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圃醫案》~ 序

回本書目錄

1.

余讀鄭素圃先生醫案,而深嘆先生仁育之功之大也。先生體驗深,故見之獨確,閱歷久,故信而有徵。具卓然之識,而能好學深思,心知其意,故其視人病,不啻見垣一方。苟非司命,無奈之何,先生莫不使之霍然而起。今年已老,不忍沒其生平之苦心,全活之實效,舉其尤大彰明較著者,筆為醫案,斯真足以信今傳後,而垂無窮。吾聞先生之於醫,非偶然也。

先生早年痛其尊公先生即世,自傷為人子而不知醫,旋又自膺疢疾,復苦醫之多不精脈,不達陽生陰長之故,苟非大相乖舛,即同胡廣之中庸,味道之模稜,遂致宛轉於藥爐間者,凡五年。用是憂愁發憤,恣意搜討,上自軒岐,下迄近代,不遺餘力,一旦確然有以會其指歸。

白話文:

我閱讀鄭素圃先生的醫案,深深感嘆先生仁愛教化之功之大。先生醫術精深,故所見獨到精準,行醫閱歷豐富,故診斷可靠。先生具有卓絕的醫學見識,並且熱愛學習、深入思考,能夠洞察病因,因此診病時,猶如看到牆壁的一面,一目了然。若非命中注定,無可奈何,先生總能使病人霍然痊癒。如今先生年事已高,我不忍心讓先生生平的苦心孤詣,以及醫術的卓著功效,淹沒於時間的長河中,於是將先生醫案中最具代表性、最為顯著的案例整理成冊,這足以讓後人信服,並流傳後世,永垂不朽。

我聽說先生的醫術非偶然得來。先生年輕時,痛惜其父親早逝,自責自己作為兒子卻不懂醫術,隨後自己也患病,又苦於當時許多醫生醫術不精,不能透徹地了解脈象,更不懂得陽氣生長、陰氣衰退的道理,若非診斷截然相反,就是像胡廣的中庸之道,模稜兩可,最終使先生在藥爐之間輾轉徘徊,足足五年。先生因此憂愁發憤,努力鑽研醫學,從古代醫學大家軒轅黃帝、岐伯,到近代醫學著作,無不竭盡全力去學習,終究領悟醫學的精髓。

夫五年之久,切身之火,其間四時之更迭,七情之感觸,標本虛實,藏府傳變,方劑損益,無不飲食寐寐,甘苦親嘗。始悟醫之互相沿習,多事虛聲,而古先聖人醫之源本,方之準繩,欲求神明變化於其間,固非彷彿襲取之所能得也。夫醫之為書汗牛矣,窮年涉獵,而無當於治,雖多亦奚以為。

今縫掖之儒,無論帖括稿本,匝地彌天,即自謂羽經翼傳,著述衰然。求其接孔孟心傳,千百中無有也。苟能體之身心,驗之實踐,則求之六經四子而有餘,先生之於醫,亦若是而已矣。靈經素難,先生之六經也。仲景東垣,則先生之濂洛也。本身徵民,先生之道,其庶幾乎。

白話文:

五年來,我親身經歷各種病症,在這段時間裡,四季更替、喜怒哀樂的情感波動、身體虛實、臟腑變化、藥物加減,無不親身經歷,細細品味。我逐漸明白,許多醫書只是互相抄襲,徒具虛名,而古聖先賢的醫學精髓,治病的準則,想要領悟其中奧妙變化,絕非表面模仿所能得到。醫學書籍浩如煙海,即使花費畢生時間研讀,若不能應用於實際治療,再多也是無用。

如今許多學醫之人,只顧鑽研書本,抄寫古籍,滿屋都是書籍,卻自稱繼承了古代醫學精華,其實寫作風格平淡無奇。他們根本沒有繼承孔孟思想精髓,一千個人裡也找不出一個。只有真正用心體會醫學精髓,並在實踐中驗證,才能從六經四子中汲取真知灼見。先生的醫學造詣,也是如此。靈樞素問,是先生的六經;仲景、東垣,是先生的濂洛;先生的醫術,正是體察民情,救治病患,其成就已相當接近古聖先賢了。

