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論積聚與感寒時疫下法不同第三十三

夫感寒時疫皆毒火驟然歸胃,故用硝黃下之。若火根不清,少進飲食,復變為火,故不厭其頻下。火清之後,精氣暴復,不日如初矣,為其元氣素足,被外邪驟困未久,易致振發故也。然而再下之劑,必小且緩矣。至於積聚之症,乃元氣素傷,其病與正氣混為一家,譬如小人已竊其權,若欲驟去,必反遭其害。且鬱積之火,無感寒時疫之熾,故有補瀉寒熱夾雜之治法,漸漸消磨,久積自去。

若急欲求功,以硝黃屢下之,則中氣愈虧,不能復振,聚而不運,積聚愈堅,變為中滿而死矣。

白話文:

對於感受寒邪或是季節性流行病,這些都是因為毒素和火氣突然聚集在胃部,所以會使用硝黃這種藥物來進行瀉下。如果根本的火氣沒有清除,稍微吃點東西,就可能再度轉化為火氣,所以我們不會嫌棄頻繁的進行瀉下。等到火氣清除後,身體的精氣會迅速恢復,不用多久就能回到原本的狀態,這是因為身體本來的元氣就很充足,只是被外來的邪氣突然困擾不久,容易重新振作的原因。

然而,當再度進行瀉下的時候,藥量一定會減小,而且過程也會放緩。至於那些長期累積的病症,是因為身體的元氣長期受到傷害,疾病和正常的氣息已經混在一起,就像小人已經竊取了權力,如果想要快速去除,必然會反受其害。而且,這些積累的火氣,不像感受寒邪或是季節性流行病那樣強烈,所以會有補充和排瀉、寒涼和溫熱等多種治療方法,慢慢消磨,長時間累積的病症自然就會消失。

但如果急於求成,反覆使用硝黃進行瀉下,那麼身體的中氣會更加虧損,無法重新振作,氣血停滯,積聚的病狀會變得更堅固,最終導致腹部腫脹而死亡。

2. 論力作之人與婦女胃中每多積聚症第三十四

脾胃主運化,喜疏通而惡鬱結,故作樂侑食,有自來也。蓋力作之人,每食必飽,乘飽即用力,用力則氣閉,氣閉則不能運化,故飲食停滯。且氣與食停,則血亦為之阻滯矣。久化為蟲,為痰飲。是知此病結氣、死血、停痰、積飲、宿滯、蟲,皆有也,故發則有胃痛,噯氣,吐蛔,吞酸,嘔痰與死血,氣走注攻痛諸症。並婦女多郁,鬱則氣結,故亦患此症。

且此兩種人多不知飢飽,不飢,見食,或美膳,必強食,又好飲冷,冷則冰伏。至於疾發不思食,又以為虛。痰飲鬱火作𩞄,又以為餓。為血少,強食,妄補,積聚有加無已。醫人遇此兩種人,須知多有此症,其治脾胃之法,前已論之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勞動者和女性常見的胃部積食問題。脾胃負責消化食物,偏好順暢運行而不喜歡鬱悶堵塞,因此,人們常在用餐時聽音樂,這是一種古老的習慣。勞動者通常吃得很飽,然後立即開始勞動,這樣會使氣息閉塞,氣息閉塞就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當氣息和食物都停滯,血液的流動也會受到影響。長期下來,可能會形成寄生蟲,或產生痰濕。

由此可知,這種病可能包含氣結、凝固的血液、痰濕、飲食積累、宿便,以及寄生蟲等問題,所以患者可能出現胃痛、打嗝、吐蟲、胃酸過多、嘔吐痰液或血液,以及氣血運行不順所導致的疼痛等症狀。女性常因情緒鬱悶,鬱悶會導致氣結,所以同樣會遭受這些症狀的困擾。

這兩類人往往不知道何謂飢飽,即使不餓,看到美食也會勉強自己吃,而且他們還喜歡喝冷飲,冷飲會讓體內寒氣加重。當疾病發生,他們沒有胃口時,會誤以為自己虛弱。痰濕和鬱悶的火氣造成脹氣,他們又誤以為是飢餓。因為認為自己血氣不足,於是大量進食,盲目補身,結果使得積食問題越來越嚴重。

醫生遇到這兩類病人,必須瞭解他們很可能有這種問題。對於如何調理脾胃的方法,前面已經有詳細的討論。

3. 論羸弱不能生子當補其脾第三十五

五臟有病,皆能殺人,脾胃又其最者也。故古人「有補脾不如補腎,補腎不如補脾」之語。但當腎病最急之時,而反補脾,脾病最急之時,而反補腎,則迂矣。若於久病羸弱,或始因腎虛,波及脾虛,而不能生子者,吾意當以補脾為要也。

