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纂》~ 卷上 (6)
卷上 (6)
1. 總敘養生
人不欲使樂,樂人不壽。但當莫強為力所不任,舉重引強,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勞苦勝於逸樂也。能從朝至暮,常有所為,使之不息乃快。但覺極當息,息復為之,此與導引無異也。夫流水不腐,戶樞不朽者,以其勞動數故也。飽食不用坐與臥,欲得行步,務作以散之,不爾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皺,必損年壽也。(《養生延命錄》)
先除欲以養情,後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氣,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還年,此蓋聖人之所重也。(《太清中黃真經》)
我命在我,保精愛氣,壽無極也。(仙經)
無勞爾形,無搖爾精,歸心靜默,可以長生。(同上)
一陰一陽謂之道,三元二合謂之丹,溯流補腦謂之還,精化為氣謂之轉。一轉一易一益,每轉延一紀之壽,九轉延一百八歲。(同上)
陰陽之道,精液為寶,謹而守之,後天而老。(同上)
子欲長生,當由所生之門遊處得中,進退得所,動靜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同上)
以金理金,是為真金。以人理人,是為真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養神,勿失生道,長使道與生相保,神與生相保,則形神俱失矣。(同上)
故性命之限,誠有極也。嗜欲之性,固無窮也。以有極之性命,逐無窮之嗜欲,亦自斃之而已矣。(《元氣論》)
德之形為車,道以氣為馬,魂以精為根,魄以氣為戶。形勞則德散,氣越則道叛,精銷魂散,氣勤魄微。是以靜形愛氣,全精寶視,道德凝密,魂魄固守。(《雲笈七籤》)天長生久視,未有不愛精保氣,能致之陰丹。內御之道,世莫得知,雖務於氣,而不解絕情欲,亦未免殃矣。(《切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安樂所以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矧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堤疾。忘情去智,恬惔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
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歸真之精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涼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謝。
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本草衍義》)
夫安樂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決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才失將護,便至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閒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同上)
白話文:
總敘養生
人不要追求過度的快樂,因為快樂的人不長壽。只是不要勉強去做力所不及的事,舉重、用力過猛、辛苦地挖掘土地、疲倦卻不停歇,導致筋骨疲憊不堪。然而,適度的勞動比過度的享樂更有益。能夠從早到晚,持續不斷地做些事情,這樣會覺得很舒服。只是感覺到極度疲勞時才休息,休息後再繼續做,這與導引術沒有什麼不同。流動的水不會腐敗,門軸不會腐朽,都是因為它們經常活動的緣故。飽食後不要久坐或久臥,應該走動走動,做些活動來消化食物,否則容易積聚食物,導致消化不良等疾病,以及手腳麻痺、面容憔悴,必然會損害壽命。《養生延命錄》
首先要除去慾望來培養心性,然後節制飲食來保全生命。知道這樣才能吸收先天之氣,飲用靈妙的元氣,達到長生不死的境界,返老還童,這是聖人所看重的。《太清中黃真經》
我的性命掌握在我自己手中,保養精氣,就能夠長生不老。《仙經》
不要過度勞累身體,不要損耗精氣,讓心歸於平靜,就能夠長生不老。《仙經》
一陰一陽就是道,三元二合就是丹,溯流補腦就是還,精氣化為元氣就是轉。每轉化一次,就能延長一段壽命,九次轉化就能延長一百零八歲。《仙經》
陰陽之道,精液是珍貴的寶物,要小心地守護它,否則就會衰老。《仙經》
想要長壽,就要在出生之門(指先天之氣)遊走其中,進退得宜,活動要符合規律,去留要把握分寸,這樣就能夠延年益壽,治療疾病。《仙經》
用金子煉金子,才是真正的金子;用人道來修煉自身,才是真正的人。人常常違背道,而不是道違背人;人常常遠離生機,而不是生機遠離人。要經常保養元神,不要失去生機之道,讓道和生機互相保全,元神和生機互相保全,這樣才能使形神俱全。《仙經》
所以,生命的期限確實是有極限的,而嗜慾的天性卻是無窮無盡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慾望,最終必然會走向死亡。《元氣論》
德的形體如同車子,道如同馬匹,魂以精氣為根,魄以氣為門戶。身體勞累,則德性散失;氣機逆亂,則道心叛逆;精氣耗損,則魂魄離散。所以要保持身體的安靜,愛惜元氣,保全精氣,視如珍寶,使道德凝練,魂魄堅固。《雲笈七籤》天長地久,長生不老的人,沒有不愛惜精氣,保養元氣,才能夠修煉陰丹的。內在修煉的方法,世人大多不知道,即使專注於修煉元氣,卻不能斷絕情慾,最終還是難免遭受禍害。《切真先生服內元氣訣法》
天地以生生不息為德。人身上最重要是身體,而身體以安樂為本。要達到安樂,就要保養身體為本。世上的人如果能從根本做起,則根本必然穩固。根本穩固了,疾病從何而來?夭亡從何而至?這就是養生的道理,無過於此了。草木無知,尚且需要灌溉;人作為萬物之靈,豈能不依靠保養?然而保養的道理,方法萬千,簡而言之,其方法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防疾。忘卻情慾,摒棄聰明才智,恬靜虛無,遠離俗事,保持身心純真,內外無牽掛。
這樣,元神就不會內耗,外界事物也不會迷惑心神,真我就能保持純淨,元神自然就會安定,這就是養神。保持先天元氣的根本,固守真氣,使三焦定位,六賊(六邪)消失,識界空明,與大道相契合,則元氣自然就能安定,這就是惜氣。飲食要適時,寒暖要合度,起居要避免八邪的侵犯,睡眠也不可勉強,這樣身體就能安康,這就是防疾。這三者都很容易做到,但人們卻認為很難做到而不肯去做,這樣即使有長生不老的方法,人們也很少重視,最終導致早早離世。
因此,疾病接踵而至,天人合一的状态被打破,聖人才會悲憫。《本草衍義》
安樂的道路,在於能夠保養的人才能獲得。況且,可以招來和氣的藥物很少,而攻伐疾病的藥物卻很多,不可不仔細考慮。所以知道人的生存,必須依靠保養,不要違背和氣,才能滋養生命。一旦失去保養,就會生病,如果治療方法不對,病情反而會加重。預防疾病,應該在平時。所以說:安不忘危,存不忘亡,這是聖人的預警。《本草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