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19)
卷上 (19)
1. 論舍脈從症舍症從脈第五十
脈者,症之准也。症者,脈之合也。有是症,便有是脈,又何可舍乎?夫所謂舍者,乃舍其末而從其本,舍其偽而究其真耳。如人之本脈原弱,再兼之積聚痰飲結氣死血疼蟲之類,其脈愈弱,或結或遲或伏,甚則重按全無,渾似臟腑皆虛者,是為氣血阻滯而然,實假脈也。其有娠婦而脈愈弱者,亦此理也。
皆當先瀉後補,或補瀉兼施。若細審諸症皆虛而脈忽數大倍常,甚至重按有力,全似白虎湯症之脈者,此乃脾腎之真氣發越,殘燈復明之象也。當與症實脈虛之理反得之,若誤用瀉藥立斃矣。此皆舍脈從症之治也。如五奪之症脈當微弱,與症相應。不知健壯者,雖奪而猶未虛,或本邪未清,或復染他疾,其脈數大有力,此非亡陽之脈,仍當以實症實脈治之也。
又有健壯者,而忽暗中大虧,雖形體未減,而真元頓傷,脈忽小弱,或豁大空虛,若審得其情,雖兼他症,亦當以補益為先。若為形體所誘,誤投瀉劑立斃矣。此皆舍症從脈之治也。凡此不勝枚舉,是知脈症少有不符,其中必有大故,須細心面壁,而得之可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在診斷疾病時,脈象和症狀之間的關係及應用原則。
脈象是判斷病症的依據,病症也是脈象的具體表現。有特定的病症,就會出現對應的脈象,因此我們不能忽略脈象的重要性。所謂的「舍」,是指舍棄表面的現象,追尋事物的本質,排除假象,探究真相。例如,某人的原本脈象就偏弱,再加上長期累積的痰飲、結氣、死血、蟲害等因素,脈象會變得更弱,可能出現結脈、遲脈或伏脈,甚至在重按之下脈象完全消失,這就像臟腑功能虛弱一樣。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因為氣血阻滯導致的,這種脈象稱為「假脈」。懷孕的女性如果脈象變弱,也是同樣的道理。
對於這種情況,應先進行瀉法治療,然後再進行補法,或者同時採用補瀉兩種方法。但如果仔細檢查所有症狀都顯示虛弱,但脈象卻突然比平常快且強大,甚至在重按之下仍有強力的脈動,像極了白虎湯症的脈象,這可能是脾腎的真正氣血恢復的跡象,像殘燈重新亮起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診斷的原則與病症虛弱、脈象虛弱的理論恰恰相反,如果誤用瀉藥,病人可能會立即死亡。這就是舍脈從症的治療原則。
例如,在五奪之症(即五種消耗性的病症)中,脈象應該微弱,與病症相呼應。但是,對於身體強壯的人來說,即使遭受損耗,也未必會立即虛弱,或者體內的邪氣尚未清除,或者又感染了其他疾病,脈象仍然快速且有力,這並不是亡陽的脈象,應該按照實證和實脈的原則進行治療。
另外,對於身體強壯的人,如果突然出現嚴重的損耗,雖然外觀上看起來沒有變化,但實際上真氣已經受到損傷,脈象忽然變得細弱,或者變得非常空虛。如果能夠詳細瞭解病人的病情,即使存在其他症狀,也應該首先考慮補益的方法。如果被外表所迷惑,誤用瀉藥,病人可能會立即死亡。這就是舍症從脈的治療原則。
以上只是舉例說明,實際上這種情況無法一一列舉。由此可知,脈象和病症之間很少有不相符的情況,一旦發現不符,必定有其原因,必須細心觀察,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
2. 論先瀉後補先補後瀉與補多瀉少瀉少補多補瀉各半以及屢補屢下之法第五十一
病有先瀉後補,先補後瀉,與補多瀉少,瀉少補多,補瀉各半,以及屢補屢下之法者,雖皆虛實夾雜之症,然治法實有一定之理。若差之毫釐,亦失之千里矣。若其人素有舊疾羸弱者,又忽新得實症,法當先瀉後補,何也?蓋羸弱者,久虛之症,氣血已定,雖不復振,亦不復虛,若果虛無底止,又安能至今存乎?是知驟補無益於久虛,徒助新邪為虐耳。
