米飲,脈亦不甚起,正為可慮。

白話文:

如果病人變得更加煩躁,還伴隨腹瀉,那就完全屬於少陰病症,不可治療了。現在病人並沒有少陽病症的寒熱頭暈、口苦乾嘔、脈象弦數等症狀,為什麼要按照少陽病來治療呢?於是就用官桂、赤芍、吳萸、附子、乾薑、半夏、甘草,溫暖經絡,下降厥氣。服用七天後,才恢復陽氣,發熱微微出汗,疼痛減輕,呼吸平穩,可以躺下休息了。如果按照少陽病的治療方法,我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樣子。

汪文年兄,冬天患了傷寒,初診時脈象沉細緊,小腹和背部都疼痛,外在症狀卻出現發熱頭疼。我說:這是陽證陰脈,按理說很難治,應該以脈象為主,按照厥陰病的治療方法,不用疏散表邪,只以溫暖經絡為主。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吳萸、甘草、生薑,服用三天後,稍微出汗,頭痛和表熱都退了,腹部還有隱隱的疼痛。這樣過了六七天,胸中也沒有飢餓感,只喝些清米湯,脈象也不太明顯,這正是令人擔憂的地方。

蓋以厥陰不回陽外解,邪搏於裡,恐轉少陰,而變下利也。至夜果腹痛,下黑血數碗,即眩暈汗出。次日往診,脈仍如前之細小,未因脫血散亂,幸前預用桂附溫經,故不致氣隨血脫。彼之尊人,十數年前,夏月病此,醫作暑療,血下隨脫,病人恐甚。急用真武湯日投三劑,每劑加人參四錢,附子三錢,茯苓、乾薑、白朮各二錢,赤芍一錢。

幸下血之後,更不再便。如此大劑,七日後方減參附,加甘草,合理中湯,調治一月而愈。

汪次履兄,年逾二十,夜寢發寒戰而醒,戰後發熱。次日迎診,大熱,肩背皆痛,但頭不疼,而面赤,脈亦浮大,惟重按無力,腸鳴欲便,知為夾陰傷寒。用桂枝、炮薑、蒼朮、赤芍、二陳兩劑。次日再診,各證俱減。照前留藥二劑,囑其一日全服,勿進飲食。少年畏藥,只服一劑,更因便通熱退,遂食飯行走,兩日不藥。

白話文:

這是因為厥陰經無法回陽,陽氣外散,邪氣入侵內裡,恐怕轉移到少陰經,就會變成腹瀉。患者到了晚上,腹部劇痛,排出黑血數碗,接著頭昏眼花、汗流浹背。第二天我去診脈,脈象仍然像之前一樣細小,沒有因為失血而變得散亂。幸好之前就預先用桂枝、附子溫暖經絡,所以沒有出現氣血兩虛的狀況。這位患者的尊長,十多年前夏天的時候也患過這種病,當時醫生誤以為是暑熱引起的,用暑熱療法治療,結果失血不止,病人非常恐懼。於是緊急用真武湯,每天服用三劑,每劑中再加入人參四錢、附子三錢、茯苓、乾薑、白朮各二錢、赤芍一錢。

第二段

幸下血之後,更不再便。如此大劑,七日後方減參附,加甘草,合理中湯,調治一月而愈。

幸運的是,排出黑血後,患者就再也沒有腹瀉了。這麼大劑量的藥物,一直服用到第七天才開始減少人參和附子,加入甘草,改用理中湯,經過一個月的調治,終於痊癒。

第三段

汪次履兄,年逾二十,夜寢發寒戰而醒,戰後發熱。次日迎診,大熱,肩背皆痛,但頭不疼,而面赤,脈亦浮大,惟重按無力,腸鳴欲便,知為夾陰傷寒。用桂枝、炮薑、蒼朮、赤芍、二陳兩劑。次日再診,各證俱減。照前留藥二劑,囑其一日全服,勿進飲食。少年畏藥,只服一劑,更因便通熱退,遂食飯行走,兩日不藥。

汪次履先生,二十多歲,半夜睡覺時突然發冷發抖,醒過來之後就發燒。第二天我去診治,發現他高燒不退,肩膀和背部都疼痛,但頭部卻不痛,臉色發紅,脈象浮大,但重按卻無力,腸鳴欲便,診斷為夾陰傷寒。我給他開了桂枝、炮薑、蒼朮、赤芍、二陳湯兩劑。第二天再去診治,他的各種症狀都減輕了。我按照之前的藥方留下了兩劑藥,囑咐他一天全部服用,不要吃任何食物。這位年輕人害怕吃藥,只服了一劑,結果因為腹瀉和退燒,就開始吃飯走路了,之後兩天就沒有再服用藥物。

至三日,其病復作,大熱身痛足冷,呻吟不息,胸中氣塞,口中臭氣逼人,自云吐痰亦臭,脈細沉緊。此乃病中不慎,復傳少陰矣。蓋府氣本於腎,脈既細緊,斷非胃熱。腎藏寒邪,逼真氣上出於口,亢害之證。初病已汗已便,今病復作,何得旋有實熱,此為少陰身熱可知。

用茯苓四逆湯,加桂枝、半夏,溫里解肌。如此六日,熱退便通,口亦不臭。但裡寒未解,腹痛便溏,不思飲食,仍用薑、附、桂、苓、人參、半夏、甘草,六七日方能起坐。計服參附桂苓理中湯三十六日,因事勞輟藥一日,即寒戰厥冷,倍用參附方回。又溫補半月乃健。若因口臭遂為胃熱,不幾大誤耶。

白話文:

病人第三天病情又發作了,發燒、全身疼痛、腳冷,不停地呻吟,胸口氣悶,口中有臭味,他自己說吐出的痰也臭,脈象細微、沉緊。這是因為病中沒有小心,導致寒邪傳入少陰經所致。

因為人體的精氣本源來自腎臟,脈象細緊,肯定不是胃熱。腎臟藏着寒邪,逼迫真氣上湧而出現在口裡,這是寒邪亢盛的表現。一開始生病時已經出汗、排便,現在病又發作,怎麼會突然出現實熱呢?這說明是少陰經的寒邪所致。

用茯苓四逆湯,再加桂枝、半夏,溫暖內臟,解表散寒。這樣治療了六天,熱退、大便通暢,口臭也消失了。但是裡面的寒邪還沒去除,肚子疼、大便稀薄,沒有胃口,所以繼續用生薑、附子、桂枝、茯苓、人參、半夏、甘草來治療。經過六七天后,病人才能坐起來。

