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權初編》~ 卷上 (7)
卷上 (7)
1. 論《石室秘錄》第二十八
夫《石室秘錄》一書,乃從《醫貫》中化出,觀其專於補腎、補脾、舒肝,即《醫貫》之好用地黃湯、補中益氣湯、枳朮丸、逍遙散之意也。彼則補脾腎而不雜,此又好脾腎兼補者也。雖然,此乃讀書多而臨症少,所謂文字之醫是也。惟恐世人不信,托以神道設教,吾懼其十中必殺人二三也。
何則?病之虛者,雖十中七八,而實者豈無二三?彼只有補無瀉,虛者自可取效,實者即可立斃,豈非十中殺人二三者乎?夫產後屬虛,誰不知之?至復感外邪,則火多於寒,胎前諸症亦然,彼皆用附、桂、參、術。類中之症,陰虛多於陽虛,彼動用三生飲。感寒人參難於輕投,彼則恣用無忌。
白話文:
《石室秘錄》這本書,其實是從《醫貫》中提煉出來的,它專注於補腎、補脾、舒肝,也就是《醫貫》中常用的地黃湯、補中益氣湯、枳朮丸、逍遙散的精髓。它只補脾腎,沒有其他雜項,但同時也適合脾腎虛弱的人。然而,這本書的作者讀書多,臨床經驗少,屬於紙上談兵的醫術。我擔心世人會輕信,以為是神道教誨,如此一來,十個病人中就有兩三個會被誤殺。
為什麼呢?病人中雖然十個有七八個是虛弱的,但也有兩三個是實證的。這本書只注重補虛,沒有瀉實的方法,虛證患者自然能見效,但實證患者就會立刻斃命,難道不是十個病人中就有兩三個被誤殺嗎?產後身體虛弱,人人都知道,但如果遇到外邪侵襲,就會火熱多於寒涼,胎前的一些症狀也是如此。這本書卻一味地使用附子、桂枝、人參、白朮。類似的症狀,陰虛多於陽虛,它卻動不動就使用三生飲。遇到寒邪,人參難以輕易使用,它卻不加節制地使用。
舌胎黃黑,非下不退,甚有屢下之者,彼惟以甘寒養陰,痘症實火多於虛寒,彼多用溫補。何皆異於予之所驗乎?醫貴切中病情,最忌迂遠牽扯。凡病畢竟直取者多,隔治者少。彼皆用隔治而棄直取,是以伐衛致楚為奇策,而仗義執言為無謀也。何舍近而求遠,尚奇而棄正哉?予業醫之初,亦執補正則邪去之理,與隔治玄妙之法,每多不應,後改為直治病本,但使無虛虛實實之誤,標本緩急之差,則效如桴鼓矣。即作文之直接了當法也。
夫醫人治病,須斟酌再四,使萬無一錯,十中而殺二三可乎?是書論理甚微,辨症辨脈則甚疏,是又不及《醫貫》矣。且《醫貫》若不經呂晚村先生批評,則亦不可用,而況不及《醫貫》者,可善用乎?至於用藥則大膽無忌,蓋治病不難於用藥,而難於辨症辨脈。脈症既明,用藥不遠矣。
白話文:
舌頭上有胎黃黑色,如果不瀉下就退不了,甚至有些人需要多次瀉下,他們只用甘寒來滋養陰氣,痘症的實火多於虛寒,他們卻常常用溫補的方法。為何這些方法都與我驗證的結果不同呢?醫術最重要的是對症下藥,最忌諱迂迴曲折,牽強附會。大多數疾病應該直接治療,間接治療的很少。他們卻用間接治療,而放棄直接治療,就像用伐衛之策來攻打楚國一樣,是奇謀妙計,但卻像仗義執言一樣毫無策略。為何捨近求遠,追求奇巧而放棄正道呢?我初學醫的時候,也執著於補正則邪去之理,以及間接治療的玄妙方法,經常收效甚微,後來我改為直接治療病根,只要沒有虛實不分,標本輕重不分,效果就如同敲響鼓一樣迅速。這就如同作文要直截了當的道理一樣。
醫生治病,必須仔細斟酌,力求萬無一失,十次中能治好七、八次就算可以了。這本書論述道理非常淺顯,辨證辨脈卻很粗疏,這點還不如《醫貫》。而且《醫貫》如果沒有呂晚村先生的批評指正,也無法使用,更何況這本書還不如《醫貫》,能善加使用嗎?至於用藥方面,則要大膽果斷,因為治病的難點不在於用藥,而在於辨證辨脈。脈症明瞭,用藥就不難了。