若其人驟然大虛,未幾新染實症,法當先補後瀉,何也?蓋初虛之際,氣血未定,猶可因補而復振,亦可因瀉而盡傾。若遽用瀉劑,則幾微未定之元氣,將見一鏟而盡。又安能冀其鼓盪新邪而出耶?此即五奪不可瀉,與補正則邪自去之理也。其有補多瀉少,瀉少補多,以及補瀉各半,屢補屢下之法者,皆在此二法中,臨症自可躍然而得,不必復贅。
白話文:
疾病治療上,有些情況需先使用瀉法再進行補法,有的則是先補後瀉,或者補多瀉少,瀉多補少,甚至補瀉各半,還有反覆進行補和瀉的情況。這些都是虛實交雜的病情,但在治療上都有一定的原則。即使稍微偏差,也可能造成極大的誤差。
如果病人本來就身體虛弱且有長期疾病,突然又得到實證,治療時應先瀉後補。這是因為長期虛弱的病人,其氣血狀態已經穩定,即使不會突然強壯,也不會再進一步虛弱。如果真的虛弱到極點,怎麼可能還能活到現在呢?所以突然大量補藥對於長期虛弱的病人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助長新病的惡化。
如果病人突然嚴重虛弱,不久又得到實證,應該先補後瀉。這是因為在剛虛弱的時候,氣血還未穩定,有可能通過補藥恢復,也可能因瀉藥而完全崩潰。如果馬上使用瀉藥,尚未穩定的元氣將被消滅殆盡,怎麼可能期待它驅逐新病呢?這就是「五奪不可瀉」,以及「補正則邪自去」的道理。
至於補多瀉少、瀉多補少、補瀉各半、反覆補瀉等方法,都基於上述兩種情況,醫生在診斷病情時自然就能靈活運用,不需要再做更多說明。
3. 論文字之醫與經歷之醫不同第五十二
文字之醫用藥多補,經歷之醫用藥多瀉。文字之醫嚴於紀律,經歷之醫精乎心法。文字之醫見功遲,經歷之醫見功速。文字之醫精乎論理,經歷之醫精乎識症。文字之醫過於迂,經歷之醫過於霸。然皆功罪各半焉。若二醫兼之,再能通乎權宜,靈其機變,則萬舉萬當矣。
白話文:
以文字學醫的人在用藥時偏向補藥,而靠經驗行醫的人則傾向使用瀉藥。文字學醫者對醫規嚴格遵守,經驗豐富的醫者則更注重心法的理解和運用。文字學醫者的療效通常較慢顯現,經驗醫者則療效快速。文字學醫者擅長理論分析,經驗醫者則精於辨識病徵。文字學醫者可能有時過於迂腐,經驗醫者則可能過於霸道。然而,他們的功過大約各佔一半。
如果一個醫生能結合兩種方式,再懂得適應各種情況,靈活變通,那麼他就能做到萬無一失,每次診治都能恰當到位。
4. 論忙醫之誤第五十三
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雖最忙時,須一一再三斟酌,即萬中一錯,於心午夜能安乎?予亦素有粗率之病,故於藥室座右,自撰二語云「此間正好種德,箇中不厭精思」以自警。
白話文:
平庸的醫生誤導病人,這自然是不必多說的。然而,有些非常忙碌的醫生,在面對流行疾病如瘟疫、瘧疾、痢疾、痘疹、普通感冒大規模爆發時,他們應付病人到手忙腳亂,往往無法仔細判斷病人本身的身體狀況是否虛弱,或者病情已將病人身體耗弱,又或是病人同時患有舊疾。他們只用手指輕輕一按脈搏,便草草完成診斷,然後不分青紅皁白地開出一些常見藥方,如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等。但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來說,這些藥方可能一劑都承受不起。
即使在最繁忙的時候,醫生也應該對每個病人進行反覆且謹慎的思考和判斷。就算萬中有一錯,自己的良心在半夜能安穩嗎?我自己也有這種粗心大意的毛病,因此在藥房的座位旁邊,自己寫下了兩句話作為警示:「這裡正是修養品德的好地方,對於醫學研究永遠不嫌過於精細」,以此提醒自己要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