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山友松子

《北山醫案》~

回本書目錄

1. 卷中

2. 治某侯病之案

從孟冬二十六日。診候或似弦似滑。或寧靜四動半有奇。或流利五動。

十五日。辰後請候腎間動氣。某侯許候之。及候臍腹有動氣。自水分衝上不容築築然。不息升浮而動。腎間動氣亦浮。侯自覺上脘浮脹。阻礙飲食。予惶然曰。是何邪之所幹耶。眾醫教我曰。侯素有動氣。動定浮沉。乃過日不藥自息耳。予曰元有不忌。既若是。務宜保養。遂書養神保精調氣節食老老及服食慎忌等篇。及七情生克調理之法。(與加藤氏)

晚脈六部俱四動半和。而帶弦如條條然。動氣或動沖。或升沉如阻飲食。食物不爽快者數日矣。侯覺不容上下。皮厚而氣不暢矣。

十八日亥時。侯忽覺鳩尾下兩旁疼痛。更一條牽強如帶者。橫於中脘及胸脅下。或有塊如桃許。衝於脅下而痛。(加藤氏曰此乃少時乳癖自來有此塊耳)不喜重手而按。仍命加藤氏輕手按摩。少頃腹裡雷鳴。塊者下。強者寬。而痛漸止耳。然動氣築築然不收。侯自覺體倦身弱。而察聽輕濁矣。

脈兩手微弦。兩尺微弦而滑。(久拙)上養胃丸。三十不應。

十九日卯初脈弦而似長。貴症同前。命眾醫進藥。或擬上香砂平胃。及不換金正氣等劑。予正色曰。吾居客位。豈敢妄主藥方。冀諸位察其症候。省其平常。用其對症之藥可也。雖然。有淺見在。若動氣衝不收。則白朮一味。斷不可輕用。待其動氣收。然後隨症而用之。則無妨礙於動氣也。

(年高且氣易閉而腎氣之動惡燥故)醫議已定。遂上正氣散。予曰。嚴寒傷冷。不拘於何方藥中。加以薑桂何如。(蓋有所思而發不特謂之必先歲氣勿代天和之誡)眾不允。紛紛議之。乃加木香乾姜。予亦不言。(二味雖溫治病霄壤)上一貼。(一錢加姜一分半)進小半服。

鳩尾下衝動。再進小半服。又加疼痛。侯曰。是藥何如此之不快耶。醫議欲再進養胃丸。予拒之曰不可。是丸多主攻擊消導。前上三十不應。今又再進。此後再進。且侯年高氣弱。又無食滯。恐不勝其藥力矣。侯然之。命眾停服再議。自卯後足膝冷。察聽濁。

午後侯命進藥眾議不一。予懷一紙以待明授曰。數日來變症累出。以愚度之。宜先治其本。而後治其標。本者腎間動氣也。標者寒濕痰飲也。言動氣者何。蓋本乎腎間之氣動耳。症屬少火。象似震巽。人之軀不可無此火。亦不可恆衝動也。(似有似無曰正氣鼓手衝動曰邪氣)臍名神闕。

一身之樞。居腹中央。若左右上下衝動不息。醫不急治。則變症百出。再失其治。不至於危者幾希矣。吾人為司命者。可不慎歟。

午末醫議擬上治中湯。(人參白朮乾薑陳皮青皮甘草)予曰。是藥近於治者也。宜去白朮。(前言重出乎此耳治症論在節庵六書入門醫鑑書)蓋腎間動氣衝鼓不息。要急治。不然。則成奔豚矣。(謂動氣築築然不息衝動如豕之奔耳)加肉桂一種。引火歸宗。則動氣自收。足膝溫暖矣。

亥時初進加減治中湯。(一錢姜一分半)一貼三分之二。動氣收過半。足膝回暖。脈浮細數六動有奇矣。醫疑其脈數。予曰。溫藥中病。動氣將收。寒氣將散。脈當如是。然胃欠穀氣。脈色不潤耳。勸侯強粥數百顆。至子時末脈和五動矣。

丑時末。侯起身小解。覺惡寒半時許。索藥而飲成服。(加藤氏對候曰惡寒若退微熱至矣願勿以為慮矣)

寅時末。微熱至。脈又浮細數。醫又疑。各各主意不定。又以前言寬解及乎諸子。

二十日。辰時前藥進二貼。動氣收。足膝溫。脈和五動而帶弦滑。侯又索藥。眾曰。藥力勝病。恐生別症。勸停藥強食。侯以為然。

午末大便稀泄。(酉末又稀泄五盞許)

申時末。脈六動許。尺似弦帶滑。面瘦倦睡。肌體弱。侯自覺胸脅下似有物相礙腹牽強。醫議欲進藥選人參養胃湯。(人參草果茯苓蒼朮半夏厚朴藿香陳皮甘草)予固拒之。考其方曰。草果辛溫。厚朴苦溫。不宜濟乎脈數肌熱困倦之候。蒼朮甘燥。藿香芬燥。未卜用於面瘦體燥牽強之症。

半夏之辛燥。茯苓之淡滲。得其助則能理脾氣而不偏。失其助則反燥胃液以成伐。參陳甘草。雖能調中州。若佐使不得其正。反增其病。勢使然也。吾不言乎此。牽強而痛。動氣再衝。還有何手段之治術耶。唯患其後患。不得已而呈其萬一矣。醫拱手曰。然則奈何。予曰。中侯之病者。