總共服用了參附桂苓理中湯三十六天,因為事情繁忙,停藥一天,馬上就出現寒戰、四肢厥冷,於是加倍服用參附方,病況才好轉。又溫補了半個月才恢復健康。如果因為口臭就認為是胃熱,那可是大錯特錯了。

汪象成兄令眷,年三十外,素有肋下臍旁寒積,每發必痛,吐痰飲,非一日矣。乙酉年初秋,復感外寒,而舊病同舉。初不以為病,醫者亦以姜附輕劑治之,至第九日,病勢沉重,路截邀治。則兩尺脈全無,嘔呃不已,手足厥冷,氣塞喉中,耳聾神昏下利。予曰:病劇矣,此少陰證也,非重劑不能回生。

先以半硫丸治呃,繼用生附子三錢,乾薑、半夏、茯苓各二錢,吳茱萸五分,日投四劑。雖未變壞,陽總不回,如此三日。隔牆廚內烹雀,彼忽知之,急索欲食。予曰:此真陽飛越,將亡陽矣,急用四逆加人參,藥未熟,即大笑不止,隨即服藥,而狂呼揮拳亂毆猶甚。急服再劑,方寧而寐。

白話文:

汪象成兄長的家眷,年紀三十多歲,平時就有肋骨下方、肚臍旁邊寒氣積聚,每次發作就會疼痛、吐痰喝水,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乙酉年(西元1895年)初秋,又感外寒,舊病同時發作。起初不以為意,醫生也用生薑、附子等輕藥治療,到了第九天,病情嚴重,才派人來請我診治。

診斷時發現兩尺脈完全摸不到,患者不斷嘔吐,手腳冰冷,呼吸困難,耳朵聽不見,神智不清,還有腹瀉。我說:「病情危急,這是少陰證,必須用重劑才能救回。」

先用半硫丸治療嘔吐,接著用生附子三錢、乾薑、半夏、茯苓各二錢、吳茱萸五分,一天服四劑。雖然沒有惡化,但陽氣仍然無法回升,如此過了三天。隔壁廚房在煮麻雀,患者突然聞到香味,急著要吃。我說:「這是真陽氣已經飛散,將要亡陽了,快用四逆湯加人參。」藥還沒煮好,他就忍不住大笑,接著服藥後,更加狂躁,揮拳亂打。馬上又服兩劑,才安定下來睡著。

次日問之,全然不知。若非知機急救,豈不亡陽而逝哉。繼用四逆加人參、桂苓、半夏,日投二劑,月餘方陽回利止。復冷秘,吞半硫丸十日,大便乃通,皆稀溏糞水。因臍旁動氣,始終皆屬前方。若加白朮理中湯,便脹痛不已,以動氣禁用白朮也。

汪其暉兄,秋夜深坐,遊湖食冷,遂致胸腹不寬,日日大便,無寒熱身痛諸證。自以為停食,而前醫猶用香薷。延至第三日,邀予便診。雖不出門,猶堂前會客,其脈濡細帶緊。此寒中太陰,宜溫中斷食。余用炮薑、桂枝、蒼、樸、二陳等藥,病人全不介意。日惟服藥一劑,間日再診,脈變弦緊,以危言告之。

白話文:

隔天詢問病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病了。如果不是及時察覺病情並採取緊急措施,恐怕陽氣就會消散而死。之後又用四逆加人參湯、桂苓湯、半夏湯,每天服用兩劑,一個多月後才恢復陽氣,腹瀉也停止了。之後又出現腹冷便秘的症狀,服用半硫丸十天後,大便才通暢,但都是稀稀的溏便和糞水。因為肚臍附近有氣鼓動,始終都在身體前方。如果加上白朮理中湯,就會脹痛不已,所以因為氣鼓動而不能使用白朮。

汪其暉兄,秋夜深坐,在湖邊吃冷食,結果導致胸腹不適,每天大便,但沒有寒熱、身痛等症状。他以為是食物積滯,而之前的醫生仍然使用香薷。延至第三天,他邀請我來診斷。雖然他沒有出門,但還在堂前接待客人,他的脈象濡細帶緊。這是寒邪侵犯太陰,應該溫中斷食。我用炮薑、桂枝、蒼朮、樸硝、二陳等藥,病人全然不在意。他每天只服藥一劑,隔天再診,脈象變成弦緊,我便嚴肅地告知他病情。

彼方不食,其夜則嘔噦腹痛,身熱大困矣。此太陰病不解,而傳厥陰,改用桂枝、乾薑、吳萸、赤芍、半夏、苓、草。立有厥陰病案,預言防下利。因前醫用香薷,故未即投附子。其內親吳煥若兄,密加附子入藥,噦遂止,隨腹痛下利膿血,日夜二十餘次。病家以為痢疾,余告曰:此厥陰病下利膿血也,若作痢疾處治,而用香檳,則不救矣。

即以當歸四逆湯本方,加乾薑、熟附,日投二劑,每夜通身微汗,次日利即少減。如此七日,藥不易方,七夜皆汗而利止矣。此厥陰外解證也。後以脈細緊未退,仍用前方,去乾薑、吳萸。至十餘日,大便方通,飲食可進而愈。

白話文:

病人不吃東西,晚上就嘔吐、腹痛,身體發熱,非常疲倦。這原本是太陰病沒有治好,傳染到厥陰,所以改用桂枝、乾薑、吳萸、赤芍、半夏、茯苓、甘草這些藥材。我當時就已經有厥陰病的記錄,預言可能會出現腹瀉。因為前一位醫生用香薷,所以我沒有馬上使用附子。病人的內親吳煥若先生暗地裡在藥方中加了附子,嘔吐就停止了,隨後腹痛伴隨腹瀉,排出膿血,一天一夜要拉肚子二十多次。家屬以為是痢疾,我告訴他們:這是厥陰病導致的腹瀉,排出膿血。如果當成痢疾治療,使用香檳,就救不活了。

於是,我就用當歸四逆湯的藥方,加上乾薑、熟附子,每天服用兩劑。每晚全身微微出汗,隔天拉肚子就減少了。這樣持續了七天,藥方沒有改變,七個晚上都出汗,腹瀉終於停止了。這是厥陰病外解的症狀。之後脈象還是細緊,沒有完全消失,所以我繼續用之前的藥方,去掉乾薑、吳萸。過了十幾天,大便才通暢,可以進食,病好了。

