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5)
卷上 (5)
1. 論傷寒時疫下症當以舌胎為第一義第十
此乃滯重火輕,不必拘拘於仲景之下禁丸藥也。又有胎雖黃,薄而流轉如荷珠狀者,與舌忽干忽潤而無胎者,皆虛症也。其時疫下症,較傷寒略先一步,然亦必以舌黃為據。若下之太早,變症亦為可懼。又有舌雖黃燥而無汗,必下之,自汗隨至,若以傷寒為例,直至汗出多而始下,則殆矣。
瘟疫症,吳又可論之最詳,此不過姑引一條,以徵舌黃當下之要訣耳,余不贅。
白話文:
這主要是因為體內濕熱停滯,火邪較輕,不必拘泥於張仲景的禁藥方劑。舌苔雖然是黃色的,但如果薄而流動,像荷葉上的水珠一樣,或者舌頭忽乾忽濕而沒有舌苔,這些都是虛症。時疫的後期症狀,比傷寒略微提前出現,但也要以舌苔發黃為依據來判斷。如果過早使用下瀉的方法,反而容易導致病情變化,令人擔憂。還有一些情況,舌苔雖然黃而乾燥,卻沒有汗,就必須使用下瀉的方法,之後自然就會出汗。如果像治療傷寒一樣,等到汗出很多了才下瀉,那就危險了。
瘟疫的症狀,吳又可的論述最為詳盡,這裡只舉一個舌苔發黃就應該下瀉的例子,來證明這個要點,其他的就不再贅述了。
2. 論感寒時疫有禁食不禁食之說第十一
外感時疫,有言得病即粥湯粒米不可食者,有言飲食始終全不當禁者,議論紛紛不定,予為細言之。蓋人之胃氣強弱不同,有天壤之殊,不可執一。其強者,胃氣充運兼之素無積聚,雖有外感內疫,不能阻滯氣道,食入易消易飢,烏足為患?外邪不能深入,內疫亦自易出,病易愈耳。若不明此理,妄禁飲食,中氣一餒,外邪反致深入,內疫不能鼓盪而出,變為危候也。
虛弱之人,胃氣原不充運,或兼素有積聚,一經風寒外束,疫邪內發,胃中早已痞滿,不飢不食,若再飲食強進,則必中宮填塞,變為承氣、陷胸、瀉心等湯,及白散、檳榔丸諸症。若小下,則不能開其結。若大下,恐中氣莫支,補瀉兩難措手。莫若聽其不飢不食,使經絡易通,以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俟一陽來復之期,或可自愈也。然感寒自外來,未至深入,猶可食粥以御其邪,時疫從內發,當察其果無痞滿與舌厚白胎,而能易食易飢者,方可以稀粥與之。
白話文:
對於感受外界時節性流行疾病的情況,有人認為一旦生病,連粥湯和米飯都不能吃;也有人認為飲食從頭到尾都不該限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讓我詳細解釋一下。
人體的胃功能強弱各異,差別極大,不能一概而論。對於那些胃功能強健的人,他們的胃運行正常,平時也沒有食物積累在胃中,即使感染了外來病毒或內部疾病,也不會阻礙氣血運行,吃了東西容易消化且易感到飢餓,這怎麼會成為問題呢?外部病毒無法深入,內部疾病也能輕易排出,疾病自然容易康復。如果不懂這個道理,隨意限制飲食,中氣一旦衰弱,外部病毒反而可能深入,內部疾病無法順利排出,病情就會變得危險。
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他們的胃功能本就不強,有的還可能平時就有食物積累在胃中。一旦受到風寒的侵襲,體內疾病爆發,胃早就感覺脹滿,既不餓也不想吃東西。如果再勉強他們進食,必然導致胃部堵塞,引發各種病症。如果輕微排泄,可能無法解決問題;如果大量排泄,又擔心中氣無法支撐,補充和排泄兩者都難以操作。不如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吃不餓,這樣經絡較易疏通,可用小柴胡湯加減調理。
等到陽氣恢復,或許可以自行康復。然而,感冒是由外部入侵,尚未深入,還可以喝粥抵抗病毒。時節性流行疾病由內而起,應觀察是否真的沒有脹滿感,舌苔不厚且白色,而且能容易吃東西,感到飢餓,這樣才能給予稀粥。
3. 論感寒時疫有食復不食復之異第十二
感寒時疫,其愈有二。有舌無胎而汗解者,此內症本無,愈後即可食稀粥。若舌胎黃燥,或汗後下愈,或下後汗愈,內火不能遽清,雖米飲下咽立復。必使頻飲松羅濃茶,俟小便淡黃如象牙色,方可漸進稀粥也。
白話文:
對於感染了寒邪與季節性瘟疫的情況,康復過程大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舌上無苔而能藉由出汗而病情好轉的,這表示體內原本並無其他病症,病癒後即可食用稀飯。
然而,如果舌苔呈現黃色且乾燥,或者是在出汗後藉由排泄改善,或是排泄後再出汗而病癒,這顯示體內的熱毒未能立即清除。即使患者能吞嚥米湯,也可能立刻再次發病。必須讓患者頻繁飲用濃鬱的松羅茶(一種綠茶),等到小便顏色變為淺黃色,像象牙的色澤一樣,才能逐漸開始吃稀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