若脈症不明,罔識所從,雖有妙理,安能為用?用藥少差,立見殺人,況大膽無忌乎?總之治久病及大虛之症則可,治新病及實多虛少者則不可。治直中陰寒則可,治傳經外感則不可。治內傷勞倦則可,治內傷飲食則不可。種種治法,不過一補而已,何醫道之易易哉?可知是書,終為紙上談兵。
觀之者,明其理而緩其用可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和症狀不明確,不清楚該怎麼治療,即使有高明的醫術,也無法派上用場。用藥稍微不對,就會立刻致命,更何況是大膽妄為呢?總之,用這種方法可以治療久病和虛弱的病人,但不能治療新病和實證多虛證少的病人。可以治療體內虛寒的疾病,但不能治療傳染性的外感疾病。可以治療因勞累引起的內傷,但不能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內傷。各種治療方法,不過是補益而已,醫術真的太容易了!可見這本書,最終只是一些紙上談兵。
讀者們,明白道理即可,但要謹慎使用。
2. 論沈虛明費建中治痘迥異第二十九
沈虛明治痘,好用升麻,有用至三錢者。虛症固用,實症亦用之。謂毒為本,火為標,升則痘毒外出,而火自息也。孰知虛症多用,必重虛其表,實症用之,是以火濟火矣。費建中好用大黃,有首尾不禁者。謂痘系火毒,今又行之火運,火毒未有不上升者。不上升者,皆毒火壅之也。
故下奪其壅,則痘必上升。孰知痘雖火毒,必賴元氣鼓盪。若屢下而元氣下陷,何能送毒外出?並噓血成漿哉?二理須渾化胸中,方為治痘良醫。
白話文:
治療虛寒體質的痘瘡,常用升麻,用量可達三錢。虛症固然可用,實症也可用。因為痘毒是本,熱象是表,升麻可以將痘毒排出,熱象自然消退。但是要明白,虛症多用升麻,容易耗損表氣,實症用之,更是火上澆油。
治療痘瘡常用費建中湯,其中大黃的使用需谨慎,不可隨意使用。痘瘡是火毒引起的,現在又正值火運,火毒必然會上升。不升者,是因為毒火壅滯。
因此,可以用大黃瀉下以解除壅滯,痘瘡便會上升。但是要明白,雖然痘瘡是火毒引起的,但仍需依靠元氣推動才能將毒外出。如果一味使用大黃瀉下,容易耗損元氣,元氣下陷,又如何能將毒外出,並使血轉為漿?这两個道理要融会贯通,才能成为治疗痘瘡的良医。
3. 論費建中「頻頻欲解仍艱澀」之句第三十
瀉痢後重努責,有虛有實,書載紛紛,茲不復贅。以此推之,是知痘瀉後重努責,亦有虛實也。費建中雲:「熱毒沖腸便自頻,喜腸傳送毒難侵,頻頻欲解仍艱澀,誤認脾虛終內攻。」今醫凡讀費氏書者,見痘兒後重努責不止,悉認為火,仍用涼瀉,予不得不為一辨之。蓋兒發熱時即瀉者火也。
若瀉久不止,與痘初未瀉,醫用大黃行之不止者,皆當與久痢不止,元氣下墜,後重努責者同一治也。蓋火瀉者,糞必焦黃,黏滯惡臭,內必煩躁攪亂,痘必深紅紫滯,根窠壅硬,舌或黃,甚至乾燥,大渴飲冷,此其辨也。虛瀉者,糞必青稀,不惡臭,痘色淡而根窠軟,氣勢餒弱,舌縱干而無胎,為瀉久亡陰故也。喜熱飲,縱飲不多,此其辨也。
白話文:
瀉痢後重努責,虛實之辨
古代醫書記載關於瀉痢後用力排便的現象,有虛有實,說法不一,這裡就不再贅述。以此類推,我們可以知道痘瘡之後的用力排便,同樣也分虛實。
費建中說:「熱毒衝擊腸道,便意頻頻,但毒素難以排出,雖然想解便卻排不出來,誤以為脾虛,最終導致內攻。」現在很多醫生讀過費建中書,看到痘瘡後用力排便不止,就認為是火熱之症,一味使用涼瀉藥物,我不得不為此辯解一番。
因為孩子發熱時就出現腹瀉,的確是火熱之症。
但如果腹瀉久久不止,或者痘瘡初期尚未出現腹瀉,醫生就用大黃瀉下,結果腹瀉不止,這就和久痢不止,元氣下墜,用力排便不止的情況相同,需要用同一種方法治療。
因為火熱導致的腹瀉,糞便必定是焦黃色,粘稠,並且惡臭,病人內心煩躁不安,痘瘡顏色深紅發紫,根部堅硬,舌頭可能發黃甚至乾燥,口渴想要喝冷飲,這就是火熱腹瀉的症狀。