綏遠族侄,八月杪步至予家就診,自稱病瘧求治,蓋前醫之言也。及診脈,則沉弦緊而無力。予曰:何輕視之,此厥陰傷寒也,必手足微冷,寒而不熱,少腹隱痛,腰腿冷疼,有是病否?應曰:均有之。視其舌色紫無苔,即投桂枝、細辛、赤芍、半夏、熟附子、乾薑、甘草。

次日往診,則手回溫,脈不沉而但弦緊,少腹隱痛,下痢血水而增嘔矣。此厥陰內搏之證,遂全用當歸四逆,加吳萸、附子。七日出表,發熱煩躁,汗出而解,進粥食矣。被友拉出門巷,語多時,受冷而勞,次日脈反彰大,身熱腹痛,下利足冷,胸滿作嘔。仍用前劑,則汗出脈陷,其細如絲,證轉少陰,遂用四逆湯加人參、肉桂、茯苓。

白話文:

綏遠族一位侄子在八月底來到我家看病,說自己得了瘧疾,想請我治療。我診脈後,發現脈象沉而弦緊,且無力。我告訴他,不能輕視這種病,這是厥陰傷寒,一定會有手足微冷、寒而不熱、少腹隱痛、腰腿冷疼的症狀,問他是否都有這些症狀,他回答都有。我觀察了他的舌頭,發現舌頭呈紫色,無苔,就給他開了桂枝、細辛、赤芍、半夏、熟附子、乾薑、甘草。

第二天我去他家複診,發現他的手已經回溫,脈象不再沉,但仍然弦緊,少腹隱痛,還出現了血水樣腹瀉和嘔吐,這是厥陰內搏的症狀。於是,我給他改方,全用當歸四逆湯,並加了吳萸和附子。七天後,他體表發熱,感到煩躁,出汗後病症消退,可以吃粥了。後來,他被朋友拉出去逛街,說話說了很久,又受了風寒,勞累過度。第二天,我再去診脈時,發現他的脈象反而變得浮大,身體發熱,腹痛,下利,腳冷,胸悶嘔吐。我繼續用之前的方子,結果他出汗,脈象又變得細弱如絲,證狀轉為少陰,於是又改用四逆湯,並加了人參、肉桂、茯苓。

如此不易方者半月,方得利止,脈漸出,便實而愈。前汪病案,乃太陰傳厥陰,里不甚虛,仍從外解,此初病即屬厥陰,得溫里法,亦外解矣。因勞而復裡虛,遂傳少陰,少陰無外解之理,所以直用溫里而愈。此傷寒表裡之大關也。

張其相兄家女婢,年十五歲,初冬得病,因循未服藥。延至四五日,頭疼身痛,微熱惡寒,氣塞喉中,嘔噦不納藥,脈沉細緊。浙醫認頭疼為太陽,因脈沉而用姜附,雜以羌防白芷蒼樸,不能下咽。次日無可奈何,改用柴葛平胃以試之,不得效。迎余往診,而前證具在。予曰:此厥陰表裡齊病,宜用溫里,但陰寒上逆,竟成格陽矣。

白話文:

如此不易的方子用了半個月,才得以止住病痛,脈象逐漸恢復,身體也漸漸康復。之前汪某人的病案,屬於太陰傳厥陰,里證並不嚴重,所以採用外解法治癒,而這次的病人一開始就屬於厥陰證,使用溫里法,也屬於外解。因為勞累導致里虛,接著傳到少陰,少陰沒有外解的道理,因此直接用溫里法就治好了。這就是傷寒表裡的大關竅。

張某的哥哥家裡的女婢,十五歲,初冬時節患病,拖延沒有服藥。直到四五天後,頭痛身痛,微熱惡寒,氣塞喉中,嘔吐不納藥,脈象沉細緊。浙江的醫生認為頭痛是太陽證,由於脈象沉細,便用姜附,又雜以羌防白芷蒼樸,結果病人無法吞咽。第二天沒有辦法,改用柴葛平胃來試,仍然沒有效果。於是請我前去診治,之前的症狀都還存在。我說:這是厥陰表裡同時發病,應該用溫里法治療,但是陰寒上逆,已經形成了格陽之證。

先用烏梅丸二十丸,以通其格拒,嘔止能下藥。隨用桂枝、細辛、乾薑、熟附、吳萸、赤芍、半夏、赤苓,如此四日,兩得微汗,表證皆除,惟骨寒痛未減。至五日即入少陰,下利五次,徹夜號呼,齒皆枯垢,鼻有煙煤,手足厥冷,脈微欲絕,脫陽見鬼,擬其夜必死,但形神未脫,憐而救之。遂用生附子五錢,乾薑三錢,茯苓、甘草各二錢,一劑手溫,再劑利止,脈亦微出。

如斯重劑,七日方獲回陽而愈。若以人賤忽之,必無生理矣。

程靖宋兄,就診於親家李宅,尚能強步,但稱左脅痛甚,已四五日矣。診其脈弦緊而細,兩手清冷,面色純青,咳嗽則痛引頭脅。此寒中厥陰肝經,須溫經散寒,痛方得止。用桂枝、細辛、當歸、赤芍、吳萸、乾薑、半夏、甘草,二劑痛減。再劑加附子,遂大汗而痛除。又二劑,又汗而痛全止。

白話文:

一開始用烏梅丸治療,二十丸能通開阻塞,止住嘔吐,才能繼續用藥。接著用桂枝、細辛、乾薑、熟附子、吳萸、赤芍、半夏、赤苓,連續四天,出現微汗,表證都消除了,但骨寒痛還沒減輕。到第五天,病症轉入少陰,腹瀉五次,整夜喊叫,牙齒都發黑,鼻孔冒出煙煤,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斷了,陽氣衰竭,出現幻覺,預計當晚就會去世,但氣息還沒斷,不忍心放棄,決定救治。於是用生附子五錢,乾薑三錢,茯苓、甘草各二錢,一劑後手溫暖,再一劑後腹瀉止住,脈搏也略微出現。

如此重劑,七天才恢復陽氣痊癒。如果輕視病人,就沒救了。

程靖宋兄,到親家李宅看病,還能勉強走路,但說左脅痛得很厲害,已經四五天了。診脈發現脈弦緊而細,兩手冰冷,面色青紫,咳嗽時疼痛會牽連到頭部和脅肋。這是寒邪侵襲厥陰肝經,必須溫經散寒,疼痛才能止住。用桂枝、細辛、當歸、赤芍、吳萸、乾薑、半夏、甘草,兩劑後疼痛減輕。再加一劑附子,就出了一身大汗,疼痛消除。再用兩劑,又出了一身汗,疼痛完全消失。

