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纂》~ 卷下 (20)
卷下 (20)
1. 蔊菜
蔊菜細切,以生蜜洗,或略煎,吃之爽口,妙,能消酒食發痼疾。(《瑣碎錄》)
白話文:
將蔊菜細細切好,可以用生蜂蜜來清洗,或者稍微煮一下,吃起來口感清爽,非常美妙,它能夠幫助消除因過量飲酒和食物所引起的慢性疾病。這段描述出自《瑣碎錄》。
2. 蕫蒿
蕫蒿動風氣,燻人心,令人氣滿,不可多食。(《本草》)
白話文:
董蒿會影響風氣,燻蒸人心,使人感到脹氣,不可以多吃。這句話出自《本草》。
3. 鹿角菜
鹿角菜,不可久食,發痼疾,損經絡血氣,令人腳冷痹,損腰腎,少顏色,服丹石人食之,下石力,又能解面熱。(《本草》)
白話文:
【鹿角菜】
鹿角菜這種食物不能長期食用,因為它會引發舊有的慢性疾病,損害身體的經絡和血液氣息。長期食用會使人感到腳部冰冷且行動不便,對腰部和腎臟健康有損,還可能導致面色暗淡無光。對於服用丹藥或礦物質補品的人來說,食用鹿角菜會加速體內礦物質的排泄。此外,鹿角菜還有緩解面部燥熱的作用。以上內容出自《本草》一書。
4. 昆布
昆布多食令人瘦。(《本草》)
白話文:
[昆布],若吃得太多,會使人變瘦。(根據《本草》記載)
5. 紫菜
紫菜多食,令人腹痛發氣,吐白沫,飲少熱醋之。(《本草》)
白話文:
吃太多紫菜會導致肚子痛並產生脹氣,甚至會吐出白色的泡沫,這時可以喝一些微熱的醋來緩解症狀。這是根據《本草》中的記載。
6. 決明
決明葉,明目輕身,利五臟,作菜食之良。子主肝家熱,每日取一匙,將去空腹吞之,百日後夜見字。(《食療本草》)
白話文:
決明葉可以幫助視力清晰,使身體輕盈,對五臟有益,適合做成菜餚食用。而決明子則主要用於清肝火,每天可取一匙,在空腹時服用,持續一百天後,夜晚甚至能清楚看見文字。(出自《食療本草》)
7. 苦蕒
苦蕒夏月宜食以益心。(《瑣碎錄》)
白話文:
在夏天的時候,適合食用苦蕒,因為它能有益於心臟健康。(根據《瑣碎錄》記載)
8. 萵苣
萵苣多食昏人眼,蛇亦畏之,有人禁此一物不敢食,目不昏。(《本草衍義》。又《瑣碎錄》云:要得遠覷,莫出萵苣。)
萵菜有毒,百蟲不敢近,蛇虺過其下,誤觸之則目瞑不見物。中其毒者,唯生薑汗能解之。(《遯齋閒覽》)
白話文:
【萵苣】
萵苣如果吃得太多,可能會讓視力模糊,但有趣的是,蛇類會避開萵苣。有人因為完全不碰萵苣這種食物,所以視力沒有變得模糊。(這段出自《本草衍義》。另外,《瑣碎錄》上也說:如果想看得遠,就吃萵苣吧。)
萵菜含有一些毒素,大部分的昆蟲都不敢靠近它,連蛇類從萵菜下經過時,如果不小心碰到,眼睛就會看不見東西。如果不幸中毒,只有生薑汁可以解毒。(這段出自《遯齋閒覽》)
9. 筍
苦竹筍,主不睡,去面目並舌下熱黃、消渴、明目、酒毒,除熱氣健人。(《本草拾遺》)
筍箭,筍新者稍可食,陳者不可食。(《食療本草》)
淡竹筍,雖美口,發背悶腳氣。(同上)
筍動氣,發冷癥,不可多食。(同上。又《千金要方》:患冷之人食筍心痛。)
筍以蔢荷葉數片同煮,即無蘞味。(《瑣碎錄》)
