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醫案》~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卷上

乃似中氣,而實食滯也。夫中氣症,大略與中風,亦自難辨矣。法曰:風中身溫,氣中身冷;風中多痰涎,氣中無痰涎;風中多有汗,氣中則無汗;風中脈浮,氣中脈沉。又曰:以氣藥治風則或可,以風藥治氣則不可也。今夫不論氣中食中,一藥雙治也。

將藿香正氣散,去白芷,加香附,每一貼重五分,生薑一分,水一鍾半,煎八分,作數次服之,何如?婿曰:「唯命是從。」予撮與服至五貼,諸症平復,改用錢氏異功散收功。撮藥時,一僧醫常德寺者,見其藥之小貼,問曰:「世醫有議先生之藥,一貼大則五錢,小則二錢;與今醫之藥,大小懸隔矣。今此老人,重病小劑,只得五分許者,莫非致疑病候而然乎?」

予曰:「窘哉問也!凡人少壯老,其氣有弱、壯、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於衰火乎?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壯老之人,皆當別處也。《示從容論》亦曰:『夫年長則求之於府,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藏』云云。此亦分少、壯、長三等求治之治也。子既是醫,何不知乎此,而與世醫唯疑議乎藥哉?」常德曰:「某甲今日知成醫之道矣。」予曰:「何也?」對曰:「熟讀《內經》,暗記《本草》而已。」予曰:「賢者易言,良馬易御,子之謂也。」

【痰喘癍疹】北濱宇和島氏,年甫十三,患吼喘,聲聞閫外;且發癍疹,搔之加癢。使婢數輩,隔生絹按之摩之。其母舅志源翁請予診之,云:「外甥生未滿月,發小瘡如疿如痤。一啞科云:『是胎毒也。』服以擺藥,敷以末藥。其毒起伏不已,至於孩笑才痊八九,又變痰喘,而請阪陽兒醫殆盡。又訪京師出名孺師,莫不求治。治之一旦似痊,過時又作。凡出京者七,赴堺者三;近鄉草醫,遍請診視,或針或灸。自孩至於舞象,並不脫體矣。未審日後能成人乎?」

予細視之,精神雖固,身體矮小,年至十三,恍如髫齡;診之,浮弦而促。予曰:「經曰:『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汙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汙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未可治者,未得其術也。由此論之,令甥未在死症;設得明眼醫師下手,安有弗痊之理乎?」翁低首以手加額,曰:「欲煩先生留神調治,痼疾愈日,報恩有地也。」

予笑曰:「報恩且置,只圖試藥耳。」因與大全千金丹三分,磨水食遠服一次,喘減十之二;臨臥再進一服,又減十之五;次日又進,又減十之七;臨臥復進,其夜吼喘定而熟睡,不覺至日出矣。翁與父母大喜,曰:「小兒得病爾來,未有如昨夜之安眠也。請求煎藥杜後。」予曰:「癍疹未痊,須臾服之,以至疹退則停藥;晬日然後以湯藥蕩之,未為晚矣。」翁曰:「一藥能治二疾,甚奇事也。」予曰:「證變二三,良由外科敷藥逼毒入於肌里膜外,溜於胸膈,變成痰涎;因天之陰晦、時之寒暄、食之增損,是皆能令發喘,又發疹也。其標似異,其本一也,所以一藥之兼治二疾也。」

白話文:

[卷上]

這症狀看似中氣不足,實際上是食物積滯。中氣不足的症狀,大致上與中風很難區分。方法是:中風的人身體溫熱,中氣不足的人身體冰冷;中風的人多痰涎,中氣不足的人沒有痰涎;中風的人多汗,中氣不足的人無汗;中風的人脈搏浮,中氣不足的人脈搏沉。也有人說,用治療中氣不足的藥物治療中風或許可以,但用治療中風的藥物治療中氣不足卻不行。現在不管是不是中氣不足或食物積滯,都用一種藥同時治療。將藿香正氣散除去白芷,加入香附,每劑五分重,生薑一分,水一鍾半,煎成八分,分幾次服用,如何?女婿說:遵命。我給他服用到第五劑,諸症狀都平復了,然後改用錢氏異功散來鞏固療效。煎藥時,一位常德寺的僧侶醫生看到藥劑這麼少,問道:世上的醫生都議論先生的藥劑,一劑重的有五錢,輕的有二錢,和現在醫生的藥劑用量相差太大了。這位老人重病卻用這麼少劑量,只有五分多一點,難道是誤診了嗎?我說:你問的真是令人為難啊!凡人,少壯老各有氣虛氣盛氣衰三種情況。所以岐伯說:「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少火能生氣,壯火會耗散氣,更何況衰弱的火呢?所以治療方法也要分為三種:少壯老之人,都要分別對待。示從容論也說:「年長則求之於府,年少則求之於經,年壯則求之於藏。」這也是將少壯老三種情況分別治療的意思。你既然是醫生,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卻只和世上的醫生一樣只疑惑於藥量呢?常德說:我今天才知道成為醫生的道理了。我問:為什麼?他回答:熟讀內經,暗記本草而已。我說:賢者易於溝通,良馬易於駕馭,你就是這樣的人。

【痰喘癍疹】北濱宇和島氏,十三歲,患有哮喘,聲音傳到屋外,並且發出麻疹,搔癢加劇,讓幾個丫鬟用生絹隔著按揉。他舅舅志源翁請我診治,說:外甥出生未滿月,就長小瘡,像疿瘡像痤瘡一樣,一位啞科醫生說這是胎毒,服用內服藥,外敷藥粉,毒性反覆發作不止,直到孩子能笑了才痊癒八九成,又變成了哮喘,於是遍請阪陽的兒科醫生,又尋訪京師有名的兒科醫生,都求治無效。治好一天,過些日子又發作,總共去了京城七次,堺三趟,附近鄉村的醫生也全都請來診治,或針灸,從孩子時期到現在都未能痊癒。不知道將來能不能長成大人?我仔細觀察,精神雖然尚可,身體矮小,十三歲卻像個小孩子一樣。診脈浮弦而急促,我說:經書上說:「五臟有病,就像刺一樣,像污垢一樣,像結塊一樣,像堵塞一樣。刺雖然久,還可以拔出;污垢雖然久,還可以清洗;結塊雖然久,還可以解開;堵塞雖然久,還可以疏通。」有人說久病難治,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從這個道理來說,令外甥的病症還沒到絕症的地步,如果找到一位有經驗的醫生治療,怎麼可能治不好呢?翁低頭用手扶額說:想請先生用心治療,治好痼疾,將來有機會報答您的恩情。

我笑着說:報答的事先放一邊,只是想試試藥效而已。於是給了他大全千金丹三分,研磨後用水送服,一次服用,喘息減輕十分之二。睡前再服一劑,又減輕十分之五。第二天再服用,又減輕十分之七,睡前再服用一劑,當夜哮喘平息,熟睡到天亮。翁和父母非常高興,說:孩子生病以來,從未像昨晚那樣安穩睡覺。請求再煎藥預防後患。我說:麻疹還沒好,需要服用直到疹子退了才停藥,滿月後再用湯藥調理,不算晚。翁說:一劑藥能治兩種病,真是奇事!我說:症狀變化多端,是因為外用藥物逼迫毒素進入肌膚內層,流到胸膈,變成痰涎,加上天氣陰晦、季節寒暖、飲食增減,這些都會引起哮喘和麻疹。表面症狀不同,根本原因相同,所以一劑藥可以同時治療兩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