但少腹微痛,似動氣之狀,三四日通夜不寐。幸不煩躁,脈則細澀無力,此必因兩汗亡陽而不寐也。仿大青龍誤汗法,用真武湯去白朮加人參、當歸,易炮姜,加肉桂,收陰攝陽,如此五六日,方能熟寐而愈。此乃厥陰病,惟用桂枝、細辛,尚汗出亡陽,幾至危殆。若少陰誤汗,更當何如哉。

瓜鎮卞祥生,七月外感內傷,午後潮熱,天明汗出而解。前醫誤認陰虛,更勸其加餐肉食。至七八日食塞胸中,藥飲難下,招余往診。其脈細數,儼似陰虛,重按則滑而有力,此外感輕而內傷重也。用仲景瀉心湯法,以柴胡解外之晡熱,以黃連、乾薑、半夏、枳實,瀉胃中之濕熱。

白話文:

如果患者小腹微微疼痛,像是氣血不暢的樣子,三四天整晚都睡不著,幸好沒有煩躁不安,脈象細弱無力,這一定是因為連續出汗損耗陽氣,才會導致失眠。可以仿照大青龍湯治誤汗的法子,用真武湯去掉白朮,加入人參、當歸,用炮薑代替生薑,再加入肉桂,收斂陰氣,補充陽氣。這樣持續五六天,就能睡個好覺,病就好了。這屬於厥陰病,如果只用桂枝、細辛,還會繼續出汗損耗陽氣,就會非常危險。如果是少陰病誤汗,那該怎麼辦呢?

瓜鎮的卞祥生,七月的時候外感內傷,下午發燒,早上出汗就退燒了。之前的醫生誤以為是陰虛,還勸他多吃肉。結果過了七八天,食物堵在胸中,藥物也喝不下去,只好請我來診治。他的脈象細數,看起來的確像陰虛,但用力按壓卻滑而有力,這表示是外感輕微,內傷嚴重。我用仲景瀉心湯的法子,用柴胡來解表,緩解下午的發熱,用黃連、乾薑、半夏、枳實來瀉去胃裡的濕熱。

但中宮膠固,恐發呃則難治。其夜果呃,次日更加乾薑,七八日胸次方開,食滯出胃。然後以小承氣湯兩下而愈,計斷食十二日。蓋此證脈細,乃食結中宮;下午發熱,乃陽明內實;五更盜汗,乃濕熱熏蒸。三證非虛而是實。若以脈細誤認為虛,不以滑而有力為實熱,豈不再誤耶。

行九族弟,夏月得傷寒,初醫者不知何藥。至第八日招診,脈大而數,按則無力,身有微熱,煩而不寐者三日矣。云已發汗解肌消導,皆不效,相商議下。余曰:脈大為病進,今八日已陽盡入陰之期,而汗和不解,脈反彰大,此虛陽伏陰,非溫不效。用茯苓四逆湯溫里收陽。

白話文:

但如果脾胃虛弱,導致食物積聚在中焦,那就很難治療。如果晚上真的出現呃逆,隔天就需要再加用乾薑,大概七、八天後胸悶才會消失,積滯的食物才會從胃裡排出。接著服用小承氣湯兩次就能痊癒,總共需要禁食十二天。這是因為患者脈象細弱,表示食物積聚在中焦;下午發熱,表示陽明經脈內熱;半夜盜汗,表示濕熱蒸騰。這三種症狀都不是虛證,而是實證。如果誤以為脈細是虛證,不把滑數有力當作實熱,那豈不是又犯錯了嗎?

九族弟在夏天患了傷寒,最初的醫生不知道該用什麼藥。到了第八天請我診治,脈象洪大而數,按壓卻無力,身體微熱,煩躁不安,失眠三天了。他說已經用過發汗解表、消導積滯的藥物,都無效,於是商量要不要用下瀉藥。我說:脈象洪大表示病情加重,現在已經是第八天了,陽氣已經完全轉入陰氣的階段,而汗出不暢,脈象反而更加洪大,這是虛陽伏陰的表現,必須用溫陽的藥物才能有效。所以要使用茯苓四逆湯溫補脾腎,收斂陽氣。

彼不肯服,延揚世醫決之。彼云:脈大面紅,口中大臭,乃陽明內實,非大涼大下不解。見餘四逆湯,搖手而去。又迎團弘春決之。弘春曰:陽氣外越,裡實虛寒,急服無疑。猶不敢用。余因族誼,迂道復探,則席地而臥,煩躁不寧。余曰:病急矣,若再不藥,必寒戰大汗而亡陽矣。

令急煎藥,坐視其下咽。片刻面白,合目欲臥,扶其登榻。再留二劑,通夜服完。次日脈斂熱退,口亦不臭,而手足反清,就枕便寐,全見少陰本證。如此溫劑十日,繼用理中湯半月方愈。

巴繡天主政,隆冬檐際脫裘,易近體之衣,覺受寒,尚不為困,本夜又夢遺,次日即寒戰頭疼,發熱腰痛,脈反細緊。病屬陽證陰脈,幸脈但細而不沉,猶有頭痛身熱,乃厥陰表證,用當歸四逆湯溫里散寒。以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半夏、茯苓、甘草,薑棗為引。

白話文:

這位病人不肯服藥,便延請當時有名望的醫生來診治。那醫生說:「脈搏洪大,臉色發紅,口裡很臭,這是陽明經熱盛內實的表現,非用寒涼藥大力瀉下不可。」看到我開的四逆湯,他搖搖手就走了。

後來又請來團弘春醫生診治。弘春醫生說:「陽氣外泄,裡頭實則虛寒,趕緊服用藥物,毫無疑問。」病人還是不敢用。我因與他家有親戚關係,便繞道去探望他,見他躺在床上,煩躁不安。我說:「病情危急,再不服用藥物,必定會出現寒戰、大汗,最後陽氣耗盡而亡。」

我馬上叫人煎藥,親眼看著他服下。不一會兒,他臉色變白,合上眼睛想睡覺,我扶他上床休息。又留了兩劑藥,讓他整夜服用完。第二天,脈搏變得平緩,熱退了,口也不臭了,手腳反而清爽,可以安然入睡,完全符合少陰經的病證。這樣用溫劑治療了十天,接著用理中湯調理了半個月,才痊癒。

