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心鑑》~ 序
序
1. 序
嘗聞修養始於太乙氏,而導引則始於陰康氏也。太乙時,醫藥未立,乃調和血氣以保長生,而修養之法顯。陰康時,民患重膇,因制舞法,以疏氣血,而導引之術名。故民皆賴以調攝,無夭傷之患,建法異而致妙同,蓋真上古保民之心法也。夫何太樸一散,歷數千世,其法寥寥未聞,有得傳者邇,惟《活人心書》所刊導引八圖,悉上古遺法,而為好修者寶之。
弘治乙丑秋,適見《聖賢保修通鑑》,前序古今學道之失,後書道術療病之功,深嘉契愛而欲傳之,值客歸促留少頃,得私謄其概,一或受疾,輒取試之,多有驗焉。因嘗嘆是術雖非太乙、陰康手書,誠保生至法也。惜乎簡而未詳,微而不著。乃用參諸月令,搜古醫經,反復研究,正訛補略,並採活人心八法,命善圖者繕形摹寫,計總三十二圖,纂為一帙,目之曰《保生心鑑》。
俾有生者知所以保養真元,不令輕耗;保生者知所以煉修形體,先須定志,小可卻病,而大可駐年也。所謂煉形蓄氣而養神者,或庶幾矣!豈小小補益云哉。
正德丙寅春王正月古南沙鐵峰居士序
白話文:
曾經聽聞,修養之道最早源自太乙氏,而導引之術則起始於陰康氏。在太乙氏的時代,醫藥尚未形成,人們以調和血氣來保持長壽,修養的方法因此顯現。到了陰康氏時期,民眾常患下肢腫脹,於是創製了舞蹈的法門,用以疏通血氣,從而開創了導引的名稱。因此,人民都依賴這些方法來調理身體,避免早逝的危機,雖然建立的方法不同,但達到的效果卻相同,這確實是上古時期保護人民身心健康的核心法則。
然而,隨著原始的淳樸風尚散去,經過數千年的時間,這些方法漸漸消失,少有人能真正傳承。近期,唯有《活人心書》中刊載的八幅導引圖,完整保留了上古的遺法,成為追求修身養性者的珍貴資源。
在弘治乙丑的秋季,我偶然見到《聖賢保修通鑑》,該書前部分概述了古今學道的缺失,後部分則記錄了道術治療疾病的功效,我深受感動,非常想將此書傳播出去。當時恰逢友人急著告別,我只好匆匆抄錄了大概內容。一旦生病,我就取出試用,發現效果往往十分顯著。因此,我常常感嘆,這種技術雖不是出自太乙、陰康的手筆,卻確實是保護生命的極致法門。可惜的是,它們簡單且不夠詳細,隱晦且未能廣泛傳播。於是,我參照月令,搜尋古醫典籍,反覆研究,修正錯誤,補充缺失,並且收錄了《活人心書》中的八法,請擅長繪畫的人摹寫成圖,共計總共三十二張圖,編纂成一冊,命名為《保生心鑑》。
讓每一個生命都能瞭解如何保護和滋養自身真元,不使它輕易消耗;懂得如何鍛煉身體,首先必須堅定意志,小病可以痊癒,大病可以延緩衰老。所謂的鍛煉身體、儲存氣力和養護精神,或許可以由此實現!這豈只是小小的補益所能概括的呢。
正德丙寅的春正月,由古南沙鐵峯居士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