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圃醫案》~ 序 (2)
序 (2)
1. 序
或疑先生醫案中偏於溫補,何也?曰:非偏也。亦先生之仁也。吾聞陽道舒,陰道肅。故乾統乎坤,卦晝於一陽,所以生生不已之元也。萬物體陰而用陽,二氣屈陰而伸陽,聖人賤陰而貴陽。人之身,陽不盡,則不死,陰不盛,則不病,而道家謂陰盡而後仙。此其旨惟先生明之,故醫案所載,得薑桂而起者為多。
夫過於辛溫,投以清涼即解,一失於苦寒而頓殞者,比比也。且先生非膠柱而鼓者也。故曰:亦先生之仁也。先生仁被斯人之功大矣哉。彪不敏,時有采薪,唯先生託命焉。會先生卷帙有成,一二同志,將壽諸梨棗,因踴躍以襄不朽。但愧言之少文,又無能窺見閒奧。以當年侍先君子時,時與聞導引,得諸過庭之言,今讀是書,觸緒而有合也,故不揣而序之如此。
時康熙丙戌夏五月小暑日同里後學許彪又米甫拜撰
白話文:
或許有人質疑先生的醫案過於偏向溫補,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這並非偏向,而是先生仁心的體現。我聽說,陽氣舒暢,陰氣才能肅降。所以乾卦統攝坤卦,卦象中一天一陽,這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萬物依靠陰氣而存在,運用陽氣而活動,陰陽二氣則屈陰伸陽,聖人看輕陰氣而重視陽氣。人體也是如此,陽氣不衰竭,就不會死亡;陰氣不過盛,就不會生病。道家則認為陰氣耗盡之後才能成仙。先生深明此理,所以醫案中多用薑桂等溫補之藥來治療。
如果用藥過於辛溫,再用清涼之藥就能解救;但如果一用苦寒之藥就導致病人死亡的例子,屢見不鮮。而且先生並非墨守成規的人。所以說,這也是先生仁心的體現。先生仁愛之心惠及眾人,功德無量!我學識淺薄,時常向先生學習,只希望能得到先生的指點。適逢先生醫案彙集成書,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打算為先生祝壽,我也欣然參與,希望能為先生的著作流芳百世盡一份力。只是我文筆拙劣,無法深入理解先生醫術的精妙之處。我年輕時侍奉先父時,曾聽聞先生講述導引之法,如今讀到先生的醫案,感觸頗深,故不揣淺陋,為先生寫下此序。
康熙丙戌年夏五月小暑日 同里後學許彪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