溫補脾胃。調養氣血不滯不偏之品也。雖然。今日藥力偏勝恐生變症之際。宜暫進行氣香蘇散。(去麻黃減甘草)一貼五分。生薑二分。從容服之。待藥行氣周。風寒及夾飲牽強些寬。再以溫平之劑調理如何。醫然其說。至夜戌初進小半服。氣惕胸寬。而痛不減。微喜按摩。

至亥時氣行吐留飲一盞許。亥末泄二次。

子時初命疹。(加藤氏診脈五動六部和利貼肉而有力一齋摩腹謂中氣想弱腹間弱無礙手者)

醫又議換方。予曰。前方劑之輕者也。(陶氏曰輕可以去實者邪氣也邪不去正何由養)醫不決。予曰。若如是。只以治中散二分貼飲下之可也。眾議畢上治中散二次是夜。(瀉暫止而熟睡尿赤)半夜後。又議進六君子湯加乾薑木香生薑。(一分半)予曰。六君乾薑用之固當。

木香之加有何臆說耶。醫頷之。遂議定進六君乾薑。(一貼一錢加姜三分)寅末上大半服。(作二次服)

二十一日。卯末脈五動有奇。似滑而潤。侯覺胸滿。候之腹間。少有動氣。眾強藥言後自寬矣。

午前泄一次。午後吐留飲五盞余。申時又泄一次。(似飲者三五盞)侯問如此吐泄。屬甚病因。去冬之患。亦猶是耶。(仙齋有傷濕之語)晚上前方。至夜熟睡。(是日食飲少進)亥時脈和。

二十二日。辰初診脈五動有奇。而和帶滑神氣和。(巳時尿少清)

戌時脈五動余。而和帶滑。有動氣。在中下二脘。是日食飲少進。言語聲清。侯言上脘如有物礙耳。然按之。肌肉間。並無著手者。想留飲之餘耶。(是日夜醫言上前方二貼)

亥時後。口燥咽乾。痰黏聲濁。子後泄下而上脘時加痛。

二十三日。卯時脈左和利而滑。有弦勢。右三部和利之中。有動盪之形。侯言覺胸膈不快然矣。

予謂二十一夜。六君乾薑倍母姜作三分。以進者。一以利參氣。一以散寒飲之設也。又且本因動氣未收。經曰腎惡燥以辛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也。(觀乎此古聖之格言焉可不從而自慕耶)不測醫不倍母姜。竊添木香。妄自是。及乎察脈審候。疑其藥之添病而吐露矣。(藥之技至如此)因再勸諭曰。

前木香之加。且置勿言。六君之中。去白朮加(乾薑等分母姜三分)者。藥之應病。大有意存焉。白朮性燥而閉。閉則氣不通。氣不通。則痰飲聚而聲濁也。燥則胃失液。胃失液則口燥咽乾也。脈既利。宜以此方調之。無失治其中也。然滑形之脈。示痰飲之將聚也。當是時也。

不可強用治術。宜理正氣。補中州為主。間服以參朮膏。每二分許。子午二時。津下。或謂既去白朮之燥閉。又用參朮膏。亦有理耶。予曰然。去之者湯劑也。用之者膏劑也。湯劑性猛而閉氣。膏劑性緩而潤土。古聖用藥之得力者。在於斯也。(上藥後一錢貼)

晚脈左右五動有奇帶滑。(亥後更衣泄止矣)

二十四日。辰時初。脈左右六部平靜。而流利。大有復元之機。腎間動脈亦靜。然而更有邪之餘動。侯言夜來順睡。五體調和。胸脅爽快矣。察聽亦清。(日進前藥一貼及參朮膏三分)

晚脈五動靜帶滑形。心脈躁。想思慮所役耶。或痰將聚耶。(或疝氣耶)侯曰。適間小用心耳。(是夜進前方乃參朮膏)

二十五日。辰時脈左右寧靜五動少躁。有上下去來之勢。衝陽太谿脈俱和。動氣依前未全收。言清色潤矣。侯曰。夜間好睡耳。

午前命進藥。予懷一紙。再待明授。醫議欲加減前方乃出愚按曰。連日進二陳參姜。痰氣稍不滯矣。尊年容平失調。冬發飧泄。幸今少止。然則養陰之法。不可忽也。經曰。陰者藏精。陽者衛外。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是故調養之法。不可偏勝者。

有明訓在。考諸二陳善治痰。過則燥血。參姜善調氣。多則虧陰。況脈過息尊容瘦燥乎。宜加養血之品於方中。一以潤脈息。一以復瘦燥。一以養其陰。則免患來春之痿厥。抑又不失其中矣。脈息潤。則陰陽和。瘦燥復。則內外調。養其陰則氣血從。不失其中。則氣立如故矣。

未知眾位以為何如。醫然之。遂加當歸於前方。(進一貼一錢加姜)

晚酉時末。六部靜而帶滑形小躁。比昨大靜。比今晨少有躁。侯曰。午後用筆紙而使然耶。(上藥二次參朮膏三分)

二十六日。卯時末左五動流利。關帶弦滑。右和。關有弦形。左腹有氣。自五樞上循天樞左旁直至期門而動。小水自昨不清。食飲如前。雖進不爽矣。愚按左關弦滑。肝邪使然也。腹左氣動。木氣獨專也。小水不清淨。腑不潔也。右關脈弦。且食飲不爽。乃木氣干乎土而胃氣未周也。

原有疝症。乘其勢衰。左之右之。變其症也。雖然尊年積病不可猛攻。待其勢退。肝氣復正。脾不受克。自然飲食爽快矣。古曰窮寇勿追是也。(是午停參朮膏)

