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3)
卷上 (3)
1. 論傷寒時疫下症當以舌胎為第一義第十
傷寒下症,最當珍重,若下早,症變結胸,固為可懼,若下遲,則津液乾枯,更為死候也。予不得不為細論之。仲景以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譫語,煩躁,發作有時,心中懊憹而煩,短氣而喘,腹滿痛,繞臍痛,目中不了了,自利清水色純青,厥諸症,斷為下症。
然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有白虎湯症;譫語,有少陽經症;煩躁發作有時,有陰躁虛煩之不一;心中懊憹而煩,有梔豉湯症:短氣而喘,有太陽經症;胸腹滿,有表症;繞臍痛,自利清水,色純青,厥,有陰寒症;目中不了了,有奪精,脫氣,脫血諸症;皆不足憑,節葊又以脈沉斷為下症,謂脈沉為歸里,理甚通,然此為脈實素無他症者言之可耳。
白話文:
傷寒的下症,是最需要謹慎處理的。如果過早使用下法,病情可能會轉變為結胸,這種情況是令人害怕的。但如果下法使用得太晚,會導致津液乾涸,這就更加危急,近乎死亡的徵兆了。我必須詳細地解釋一下。
張仲景認為,如果患者出汗多,不畏寒反而畏熱,脈象大,這可能是「白虎湯」的徵兆;如果出現神志不清、語無倫次的現象,這可能與少陽經有關;如果表現出焦躁不安,且在某個時間點上發作,這可能是陰躁或虛煩的症狀;如果心中感到煩惱,這是「梔豉湯」的徵兆;如果呼吸急促,這可能是太陽經的症狀;如果腹部滿脹疼痛,這可能是表症;如果肚臍周圍疼痛,自己排出清水,且顏色純青,這是陰寒的症狀;如果眼睛模糊不清,這可能是精氣被奪走、氣血脫落的症狀;這些都不可作為診斷依據。然而,脈象沈實,沒有其他症狀,可以判斷為下症。這個理論很合理,但僅適用於脈象實而沒有其他症狀的情況。
若脈弱之人,或兼素有痞結之症,邪才歸胃,脈愈小弱,重按無力,全似陽症陰脈,蓋因脈弱氣結,再兼火氣堅縛,愈伏不出,故有此象。昔人云:陽明症,多假脈。人但知其言,不解其理。蓋陽明為氣血發源之所,藏痞結之藪。一有痞結,則氣血凝滯,故脈或伏或結,甚至小弱如無。
人只知沉而有力為積,殊不知沉而無力亦有有積者。此予素所經歷,外感時疫,參以內症,俱緩下而愈。內傷亦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與補瀉兼施,若誤認脈虛,遽然大補,內傷猶可,外感時疫,禍不旋踵矣。是知最強最弱之脈,皆在陽明,故有「陽明病,多假脈」之嘆也。
白話文:
對於脈搏微弱的人,如果他們原本就有腹脹或者結塊的病症,邪氣剛進入胃部,脈搏會變得更加微弱無力,按下去感覺不到力量,完全像是陽症的脈象,這主要是因為脈搏微弱,氣血凝滯,再加上火氣的緊繃,使邪氣更難排出,因此出現這樣的徵象。古人曾說:陽明症候,常常表現出偽脈。人們只知道這句話,卻不懂其中的道理。陽明經是氣血發源的地方,藏著腹脹或結塊的病竈。一旦有腹脹或結塊,氣血就會凝滯,所以脈搏可能伏下或結在一起,甚至變得微弱得像沒有脈搏一樣。
人們只知道沈而有力的脈象代表積聚,卻不知道沈而無力的脈象也可能表示有積聚。這是我在過去的經驗中發現的,面對外感的流行病,配合內科的病症,都採取緩和的下藥方式來治療。對於內傷,則先用瀉法,再補養,或者先補養再用瀉法,並且在補養和瀉法之間交替使用。如果誤以為脈搏虛弱,就急於大量補養,對於內傷還可以接受,但如果面對外感的流行病,災禍將接踵而至。因此,我們知道最強和最弱的脈象,都在陽明經,所以有「陽明病,多假脈」的感慨。
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一端矣。又予治丁尚志之婦,肺素不清,兼之外邪傳肺,而喘咳不止,又兼傳胃,而舌乾飲冷,脈因咳而氣上當浮,又因舌乾胃實當沉,二者兼之,全似白虎湯脈,浮沉著中,重按不實,細揣腹中,雖滿而軟,然指彈膨響,大便亦通。予以舌乾為急務,以小承氣湯,生熟軍各半,加桔梗、蔞仁,三下而舌潤渴止。