當時巴繡天當政,隆冬時節,他從屋檐下脫掉厚重的衣服,換上貼身的衣服,感覺到受寒,但並沒感到特別困倦。當晚又做夢遺精,第二天就出現寒戰、頭痛、發熱、腰痛,脈搏細小而緊。這是陽證陰脈的表現,幸好脈搏只是細小,並沒有沉陷,還有頭痛、發熱,是厥陰經的表證,應該用當歸四逆湯溫裡散寒,用桂枝、細辛、赤芍、附子、乾薑、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大棗做引藥。

因有急務,遂晝夜四劑,三更得汗,五更即乘輿遠出,自為無恙。次日即飲酒茹葷,三日回家,午後又寒戰發熱,更增嘔吐痰涎,仍用前劑,夜半得汗,熱退而解。次日又復乘船遠出,於路寒戰發熱,吐瀉腹痛而歸,自稱瘧疾。余曰:非也。瘧之為病,必受邪於半表,蓄久而發,此證先日受寒,次日即病,脈不浮弦,斷非瘧疾,乃厥陰表證,而兼里病也。仍用前劑,因增腹痛下利,脈變細緊無力,加人參以固里,則寒輕汗少。

四劑寒熱下利皆減。如斯三四日,寒熱頓止,嘔瀉皆寧。姜附藥服至十二日,退用當歸四逆湯本方,去細辛而加參朮,溫補匝月而康。

白話文:

由於有緊急事務,患者連續服用藥物四劑,在半夜三更時發汗,五更時便乘坐車輛遠行,自覺已經痊癒。第二天便飲酒吃肉,第三天回家後,下午又開始發冷發熱,還伴隨嘔吐痰涎,患者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半夜再次發汗,發熱退去。第二天又乘船遠行,途中再次發冷發熱,伴隨嘔吐腹瀉腹痛,回到家後自稱是瘧疾。我說:不是。瘧疾的病症,一定是外感邪氣侵襲半表,積蓄很久才發病,而這個患者前一天受寒,第二天就發病,脈象也不浮弦,斷定不是瘧疾,而是厥陰表證,同時兼有裡寒證。

患者繼續服用之前的藥物,病情加重,出現腹痛腹瀉,脈象變細緊無力,我加入人參來溫補脾胃,結果寒涼症狀減輕,發汗量也減少。

服用四劑藥後,寒熱、腹痛、腹瀉都減輕了。這樣持續三四天,寒熱完全停止,嘔吐腹瀉也消停了。患者服用姜附藥物共計十二天,之後換用當歸四逆湯,去除細辛加入人參和白朮,溫補了大約一個月後痊癒。

辛酉仲夏,予遷郡城之次年,其時疫氣盛行,因看一貧人斗室之內,病方出汗,旋即大便,就床診視,染其臭汗之氣,比時遂覺身麻,而猶應酬如常,至第三日病發,頭眩欲僕,身痛嘔噦外,無大熱,即腹痛下利,脈沉細而緊。蓋本質孱弱,初病邪氣即入少陰,脈證如斯,不得不用姜附人參以溫里。

如此六七日,里溫利止,而疫氣遂彰,譫言狂妄,胸發赤斑數點,舌苔淡黃而生綠點,耳聾神昏,脈轉弦數,此由陰而出陽,必須汗解之證也。病劇回真州,諸醫束手不治。適山紫家叔來探問,數當不死。余忽清爽,細道病源,謂非正傷寒,乃染時疫,緣本質虛寒,邪氣直入少陰,服參附裡氣得溫,逼邪外發,但正氣甚弱,不能作汗。今脈弦耳聾,邪在少陽,乞用小柴胡湯本方,加人參三錢,必然取效。

白話文:

辛酉年仲夏,我遷居郡城次年,當時疫氣流行。我看到一個貧困人家裡,病人正出汗,隨即腹瀉,便到床邊診視。沾染了病人臭汗的氣息,當時就覺得身體麻木,卻仍然強撐著應酬。到第三天,病發了,頭昏眼花,身體疼痛,嘔吐,但沒有發燒,反而腹痛腹瀉,脈象沉細而緊。這是因為病人體質虛弱,一開始病邪就侵入少陰,所以脈象呈現這種情況,不得不用生薑、附子、人參來溫暖內里。

過了六七天,腹痛腹瀉止住了,但疫氣開始顯露,病人神志不清,胡言亂語,胸部出現紅色斑點,舌苔淡黃,長出綠色的點,耳聾神昏,脈象轉為弦數。這是陰氣轉化為陽氣,必須要發汗解毒的症狀。病情嚴重,於是返回真州,當地醫生束手無策。恰巧山紫的叔父來探望,說病人應該不會死。我突然精神爽朗,仔細分析病因,認為這不是普通的傷寒,而是染上了當時的瘟疫。由於病人體質虛寒,病邪直接侵入少陰,服用了人參、附子,溫暖內里,逼使病邪外發,但正氣很虛弱,無法發汗。現在脈象弦數,耳聾,病邪在少陽,請用小柴胡湯本方,再加人參三錢,一定能奏效。

山紫家叔遂照古方,一味不加增減,而入人參三錢,一劑得寐,再劑又熟寐。夜又進一劑,中夜遂大汗至五更,次日即霍然矣。繼服人參半斤始健。

戊寅年九月杪,餘年六十一矣,又染時疫,初則巔頂微疼,夜則兩腿痠痛,次日即嘔噦,午後寒熱似瘧,而無汗解,夜半熱退,邪氣混合三焦,難分經絡,若六七日不得汗,勢必要死。預召門人熊青選,授以治法。而脈弦緊無常,寒則細,熱即數,漫無專經。惟以初病巔疼,作厥陰病治。

用桂枝、細辛、赤芍、半夏、薑、附、吳萸、人參、甘草,解肌溫里。如斯五日,病不減而增劇。至六日,中夜寒熱不得汗,煩躁欲死。與門人商之,余非邪氣實不得汗,乃正氣虛不能汗也。以人參三錢,生薑三錢,仿露姜飲法試之。煎服頗安,渣再煎服,有欲睡之機,而胃中飢甚,索米飲。

白話文:

山紫家叔依照古方,藥方一味不加增減,只加入人參三錢,服用一劑後就睡著了,再服第二劑就熟睡了。當晚又服用一劑,半夜就大量出汗,一直到五更才停止,隔天就精神抖擻地恢復了。之後又持續服用人參半斤,才完全恢復健康。