申時脈五動和。然而六部中尚在弦勢。且停湯藥。以飲食調理中氣。

二十七日。辰時脈左關帶弦滑形。餘部和。(是夜熟睡)侯問曰。據眾醫診候脈既自昨和順。何其飲食不爽耶。曰言尊診和者。就其症因而謂也。肝部弦滑。乃知餘邪未盡也。雖然有說焉。難經曰。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難經曰。少陽之氣。王於冬至。後六十日。

陽氣尚微。陰氣未退。故長數為陽。疏短為陰。而進退未定也。(察病指南曰獨左手關脈如此則謂之少陽膽脈)脈既見少陽生髮之機。內養其精氣。外調其飲食。則可以指日復元耳。(午上參朮膏一分半生薑五分煎湯下)

夜酉時脈六部和五動。左關少有弦形。

二十八日。辰時脈六部機蕩有弦形。左關弦滑。右尺有力。侯曰。清晨漱口誤吞熟水。因欲和其水。就食稀粥而使然耶。

午後六部寧靜五動。(小水清大便固)

酉初六部流利。左關些弦。少有動氣在上脘左旁。予曰。一連停服三日。飲食如前不爽。怠倦不已。又且好睡。可勿藥乎。醫曰。累年病後如是。過乎數日後漸得痊而進膳耳。曰是何言哉。君年氣弱。年不及年。月不似月。束手而待痊。無乃欠主張乎。藥有常服久服進食養補之品。倘專患不食。亦以隨症施治。何況高年病後。闕其調理之法耶。

加藤氏曰。昨晡進膳少許。至更深不消。滯於胃口而脹。命一齋按摩少頃。侯曰。胃口寬矣。可菊診脈數。至丑時寒熱作。少頃寢汗。遂進稀飲少許。而睡矣。予曰昨若進藥補養。不至於此也。

二十九日。診得脈五動浮。左似和而滑。右似和而微滑。醫僉曰。脈和。予曰不及六部。少機神而上下去來之勢微矣。按腹左右寬闊。唯中脘有滯氣。似礙指而響碌碌。甫元曰。朝來按腹欠上下之氣脈耳。予曰。指哉乎。泉庵曰。痰之聚氣之滯也。痰聚則滑。氣滯則欠神矣。

予頷之。醫議進藥。予曰。就前方治中湯。(人參乾薑陳皮青皮甘草茯苓母姜三分)醫曰去白朮加茯苓何謂也。予考其方曰。

參苓甘草四君之純良。古人以之調氣弱。陳皮國老二味之甘平。局方以之消痰聚。青皮之用何。一以平左氣之專。一以安脾下食。乾薑之佐焉。一以退虛熱與寒。一以調養天和。析而論之。數日食阻。賴以二皮。乃丹溪良法。半夜寒熱。用以二姜。亦本草明訓。脈欠機神。參甘以補之。

腹有礙滯。青陳以平之。茯苓之加。寧其神志。導其丙丁。消其聚飲。清其水也。白朮之去。解在前篇。(上藥一貼一錢三分之二)

二十九日。晚脈五動和利似滑。腹間動氣微。腎間動氣浮。左腹沖者緩。侯曰。晡後覺鳩尾下寬暢。不日能進食耳。(是午後養庵診候附耳良久)

十二月朔旦。脈六部機神蕩動。按之似滑。舉之和緩五動許矣。可菊曰。五更巨闕下微痛。瞬間寧定耳。按腹間動氣少許。在中脘建里間。(一齋子曰子果不諳常法調理也侯意若是予何敢進曰豈然哉予走筆以答既有降邪手焉無復正才五湖煙景好容我問陶來)

愚謂自違和前五六日。邪勢甚剛。變症數出。幸藥力行正氣立復。後五六日。或藥或停。唯待進膳而後已。今也附諸常侍醫員依常日調理。則不失其常法耳。譬之帥之克徵。凶盜伏首。唯其約法安民矣。克徵者帥之事也。安民者吏之役也。出帥入吏。吾豈敢能。非未學也。乃不諳其常套也。

今盜已伏。唯民是安。吏盡其法。民若反為盜。乃吏之失也。非帥之過也。知言者鑑諸。

晚脈左五動。右五動半。按之有力。舉之似澀。(疑何事耶問諸左右不言)按之腹間建里有塊。碌碌而響。期門不容水分。俱有動氣。獨中脘建里最甚。(未時泄而少)

二日。辰時脈五動余。按之肌肉。而得似靜。僉曰脈和。予謂少氣。

未時更衣。多於常倍。色赤黃不成塊二次。(一常一倍)

晚脈五動似靜。僉曰和比之數日脈候。今晚大好。獨加藤氏為最。予出謂人曰。脈數減動。莫因便後腸胃無物而然歟。明理論曰。病之虛實也。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自達和十餘日。進膳甚少。胃乏水穀精氣耳。前泄四次。昨行一次。晡又大通質粕。唯恐倉廩受盛傳導數官失職。

而不能留水穀矣。經曰。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晚診似和。由欠穀氣。使血脈虛而然耶。加藤氏曰。動氣靜矣。予曰。精氣少。中氣將憊耳。

子夜後胸腹痛。時半許。

三日。脈五動余。細滑。動氣自丹田起臍旁。中脘不容俱動。左期門尤盛。足趺陽脈浮弱。太谿微。(足趺少浮)

侯曰。口乾咽燥甚矣。良久曰。無一點食氣矣。(加藤氏傳言自今日服養庵藥)

