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忠

《養生類纂》~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總敘養生

王充年漸七十,乃作養生之書凡十六篇。養氣自守,閉明塞聰,愛精自補,服藥導引,庶幾獲道。(《會稽典錄》)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開嗜欲,養生之末也。(《文子》)

神不注於外則身全,全之謂得。得者,得身也。(《韓非子》)

凡生之長也,順之也,使生。不順者,欲也,故聖人必先適欲,適節也。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蹶者逆寒疾也,痿闢不能行,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生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春不輝熱則理塞,脈則閉結。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則氣不達。以此求長生,其可得乎?(《呂氏春秋》)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聖人察之,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長焉。長也者,非短而續之者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去乎害。何謂去害?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

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霧,六者動精,則生害矣。諸言大者,皆謂過制。故凡養生,莫若知本,則疾無由至矣。(同上)

勞者,勞於神氣。傷者,傷於形容。飢飽過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寒暑濕則傷於外,飢飽勞役則敗於內。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經行內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始勞於一,一起為二,傳於三,三通於四,四干其五,五復犯一。一至於五,邪乃深藏,真氣因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難。

及其如此,則雖有命,亦不能生也。(《華佗中藏經》)

夫人稟天地陰陽而生者。蓋天有六氣,人有三陰三陽,而上奉之。地有五行,人有五臟五腑,而下應之。於是資生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竊、毛髮、齒牙、唇舌,總而成體。外則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喜傷六淫。內則精、神、魂、魄、志、意、思,喜傷七情。六淫者,寒暑燥濕風熱是,七情者,喜怒愛思悲恐驚。

若持護得宜,怡然安泰。役冒非理,百疴生焉。(《三因極一方論》)

物之最靈,惟其人也。身者,乃神化之本精於人也,若水浮航;氣於人也,如風揚塵;神於人也,似野馬聚空。水涸則航止,風息則塵靜,野馬散而大空長有。精能固物,氣能盛物,精氣神三者,心可不動其變化也。外忘其形,內養其神,是謂登真之路。

嗜欲縱乎心,孰能久去?哀樂傷乎志,孰能久忘?思慮役乎神,孰能久無?利祿勞乎身,孰能久舍?五味敗乎精,孰能久節?酒醴亂乎情,孰能久絕?食佳餚,飲旨酒,顧以姝麗,聽以淫聲,精氣強而反禍於身,耳目快而致亂於神,有百端之敗道,夫一芥而希真,安有養身之驗耳?夫學道者,外則意不逐物移,內則意不隨心亂,湛然保於虛寂,造乎清淨之域。譬如起屋之勞,假一息之形氣,尚蘇神歸其清,而況契於道,保真丹所哉。

白話文:

總敘養生

王充七十歲時,撰寫了十六篇養生書籍。書中講述了養氣護身、閉目養神、愛惜精氣、服藥導引等方法,期望藉此達到養生修道的目的。

養生的根本在於養神,其次才是養形。神清氣平,則身體各部位都安寧舒適;滋養肌膚、充實腸胃、滿足慾望則是養生的次要方面。

精神不外泄,則身體完整無缺,這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人體的生長髮育,在於順應自然規律。不順應自然,就會產生慾望,因此聖人總是先適應慾望,使之符合自然規律。居住空間過大則陰氣過盛,建築過高則陽氣過盛。陰氣過盛則導致疾病,陽氣過盛則導致痿弱。這些都是陰陽失調造成的。所以賢人不會居住在過大的房屋裡,也不會建造過高的建築,飲食也不會過於精緻。春天不適當地溫暖身體則會導致氣血阻塞,脈絡不通。氣血阻塞則氣血運行不暢,飲食過於精緻則會造成胃部飽脹,胃部飽脹則氣血運行不暢。用這種方法追求長生,怎麼可能成功呢?

天地自然產生陰陽,寒暑燥濕等四時變化,萬物也因此而變化。這些變化都有利也有害,聖人觀察這些變化,以順應自然,以便養生。精神安詳,形體健康,則壽命綿長。長壽並不是延長壽命,而是讓生命自然終止。讓生命自然終止的關鍵在於去除危害。什麼是去除危害?過量的甘、酸、苦、辛、鹹五味充斥身體,就會產生危害;過度的喜、怒、憂、恐、哀五情刺激精神,就會產生危害;過度的寒、熱、燥、濕、風、霧六邪侵犯精氣,就會產生危害。所有「過度」都指的是超過了正常的限度。所以養生之道,莫過於了解養生的根本,這樣疾病就沒有機會產生了。

勞累傷及神氣,損傷身體外形。飢飽過度傷脾,思慮過度傷心,房事過度傷腎,起居無度傷肝,七情過度傷肺。此外,風寒暑濕等外邪會從外部傷害身體,飢飽勞累則會從內部損傷身體。白天受到外邪侵犯會導致陽經受損,晚上受到外邪侵犯則會導致陰經受損。經絡循行於內外,晝夜運行,疾病的產生是由於勞累,首先累及一個臟腑,然後傳到第二個,再傳到第三個,直到第四個,最後傷害到第五個,第五個又反過來傷害第一個。從第一個到第五個,邪氣深入臟腑,真氣因此受損,導致肌肉消瘦,精神衰弱,飲食減少,行走困難。到了這個地步,即使有天賦的長壽,也不能活下去了。

人體生於天地之間,稟受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天有六氣,人有三陰三陽,人體上應天。地有五行,人有五臟六腑,人體下應地。人體藉此滋養皮肉、筋骨、精髓、血脈、四肢、九竅、毛髮、牙齒、嘴唇、舌頭,構成完整的身體。體表氣血循環,流注經絡,容易受到六淫侵害;內在精、神、魂、魄、志、意、思,容易受到七情侵害。六淫是指寒、暑、燥、濕、風、熱;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

如果能好好保護身體,就能怡然自得,安康無事。如果違背養生之道,就會百病叢生。

人是最靈敏的生物。精氣是人體之本,猶如船隻漂浮在水上;氣是人體的動力,猶如風吹動塵土;神是人體的主宰,猶如野馬奔騰於廣闊的天地。水乾了船就停了,風停了塵土就靜止了,野馬散了廣闊的天地依然存在。精氣神三者互相依存,保持平衡,則能避免變化。外在忘記形體的束縛,內在涵養精神,這才是修道成真的道路。

沉溺於慾望,誰能持久地克制?哀樂傷及意志,誰能持久地忘記?思慮勞累精神,誰能持久地沒有?利祿勞累身體,誰能持久地捨棄?五味損傷精氣,誰能持久地節制?酒色混亂情志,誰能持久地戒絕?吃好的食物,喝美酒,觀賞美女,聆聽淫靡的音樂,雖然精氣強盛,卻反而危害身體,雖然耳目享受,卻反而擾亂精神,這都有百害而無一利。想要追求長生不死,卻沉迷於聲色享樂,怎麼會有養生的效果呢?修道之人,外在要意念不追逐外物,內在要意念不隨心意而亂,保持內心的平靜,達到清淨的境界。譬如蓋房子需要付出勞動,但休息片刻,精氣神就能恢復,何況是修道,保全真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