戊寅年九月底,我已經六十一歲了,又染上了時疫。一開始是頭頂微微疼痛,晚上兩條腿酸痛,第二天就開始嘔吐,下午寒熱交替像瘧疾發作,但沒有出汗退燒,半夜熱退,邪氣混雜在三焦,難以分辨經絡,如果六七天沒有出汗,情況危急,一定會死。我預先召見門人熊青選,傳授他治療方法。當時脈象弦緊無常,寒時脈細,熱時脈數,沒有固定經絡。我根據初病頭頂疼痛,按照厥陰病治療。

使用桂枝、細辛、赤芍、半夏、薑、附子、吳茱萸、人參、甘草,解表溫裡。這樣服藥五天,病情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到了第六天,半夜寒熱交替,無法出汗,煩躁不安,快要死了。我和門人商量,認為我並不是邪氣太盛導致無法出汗,而是正氣虛弱,無法出汗。於是用人參三錢,生薑三錢,仿照露姜飲的方法試一試。煎服後感覺比較舒服,藥渣再煎服,感覺想睡覺,但胃裡非常餓,就要求喝米湯。

家人見熱甚不與,余勉起床,取糕數片,索湯,家人不得已,與湯一碗,將糕泡化,盡食之,覺胸中泰然,就枕片刻,即汗出,自頂至瞳,衣為之濕,至五更汗方斂,次日即全解矣。經云:汗生於穀。良不誣也,以此徵之。時疫邪不傳胃,不能盡絕穀氣。

上傷寒諸案,皆屬三陰,而關三陽者。蓋三陽證顯明易見,諸道中治無遺病,即(光)所治,亦無異於諸公,特以亢害之證,似是而非者。令兒輩錄存,以示諸門人,非略三陽也。

丙戌續案

楊紫瀾兄,夜勞不寐者屢日,春杪猶寒,致受夜冷,直犯陰經。初以受寒就診,脈則弦緊,惡寒身痛,但微熱耳。用溫經散寒藥二劑,略減,自不為意,起居飲食如常。寒未外解,數日後,內搏於裡,肛門墜痛,遂易瘍科作痔醫之。延數日,痔不潰,亦不為楚,即轉痛於季肋之後,近腰軟處。

白話文:

家人看到我發燒很嚴重,不願意讓我吃東西,我勉強自己起床,拿了幾片糕點,要家人給我一些湯,家人不得已,才給我了一碗湯,我把糕點泡在湯裡,全部吃掉了,感覺胸口舒服多了,就枕著枕頭休息了一下,馬上就開始冒汗,汗水從頭頂流到眼珠,衣服都濕透了,到五更天汗才止住,第二天就完全好了。古書上說:「汗來自於食物。」真是說得一點也沒錯,由此可見。這次的時疫邪氣不會傳到胃裡,所以不能完全阻斷食物的氣機。

之前治療上寒的病例,都屬於三陰,但跟三陽有關聯。因為三陽的症狀明顯易見,治療方法也很明確,沒有遺留的病症。即使是我治療的病人,也沒有什麼不同於其他醫師的地方,只是因為亢害的症狀,看起來像卻又不像。我讓孩子們把這些記錄下來,拿給我的門徒看,並不是要忽視三陽。

丙戌年補充記錄

楊紫瀾兄,連續好幾天晚上都睡不著,春天快結束了,天氣還是很冷,他因為晚上受冷,直接侵犯了陰經。剛開始是因為受寒去看病,脈象弦緊,畏寒、全身疼痛,只不過是稍微有點發熱。我用溫經散寒的藥物治療了两剂,稍微减轻了些,他便没有在意,生活起居和饮食都跟平常一样。寒气还没有完全消散,过了几天后,寒气內攻,导致肛門坠痛,他就找肛腸科大夫看痔瘡。過了幾天,痔瘡沒有潰爛也沒有好轉,就轉移到肋骨下方靠近腰部柔軟的地方疼痛。

又作肝癰治之,遂夜發熱煩躁作渴,通夜不寐,復迎余治。脈沉緊而細,兩足厥冷,舌紫苔白。余辨曰:非癰也。初病脈弦緊,原屬夾陰,邪在表裡之間,因不治療,傳至少陰,肛墜而痛。蓋少陰腎藏,開竅於二陰也,失之不溫,今入腎之本位矣。且脈不數,痛處按之,內無硬形,外不作熱,而痛肋反欲著席而臥,其無實腫可知,斷非內癰,皆因失於溫里。寒極於內,逼陽於外,所以夜熱。

陽既外越,里必虛寒,所以陰躁不寐。下冷必陽厥於上,所以渴而欲飲也。今已手足厥冷,脈已沉細,若不急溫,必加下利,則難治矣。而楊兄素惡熱藥,奈病在厥少二陰之本,非同陽證可以泛治,不得不肩任之。遂以官桂、當歸、赤芍、乾薑、茯苓、甘草,暗投附子二錢,以防下利。

白話文:

病人原本以為自己得了肝癰,夜裡發燒、煩躁、口渴,整夜睡不著,又來找我醫治。他的脈象沉而緊又細,雙腳冰冷,舌頭紫色,舌苔發白。我判斷這不是肝癰。他一開始脈象弦緊,本來就是夾雜著寒氣,邪氣停留在表裡之間,因為沒有治療,就傳到了少陰經,所以肛門墜痛。因為少陰經屬腎,通於二陰,沒有溫煦,現在寒氣已經深入腎臟了。而且脈象不數,按壓疼痛的地方,裡面沒有硬塊,外面也沒有發熱,反而想貼著床睡,可見沒有實質的腫塊,斷定不是內癰,都是因為沒有溫暖內臟。寒氣極於內,逼迫陽氣外散,所以夜裡發熱。

陽氣外散,內臟必定虛寒,所以心煩意亂,睡不著覺。下面冰冷,陽氣必然上虛,所以口渴想喝水。現在已經手腳冰冷,脈象沉細,如果不及時溫暖,必定加重腹瀉,就難治了。可是楊先生一向不喜歡吃熱藥,可是病症在厥陰和少陰的本位,不能像陽證一樣隨便治療,不得不負起這個責任。於是用桂枝、當歸、赤芍、乾薑、茯苓、甘草,暗中加入附子兩錢,以防腹瀉。

夜服一劑,半夜安寢,煩躁惟一刻耳。次日又服二劑,則熱退痛減,再二劑痛止全臥,手足回溫,肛亦不墜矣,如此藥五日,即霍然而起,續以溫補藥而痊。此證與三卷張紫山小便頻數似痔之案相同。

