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下 (15)
卷下 (15)
1. 賁大成久嗽繼案第四十六
大成賁世兄,咳嗽二年,時發時止,發時氣道阻塞,喘急不堪,服散風降氣下痰潤肺藥數帖,咳去痰五六粉盒,方氣平漸愈。今發未經一晝夜,服前藥八帖,間有加參、耆者,毫不見效,伊父鶴岑先生,醫技已窮,商之於予。
予診左脈甚弱,右脈沉而有神,非死症,然手足冰冷,汗時出,痰只出一盒,余不能出,滿腹痞塞,予思脾胃強,則五臟之氣皆強,脾胃弱,則五臟之氣皆弱,況脾為肺母,未有胃氣充足旋轉,而肺氣終不行者,以香砂六君子湯,木香易沉香,砂仁易白蔻與之。服下果效,即減去白蔻,恐肺中伏火繼出,仍加以旋花、桔梗、貝母、蔞仁、杏仁等,再以他藥轉換收功。須知此症,胃氣雖不大實,亦不大虛,但不充足,不能激發肺竅之壅塞耳。
故一帖肺氣少輸,前方即為之加減矣。
白話文:
大成賁這位年輕兄弟,已經咳嗽了兩年之久,他的病情時好時壞,當病情惡化時,呼吸道會感到阻塞,喘息得非常辛苦。他服用了一些散風、降氣、化痰和滋潤肺部的藥物,每次能咳出的痰量可裝滿五六個粉盒,病情才逐漸緩解。然而,這次病情惡化還不到一天一夜,他服用了八帖以前有效的藥物,甚至有些藥裡還加了人參和黃耆,卻完全看不到效果。他的父親鶴岑先生,醫術已經無計可施,於是來找我商量。
我為他診脈,發現左手脈象十分微弱,右手脈象雖沉但有力,顯示並非絕症。然而,他的四肢冰冷,偶爾會出汗,這次只咳出了一盒的痰,再也無法咳出更多,而且腹部有種滿脹堵塞感。我認為脾胃功能強壯,則五臟的氣力也會跟著強壯;脾胃功能虛弱,則五臟的氣力也會相對虛弱。特別是脾臟是肺臟的母親,從未聽聞過胃氣充足且運行順暢,肺氣卻始終無法流動的情況。因此,我開了香砂六君子湯,用木香代替沉香,砂仁代替白蔻,讓他服用。果然,他服藥後病情有了改善,隨即停用白蔻,因為擔心肺中有潛在的火氣可能再度發作。之後,我還加入旋花、桔梗、貝母、蔞仁、杏仁等藥物,再透過其他藥物調理,以達到治療的效果。
必須明白,這個病人的胃氣雖然不算太充實,但也不算太虛弱,只是不太充足,無法激發肺部通道的阻塞。所以,第一帖藥下去,肺氣稍有改善,前面的藥方就得依病情進行調整了。
2. 丁妻積聚一案第四十七
丁妻五十餘歲,素有胃疾,忽然厥倒,上腹飽脹,二便不通,脈沉遲有力,予用消伐藥,多加檳榔,則氣下墜,陰孔挺出,小便愈閉,檳榔換桔梗,則下焦少寬,而大腹飽脹如鼓,以檳榔丸合滾痰丸四錢,再以湯藥催之,下積滯五六遍,則脈有時數大矣,為其痞結少開,伏火少出也。
然久積之症,非一朝所能去,正氣亦非一朝所能復,若再用刻伐,則正氣愈虧,滯愈難去,將必變為中滿而後已。當用半補半消,或屢補屢下,殿以純補之劑,日久自然全愈。丁姓逞才妄議,見予繼用補瀉兼施,謂理相矛盾,予置不辨辭去。後更他醫,用藥阿其所好,至今一載未起。
附此以見積聚之症,而有陰孔挺出,二便不通,腹脹如鼓之奇者。
白話文:
丁先生的妻子年過五十,長年患有胃部疾病。某日突然昏厥,上腹部感到極度飽脹,大小便皆無法排解,診脈發現脈象沉遲且有力。我採用消化藥物治療,並大量使用檳榔,結果導致她下體氣墜,肛門突出,小便更是完全無法排出。於是改用檳榔換成桔梗,下腹稍微舒緩,但腹部脹大如同鼓狀。後來以檳榔丸和滾痰丸各四錢,再輔以湯藥催吐,經過五六次的排泄,脈象有時會加快,這是因為她體內的結塊稍稍鬆動,隱藏的火氣也稍有散發。
然而,長期累積的病症,不可能在一夕之間根除,元氣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恢復的。如果再進行劇烈的治療,則元氣會更加虧損,病竈將更難以去除,最終可能發展成為中氣不足的狀態。因此,應該採取半補半消的方式,或者交替使用補藥與瀉藥,最後再以純補的藥物作為收尾,假以時日,病情自然可以痊癒。然而,丁先生自視甚高,對我的治療方法表示質疑,認為補和瀉兩種方式互相矛盾。我未予辯駁,他就離去了。之後他找了其他醫生,新醫生為了迎合他的想法,一年以來,病情始終未見好轉。