吾觀醫案之中,憑脈者十之八九,三指不明,誤人七尺,先生之脈精矣。參之望聞者勿論,則隔幃不出一語,而能決其為幽陰之隱疾也。意得者十之一二。醫者意也,先生之意神矣。則觀市中之多觝魚,而能知其中毒;見幾上之葡萄乾,而能知其舌之非不可治也。如此者不能臚舉,要皆他醫斂手莫措,而先生迎刃奏功,則先生之醫案,其可不流傳以示後世哉。且醫案不可與醫方同日語也。

先是先生之曾祖夢圃公,有墨寶齋經驗方,焦弱侯太史公序而行世,聞有秘方,不憚數千里購之。雖重貲勿恤,兵燹之後,板多散佚,先生重修而廣布之。然方雖良,必視乎證,苟證之疑似,介乎毫芒,則猶恐不免於泥古談兵,按圖索驥。案則詳於證而方具焉,如法家之成案,供其事之始末,而判其尾,又如禪家之公案,舉其語之觸背,而透其宗。後之留心於此者,取而例之,而參之其通變,不尤足多乎哉。

白話文:

我觀察醫案中,大多數醫師都依靠脈象診斷,三指摸脈卻不明確,往往導致誤診。先生的脈診精準,令人佩服。除了脈診之外,先生還能透過望聞問切,即使隔著簾子也能不發一言,便能判斷出病人隱藏的病症。這種能夠憑藉直覺診斷的醫術,十分罕見。醫者依靠的是醫術,先生的醫術真是神妙!就像在市場上看到許多魚,就能判斷出其中是否有毒;看到桌上的葡萄乾,就能判斷出病人舌頭的病症。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而先生卻能迎刃而解,取得成功。先生的醫案如此精妙,難道不應該流傳後世嗎?而且醫案和醫方不能相提並論。

之前先生的曾祖夢圃公,寫了一本名為《墨寶齋經驗方》的醫書,焦弱侯太史公為它寫了序言,並廣為流傳。人們聽說裡面有秘方,不惜千里迢迢購買。即使花費巨資,也毫不猶豫。然而,經歷戰亂後,書板散失不少,先生重新修訂並廣泛發行。雖然方劑很好,但也要根據病症來應用。如果病症疑似,細微之處難以判斷,就可能陷入空談理論,一味照本宣科。醫案則詳細記錄病症,並提供醫方,就像法家的成案,記錄案件的始末,並作出判決;也像禪家的公案,舉出語句的矛盾之處,並揭示其真諦。後人如果用心研究這些醫案,參考其中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理解變通,不是十分有益嗎?

或疑先生醫案中,多著他家之誤,何也?曰:是先生之仁也。先生悃愊無華,非若李士材之工於排俗,而於醫之誤者,必備載之。世之病而死者半,醫而死者亦半,徒避彰短炫長之小嫌,而使後之誤者踵其誤,是聽人之相藉以死,先生不忍為也。且諱其人而第著其誤,何傷乎?故曰仁也。

或疑先生醫案中偏於溫補,何也?曰:非偏也。亦先生之仁也。吾聞陽道舒,陰道肅。故乾統乎坤,卦晝於一陽,所以生生不已之元也。萬物體陰而用陽,二氣屈陰而伸陽,聖人賤陰而貴陽。人之身,陽不盡,則不死,陰不盛,則不病,而道家謂陰盡而後仙。此其旨惟先生明之,故醫案所載,得薑桂而起者為多。

白話文:

