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17)
卷上 (17)
1. 論治痘當歸脾胃第四十五
古今方書,論痘毒皆藏於腎,惟沈虛明謂五臟惟土能藏物,當藏於脾。予意土之藏物,一歲即發,豈待歲久始發耶?蓋痘毒如石火然,取石置之水中,雖百年而火不少減,若激之,則隨發矣。是知痘毒必藏腎水,須俟歲氣激動乃發。沈子之言,非也。然所治之理,則當歸於脾胃。
蓋脾胃為五臟之總關,痘毒之發,從腎經傳之脾胃始出,觀古人首用升、葛,意可見矣。又為五臟強弱之本,胃氣強則易出,胃氣餒則難出,胃火盛則為火毒,胃虛寒則為寒毒。又為氣血生髮之源,肺雖灑陳六腑,灌溉諸臟,實由胃氣上騰所致。若胃有積滯痰蟲疼脹之病,則中氣痞結,何能上騰輸肺,宣布痘毒而出,並交會氣血哉?小兒最多此病,即閉痘之源也。若舍此而徒補氣血,與清涼升發,終無益也。
後惟費建中好用青皮,謂痘毒深伏肝腎者,以此發之。蓋青皮肝脾兼入,最能去脾胃痰滯,予謂當改為脾胃有痰滯而痘不出者,以此發之為是。由是推之,則二陳、枳、樸、蕪荑、使君之類隨症選用,加以酒蒸大黃斟酌下之,則胃結一開,中氣發越,然後補瀉升發無不立效矣。
白話文:
從古至今的醫學文獻,大多認為痘疹的毒素主要藏在腎臟,但沈虛明卻提出,五臟之中,只有脾臟具有儲存功能,因此痘疹的毒素應藏在脾臟。然而,我認為脾臟的儲存功能只維持一年,毒素怎麼可能等待很久才爆發呢?痘疹的毒素就像石頭中的火一樣,即使將石頭放在水中,即使過了百年,其中的火也不會減少,但只要受到刺激,就會馬上爆發。由此可知,痘疹的毒素必定藏於腎臟的水中,必須等到年紀增長,體內氣候變化激動時才會爆發。所以,沈虛明的說法並不正確。然而,在治療痘疹的理論上,還是應該回到脾胃的調理。
因為脾胃是人體五臟運作的核心,痘疹的毒素要從腎臟經絡傳遞到脾胃,才能開始外顯,這點從古人首選使用升麻和葛根就可看出端倪。再者,脾胃是決定五臟強弱的根本,胃氣強健,痘疹容易爆發;胃氣虛弱,痘疹就不易爆發。胃火旺盛,痘疹會轉化為火毒;胃虛寒,痘疹會轉化為寒毒。而且,脾胃也是氣血生成的源頭,肺臟雖然能將氣血散佈到六腑,滋養各臟器,實際上這是胃氣上升的結果。如果胃中有食物殘渣、痰液或蟲害等問題,導致中氣凝滯,怎麼可能上升至肺部,宣佈痘疹毒素,並且調節氣血呢?這種疾病在兒童中最常見,也是痘疹閉塞的根源。如果忽略這些問題,只是單純補充氣血,或者使用清涼藥材提升氣血,效果終究有限。
後來,費建中喜愛使用青皮,他認為對於深藏在肝臟和腎臟的痘疹毒素,可以使用青皮來促進排毒。青皮同時對肝臟和脾臟有作用,最能去除脾胃的痰滯。我認為應該修改為:當脾胃有痰滯,導致痘疹無法爆發時,可以使用青皮來促進排毒。根據這個原則,可以選擇使用二陳、枳、樸、蕪荑、使君子等藥材,根據病情選用,再輔以適量的酒蒸大黃,幫助打開胃結,一旦中氣得以釋放,再進行補瀉升發的療法,就能立即見效。
2. 論小兒驚搐多屬痰火附小兒久虛新停積滯不可強進補劑第四十六
小兒驚搐,多屬痰火。其痰火之由,不止一端。蓋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加以純陽而欲外竄,則腠理愈疏,最易傷風。又睡大人懷中,被覆不密,亦易傷風。又乳易變為痰,為有水乳相合之理。又易傷食,恐小兒啼哭,可食者咸與之以止其哭,又恐過飢,凡甘脆之物,靡不頻勸食之。
