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論治病當以脾胃為先第三十一

先飲食先入於胃,俟脾胃運化,其精微上輸於肺,肺氣傳布各所當入之臟,濁氣下入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若脾胃有病,或虛或實,一切飲食藥餌,皆不運化,安望精微輸肺而布各臟耶?是知治病當以脾胃為先,若脾胃他臟兼而有病,舍脾胃而治他臟,無益也。又一切虛症,不問在氣在血,在何臟腑,而只專補脾胃,脾胃一強,則飲食自倍,精血日旺,陽生而陰亦長矣。試看「精氣」二字,皆從於米。

噫,微矣哉!是知脾胃實,諸病皆實,脾胃虛,諸病皆虛,此醫家之大關也。

白話文:

首先,飲食進入人體後會先到達胃部,等待脾胃進行消化與轉化,其間產生的精華部分會向上輸送到肺部,再由肺部將這些精華分配到身體各個需要的器官。無法吸收的部分則會向下進入大、小腸,由此可見,脾胃就像是人體中的煉金爐。假使脾胃生病,無論是虛弱或是功能過盛,所有的食物和藥物都無法被正常消化吸收,怎麼可能期待精華能順利地被肺部吸收,再分配到其他臟器呢?由此可知,治療疾病時應當將脾胃放在首位,如果脾胃和其他臟器同時出現問題,卻忽視脾胃而去治療其他臟器,那是沒有用的。

再者,對於各種虛弱病症,無論是氣虛、血虛,還是哪個臟器出問題,我們應當專注於補充脾胃。一旦脾胃強壯,飲食自然增加,精血也會日益旺盛,這樣,陽氣得以生成,陰氣也能隨之增長。我們可以從「精氣」這兩個字來看,它們都含有「米」的偏旁,象徵著與食物息息相關。

啊,這道理多麼微妙啊!由此可知,脾胃健康,其他病症都會好轉;脾胃虛弱,其他病症也會跟著惡化,這是醫學界一個重要的觀念。

2. 論治脾胃之法第三十二

補脾胃之法,可一言而盡,至於治脾胃之法,則非一言可盡者,有先瀉而後補者,有先補而後瀉者,有補瀉兼施者,有屢補屢下者,有消導攻下之不一者,有單瀉不補者,有單補不瀉者,有補胃陽者,有補脾陰者,有陰陽兼補者,有用苦寒者,有用辛熱者,有寒熱並用者,有升舉者,有導下者,有湧吐者,有自大便而出者,有自小便而出者,有經年累月而始愈者,有一朝一夕而頓除者,當博覽諸書,自然得之矣。

白話文:

關於治療脾胃的方法,這可以說是個複雜的課題,遠非一句話能概括完畢。在治療脾胃上,有些情況需要先進行瀉法然後再補益,有些則要先補益後再用瀉法。有的情況下,補和瀉需要同時進行;有的情況可能需要反覆補益與瀉下;有的則需採用消導或攻下的不同方法。有的病情只需要瀉法,無需補益;有的則只需補益,不用瀉法。有的需要補益胃部的陽氣,有的則需滋補脾臟的陰氣,有的則需陰陽雙補。有的治療需要使用苦寒的藥物,有的則需要辛熱的藥物,有的則需寒熱藥物並用。有的治療需用升舉法,有的需用導下法,有的甚至需要湧吐法。有的病情會從大便排出,有的則需通過小便排出。有的病情需要長時間,甚至經年累月才能康復,有的則可能在短時間內,如一朝一夕就能迅速好轉。這些都需要廣泛閱讀各種醫學著作,自然就會有所領悟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