但咳不止,單以清肺而愈。以此症觀之,則又有白虎湯脈,而當用承氣湯之症者,詎不怪哉?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又一端矣。如此者不可勝記,以予斷之,莫若以舌胎為第一義,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簡直易明,不可欺也。邪在大陽與陽明之經者,舌無胎,在少陽經則有白胎,才歸陽明之腑,則舌轉黃潤矣。
白話文:
這說明了單憑脈象來判斷病情,有時並不準確。我曾經治療丁尚志的妻子,她肺氣本來就不清,再加上外邪入侵肺部,導致她咳嗽喘息不止,又傳入胃部,舌頭乾燥,想喝冷飲,脈象因為咳嗽而浮,又因舌乾胃實而沉,兩種情況疊加,看起來就像白虎湯的脈象,浮沉兼具,重按不實,仔細摸腹部,雖然飽滿但柔軟,手指彈擊有膨脹的聲音,大便也通暢。我認為舌頭乾燥是最需要緊急處理的問題,於是用小承氣湯,生熟軍各半,再加桔梗、蔞仁,服藥三次後,舌頭就潤濕了,口渴也止住了。
但咳嗽卻沒有停止,只用清肺的方法就能治癒。從這個病例來看,有些病症雖然符合白虎湯的脈象,但卻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真是令人匪夷所思。這再次說明了單憑脈象來判斷病情,有時並不準確。像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記住。我判斷病情,最看重的就是舌苔,因為內在的病症一定會反映在外在的舌苔上,簡潔易懂,不會欺騙人。邪氣在太陽和陽明經脈時,舌頭沒有苔,在少陽經時則有白苔,一旦進入陽明腑,舌頭就會變得黃潤。
若兼胃中痞滿,而猶帶寒熱往來者,大柴胡湯。若兼大渴飲冷者,合白虎湯。若無寒熱往來而胃口痞滿者,小承氣湯。若痞滿亦無而譫語者,謂胃承氣湯。若舌黃少干,惡寒全無者,大承氣湯。兼痞滿譫語者大下之,無痞滿譫語者小下之。若直待下症俱全,再徵之脈沉而始下,則百無一生矣。
又有白砂胎者,亦承氣湯症也。必有實症可憑,舌雖白而砂,與津液不生之虛干舌異。又有厚灰胎者,乃素有痰滯,亦承氣湯症也。又有厚白胎者,乃小柴胡湯加枳樸症也。又有下症而終無結糞者,但當辨其表症全無,胃中必有痞結不快處,或噯氣,或先曾嘔逆,或腹彈膨響,舌兼黃潤者,小承氣湯。舌無胎者,檳榔丸,或滾痰丸,及白散等,選而用之。
白話文:
如果同時伴有胃部積食和寒熱交織的情況,使用大柴胡湯。如果還有極度口渴,並想要喝冷水的情形,可以結合使用白虎湯。如果沒有寒熱交織,但胃部仍感到積食,則使用小承氣湯。如果沒有積食但出現神智迷亂,即胃承氣湯。如果舌頭呈黃色且乾燥,且沒有寒意,則使用大承氣湯。如果有積食和神智迷亂的情況,應進行大規模排便;如果沒有積食和神智迷亂的情況,則應進行小規模排便。如果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才開始治療,並且脈象顯示沈靜後才進行治療,那麼很可能會導致患者死亡。
又有一種情況是胎兒呈現白色砂石狀,這也是承氣湯的症狀。這種情況必須有實際的症狀作為依據,即使舌頭呈現白色砂石狀,但與缺乏津液的虛乾舌不同。還有一種情況是胎兒厚重如灰塵,這是因為長期有痰滯,同樣符合承氣湯的症狀。又有一種情況是胎兒呈現厚重且白色的形狀,這是小柴胡湯加上枳樸的症狀。還有一種情況是出現排便症狀但最終未排出結塊,只要辨別是否有完全的表症,胃部一定有積食不舒暢的地方,或者有嘔吐逆流,或者腹部有彈響,舌頭同時呈現黃色潤滑的狀況,使用小承氣湯。如果舌頭沒有呈現上述的症狀,可以選擇使用檳榔丸、滾痰丸或者白散等藥物進行治療。
此乃滯重火輕,不必拘拘於仲景之下禁丸藥也。又有胎雖黃,薄而流轉如荷珠狀者,與舌忽干忽潤而無胎者,皆虛症也。其時疫下症,較傷寒略先一步,然亦必以舌黃為據。若下之太早,變症亦為可懼。又有舌雖黃燥而無汗,必下之,自汗隨至,若以傷寒為例,直至汗出多而始下,則殆矣。
瘟疫症,吳又可論之最詳,此不過姑引一條,以徵舌黃當下之要訣耳,余不贅。
白話文:
這段文字大意是:
這是關於中醫理論的說明,主要談到兩點:
-
