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圃醫案》~ 醫案自序

回本書目錄

醫案自序

1. 醫案自序

夫人身命之所繫,陰與陽而已。陰陽和而生意遂焉,偏勝則害。湯液所以救其偏而和之也。是故藥之為性,不寒則溫,不升則降,不補則泄,不瀉則澀。而自軒岐以來,聖神輩出,悉皆兼收幷蓄,待用無遺,而曾不敢為晝一之規。使去溫取寒,存補廢泄者。凡欲以藥性之偏,救人氣血之所偏也。

自朱丹溪殿於張劉李三家之後,成一家之言,而為之說,引日月之盈虧,以喻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遂印定後人耳目,專事苦寒以伐真陽。嗚呼,夫人身氣血之所偏,而率皆陽盛而陰虛也。丹溪之治,亦無誤焉。不然,真陽既虧,而復甚之,苦寒以伐之,其亦不仁甚矣。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白話文:

人體的性命繫於陰陽之間。陰陽調和,生命才能延續,一方偏勝就會造成傷害。湯藥的作用就是治療偏勝,使陰陽平衡。因此,藥物的特性,要不寒則溫,不升則降,不補則泄,不瀉則澀。自從軒轅黃帝和岐伯以來,醫學聖賢輩出,他們都兼收並蓄,將所有醫學知識儲存起來,隨時應用,從不敢以固定的規律來治病。所以有時會用溫藥,有時用寒藥,有時補益,有時瀉泄,都是為了用藥物的偏性,來治療人體氣血的偏勝。

朱丹溪繼承了張仲景、劉完素、李東垣三家的醫學精華,創立了自己的學說。他用日月盈虧來比喻陽氣常盛,陰氣常虛,影響了後人,使得後世醫生都偏好用寒涼的藥物來抑制陽氣。唉!人體氣血的偏勝,往往是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丹溪的治療方法也沒有錯誤,否則,陽氣已經不足,再用寒涼的藥物去抑制,實在是太不仁慈了。《黃帝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說,陰陽平和,精神才能正常。

又曰: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夫曰平,則不欲過盛可知;曰秘,則當寶護可知;曰離決乃絕,則陰精不獨絕可知,陽氣亦離決可知。然則聖言具在,司民命者,且必專事苦寒以伐真陽也耶。張介賓有言,劉朱之論不息,軒岐之澤不彰。辭雖過激,用意良深。(不侫)寄居蕪城,凡三十年,每當臨證施治,輒不敢謬執成見,而必消息詳審,察氣血之所偏,究病因之所極,與其情之所欲得。治既效,則錄其顛末以備參考。

案帙繁多,茲簡其即用先聖成法,與治合丹溪,後人不盡眩惑之證,束而度之。獨摘其亢害疑似之證,匯成四卷,用示門人。會又米且碩繡天諸君,欲為捐資,付之剞劂。余曰:溯醫學之源,察陰陽之理,軒岐奧典,則具在矣。各家闡發,亦有可參,胡區區乎膠固為。然以尊《內經》之旨,補專事苦寒之偏,而於以和陰陽而遂生意。

白話文:

也有人說:陰陽分離,精氣就會斷絕。所謂平和,就是不想要過度充盈,這點可以理解;所謂秘藏,就是應該要好好保護,這點也可以理解;說陰陽分離就會斷絕,就表示陰精不僅會斷絕,陽氣也會分離斷絕,這點也可以理解。那麼,聖人的話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管理百姓性命的人,難道一定要專門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損害真陽嗎?張介賓曾經說過,劉完素、朱丹溪的理論一直沒有停止,而軒轅黃帝、岐伯的精華卻沒有顯現出來。雖然這句話說得有點過激,但是用意卻很深。

我住在蕪城,已經三十年了,每次遇到病人要治療,都不敢固執己見,一定會仔細觀察,探究氣血的偏盛偏衰,深入了解病因的根源,以及病人想要的結果。治療奏效後,就會把治療過程和結果記錄下來,以便日後參考。

我手邊的醫書很多,現在簡化其中可以直接使用的先聖醫學方法,以及與朱丹溪的治療方法相符的內容,讓後人不要再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所迷惑,用這些方法來衡量、思考。我專門挑選其中一些容易造成損害、容易混淆的病症,整理成四卷,拿來教導學生。剛好米且、碩繡、天諸君想出資印刷,讓我得以將這些内容刊行出版。我說:追溯醫學的源頭,了解陰陽的道理,軒轅黃帝、岐伯的經典著作裡,已經都寫得很清楚了。各家醫學理論的闡發,也都有可參考之處,為什麼要固執地只依賴一種理論呢?所以我希望以尊崇《內經》的精髓為目標,彌補專門使用苦寒藥物的偏頗,最終能夠達到陰陽調和,使生命得以延續。

則是編也,或不無小補焉,不揣固陋,用質大方,凡我同心,幸為裁正。

康熙丁亥小暑後三日新安素圃老人鄭重光題於守一齋時年七十

白話文:

這是在編寫文章,可能對你有些許幫助。我不自量力,向大家提出質疑,我們所有志同道合的人,請幫我修正。

康熙丁亥年小暑過後第三天,新安素圃老先生鄭重光,在守一齋中題寫此言,當時他七十大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