晚脈五動零。細滑。僉曰。幸脈如常矣。侯曰。脈既和。膳焉不爽。僉曰。天寒雪凍。因之不順也。予曰。言脈寬者稍與病相稱也。脈似沉和乃少膳。及更衣之多。因之如是耳。自朔晚大同小異。動數未減矣。

侯曰如是。(二十三日進參朮膏大補中土者唯慮其虛弱而有此趺浮耳)

四日。辰時脈五動。似和靜。少上下去來機神。僉曰。大好動氣不息。

晚脈五動似辰脈。僉曰和。予出謂眾議論不一。動氣如晨。侯曰。食物則脹。未知何理。予曰非小人之所知。(養庵獨主藥方無所考也)侯曰然。

五日。午後脈五動。衝陽太谿脈有力。(對元伯論症與田井氏看腳及肢瘦等)

六日。午脈左右五動。機神流利。自朔晚脈失調未診如今之機神矣。衝陽太谿有力。動氣在中脘建里宗氣脈應手弱。予謂藥必去其攻劑歟。且某次君回鄉因茲使然耶。

晚脈五動無力。氣口澀。次君細問症候。予曰。雖曰自十八日未逾兩旬。聞初冬中浣外感以後。將及五旬日矣。尊年氣弱。藥草更治。中氣必也勞倦。膳微多日不及半斤。自初三日。足趺虛浮。肢體困倦。先朔日後不聞神方。唯診其脈。脈色甚變。症候參差。不知其所自矣。

按難經曰。虛為不欲食。評林曰。但食與不食。系乎虛與不虛耳。夫脾者。為胃行其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脾既虛。則轉輸失職。而飲食不磨。食不磨。則胃必因而病。故有必腹痞滿。臍腹作痛。或惡食。或飧泄。口不知味。四肢倦怠。發熱憎寒。可見脾傷胃亦傷也。

此古人之格言。今侯之違和。與夫前言。初則小異。今則大同。過於斯者。足趺虛腫。動氣不息。乳房乾燥。體瘦聲低之數症矣。其可以反其治。以用其消食止痛燥土之劑哉。此數端君莫嫌過於懼耶。程氏有云。聖人臨事而懼。儒曰一則以懼。況愚而自是不遠慮乎。次君曰。

足趺之腫。或曰濕。曰氣。未知孰是。曰高年纏病。飲食不爽。乃脾土之氣虛。不能藏太陰之濕。夫飲食入胃。無非濕土之化。脾弱不能剋制。則變邪氾濫妄行。故先注足趺四末而浮腫矣。口不大渴。二便皆順。明非外邪所襲。乃土中真氣不實。而假邪使然也。易曰。至哉坤元。

萬物資生。此古聖補養中氣。以土為萬物之母者也。若土一虧。則五藏百骸。皆無以受氣。日增羸弱。而趺腫。乃脾氣不能運行矣。曰。既若是。當用何法。曰新病久疴。治法不同。先聖明訓。載於方冊。焉用贅為。

七日。卯時脈左右四動半有奇。

晚脈左四動半有奇。似滑。右四動有奇。似澀。予曰。動氣上乎左。穀食礙乎胃。及問候不差。

八日。晨脈四動沉靜。動氣在中脘下而靜。

晚脈四動半似滑。動氣在中脘而靜。

九日。晨脈五動。左躁右似滑。侯曰。夜來心動矣。足脈靜。右趺腫退些。午四動半弱。晚同。

十日。巳末脈五動弱。趺腫進太谿脈微。侯曰。此二日食物如嚼砂。胃口不快矣。想邪氣似退。唯脾胃不和耳。醫診如何。予曰誠哉明哉。

晚脈四動半有奇。弱似澀。侯曰。服參苓白朮散可乎。予曰可。侯曰。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苡仁可乎。予曰不知其可不可也。侯曰。參朮膏聻。予曰不可闕也。

十一日。脈五動弱。中有上下之神。動氣降於臍之上下四圍。足衝陽太谿無力。宗氣應手。氣衝和。趺腫退三之二。按前一日。侯曰。吾病不似常例。口不渴。頭不眩。心不怔。二便無礙。唯覺四肢無力。食物不味。乃病在脾胃也。眾宜細察云云。昨夕又曰。吾服參苓白朮散也。

朝又曰。此症服歸脾湯之候也。(眾醫枉措予大嘆服)少頃。加藤氏傳命曰。異功散。雖能補土。胃口覺燥。加陳米何如。眾感服。予走筆書曰。(幾句病因出自然始知高傑拔群仙延齡豈假俗人力方信壺中別有天)

晚脈左右五動。氣口似有生髮之機。人迎以下。似有疾在。

十二日。辰脈四動余。不流利。按之渾渾然。侯脈從來天晴則清。天陰則渾。予嘗試之。果驗。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午天霽。脈色清。五動弱。

未時。更衣濕硬相雜。多於常之倍。(出二次一常一倍小水清)

申前聞服白朮散。(全用甘草其味甚甜)少頃。腹左右少陽厥陰之分微痛。不喜重按。命一齋輕摩良久。侯曰。此痛屬何因。醫僉曰。乃疝氣耳。是夜三更惡寒戰慄。半時余。又發熱出汗。時半許。尊侯甚疲。侯曰。食飲不知其味也.