何則?蓋精生於脾,藏於腎,腎藥每多妨脾,以致飲食愈減,精何由生?且此時,無失血之症,芤數之脈,不必滋陰,但當用參、耆、朮、草,專補脾胃,歸、芍脾肝兼補,鹿茸、河車,大補氣血,菟絲、山藥、蓮肉、芡實,脾腎兼補,且補脾胃者亦補肺,補肝腎者亦補心,佐砂仁以行脾腎之氣,若少有虛火,加以麥冬、沙參,凡酸澀鹹苦寒涼泥滯,有妨於脾胃者,一切屏去,使飲食倍增,氣血日旺,精自滿足,而能生子矣。即血暴出不止,亦當以獨參湯,先固其氣,以統其血。

其有久虛遺精者,脾肺氣旺,自能提攝,古有用補中益氣湯者,即此義也。何必拘拘於補腎哉?若脾胃素強,食量頗佳,而不生子者,不在此論。

白話文:

在五臟之中,任何一臟生病都能危及生命,尤其是脾胃問題更是嚴重。因此,古人有「補脾不如補腎,補腎不如補脾」的說法。然而,在腎臟疾病最嚴重的時候卻去補脾,或者在脾臟疾病最嚴重的時候卻去補腎,這就有些迂腐了。對於長期病弱,或起初因為腎虛,導致脾虛,進而無法生育的人,我認為應該以補脾為主要目標。

為什麼呢?因為精是由脾臟生成,然後儲存在腎臟中。很多補腎的藥物往往會對脾臟造成負擔,導致飲食減少,精又從何而來呢?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並無失血的症狀,也沒有虛弱脈搏的現象,所以不必特別滋養陰分,只需使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等藥物專門補充脾胃,當歸、白芍可以同時補脾和肝,鹿茸、胎盤可以大補氣血,菟絲子、山藥、蓮子、芡實可以同時補脾和腎,並且補脾胃也能間接補肺,補肝腎也能間接補心,再輔以砂仁來促進脾腎的運行,如果稍微有些虛火,可加入麥冬、沙參,所有對脾胃有害的酸澀、鹹苦、寒涼、黏滯食物,都要避免,讓飲食量增加,氣血逐漸旺盛,精氣自然充足,就能夠生育了。即使血突然大量流失,也應先以單純人參湯,先穩固氣力,控制住血流。

對於長期虛弱,頻繁遺精的人,只要脾肺氣力旺盛,就能自我調節,古人有用補中益氣湯的例子,就是這個道理。何必一定拘泥於補腎呢?如果脾胃本來就強壯,食量不錯,但是無法生育,就不適用這個理論了。

4. 論治病當以人之元氣盛衰為本病為標第三十六

人之生死全賴乎氣,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死,醫者可不審人之元氣盛衰以為治哉?夫元氣之盡,不外乎陰陽兩端。蓋陰陽互根,不可偏勝,少偏則病,偏甚則死矣。如陽虛之甚者,先回其陽,繼而漸加補陰之藥,是無陰則陽無以化也。陰虛之甚者,先補其陰,繼而漸加補陽之藥,是無陽則陰無以生也。

務使陰陽和平,水升火降,歸於中庸之道而已,不可少有偏見也。有元氣之盛者,雖犯五奪之後,而猶夾實症。有元氣之弱者,雖犯外感,痢瘧痘瘍之初,而便夾虛症。又有平日最壯,而竟得虛症者。有平日最弱,而竟得實症者。此又不可不察也。以上所言之症,乃百中一二,然不細心體察,殺人正恐不少也。

白話文:

人的生死完全依賴於氣的存在,氣聚在一起生命就存在,氣壯則身體健康,氣衰則身體變弱,氣散則導致死亡,作為醫生,怎麼能不仔細判斷一個人的元氣是否旺盛來進行治療呢?元氣的耗盡,不出於陰陽兩極。因為陰和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一方過度強大,稍微失衡就會生病,嚴重失衡就會致死。例如,如果陽氣極度虛弱,首先應恢復其陽氣,然後逐漸加入滋陰的藥物,這是因為沒有陰,陽就無法轉化。同樣的,如果陰氣極度虛弱,首先應滋補其陰氣,然後再逐漸加入補陽的藥物,這是因為沒有陽,陰就無法生長。

我們的目標是讓陰陽保持平衡,讓水上升,火下降,達到中庸之道,不能有任何偏頗。對於元氣旺盛的人,即使在五奪(一種中醫理論)後,也可能夾雜實證。對於元氣較弱的人,即使只是普通的外感,像痢疾、瘧疾、痘瘡等初期,也可能夾雜虛證。還有人平時非常健壯,卻突然出現虛證。有人平時體質很弱,卻突然出現實證。這些情況都必須仔細辨別。以上所說的情況,在百例中可能只有一兩例,但如果沒有細心觀察,可能會造成很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