病情的輕重不完全受制於古籍中所提到的禁忌藥物,重要的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診斷和治療。
-
有些懷孕期間出現黃色尿液,並且尿液流動似荷葉珠子狀,或者舌頭忽乾忽潤,這都可能是虛弱的症狀。對於流行病的症狀,它們可能比傷寒出現得稍早,但必須以舌頭是否黃作為參考依據。如果過早使用排泄方法,可能會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
舌頭雖然乾燥且沒有發汗,但必須進行排泄,隨後會有汗液出現。如果按照傷寒的原則,等到大量出汗後才進行排泄,可能會導致問題。
-
済疫病,吳又可的論述非常詳細,這裡只是暫時引用一條,用以說明舌頭呈現黃色時,應該採取排泄方法的關鍵原則,其他的就不多加評論了。
2. 論感寒時疫有禁食不禁食之說第十一
外感時疫,有言得病即粥湯粒米不可食者,有言飲食始終全不當禁者,議論紛紛不定,予為細言之。蓋人之胃氣強弱不同,有天壤之殊,不可執一。其強者,胃氣充運兼之素無積聚,雖有外感內疫,不能阻滯氣道,食入易消易飢,烏足為患?外邪不能深入,內疫亦自易出,病易愈耳。若不明此理,妄禁飲食,中氣一餒,外邪反致深入,內疫不能鼓盪而出,變為危候也。
虛弱之人,胃氣原不充運,或兼素有積聚,一經風寒外束,疫邪內發,胃中早已痞滿,不飢不食,若再飲食強進,則必中宮填塞,變為承氣、陷胸、瀉心等湯,及白散、檳榔丸諸症。若小下,則不能開其結。若大下,恐中氣莫支,補瀉兩難措手。莫若聽其不飢不食,使經絡易通,以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白話文:
對於外感疾病或流行病,有說法認為患病期間應完全禁食粥湯和米粒,也有說法認為從頭到尾都不應該禁止飲食,意見紛紛不一。讓我詳細解釋一下。人的胃氣強度各不相同,有著天壤之別,不能一概而論。對於那些胃氣旺盛且平素沒有積食的人來說,即使遭受外感或內疫,也不能阻塞氣道,吃進的食物容易消化,也不會造成危害。外來的邪氣無法深入,內部的疫病也能自然排出,病狀容易痊癒。但如果不懂這一點道理,隨意禁食,身體的氣力一旦衰弱,外來的邪氣反而會更深入,內部的疫病也不能排出,可能會引發危急的病狀。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原本就胃氣不足,或者平素就有積食,一旦受到風寒的束縛,疫病在內部發作,胃中已經飽滿,既不感到饑餓也不想吃東西。如果再強行進食,那麼必定會導致胃部堵塞,出現如承氣、陷胸、瀉心等湯藥的症狀。如果輕微下痢,那麼就不能打開堵塞。如果大量下痢,恐怕會導致中氣衰弱,補藥和瀉藥都難以應用。不如讓他們在不饑不食的情況下,讓經絡容易通暢,使用小柴胡湯加以調整,以達到和胃的效果。
俟一陽來復之期,或可自愈也。然感寒自外來,未至深入,猶可食粥以御其邪,時疫從內發,當察其果無痞滿與舌厚白胎,而能易食易飢者,方可以稀粥與之。
白話文:
等待一陽來復的時候,可能會自行康復。然而,如果感冒是由外部寒冷引起,尚未深入體內,還可以用粥來抵抗邪氣。如果疫情由內部發作,應觀察是否沒有脹滿和舌頭厚白的情況,並且能夠輕易飲食、容易餓,這時纔可以用粥來供應。
3. 論感寒時疫有食復不食復之異第十二
感寒時疫,其愈有二。有舌無胎而汗解者,此內症本無,愈後即可食稀粥。若舌胎黃燥,或汗後下愈,或下後汗愈,內火不能遽清,雖米飲下咽立復。必使頻飲松羅濃茶,俟小便淡黃如象牙色,方可漸進稀粥也。
白話文:
對於受寒引起的流行病,恢復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舌頭上有症狀但發汗後痊癒的,這種情況原本沒有內在的病症,痊癒後可以開始食用稀粥。另一種是舌頭上的症狀為黃燥色,或者發汗後病情好轉,或者發汗後病情痊癒,這種情況內部的火氣不能迅速清熱,即使喝米湯也會立刻恢復。必須讓病人頻繁飲用濃縮的松羅茶,等到小便顏色淡黃,接近象牙色,才能逐步進食稀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