我在此附上這個病例,作為一個罕見的案例,病人出現了肛門突出、大小便不通暢以及腹部脹大如鼓的症狀。
3. 繆姓積聚一案第四十八
今世之談醫者。皆云賤霸而貴王,珠不知王道不當,流而為迂,用霸得當,正所以全王也,非霸也,權也。試問孔子夾谷之會,而以司馬隨之。權乎?霸乎?醫明此義,方可稱為王道。不然,乃宋襄之愚,安得謂之王乎?繆姓胃患積聚,六七載矣。發則數月方愈,系膏粱善飲之人,積滯半化膠痰,不必言矣。
舊歲疾發,數月不愈,一醫以為久病無實,惟執「補正而邪自去」一語,所投皆溫補之劑。予往視,見其形肉已瘦,信乎當補,然脈重按滑數,舌厚黃胎,二便不通,此症當以參湯下滾痰丸。但久服溫補,取先補後瀉之義,兩日陸續單進滾痰丸四錢,止瀉兩遍,遂覺胃快。前醫復至,譖予大傷元氣,速進補劑,遂補而痊。
醫家病家,盛傳予過,予置不辨。試問從前數月皆補,何不愈乎?何以知予瀉後不善補乎?今歲復發,彼醫仍補數月,予往視,脈仍滑數有力,舌黃且黑,然大肉已盡,較上歲更憊矣。予不覺為之淚下,雖欲仍進滾痰丸,不能救矣。噫,可慨也夫!
白話文:
現在社會上談論醫學的人,常說使用強烈藥物是低級的,而推崇溫和療法。然而他們不知道,溫和療法如果不得當,反而會變得迂腐無效;而強烈藥物如果用得恰到好處,其實正是為了完整地實現溫和療法的效果,這種情況下,並不是在使用強烈藥物,而是採取了靈活應變的方法。以孔子在夾谷會議上帶領軍隊為例,這是靈活應變還是使用強烈手段呢?醫生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懂得溫和療法。否則,就像宋襄公那樣的愚蠢,怎能稱之為溫和療法呢?
繆姓患者有胃部積食的問題,已經持續六七年了。每次發作都要幾個月才能恢復,他是一個喜歡吃高脂肪食物和大量飲酒的人,食物積滯在他的胃裡,已經半轉化成了黏稠的痰,這點毋庸置疑。
去年疾病再次發作,幾個月都沒有好轉。一個醫生認為他病得太久,身體已經虛弱,只堅持「補充正氣,邪氣自然就會消失」的理論,開出的都是溫補的藥方。我去探望他,看到他身形消瘦,確實需要補充,但是他的脈象深按下去卻滑數,舌苔厚且黃,大小便不通暢,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人參湯送服滾痰丸。但是因為他長期服用溫補的藥物,根據先補後瀉的原則,我讓他連續兩天單獨服用四錢滾痰丸,只拉了兩次肚子,就感覺胃部舒服多了。那位醫生又來了,譴責我嚴重傷害了他的元氣,催促他快速補充,於是他就補充後病情好轉。
醫生和患者家屬之間,都在傳播我的過失,但我選擇不予辯解。我想問的是,之前幾個月都在補充,為什麼沒有好轉呢?他們怎麼知道我在瀉後沒有妥善補充呢?今年疾病再次發作,那位醫生仍然讓他補充了幾個月,我去探望他,脈象依然滑數有力,舌苔黃且黑,然而他的肌肉已經消耗殆盡,比去年更憔悴了。我不禁為他流下了眼淚,雖然我想繼續讓他服用滾痰丸,但是已經無法挽救了。唉,真是令人感嘆啊!
4. 彭彧卿內人結氣一案第四十九
彭或卿內人,腹中舊有結氣,或上或下,上則不食,下則小腹墜痛,時食粥一月矣。右脈數大,如外感狀,左脈少可,皆重按無力,細審並無外感。經云:「沉而無力為氣。」此脈反浮數,乃中氣大虛,兼以結氣上攻之故,與以香砂六君子湯大效,飲食漸進。然結氣終不愈,後加吳萸、蕪荑而愈。
白話文:
彭彧卿的妻子,腹部長期有一股凝結的氣團,這股氣團位置不定,有時在上方,有時在下方。當它在上方時,她會沒有胃口吃東西;當它在下方時,她的下腹部會感到墜痛。她已經只喝粥一個月了。
她的右手脈搏頻率高且幅度大,看起來像有外感的症狀,但左手脈象還算正常,只是深度按壓下去就感覺不到力道,仔細檢查後並無外感的現象。醫學古籍中記載:「脈象沉而不有力是氣血不足的表現。」但她的脈象反而呈現浮而頻率高的狀態,這是因為中氣大為虛弱,加上那股凝結的氣團往上衝所致。於是,我給予香砂六君子湯治療,效果顯著,她的飲食逐漸恢復正常。然而,那股凝結的氣團始終未痊癒,後來再加入吳萸和蕪荑兩種藥材後,終於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