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忠

《養生類纂》~ 卷上 (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5)

1. 總敘養生

衰年體羸,多為風寒所乘。當深頤養,晏此無事。上味玄元,棲守絳津。體寂至達,心研內觀,屏波方累,蕩濯他念,乃始近其門戶耳。苦憂累多端,人事未省,雖復憩靈空洞,存心淡泊纏綿,亦弗能達也。漁陽田豫曰:人以老馳車輪者,譬猶鍾鳴漏盡,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以此喻老嗜好行,來屑屑與年少為黨耳。若今能誓不復行者,則立愈矣。如其不爾,則疢與年階,可與心共議耶?(同上)

《禮》年七十懸車。懸車者,以年薄虞淵,如日之亥,體氣就損,神候方落,不可復勞形軀於風塵,役方寸於外物矣。(同上)

夫學道,唯欲默然養神,閉氣使極,吐氣使微,又不得言語。大呼喚令人神氣勞損,如此以學,皆非養生也。(同上)

夫學生之道,當先治病,不使休有虛邪及血少腦減,津液穢滯也。不先治病,雖服食行氣,無益於身。(同上)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神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心不欲躁,慮不欲淺。心躁則精神滑,慮淺則百事傾。

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若比緒年,或可以及此言出。亢倉子注云,營營,運動不息也,緒,終也。全形抱生,不運思慮,虛心冥寂,道自居之。若此年可及此言也。

水之性清,吐者扣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扣之,故不得壽,扣亂也。人性壽者,為外物所亂,使不終天年,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代之盛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是故聖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同上)

導筋骨則形全,剪情欲則神全,靖言語則福全。(同上)

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曼理皓齒,悅情而損精。故云,泰甚去泰,身乃無害。(《韓非子》)

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聖人能遺物反已。(《文子》)

夫喜怒者道之衰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暗,驚怖為狂,憂悲焦心,疲乃成疾。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神明者得其內,得其內者五臟寧,思慮平,耳目聰明,筋骨勁強。(同上)

學道之人,聊且均調喜怒之情。雖有喜,勿至蕩動湛然之性;雖有怒,勿至結滯浩然之氣。(《耄智余書》)

遣妄情如刀之伐樹,非一斧可倒;求真理如食之充腸,非一口可飽。修道積功,大率如此。(同上)

灌園所以養蔬也,驅禽所以養果也。養生之士,豈不如養蔬、養果之人乎?較其理之輕重何如哉?(同上)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養生集》序)

白話文:

總敘養生

老年體弱,大多是因為風寒入侵。應該好好保養身體,保持安靜無事。精氣神充足,心神安定,保持身心平靜,排除雜念,才能開始接近養生的門檻。如果憂慮煩惱太多,凡事操心,即使能暫時心神寧靜,保持淡泊的心境,也無法達到養生的境界。漁陽田豫說:人到老年還像年輕人一樣奔波勞碌,就像鐘漏已盡,卻還不停地夜行,這是自找罪受。

以此比喻老年人喜好活動,不甘寂寞地與年輕人為伍。如果現在能發誓不再勞碌奔波,就能很快恢復健康。如果不這樣做,疾病與年齡的增長,將會一起侵蝕身心。

《禮記》中說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退休的原因是年事已高,如同太陽快要落山,身體機能衰退,精神狀態下降,不能再讓身體勞累奔波,讓心神操勞於外物了。

修道養生,就是要默默地保養精神,吸氣要深長,呼氣要緩慢,而且不能說話。大喊大叫會使精神氣力受損,這樣修煉,都不是養生的方法。

修道養生的方法,應該首先調理身體,避免虛邪入侵,避免血虛腦萎縮,津液阻塞等問題。如果不先治病,即使服用藥物、調養氣血,對身體也沒有益處。

要保持內心平靜,思考要深遠。心靜則神明,思考深遠則計謀周全。不要心浮氣躁,思考也不要膚淺。心躁則精神渙散,思考膚淺則百事不成。

保護好你的身體,珍惜你的生命,不要讓自己總是思慮煩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或許能長壽。亢倉子注釋說,營營是指不停地活動,緒是指終結。保護身體,珍惜生命,不讓自己不停地思慮煩惱,保持虛心寧靜,道自然會駐留於此。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可以長壽了。

水的本性是清澈的,如果被沙石汙濁,就不清澈了。人的本性是長壽的,如果被嗜欲所害,就不能長壽了,這“害”就是指混亂。人的本性是長壽的,但是卻因為外物所迷惑,不能善終,外物就是指那些影響養生的東西。現在很多人,卻用本性去養外物,不懂得輕重緩急。所以聖人對於聲色犬馬,如果對自身有益就接受,有害就捨棄,這就是養生的方法。

鍛鍊筋骨則形體健全,克制慾望則精神健全,謹慎言行則福氣健全。

香美的食物,濃酒肥肉,雖然味道甘美,卻傷身害體;美好的事物,雖然悅人身心,卻損耗精氣。所以說,過猶不及,適度就好,身體才能沒有損害。

水的本性是清澈的,沙石會汙濁它。人的本性是平和的,嗜欲會傷害它。只有聖人才可以遺棄外物,回歸自身。

喜怒是損耗精氣的表現,憂愁悲傷是損傷德行的表現,好惡是心靈的過錯,嗜欲是生命的負擔。人如果大怒會傷及陰氣,大喜會傷及陽氣,情緒波動會損耗氣血,驚恐會導致精神錯亂,憂愁悲傷會導致心神疲憊,從而生病。人如果能去除這五種不良情緒,就能與神明相合。神明就是指內心平和,內心平和則五臟安寧,思慮平靜,耳目聰明,筋骨強健。

修道之人,應該調節好喜怒哀樂的情緒。即使高興,也不要過度放縱,影響到內心的平靜;即使生氣,也不要讓怒氣積聚,影響到浩然之氣。

去除妄念就像用刀砍樹,不是一斧頭就能砍倒的;追求真理就像吃飯一樣,不是一口就能吃飽的。修道積德,都是這樣循序漸進的過程。

耕種是為了養活蔬菜,養雞養鴨是為了收穫果實。養生的人,難道不應該像養蔬菜水果的人一樣,仔細考量輕重緩急嗎?

養生的大要:一要保養精神,二要愛惜元氣,三要保養身體,四要導引呼吸,五要謹慎言行,六要飲食有節,七要節制房事,八要摒棄世俗的壞習慣,九要適當服用藥物,十要禁忌一些有害的行為。除此之外,其他的方面可以略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