而虛寒導致的腹瀉,糞便必定是青色稀薄,不惡臭,痘瘡顏色淡,根部軟弱,氣勢衰微,舌頭乾枯無苔,這是因為腹瀉時間過久,損傷了陰氣造成的。病人喜歡喝熱飲,但即使喝了也不多,這就是虛寒腹瀉的症狀。
若以「頻頻欲解仍艱澀」悉認為火,則虛墜努責者,百無一生矣。其有痘初未瀉,至灌漿,或結痂時而忽瀉者,仍系火毒,不可溫補。此費氏言之最詳,予不復贅。
白話文:
如果只看到「頻頻欲解仍艱澀」就認為是因為「火」引起的,那麼對於那些因虛弱、鬆弛、用力過度導致的病症,我們將無法找到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這一點,費氏(注:費氏可能指的是費伯雄,中國古代著名醫學家)在著作中有詳細的說明,我在此不再多加解釋。
如果有痘疹初期沒有出現排泄的情況,等到滲出液形成,或者結痂時突然出現排泄現象,仍然可能是由「火毒」引起,因此不能使用溫和補益的方法來治療。這一點,費氏的論述非常清晰,我就不必再重複了。
4. 論治病當以脾胃為先第三十一
先飲食先入於胃,俟脾胃運化,其精微上輸於肺,肺氣傳布各所當入之臟,濁氣下入大小腸,是脾胃為分金爐也。若脾胃有病,或虛或實,一切飲食藥餌,皆不運化,安望精微輸肺而布各臟耶?是知治病當以脾胃為先,若脾胃他臟兼而有病,舍脾胃而治他臟,無益也。又一切虛症,不問在氣在血,在何臟腑,而只專補脾胃,脾胃一強,則飲食自倍,精血日旺,陽生而陰亦長矣。試看「精氣」二字,皆從於米。
噫,微矣哉!是知脾胃實,諸病皆實,脾胃虛,諸病皆虛,此醫家之大關也。
白話文:
食物首先進入胃,等待脾胃消化吸收,精華物質向上輸送至肺,肺氣再將精華物質傳輸到各個臟器,濁氣則向下進入大小腸。所以說脾胃如同分金爐,可以將食物轉化成精華。
如果脾胃生病了,不管是虛弱還是實證,任何食物藥物都無法被消化吸收,又怎麼指望精華物質被輸送到肺,再傳輸到各個臟器呢?因此,我們知道治療疾病應該以脾胃為優先。如果脾胃和其他臟器都生病了,只治療其他臟器而不治療脾胃,是沒有效果的。
而且,任何虛症,不論是氣虛、血虛,還是哪個臟腑虛弱,只要專心補益脾胃,脾胃強壯起來,飲食自然增加,精血就會日益旺盛,陽氣充足,陰氣也會跟著增長。看看「精氣」這兩個字,都是從「米」字旁。
哎,真是微不足道啊!由此可知,脾胃強壯,所有疾病都是實證;脾胃虛弱,所有疾病都是虛證。這是醫家不可不知的重要關卡。
5. 論治脾胃之法第三十二
補脾胃之法,可一言而盡,至於治脾胃之法,則非一言可盡者,有先瀉而後補者,有先補而後瀉者,有補瀉兼施者,有屢補屢下者,有消導攻下之不一者,有單瀉不補者,有單補不瀉者,有補胃陽者,有補脾陰者,有陰陽兼補者,有用苦寒者,有用辛熱者,有寒熱並用者,有升舉者,有導下者,有湧吐者,有自大便而出者,有自小便而出者,有經年累月而始愈者,有一朝一夕而頓除者,當博覽諸書,自然得之矣。
白話文:
補脾胃的方法,可以簡單地說成一句話,但治療脾胃的方法,就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有些先瀉後補,有些先補後瀉,有些補瀉兼施,有些反覆補瀉,有些以消導攻下為主,有些單純瀉而不補,有些單純補而不瀉,有些補胃陽氣,有些補脾陰血,有些陰陽雙補,有些用苦寒藥物,有些用辛熱藥物,有些寒熱並用,有些升舉脾胃,有些導瀉通便,有些湧吐濁氣,有些通過大便排出病氣,有些通過小便排出病氣,有些需要經年累月才能痊癒,有些則在一朝一夕間就能消除病症。要了解這些不同的治療方法,就必須博覽群書,自然就會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