十三日。早脈五動半有奇。浮弱。兩尺極無根。

午後溏泄色青。至晚數次。半夜一次。尊侯大疲。四末虛熱。摸之腹間。如爛絮無力。命一齋按摩。大慮中氣虛弱。小腹皮竭。恐成遺失耳。

晚脈五動半有奇。浮弱數而散無根。尊侯大疲。眾醫不及言候而退。欲進方藥。並無一草之上試。唯皺其眉。糊其口耳。

夜深。次君及家宰並諸武衛數十員。迫予撮藥上進。予何醫哉。敢嘗關係大任耶。固辭而退。前是午諸武衛請次君上廳召眾醫相議調治。或俯首。或默口。一無啟齒者。又召針醫元伯者。伯曰。今日動氣止耳。腹雖軟弱。是藥力將應而然耶。予曰。爾言動氣者。蓋陶節庵所論之動氣歟。

謂其人本有痞積。被庸醫誤試攻擊之劑。以致痞塊衝動奔走。築築然不息。如豚之奔。得其治則安。失其治則危之說也。方侯之動氣。不似前論新症。乃二十年舊疴。升浮降沉不時。況此番未有止治之法。何動氣一止如是耶。莫正氣內虧。氣血不能守衛。而邪氣亦無力以動。

因此外候假似寧靜乎。伯曰。未可知也。予因言於諸醫曰。侯之違和。雖曰唯脈是診。由乎數變其候。或弦數浮滑。或微澀遲弱。或失上下機神。或無去來動盪。因藥攻補。因食多寡。隨早隨晚。並無一定之候者。想病勢之使然。及其精微。匪吾傮所明察。必也待其聖於醫。

神於脈者出。而後決矣。閣是勿言。且論外候數端。與眾共議焉。侯之尊庚八旬。一也。動止常弱。動輒感傷。二也。容平肅燥。大失調理。三也。食飲減少。四也。日漸羸瘦。四肢骨立。五也。動氣不息。因時系動。六也。腳趺虛腫。七也。痞疝牽痛。痛則疲倦。八也。數成溏泄。

九也。痰飲時。作十也。天寒氣冷。時令不順。十一也。山野感傷。日經五旬。未有確治。變成數症。綿纏不脫。十二也。不得明醫。病由何痊。十三也。此數者。乃眾人目擊。不特醫者。雖樵牧亦知之為重病矣。其營衛氣血經脈臟腑之虛實。及乎氣運往復。土地異宜。標本得失。

亢承害制。閣之勿論。待明眼而辨焉。眾位侍醫。年深必有妙劑。局套願出國手。而為焉。若再失正治。日甚一日。日疲一日。將顛困之際。安可柱投試劑。而束手坐視乎。眾罔答而散。(養庵日待吾診而進劑耳後聞上四君柴芍而溏再上四君木姜不止)及更深。侯命診焉。脈左六動余。

而浮。機神不調。右浮弱散。侯曰。吾病篤也。爾何袖手耶。不妨為吾調治焉。予不敢答。唯鞠躬而退。次君強撮藥上試者數。予不能數辭。同幸庵子泉庵子議曰。據侯數症。原失其調理。變症各出。而成其利害耳。不可以小方單劑所能為也。宜急上人參湯。間上湯藥。或上丸丹。

察其變而正。看其虛而補。務要活潑。或陰或陽。或正或邪。待其機而應之。則可。若言常套局守。則不可也。二子同其說焉。

人參湯,人參(一錢),晚粳米(一錢),上貼水煎

考其方曰。人參復真元於無何有之鄉。陳米養坤元於利牝犛馬之貞。形氣不足者。溫養以氣味。故用人參之甘補溫潤以調之。治其物者。求其屬。故用粳米之甘平純補以養之。有生者曰形。曰氣。曰脾胃。此不可須臾忽也。數症兩聚。原乎真氣弱也。三旬少膳。乃爾胃氣憊也。二味之用治病。必求其本。(當斯時也變症姑舍專以此為本者焉)豈曰不宜。

湯藥方,炙人參,熟地黃,生黃耆,乾山藥,土白朮,茯苓,姜杜仲,補骨脂,廣陳皮,五味子,煨乾姜,酒當歸,肉桂,澤瀉,炙甘草,右劑(一錢),晚粳(三分),炮生薑(一分)

曰尊庚八旬。不宜攻奪。故用前品之純良。以固其精氣神之三真。容平失調。故用方中八味丸。以潤金水。乃清其源。則派分也。動輒感傷。故用方中當歸補血湯。一以調其營。一以充其衛。營調則無內傷。衛充則無外感也。食飲減少。故用方中異功散。補其坤土。土一健。

則食飲進也。羸瘦骨立。故用歸術湯。以補氣血。則內實而外充。肌肉自復矣。動氣衝動。故用方中肉桂。理中湯以和之。待其真火歸宗。則動氣自收也。腳趺虛腫。故用方中術蕷以成堤。澤苓以決瀆。參耆以升提。則中國以治平。何末症之有也。疝氣牽痛。故用方中暖腎丸以濕之。

苓朮桂甘以和之。何疝痛之不除哉。數成溏泄。故用方中二神丸以斂其下關。痰飲時作。故用方中仲景澤瀉湯。局方橘紅湯。一滲一行。痰自消矣。天氣寒冷。故用方中薑桂湯。謂其勿伐天和也。數症綿纏。故用多品合方以緩治。待其臨機以變通。應用無窮。活其套也。不得明醫。

故不專偏。不猛奪。暫養陰陽以適中也。其有見垣一方者。予豈敢是前論焉。願正諸。(上人參湯前方各上)一貼。

十四日。脈五動有奇弱。(是日卯午酉三時泄下其色青)