有些人可能疑惑,為何先生的醫案中記載了許多其他醫家的錯誤?先生回答說,這是他的仁心所致。先生心地坦誠,不像李士材那樣刻意排斥異己,對於醫術上的錯誤,他一定會詳細記載。世上有半數的人病死,而其中又有半數是死於醫治,如果只為了避諱短處、炫耀長處,而隱瞞錯誤,讓後人繼續犯相同的錯誤,等於默許他們互相利用而走向死亡,先生不忍心這樣做。況且,只記載錯誤,而不點名道姓,又有何妨礙呢?所以說這是先生的仁心。

有些人又問,為何先生的醫案中偏向溫補?先生回答說,這不是偏向,也是他的仁心所致。我聽說陽氣舒暢,陰氣就會收斂。因此,乾卦統率坤卦,晝夜之間只有一陽,這就是生生不息的根本。萬物以陰為體,以陽為用,天地間的氣運也以屈陰伸陽為主,聖人講究的是“賤陰貴陽”。人體的陽氣如果沒有耗盡,就不會死亡;陰氣如果沒有充盈,就不會生病。道家認為,陰氣耗盡之後才能成仙。先生對這些道理非常清楚,所以他的醫案中,服用生薑桂枝而康復的案例比較多。

夫過於辛溫,投以清涼即解,一失於苦寒而頓殞者,比比也。且先生非膠柱而鼓者也。故曰:亦先生之仁也。先生仁被斯人之功大矣哉。彪不敏,時有采薪,唯先生託命焉。會先生卷帙有成,一二同志,將壽諸梨棗,因踴躍以襄不朽。但愧言之少文,又無能窺見閒奧。以當年侍先君子時,時與聞導引,得諸過庭之言,今讀是書,觸緒而有合也,故不揣而序之如此。

時康熙丙戌夏五月小暑日同里後學許彪又米甫拜撰

白話文:

夫過於辛溫,投以清涼即解,一失於苦寒而頓殞者,比比也。

意思是:如果病情過於燥熱,用清涼的藥物就能解除,但如果誤用寒涼藥物,反而會導致病人迅速死亡,這種情況屢見不鮮。

且先生非膠柱而鼓者也。

意思是:先生並非墨守成規、不懂變通的人。

故曰亦先生之仁也。先生仁被斯人之功大矣哉。

意思是:所以說,這也是先生仁慈的表現。先生仁慈救人,功德無量啊!

彪不敏,時有采薪,唯先生託命焉。

意思是:我許彪才智不足,就像在柴堆里撿柴火一樣,只有依靠先生才能活命。

會先生卷帙有成,一二同志,將壽諸梨棗,因踴躍以襄不朽。

意思是:聽聞先生著作完成,我和其他同道中人,想要用梨棗來祝賀先生,並盡力幫助先生留名後世。

但愧言之少文,又無能窺見閒奧。以當年侍先君子時,時與聞導引,得諸過庭之言,今讀是書,觸緒而有合也,故不揣而序之如此。

意思是:但我文筆拙劣,又無法洞悉先生著作中的深奧道理。當年侍奉父親時,曾聽父親講導引之術,得到一些教誨,如今讀了先生的著作,才發現其中的道理與父親的教誨相吻合。所以冒昧地寫了這篇序文。

時康熙丙戌夏五月小暑日同里後學許彪又米甫拜撰

意思是:康熙丙戌年(公元1696年)夏曆五月小暑日,同鄉後學許彪又米甫敬撰。

解釋:

這段文字是許彪為某位醫學著作寫的序文。文中首先指出,醫治病症時,要根據病情的寒熱性質來選擇藥物,不可一味用寒涼藥物,否則會導致病人死亡。接着,他稱讚這位醫學家並非墨守成規的人,而是仁慈救人的典範。

許彪自稱才智不足,只有依靠這位醫學家才能活命,并表示自己和其他同道中人,會盡力幫助這位醫學家留名後世。最後,他說明自己寫這篇序文的原因,是因为他讀了醫學著作后,发现其中的道理与父亲的教誨相吻合。

整體而言,這篇序文表達了許彪對這位醫學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對他著作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