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心鑑》~ 附活人心法序
附活人心法序
1. 附活人心法序
昔在太昊之先,軒岐未曾有,太乙氏之王天下也。調泰鴻之氣,薄滋味,寡嗜欲,而修長生久視之道,其修養之法已有矣。有巢氏搏生咀華,以和氣血,藥餌之說已有矣。陰康氏時,水瀆陰凝,民疾重墜,乃制舞以疏氣血,導引之術已有矣,故人無夭傷。太樸既散,民多疾厄,厥後軒轅氏作,岐伯氏出,而有醫藥之方行焉。
故至人治於未病之先,醫家治於已病之後者,曰藥餌,曰砭焫。雖治之法有二,而病之源則一,未必不由因心而生也。老子曰:心為神主,動靜從心。心為禍本,心為宗道,靜則心君泰然,百脈寧謐;動則血氣昏亂,百病相攻。是以性靜則情逸,心動則神疲;守真則志滿,逐物則意移。
意移則神馳,神馳則氣散;氣散則病生,病生則殞矣!雖常俗之語,最合於道妙,今述其二家之說,自成一家新話,編為上下二卷,目之曰《活人心》。謂常存救人之心,欲一人之生,同歸於壽域也,豈小補哉。然世之醫書,各家新編者,何暇千本,紛然聚具,徒多無補。但此書方雖不多,皆能奪命於懸絕,雖司命莫之神也。
凡為醫者,而能察其受病之源而用之,止此一書,醫道足矣。人能行其修養之術而用之,止此一書,仙道成矣,何況不壽乎?士之於世不缺焉。
前南極沖虛妙道真君臞仙書
白話文:
在太昊時代之前,黃帝與岐伯的醫學理論尚未形成,當時是太乙氏統治天下的時期。他調整天地間的和諧氣息,節制飲食,減少慾望,追求長生久視的養生之道,修養的方法在那時候已經存在了。有巢氏開始採集野生植物咀嚼食用,以調和體內的氣血,這就是最早的藥物使用概念。到了陰康氏時代,河流湖泊冰凍,民眾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於是創立舞蹈來促進血液循環,導引養生的技術由此誕生,因此人們得以免受早逝之苦。然而,當原始純樸的生活方式被打破,民眾開始遭受各種疾病的困擾,後來黃帝出現,岐伯也應運而生,醫藥的療法才開始被廣泛應用。
所以,真正高明的治療是在疾病發生之前,而一般的醫生是在疾病發生後進行治療,如使用藥物或針灸熱敷。儘管治療方法有兩種,但疾病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很可能都是由心靈狀態所導致的。老子曾說:心靈是精神的主宰,行動與思想都由心控制。心靈是災難的根源,也是道的歸宿。心靈平靜時,全身的脈絡就安詳靜謐;心靈動蕩時,血液氣息就會混亂,各種疾病就會接踵而至。因此,性格平靜的人,情緒會很從容;心靈躁動的人,精神就會疲憊;保持真心的人,意志會很堅定;追逐外物的人,意識就會偏離。
意識偏離會導致精神飄忽,精神飄忽會使氣息散亂;氣息散亂就會生病,生病就會死亡!這些雖然是日常的語言,卻非常符合道家的深奧哲理。現在,我將這兩家的理論,融合成為一家的新觀點,編纂為上下兩冊,命名為《活人心》。意思是希望人們心中常懷救人的念頭,期望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延年益壽,這豈不是大有益處嗎?然而,世上的醫學書籍,各家新編的版本,數量何止上千本,雖然眾多,卻大多無助於實際治療。但是這本書,雖然方劑不多,卻能夠在生命垂危時挽救生命,即使是最高的主宰,也無法比擬其神奇。
只要是醫生,若能深入理解疾病的來源,並善用這本書中的知識,僅這一冊書,醫學的知識就夠用了。如果人們能實踐書中的養生之道,僅這一冊書,就能成就仙道,何況是長壽呢?這對於世間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前南極沖虛妙道真君臞仙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