午脈五動零弱。(方同前各上一貼)脈不似昨之浮散。至是而斂。且將靜耳。

晚脈五動弱。趺腫退十之八。動氣浮動矣。

前方(去乾薑),加良薑(一分)

按侯脈常帶弦形。自月初失其常候。脈神混矣。且侯素有疝症。及患肝氣。待醫以疏肝抑木為主治。昨之溏泄。面候慘寒。其脈浮弱。其色甚青。其發寒熱。其痛弦急。共屬肝部之症。故用方中當歸補肝血。肉桂行肝氣。良薑以溫肝。乾薑以理肝。則疏泄止矣。

十五日。脈四動半有奇。似弦形。(左關應之)一齋按摩曰。胃之上口。痰將聚矣。(加藤氏曰製半夏如何予頷之)

前方,加半夏,良薑

晚脈四動有奇。左右似弦而緩。

前方,加半夏,良薑

十六日。辰脈左似滑。形欠流利。又有神在。(午里見保庵診)

前方,去半夏,良薑,澤瀉,粳米(可菊曰當體東垣以風藥何如予曰然),升麻,加防風,桔梗(各少許),砂仁(三釐許肉桂換薄桂)

按脈似滑而不利。欠升降不至五動。一齋按摩巨闕間似碌碌之聲。侯自覺有物礙於胃口。如阻飲食。此無他焉。食飽入胃。化其精微。上輸於肺。脾氣虛弱。不能薰蒸。以致精微滯於胃口。似痰非痰。似脹非脹。久則變飲變濁。變溏變腫。或礙於胃口作痛。或阻闌門而響動。

可見每經二候。先礙次痛。而後溏則肌如削矣。治以辛溫升之劑。辛以分其清濁。溫以調其津液。升以提其精微。則胃口寬而碌碌息。礙痛止而飲食進。溏泄和而肌肉澤矣。或曰。前品半良澤粳。既有應機之功。去之如何。予曰不。曰藥之成而退。為其品多。反成混雜。姑暫置之。

仍加防升梗。借其輕揚升浮舟楫。以就固真之能也。少加砂仁。引其苄梫歸宿丹田。調其樞也。

十七日。脈四動有奇。有上下之勢。無澀弱之形者。藥應之耶。病將復耶。(是午前小水清而多內帶濁者以謂清者升乎上濁者降乎下耶)

午末前泄未固。下一次。覺胸寬痞散。尊體暢利。予曰寬之者。升提之應。泄之者。補肝之小。當如是也。

晚脈四動有奇。大抵同辰診。

前方,加良薑,粳米,暫去輕升之品

是夜泄止熟睡半夜許。翌旦尊容轉悅。察聽清亮。容顏開耳。

十八日。脈四動有奇。大抵同前。(上人參粳米湯)

是午里見保翁診。曰。和論症次教我以方焉。曰外臺茯苓生薑湯服之可也。予從之。

前方,人參,陳皮,茯苓,生薑,白朮,當歸,砂仁,肉桂,良薑,甘草(加枳實名茯苓生薑湯外臺方)

去杜仲,五味,骨脂,熟苄,山藥,澤瀉,黃耆,粳米

或問用前方得驗良多。固賴杜苄脂耆蕷粳五味之力。何故去而不用。唯劑氣藥之十種歟。予曰然。吾聞之耳。用藥如用兵。方其陳勢也。譬之全方多品。猶若八陣大軍。左擊右擊。奇正相應。則不失其隊矣。侯之違和數症往復。前者全軍以平之。及乎今也。陰陽雖未全周。趺腫退。

動氣止。肌體澤。脈色正。察聽清。唯其食艱進。痞難暢。胸不寬。泄未止耳。暫憩補陰之劑者。若兵之柔也。特遣調陽之品者。如兵之剛也。故用兵者。察其所當擊。或強兵突之。或輕騎劫之。所謂攻其不備者也。用藥者。明其虛與實。或甘溫補之。厚味養之。所謂臨機活潑者也。

十種之用人參。為主帥以樹中營之幟。白朮為戶部以充倉廩之富。良薑肉桂當歸補將軍血氣。以固其疏泄。陳皮茯苓縮砂輔中軍以防痞脹。炮干二姜為先鋒。開其道路。則胸膈寬而水飲不滯。甘草者誰。當用武之際。可無國老以輔政。相緩其勢乎。待明日剛者柔。逆者順。合總軍以簪貂有何不可。

晚脈四動半。上下去來有機。

十九日。辰脈四動半有奇。大抵相若。(上前方固真飲人參湯一錢)

是午又泄一次。比昨少而濃。

晚診同上。(前方固真飲人參湯八分)

二十日。辰脈四動半有奇。大抵相若。右氣口似躁。而滿指下。

午鳩尾下疼痛。按之張弦。脈五動半有奇而躁。

侯曰。前疾又發。肢體弱不禁其痛耳。予曰。標則相同。本因實不同也。以藥解之必也止矣。侯索藥遂上加味香蘇散。

酒香附,廣橘紅,紫蘇梗,藿香梗,縮砂仁,姜厚朴,橄欖肉,淡蘆根

上一貼八分。生薑二分。武火煎成而進焉。侯服五口。痛減半。服半貼。痛漸止。全貼疼痛如失。

按侯常嗜鯽。因數症往復。終不敢進。此三日病勢似弱。藥力似應。脈色不雜。然膳不進為患。因此特上鯽羹以為進膳之設。不意鯽羹滯於胃口而發痛。故用橄欖蘆根以解其毒。香砂藿梗以通其氣。(通則不痛)橘樸以消其物。(消則不滯)蘇梗之用。下其氣也。(氣下則暢)又曰。

