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論傷寒時疫下症當以舌胎為第一義第十

傷寒下症,最當珍重,若下早,症變結胸,固為可懼,若下遲,則津液乾枯,更為死候也。予不得不為細論之。仲景以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譫語,煩躁,發作有時,心中懊憹而煩,短氣而喘,腹滿痛,繞臍痛,目中不了了,自利清水色純青,厥諸症,斷為下症。

然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有白虎湯症;譫語,有少陽經症;煩躁發作有時,有陰躁虛煩之不一;心中懊憹而煩,有梔豉湯症:短氣而喘,有太陽經症;胸腹滿,有表症;繞臍痛,自利清水,色純青,厥,有陰寒症;目中不了了,有奪精,脫氣,脫血諸症;皆不足憑,節葊又以脈沉斷為下症,謂脈沉為歸里,理甚通,然此為脈實素無他症者言之可耳。

若脈弱之人,或兼素有痞結之症,邪才歸胃,脈愈小弱,重按無力,全似陽症陰脈,蓋因脈弱氣結,再兼火氣堅縛,愈伏不出,故有此象。昔人云:陽明症,多假脈。人但知其言,不解其理。蓋陽明為氣血發源之所,藏痞結之藪。一有痞結,則氣血凝滯,故脈或伏或結,甚至小弱如無。

人只知沉而有力為積,殊不知沉而無力亦有有積者。此予素所經歷,外感時疫,參以內症,俱緩下而愈。內傷亦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與補瀉兼施,若誤認脈虛,遽然大補,內傷猶可,外感時疫,禍不旋踵矣。是知最強最弱之脈,皆在陽明,故有「陽明病,多假脈」之嘆也。

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一端矣。又予治丁尚志之婦,肺素不清,兼之外邪傳肺,而喘咳不止,又兼傳胃,而舌乾飲冷,脈因咳而氣上當浮,又因舌乾胃實當沉,二者兼之,全似白虎湯脈,浮沉著中,重按不實,細揣腹中,雖滿而軟,然指彈膨響,大便亦通。予以舌乾為急務,以小承氣湯,生熟軍各半,加桔梗、蔞仁,三下而舌潤渴止。

但咳不止,單以清肺而愈。以此症觀之,則又有白虎湯脈,而當用承氣湯之症者,詎不怪哉?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又一端矣。如此者不可勝記,以予斷之,莫若以舌胎為第一義,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簡直易明,不可欺也。邪在大陽與陽明之經者,舌無胎,在少陽經則有白胎,才歸陽明之腑,則舌轉黃潤矣。

若兼胃中痞滿,而猶帶寒熱往來者,大柴胡湯。若兼大渴飲冷者,合白虎湯。若無寒熱往來而胃口痞滿者,小承氣湯。若痞滿亦無而譫語者,謂胃承氣湯。若舌黃少干,惡寒全無者,大承氣湯。兼痞滿譫語者大下之,無痞滿譫語者小下之。若直待下症俱全,再徵之脈沉而始下,則百無一生矣。

又有白砂胎者,亦承氣湯症也。必有實症可憑,舌雖白而砂,與津液不生之虛干舌異。又有厚灰胎者,乃素有痰滯,亦承氣湯症也。又有厚白胎者,乃小柴胡湯加枳樸症也。又有下症而終無結糞者,但當辨其表症全無,胃中必有痞結不快處,或噯氣,或先曾嘔逆,或腹彈膨響,舌兼黃潤者,小承氣湯。舌無胎者,檳榔丸,或滾痰丸,及白散等,選而用之。

白話文:

傷寒導致的腹瀉症狀非常關鍵,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可能會導致結胸的變化,這是令人害怕的情況;但如果延遲使用,則會使身體的津液乾枯,這更是危險的信號。對於這個問題,我必須詳細地討論。

張仲景指出,如果病人出汗很多,不再畏寒反而怕熱,脈搏大,出現譫語和間歇性煩躁,心中感到悶悶不樂且煩躁,呼吸短促且喘息,腹部滿脹且疼痛,肚臍周圍疼痛,視力模糊,自行排出清澈如水的綠色大便,這些都是瀉下的症狀。

然而,出汗多、不畏寒反怕熱、脈搏大,可能符合白虎湯的症狀;譫語,可能關聯到少陽經的問題;間歇性煩躁,可能是陰虛煩躁的多種表現;心中悶悶不樂且煩躁,可能是梔豉湯的症狀;呼吸短促且喘息,可能是太陽經的症狀;胸腹滿脹,可能是表面症狀;肚臍周圍疼痛,自行排出清澈如水的綠色大便,可能是陰寒的症狀;視力模糊,可能涉及精氣損失、氣血兩虛等多種情況;這些都不足夠作為判斷的依據。另外,有人認為脈搏沉是瀉下的依據,認為脈沉表示疾病進入內部,理論上很合理,但在脈搏實而不伴有其他症狀的情況下才適用。