蓋食停則變為痰,傷風所致,乃肺家之痰,乳與食滯所變,乃脾胃之痰。書云:「脾為生痰之本,肺為貯痰之標。」況二經兼有,則痰之多可見。且小兒不會吐痰,即肺痰有時而出,則下咽於胃,胃痰有時而出,則上浸於肺,互相牽引而不能去,是痰有增無減。既有痰滯久郁之火,加以傷風之火,濟以純陽之火,痰隨火升,詎不方寸迷亂,變為驚搐之症乎?醫人惟執以驚嚇起見,用龍齒平肝,麝香開竅,硃砂寧心。殊不知所迷亂者,乃痰火壅逼心包絡之外,痰火一清立愈。
若麝香與硃砂同用,反引痰深入心竅,兼以龍齒之澀,痰何得出?反成真痰迷心竅之症矣。縱有驚嚇,使無痰火,自可隨愈,何能變為斯症?醫者當審其痰火在肺在胃,或二經兼有。若有表邪,當以清痰利氣,加以前胡、薄荷,或寒熱往來,則加柴胡以治之。若表邪已清,或本無表症,則當專清肺胃之痰火。
是麝香、龍齒、硃砂所治,乃已成痰迷心竅,非驟然驚搐之症也。至日久不愈,形瘦氣餒,變為慢驚。蓋小兒氣血未充,最易變虛,又當溫補脾胃,兼以理氣化痰消滯治之矣。又有小兒久病,當用溫補。又忽新停積滯,家人畏責不敢言,須細心審察,不可因其形瘦氣餒,遽投大補,補之不效,又以為虛重補輕,強進不已,立見危殆。
然此症多屬不治,為其補瀉兩難,縱治之,亦當辨其積滯之寒熱多寡,與人之虛弱輕重,斟酌至當而治之也。
白話文:
關於小孩的抽搐問題,大多數情況是由痰和火氣引起的。引起痰和火的原因有很多。因為小孩的元氣尚未完全充足,肌膚毛孔較為疏鬆,加上他們體質屬純陽,容易導致毛孔更為疏鬆,非常容易受風著涼。另外,孩子在大人懷中睡覺,如果保暖不夠,也很容易受風著涼。奶水容易轉變成痰,因為奶水中含有水分。而且小孩容易吃太多,當小孩哭泣時,為了讓他停止哭泣,大人可能會給他任何可以吃的食物,同時也擔心小孩太餓,會頻繁地鼓勵他吃甜食或脆食。
食物一旦無法消化,就會轉變成痰。因受風引起的痰,通常來自肺部;而因奶水或食物堆積轉變的痰,則來自脾胃。古書上寫道:「脾臟是生成痰的根源,肺部是儲存痰的地方。」若兩者同時存在,那麼痰的量自然就更多了。而且小孩還不懂得如何吐痰,即使肺部的痰偶爾排出,也會吞入胃中;胃中的痰偶爾排出,又會向上流入肺部,如此互相牽引,痰只會越積越多,不會減少。長時間的痰滯和火氣聚集,加上受風的火氣,以及純陽體質的火氣,痰隨著火氣上升,心神自然混亂,最終可能發展成為抽搐的病症。醫生通常認為這是因為驚嚇引起的,所以會使用龍齒來平肝,麝香來開竅,硃砂來安神。但事實上,真正造成心神混亂的是痰和火氣堵塞了心包絡外,只要清除痰火,病情就能馬上好轉。
如果同時使用麝香和硃砂,反而會讓痰更深地進入心竅,加上龍齒的收斂作用,痰更無法排出,最終會形成真正的痰迷心竅病症。即使有驚嚇的情況,若沒有痰火,也能很快恢復,不會演變成這種病症。醫生應該判斷痰火是在肺部還是胃部,或者兩者都有。如果有外感,應該以清理痰液和疏通氣機為主,可以加入前胡和薄荷。如果寒熱交錯,則加入柴胡來治療。如果外感已經消除,或者根本沒有外感,就應該專門清理肺胃的痰火。
麝香、龍齒和硃砂適用於治療已經形成的心竅痰迷,而不是突然間的抽搐病症。如果病情拖延很久都未能痊癒,小孩體形瘦弱,精神萎靡,可能會發展成為慢性抽搐。因為小孩的氣血尚未充足,最容易變虛弱,這時候應溫補脾胃,同時理氣化痰消滯。也有小孩長期患病,需要溫補,但突然間出現食物堆積,家人害怕受到責備而不敢說,醫生必須細心檢查,不能僅憑小孩體形瘦弱,精神萎靡,就立即給予大量補品。補品無效後,又以為是虛弱程度比預期嚴重,強行補充,最終可能導致生命危險。
然而,這種情況大多數情況下很難治療,因為補和瀉都很困難。即使要治療,也必須根據食物堆積的寒熱性質、多少,以及人的虛弱程度,適當地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