香蘇之設。一以治其疝。一以通其數貼之藥力。一以消其內蓄之腥氣耳。(上上一貼停服)

晚診六動躁。痛雖漸止。體倦食減。予又上丸藥五十丸。(作三次而進)或曰。是丸性溫。不宜上於脈躁體倦之際。未知有見識焉。予曰。侯之違和。每與常異。自一月以來。痛則寒熱發。疝氣強。溏泄頻。以致危急者。有前轍矣。故用是丸。一以固其溏。一以調其疝。雖有寒熱。

由乎疝溏而發也明矣。又曰。溫能除大熱。溫能調大寒。用之有何不可。體倦食少。乃正氣虛耳。待明日寧靜。暫留煎成固真飲以進之。未為晚矣。

丸藥方,良薑,乾薑,故紙(各十錢),杜仲(五錢),五味,肉桂(各三錢),姜樸,酒歸,吳萸,小茴,肉蔻(各一錢),白朮(二錢)

上生薑(五錢)煎湯調石蓮粉為丸。

考其方曰。良薑乾薑。乃局方二姜丸。用以治其寒痛冷泄也。故紙五味。乃濟生二神丸。用以治其腎虛痛瀉也。杜仲故紙乃青蛾丸。用以補暖下焦之虛。而且泄也。肉蔻五味乃石山肉蔻丸。用以止住脾腎之泄而虛寒也。桂樸歸良。乃丹溪治疏泄之要。茴茱蔻味。乃東垣治經年之溏。

合六方以治其三冬寒疝痛泄。敢曰的當。調二品以緩其眾味燥熱。尤謂出格。唯明者辨焉。愚者雖不悟焉。足恥焉。或曰。寒熱臨發進之何如。予曰。症似各逞本。出一端弦進丸數。真寒假熱。勢自伏而疝定泄止耳。(遂上半夜痛大止似有寒熱之作然不多耳自翌日再不溏泄天明時進膳少許)

或曰。是丸唯可以治其泄及寒疝乎。予曰。豈然哉。以樹皮草根。而調小天地焉。局於一隅。而能應百病者哉。丸藥之用。折而贅。茲當歸扶虛而補心。肉桂溫潤而利肝。杜仲壯骨而暖腎。五味生津而涕肺。良薑養氣而健脾。小茴通氣以除疝。利乎小腸。乾薑逐冷溫氣和其膽。

吳萸除疝溫膀胱。厚朴止瀉溫大腸。蓮肉和中而養胃。至於三焦命門。有生之火也。雖在四時。固不宜撲。故以蔻紙生薑以充之。豈謂朔風嚴寒之用哉。白朮蓮肉。調中氣也。當歸肉桂。養營血也。故五藏六府得其正。則百邪不能逞其凶。氣血陰陽得其正。則營衛不致有敗失。

寒邪冷氣不害其少火。則元元自固矣。又曰。痰或作滯。以二姜推之。下關虛冷。以四神溫之。食飲作痞。以良蔻消之。疝氣作痛。以茴萸退之。唯其邪火實。真元虛損。則有他方在。雖曰。肌熱發渴。(若不引水)症屬假火。亦宜用之。陶氏曰。溫能治大熱。此之謂耶。

夜子後脈五動余。侯曰倦耳。

二十一日。卯時脈五動。尚有昨夜之餘氣。侯索藥。遂上昨午煎成固真飲。或曰。今朝焉不合藥。予曰。昨曰之藥可也。曰過氣耶。曰不妨勉進之。令諸侍官。及諸醫知吾用方有理。不為偶中也。侍醫士遂溫之上。侯覺暢快。體倦自和。

午脈五動勢似和。保翁曰。歸脾料不可忽也。予曰然。晚脈大抵相若。(上人參湯固真飲)夜醜後更衣。濕而不多。

二十二日。辰脈四動半有奇。

上前方

晚脈大抵相若。當日腹和。然舌燥胸滿。足趺余腫。

是夜。四更大便通而堅。自五旬日。未有此便也。

二十三日。脈四動有奇。大抵相若。醫按胸腹良久。予出曰。今日侯當腹痛矣。及午。侯覺噁心欲吐。醫僉曰。何前症之累發耶。予曰不。乃早間按摩良久。寒氣所襲耳。進二姜丸二粒。薑湯下。須臾即已。

晚診同。按數日之藥。中下二焦雖固。尚餘舌燥胸滿尿赤趺腫不食數症。

議欲換方。或曰。連日藥病相投。何其數易耶。予曰。古曰藥無定性。中病則已。今也下部雖固。心脾未周。故余舌乾(脾之竅心之苗)胸滿(心不能周脾不能運)趺腫(中氣下陷)尿赤數症耳。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男子失精。隱曲不利。正此謂也。其不食者。亦由是也。

歸脾湯(全料),加陳皮,五加,升麻,羌活,縮砂,木瓜

歸脾之有。調其心脾也。陳昇之加補益中氣也。木瓜五加。行其腿趺之氣也。羌活之用。行大陽之氣。以消背脊之腫也。縮砂之用。啟其脾也。

二十四日辰脈大同。(上加味歸脾湯人參湯減半)侯曰。舌潤耳。

晚診同。上前方。(是夜小便多而長亦清次早脊腰腿腫退趺腫減)

