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纂》~ 卷上 (7)
卷上 (7)
1. 總敘養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
噫!是亦未常思也,可不謹歟。(同上)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放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病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大飽大飢,脾為病矣。呼叫過常,辯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
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欲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同上)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同上)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童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
嗽既作水氣絕,故血肢干。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痿矣。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後死矣。(同上)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也?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
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黃帝素問》)
大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為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必洩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溫,冬必咳嗽。(同上)
白話文:
總敘養生
養生的方法,莫過於保持平衡,保持平衡就不會有過度和不足的危害。古籍記載:春夏秋冬,四季陰陽變化,疾病都源於過度使用。大概是違背自身天性而強求,凡是強求的地方,疾病就產生了。五臟吸收氣血,都有其固定的比例,過度消耗就會生病。善於養生的人,既沒有過度消耗的弊端,又能保持元氣,又何患外邪侵襲呢?所以,善於服藥不如善於保養;不善於保養,不如善於服藥。世上有些人既不善於保養,又不善於服藥,疾病突然發生,就歸咎於神明和天地。
唉!這也是沒有經常思考的緣故,難道不應該謹慎嗎?
那些不懂養生之道的人,放縱心意,逆反自然規律追求享樂,以精神去追求技巧,以憂慮恐懼去追求成敗,以勞苦去追求禮節,以身心去追求財利,四種追求都放任不加節制,這樣就會生病!極度勞累身體,情緒暴躁,逆亂氣血,迎風飲酒,嗜食辛辣鹹味的食物,就會傷肝。飲食生冷,溫涼失度,久坐久臥,暴飲暴食,就會傷脾。大聲呼叫,爭吵辯論,冒犯他人,恣意食用鹹苦之物,就會傷肺。
久坐潮濕的地方,用力下水,縱情慾色勞累身體,三焦元氣外泄,就會傷腎。這五種病症一旦發生,就會未老先衰,未衰先病,病重則必死。唉!這些都是沒有思考,自己招致的禍患。養生之人,必須謹慎這五點,就可以終身無病。古籍記載:不治療已有的疾病,而治療尚未發生的疾病。正是這個道理。
善於養生的人養內,不善於養生的人養外。養外的人,只求外在的享樂,沉迷於美色和慾望,恣意放縱情慾,卻不知道外在充實了,內在反而虛弱。善於養內的人,使內在充實,臟腑平和,三焦各司其職,飲食總是恰到好處。所以莊子說:人最應該警惕的是,在飲食起居之間,卻不知道加以戒慎,這就是過錯。如果能經常這樣謹慎小心,疾病從何而來呢?長壽豈不是輕而易舉?聰明的人能預先覺察,愚蠢的人等到生病了才後悔,這確實可怕啊!
人的生命,以氣血為根本,人生病沒有不先傷及氣血的。世上有些兒童,心中積鬱想法,思慮過度,常常導致損傷。男孩則面色先憔悴,女孩則月經先閉經。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憂愁思慮傷心,心受傷則氣血逆亂枯竭,氣血逆亂枯竭所以面色先憔悴,而月經先閉經。心火受損,不能溫養其子宮,所以不愛吃東西。脾虛則肺金之氣不足,所以咳嗽。
咳嗽以後,水氣阻塞,所以肢體乾燥。肝木之氣不足,所以容易發怒,頭髮乾枯,筋骨痿弱。五臟病症互相傳播,所以最後才會死亡。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上古的人,都能活到一百歲以上,而且行動自如。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行動就衰弱了,這是時代不同嗎?還是人自己出了問題?岐伯回答說:上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的人,順應陰陽,遵循法則。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胡亂勞作,所以能使形體和精神都保持完好,並且活到盡其天年,活到一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可不是這樣。
把酒當水喝,把放縱當作常態,醉酒後行房事,以慾望耗盡精氣,使真元耗散。不懂得節制,不按時保養精神,只圖一時痛快,違背養生之道,起居沒有規律,所以五十歲就衰老了。
天地有大自然的四季五行,用以生長收藏,產生寒暑燥濕風。人體有五臟,化生為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所以喜怒傷氣,寒暑傷形體,暴怒傷陰,暴喜傷陽,邪氣上逆,氣血充盈而形體消瘦,喜怒無常,寒暑過度,生機就難以維持。所以陰盛則陽生,陽盛則陰生。所以說:冬天受寒,春天就會得溫病;春天受風,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受溫邪,冬天就會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