汪靜夫兄,五月初一真州得病,服過羌防柴葛藥七劑,初四日回揚,揚醫猶以真州套劑治之,皆前不效藥也。令余婿朱與白相招診,則脈沉而緊,兩尺如絲,汗多而熱不退,頭疼身痛,呻吟不能轉側,煩躁欲席地而臥,乾嘔欲飲冷水,復不能飲,舌紫無苔,少腹硬痛。以《傷寒論》之陽證陰脈,法當不治。

因有頭痛,定屬厥陰,又多煩躁,兼有少陰,須兩經並治。用桂枝、赤芍、細辛、附子、乾薑、茯苓、半夏、甘草八味投之。二劑躁定熟寐,而身痛減半。又四劑脈起不嘔,能食米飲矣。忽尿莖內痛,小便黃赤,乃厥陰陽回吉兆。而旁人遂謂余誤用熱藥,勸進燈心湯。因停余藥,延至午後,即腹痛下利,初硬後溏,抵暮復加陰躁,起床抱柱而立,此真武湯證擗地就實之狀。因便后里虛亡陽之機已露,遂不從旁人之言,仍煎余藥,服後躁定而安臥。

白話文:

患者服用一劑藥後,半夜就能安然入睡,煩躁不安只持續了一會兒。第二天再服用兩劑藥,熱退痛減,再服兩劑藥後疼痛完全消失,可以平躺休息,手腳恢復溫暖,肛門也不下墜了。這樣服用藥物五天,病人就霍然起身,之後再用溫補藥調理身體。這個病症與三卷張紫山小便頻數似痔的案例相同。

汪靜夫兄,五月初一日在真州患病,服用過羌防柴葛藥七劑,初四日回到揚州,揚州的醫生還用真州的藥方治療,但都無效。讓我女婿朱與白前來診治,病人脈象沉而緊,兩尺脈如絲,汗多但熱度不退,頭疼身痛,呻吟不止,無法翻身,煩躁不安想要席地而臥,乾嘔想要喝冷水,但又喝不下去,舌頭紫色無苔,小腹硬痛。根據《傷寒論》的陽證陰脈,按理不應治療。

因為病人頭痛,必定是厥陰經病變,而且又非常煩躁,兼有少陰經病變,必須同時治療兩條經脈。於是用桂枝、赤芍、細辛、附子、乾薑、茯苓、半夏、甘草八味藥煎服。服用兩劑藥後,煩躁消失,可以安然入睡,身體疼痛也減輕了一半。又服用四劑藥後,脈象恢復,不再嘔吐,可以吃米飯喝水了。突然出現尿道疼痛,小便黃赤,這是厥陰經陽氣回升的吉兆。但是旁邊的人卻說我用藥錯誤,勸他服用[燈心湯]。於是暫停我的藥方,等到下午,病人就腹痛下痢,開始是硬便,後來變稀,到傍晚又加重陰躁,起床抱著柱子站立,這就是真武湯證的表現,這是陽氣虛脫將要死亡的徵兆。因為大便後已經顯露出陽氣不足的跡象,所以我沒有聽信旁人的話,繼續煎服我的藥方,服用後煩躁消失,安然入睡。

至初七日清辰再診,全屬少陰證矣,脈沉細,手足冷汗不止,腸鳴下利,兩腿筋惕。急用大劑真武湯一劑,至午厥回汗止,猶有利狀。遂加人參,晝夜三劑,計用附子一兩,人參六錢,方陽回利止。因有身熱腰疼,遠迎京口名家,猶謂表邪未解,里滯未清,藥用柴葛二陳,病人畏不敢煎,然終以身熱為患。余告曰:少陰身熱,乃為可治,若厥冷則下利不止矣。

余所以留熱,以存陽也。竟服真武湯五日,少陰病衰,餘邪仍轉厥陰,耳前時或一痛,夜則氣上衝喉,渴而多飲,皆厥陰表證,恐致發頤,必怨熱藥。遂以當歸四逆湯本方,不加姜附,少入人參,以助正氣。二日四劑,周身微微似汗者一晝夜,邪盡外解,而口渴氣衝耳痛莖痛全愈矣。

白話文:

初七早上再次診斷,患者完全是少陰證,脈象沉細,手腳冷汗不停,腸鳴腹瀉,兩腿筋抽搐。立即用大劑量的真武湯一劑,到中午厥逆消失,汗止,但還有腹瀉的症狀。於是加了人參,晝夜服用三劑,共用附子一兩,人參六錢,陽氣回升,腹瀉停止。因為患者還有發熱腰痛的症狀,遠遠地去請教京口有名的醫生,那位醫生認為表邪未解,裡寒未清,用柴胡葛根二陳湯治療。病人害怕不敢煎藥,但最終還是以發熱為患。我告訴他:少陰證的發熱是可以治療的,如果厥逆寒涼,那麼腹瀉就會不停。

我之所以保留熱症,是为了保留陽氣。患者服用了五天真武湯,少陰病症減輕,但餘邪轉入厥陰,耳前時常疼痛,晚上氣逆上衝喉嚨,口渴多飲,都是厥陰表證,恐怕會引起張口流涎,一定會怨恨用熱藥。於是用當歸四逆湯原方,不加生薑附子,少加人參,以助正氣。服藥兩天四劑,全身微微出汗持續了一晝夜,邪氣完全外解,口渴、氣逆、耳痛、莖痛全部痊癒。

因旁議紛紛,除去薑桂,甫五日,即腹痛作瀉,復用桂枝人參湯五日,便實而痊,續用平補藥十餘日。因食蘋果,又胸脹不食,胃本虛寒,豈余浪投辛熱。今病已痊,而附子之謗不息,執膚淺之見,妄論是非,《內經》不失人情四字,醫家誠戛戛乎難之矣。

吳西爍兄,酷暑染病,身無大熱,但稱下體痠痛,多飢欲食,小便頻出,下氣頻泄而不臭,口中反穢氣逼人,舌紫苔白,自以為虛,又疑為暑。及診脈則弦緊而細,皆陰脈也,無經絡之可憑。若謂口臭多飢為陽明,而脈不長大,無惡寒發熱頭疼,全非陽證,且不腹滿自利,斷非太陰。今脈弦細而緊,心懸如病飢,腐氣上逆,清氣下泄,舌紫便頻,皆屬厥少二陰之病。

白話文:

因為周圍有許多不同的意見,所以就沒有加薑桂,結果才五天就開始腹痛瀉肚子,又重新用桂枝人參湯吃了五天,才恢復正常,接著又繼續用補氣的藥吃了十幾天。後來因為吃了蘋果,又出現胸悶不消化,其實胃本來就虛寒,怎麼可以隨便亂用辛熱的藥呢?現在病已經好了,可是關於附子的批評卻沒有停止,那些人只看表面,就妄加評論是非,難怪《內經》會說「不失人情」四個字,做醫生真的太難了。

吳西爍兄,在酷暑中染病,身體沒有明顯發熱,但是說下半身酸痛,常常想吃東西,小便頻繁,大便頻繁但沒有臭味,反而嘴巴有臭氣逼人,舌頭顏色紫,苔白,他自己認為是虛症,又懷疑是中暑。我診脈時,發現脈象弦緊而細,都是陰脈,沒有可以依據的經絡。如果說口臭想吃東西是陽明經的症狀,可是脈象不長不厚,也沒有惡寒發熱頭痛,完全不是陽證,而且也沒有腹部脹滿、自己拉肚子,也肯定不是太陰經的症狀。現在脈象弦細而緊,心臟懸著像是病餓,腐氣往上逆,清氣往下泄,舌頭紫顏色,大便頻繁,這些都是屬於厥少和少陰兩個陰經的病症。

初病不暴者,邪從中發,其勢未彰,乃時疫也。因脈細緊,用桂枝、赤芍、細辛、獨活、半夏、乾薑、赤苓、甘草,溫里解肌,俾邪外出,二劑頗安。遂加附子,服後一刻,即周身皆麻。病者畏,停後劑。三日後,其邪乃發,遂頭眩身熱,煩躁作渴,身疼腹痛,脈仍細緊,全現厥陰經證。

竟用前劑,得汗數身,邪氣稍解。病者因夜煩躁,令去乾薑。次日即下利嘔噦,易以溫里治法,用附子乾薑、茯苓、半夏、甘草四劑,則熱退利止,漸次則愈。數日後,食鮮雞海味,即發熱腹痛,下利膿血,日夜十餘次,脈復弦大而緊,自稱痢疾。余曰:乃厥陰餘邪,因復而下利膿血,非痢疾也。

白話文:

病人一開始沒有明顯的病症,但邪氣從內部發作,勢頭尚未顯露,這就是時疫。因為脈象細緊,就用桂枝、赤芍、細辛、獨活、半夏、乾薑、赤苓、甘草,溫暖內部,解表散寒,讓邪氣排出體外,服藥兩劑後病人情況有所好轉。於是就加了附子,服用之後一刻鐘,就全身發麻。病人害怕,就停下了藥。過了三天,邪氣發作,病人出現頭暈、發熱、煩躁、口渴、身體疼痛、肚子痛等症狀,脈象仍然細緊,完全符合厥陰經的病症。

於是又繼續服用之前的藥,出了一身汗,邪氣稍微減輕。病人因為晚上煩躁不安,就要求去掉乾薑。第二天,病人就開始腹瀉嘔吐,於是改用溫暖內部的治療方法,用附子、乾薑、茯苓、半夏、甘草,服藥四劑後,發熱和腹瀉都止住了,病人的情況逐漸好轉。幾天后,病人吃了新鮮的雞肉和海鮮,就又發熱、腹痛、腹瀉,並且拉出膿血,一天一夜要拉十幾次,脈象又變成了弦大緊,病人自己說這是痢疾。我說:這是厥陰經的餘邪,因再次發作而導致腹瀉拉出膿血,並不是痢疾。

脈變弦大,宜從汗解。復用厥陰之當歸四逆湯,加乾薑、附子以溫里。二劑大汗,病遂減半。四劑熱退利止。次日忽陰囊腫大如瓜,痛不能立,稱舊疝復發。余曰:尚是厥陰餘邪,甫離後陰,又注前陰,非疝也。仍用前劑,疝亦旋消。因脈尚弦,知邪未盡,藥不易方。二劑後,周身皆麻,如初服附子狀,隨即手足拘攣,頸項強直,儼如痙證,少刻大汗,通身痙麻皆定。余慰之曰:可不藥矣。

病者但稱口渴,胸中熱甚,此厥陰逆上之虛陽,令吞烏梅丸二十粒,頃刻渴熱皆除,脫然而解。病家因麻痙驚駭,延他醫診視,不識病,因但稱附子毒而已。嗟乎!殊不知初服附子麻者,欲作汗也。若不畏而再劑,必大汗而解,失此汗機,使邪蟠踞於表裡之間,入藏則利,注經則疝,出表則麻,乃邪自里出表,其病實解,而反似危。因始終未用苦寒,裡氣得溫,逼邪外解,病復五日而三變證。

惟執厥陰一經,不為利疝所惑。此認經不認證也。

白話文:

病人脈象弦而有力,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繼續使用厥陰經的當歸四逆湯,加入乾薑、附子溫暖內臟。兩劑藥後病人大量出汗,病情減輕一半。四劑藥後發熱退去,小便通暢。第二天,突然陰囊腫大如瓜,疼痛難忍,病人說舊病疝氣復發。我說:“這是厥陰經的餘邪,剛從後陰離開,又轉移到前陰,不是疝氣。”還是用之前的藥方,疝氣也很快就消退了。由於脈象仍然弦,我知道邪氣未盡,藥方不宜更改。兩劑藥後,全身麻木,就像剛開始服用附子一樣,接著手腳抽搐,脖子僵硬,就像痙攣發作一樣,過了片刻,全身大量出汗,痙攣和麻木都消失了。我安慰他說:“不用再吃藥了。”

病人只說口渴,胸中發熱,這是厥陰經逆上導致虛陽浮動,我給他服用了烏梅丸二十粒,很快口渴和發熱都消失了,病情突然解除。病人家屬因為麻痺痙攣而驚慌失措,請了其他醫生診治,醫生不了解病情,只說這是附子的毒性。唉!他們不知道服用附子後麻木,是要發汗的徵兆。如果不怕再服用一劑,一定會大量出汗而痊癒。錯過了這個發汗的時機,邪氣就盤踞在表裡之間,進入臟腑就會導致小便不利,流注經絡就會導致疝氣,外出表就會導致麻痺,這是邪氣從內向外發散,病情實際上已經解除,反而顯得危急。因為始終沒有用苦寒藥,內臟之氣得到了溫暖,逼迫邪氣向外發散,病情在五天內出現三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