二十五日辰脈四動半有奇寧。前方。(加味歸脾湯人參湯三分)

晚診同。一齋曰。太陽經腫已退。肌似潤矣。唯肋下有痞。固此虛里不應。及季肋甚弱。(伯翁亦教我上歸脾香砂之類)

歸脾料,加陳皮,五加,升麻,木香,川芎,肉桂,酒芍

晚診同。侯覺舌潤氣爽。及察聽清。趺腫減。(是夜小便清長而多)

二十六日脈左尺弦滑而流利。右尺弦而和。可菊曰。右脈好。予曰。立春在邇。宜乎左部之弦得。今日始診其生髮耳。侯曰。五更進粥數口。滯於胃口。服丸蘊含可乎。予曰。似滯而非滯也。侯曰。脹是痞耶。予曰。脈色和流。非其痞也。乃正氣聚於氣海耳。何用湯丸為。侯曰。

試焉。一齋曰。虛里應肋痞降矣。唯帶脈為患也。是日舌潤言清。胸快肚寬。進膳常之倍。

明脈四動半寧。

二十七日。脈大抵與昨晨同。

前方,去桂加酒蘗。減遠志。倍當歸。

午里見保庵有尊恙無及遠慮之語。

晚診五動寧。

歸脾湯料,倍當歸,加五加,升麻,酒柏,芍藥,川芎,生薑

是夜小便清而長。安然熟睡。

二十八日立春。是早脈四動半有奇。有上下之神。無澀弱之形。兩尺有神而蕩。觀察和悅。聽之不清。趺腫愈退。衝陽太谿脈和。唯其陰陽氣血未周。瘦弱未復耳。

按雲林龔氏曰。大凡大病後谷消水去精散衛亡。多致便利枯渴。治宜補中益氣為要。蓋脾為中州。澆灌四傍。與胃行其津液者也。況大腸主津。小腸主液。亦皆稟氣於胃。胃氣一充。津液自行矣。燥甚者別當以辛潤之。(故用肉桂)以苦泄之。(故佐酒柏)及做治周侍御患元氣虛弱。

心神虛損。飲食不思。六脈虛微。倍用參耆加遠志棗仁酒芍地黃麥門。連進數劑得效。公案故方中。全用前品。一以體歸脾之料。治心苗之燥。一以潤腸胃。順大便之結也。肉桂獨活之使引眾品。調其下元。酒蘗地黃之用。以救將絕之腎水也。又獨活五加。行氣於下部。退其虛腫。

兼同地參補腎元也。

補益料,加肉桂,遠志,棗仁,茯神,地黃,門冬,酒芍,獨活,五加,酒蘗

上一錢二分。姜二分。煎熟而進。

其有川芎、故紙、杜仲、山藥、山茱、五味、良薑、羌活、木瓜、防風、木香、砂仁、牛膝、茴香、楝子、桔梗等品。俱湊進退加減。應病之效。恐藥味渾雜。反成其偏。姑舍焉。唯摘其要。以充其劑耳。知醫者不妨為侯拈出。

晚脈四動半。有上下去來之神。跗腫將平。飲食順。言亮聲響。

前方,去酒蘗。加香砂。

二十九日。辰脈四動半有奇。流利尺滑。

前方,去門冬地黃黃柏。加木瓜杏仁香附。

或曰。藥病相應。又胡出入。曰。數劑潤品。固足潤其腸胃津液矣。當行大便之際。不宜驟用門冬地黃。以其滑腸也。加以木瓜杏仁。利其氣。通其脾也。東垣云。杏仁治氣秘。佐以陳皮。正此謂也。

午上獨參湯。

晚診同。前方。

是夜醜前大解。不硬不濕者適中。

三十日。卯時脈四動半有奇。清和流利。

補益料,加肉桂,遠志,棗仁,茯神,川芎,酒芍,木瓜,五加

午診四動半有奇。流利。機神動矣。(是午永怡子診曰脈數良久再診曰動數減半唯五動耳又曰多日不食脾胃脈虛弱也里見保庵診曰脈和唯心脈未蕩)

或曰。按侯尊年久病。血氣陰陽未復。營衛宗之氣未周。食飲未甘口。肌瘦未充。體脈當浮弱而澀。或兼虛似數。何機神蕩動。去來和利之見診也。丹溪曰。瘦人脈浮。戴氏曰。久病脈弱。是其候也。又曰。氣虛。脈如病蠶食葉。血虛脈如雨沾沙。中帶虛數二者。乃澀脈也。

侯診無上諸脈。何與病相反耶。曰。子知之脈。不察之治。言醫者。先明脈病之虛實。而後用藥之不忒。則重病就輕。輕病就愈。將復未復之際。脈先蕩利耳。自前至今。經兩旬日。凡用人參湯三十餘貼。日夜不間斷者。正慮其高年嚴冬。久病脈澀。氣弱數端矣。譬之世人脈病相失。

良醫束手之際。單用參湯而覆命者間有矣。(標明厥旨全在薛立齋虞恆德龔子才所編書)況進參湯。及峻補藥劑多日。今日得機神蕩利不言而可知矣。吾將停藥兩日。溫之以食者。正由脈之動盪耳。經曰。人形病。脈不病。曰生。難經推明之曰。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

仲景叮嚀究之曰。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氣。神雖困。無苦。是言形體憔悴。精神昏憒。食不忺美。而脈得四時之從也。擴之病後調理。理猶明當。辛丑年正月元旦。精神爽快。食物忺美。聲亮色潤。脈四動半有奇。上下去來之勢利。

是日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