對於脈弱的人,或者原本就有痞結的患者,一旦邪氣進入胃部,脈搏會變得更弱,深按無力,完全像陽證卻是陰脈的表現。這是因為脈弱導致氣結,再加上火氣束縛,使得脈象更加隱藏不出。古人說:陽明病,常見偽脈。人們只知道這句話,卻不懂其中的道理。陽明是氣血發源的地方,也是痞結聚集之處。一旦出現痞結,氣血就會凝滯,因此脈搏可能變得隱蔽或結滯,甚至變得微弱似乎消失。

人們只知道脈搏沉而有力代表積聚,卻不知道脈搏沉而無力也可能存在積聚。這是根據我的經驗,對於外感時疫,配合內在病況,都應採用緩慢瀉下的方法治療。對於內傷,也應先瀉後補,或者先補後瀉,或者同時使用補瀉方法。如果錯誤地認為脈搏虛弱就立即大量補充,對於內傷還可以接受,但對於外感時疫,這樣的處理方式將帶來立即的危害。由此可知,最強和最弱的脈象都可能出現在陽明,所以有“陽明病,多偽脈”的感慨。

對於脈搏沉的瀉下症狀,不能單憑此作為判斷依據。例如,我治療過丁尚志的妻子,她肺部功能本就不佳,加上外邪侵襲肺部,導致持續喘咳。後來,邪氣傳到胃部,她的舌頭乾燥且喜冷飲,脈搏因咳嗽而氣上浮,又因舌乾胃實而應當下沉。兩者同時存在,看起來非常像白虎湯的脈象,脈象浮沉適中,深度按壓不實。仔細檢查腹部,雖然滿脹但質地柔軟,手指敲擊腹部會有膨脹的響聲,大便也能順利排出。我認為舌乾是首要問題,於是使用小承氣湯,生薑和熟薑各半,加入桔梗和蔞仁,三次服用後舌頭潤澤,口渴停止。

但是她的咳嗽仍然沒有停止,單純清肺後得以康復。從這個案例看來,即使脈象符合白虎湯,但實際上應該使用承氣湯的症狀,這不是很奇怪嗎?這是關於脈搏沉的瀉下症狀,不足以作為判斷依據的另一個例子。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根據我的判斷,不如把舌苔作為首要判斷依據,因為內在的病變必然在外在有所表現,簡單直接且無法偽裝。邪氣在大陽和陽明經絡時,舌苔無變化;在少陽經絡時,會出現白色舌苔;一旦邪氣進入陽明腑部,舌苔會轉為黃潤。

如果同時伴有胃部痞滿,但仍存在寒熱交替的症狀,應使用大柴胡湯。如果伴有極度口渴喜冷飲,可以結合使用白虎湯。如果沒有寒熱交替,但胃部痞滿,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沒有寒熱交替和胃部痞滿,但出現譫語,應使用胃承氣湯。如果舌苔黃且稍乾,完全沒有畏寒,應使用大承氣湯。如果伴有痞滿和譫語,應進行大瀉;如果不伴有痞滿和譫語,應進行小瀉。如果等到瀉下症狀全部出現,再根據脈搏沉才開始瀉下,那麼病人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

還有一種白色的砂狀舌苔,也是承氣湯的症狀。必須有實質性的症狀支持,即使舌苔白色且有砂粒,也與津液不足導致的乾燥舌苔不同。還有一種厚灰舌苔,可能是原本就有痰滯,同樣是承氣湯的症狀。還有一種厚白舌苔,是小柴胡湯加枳實和厚樸的症狀。對於瀉下症狀,但始終沒有硬便的情況,只要確認表面症狀完全消失,胃部一定有痞結不適,可能有打嗝、之前嘔吐、腹部敲擊有膨脹響聲,舌苔黃潤,應使用小承氣湯。如果舌苔無變化,可以使用檳榔丸、滾痰丸或白散等,選擇合適的方法使用。

這是滯留嚴重而火氣較輕的情況,不必嚴格遵守張仲景對於瀉下禁止使用丸藥的原則。還有一種情況,舌苔雖然黃色,但薄且流動如荷葉上的露珠,以及舌頭忽乾忽濕且無舌苔,這些都是虛弱的症狀。對於時疫的瀉下症狀,比傷寒稍微提前一些,但也必須以舌苔黃色為根據。如果過早使用瀉下藥,導致的變化同樣令人恐懼。還有一種情況,舌苔雖然黃燥但無汗,必須使用瀉下藥,隨後汗水自然會來。如果按照傷寒的標準,直到大量出汗才開始瀉下,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對於瘟疫,吳又可的討論非常詳細,這裡只是引用一個例子,以說明舌苔黃色應當使用瀉下藥的重要原則,其餘部分不再贅述。 希望這能幫助你理解原文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