煮筍二三日不爛,脾難克化,脾病者不宜吃。(同上)
白話文:
【筍】
苦竹筍,主要功效是幫助睡眠,能去除臉部和舌下的熱黃症狀,治療口渴,使視力清晰,解酒毒,並且有清熱補身的效果。
筍箭,新鮮的筍可以食用,但放置時間長的就不宜食用了。
淡竹筍,雖然口感好,但可能引發背部悶痛及腳氣病。
筍有可能引起身體不適,甚至誘發冷性疾病,不宜過量食用。
筍與蔢荷葉一起煮,就能去除筍的苦澀味道。
筍如果煮兩三天都還不軟爛,代表脾胃難以消化,有脾胃疾病的人不宜食用。
10. 茭白
茭白不可合生菜食之。(《食禁方》)
茭白多食發氣並弱陽。(《本草》)
茭白雜蜜食之發痼疾。(《本草拾遺》及《本草》云:茭白蜜食下痢。)
茭白,主心胸中浮熱動氣,不中食,發冷滋牙齒,傷陽道,令下焦冷,不食為妙。(同上)
白話文:
【茭白】
不可以和生菜一起食用。(根據《食禁方》所述)
吃太多茭白會導致身體產生脹氣,並且可能減弱男性性能力。(根據《本草》記載)
茭白若與蜂蜜一同食用,可能會引發舊疾。(《本草拾遺》以及《本草》都提到,茭白與蜂蜜一起吃會引起腹瀉。)
茭白主要會引起心臟和胸部的熱氣上升,造成消化不良,甚至產生寒氣,對牙齒健康不利,可能損傷男性生理機能,使下腹部感到寒冷。若能避免食用,則更為理想。(以上皆出自同一資料來源)
11. 乾薹
乾薹發諸瘡疥,下一切丹石,殺諸藥毒。不可多食,令人痿黃少血色。(《食療本草》)
白話文:
乾苔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病,如瘡和疥,也能解所有因服用丹藥和礦物質造成的中毒,並能消除其他藥物的毒性。但是不可以過量食用,因為它可能會讓人出現肌肉無力、臉色蒼白和血色不足的情況。(出自《食療本草》)
12. 菌蕈
地生者為菌,木生者為檽,江東人呼為蕈。夜中光者有毒,煮不熟者有毒,煮訖照人無影者有毒,採歸色變者有毒,有惡蟲有毒,欲爛無蟲者有毒。冬春無毒者,為蛇過也。(《本草》)
菌,槐樹上生者良,野田中恐有毒,發冷氣,令腹中微微痛。(《食療本草》)
菌仰卷及赤者不可食。(《金匱要略方》)
食楓樹菌而笑不止。(同上)
凡食新蕈有毛者,能殺人,以姜錢試之,姜黑則蕈有毒。又無裙者毒,用薑、椒、麻油、鹽,慢火熬數十沸,姜椒俱黑者有毒。(《瑣碎錄》)
菌下無紋者有毒,食之殺人。(同上)
蕈,桑、槐樹上者良,治風破血益心力。其餘樹上者多動風,發痼疾,痔病,令人兩肋下急痛,損經脈,又令人背膊悶。(《藥性論》)
蕈如彈圓,未敷者為珍,時有毒者,先以生薑同煮,色變者不可食。不幸中毒,急飲地漿乃解。地漿者,掘黃土也深尺余,投新水其中熟攪,俟其稍澄,挹取飲之。(《忘倦錄》)
如掘土中,其下多因有朽壤乃生,遇震雷謂之雷菌。嫩者極珍,雖有土氣,味至多。有毒者往往殺人,不可不慎也。凡有折中多細白蟲,宜先以油湯灌之,其蟲立出。(同上)
白話文:
【菌蕈】
生長在地上的叫做菌,生長在木頭上的叫做檽,在江東地區的人稱之為蕈。在夜晚會發光的蕈是有毒的,煮不熟的蕈也是有毒的,煮完後照射人體卻沒有影子的蕈是有毒的,採摘後顏色改變的蕈是有毒的,有惡臭或寄生蟲的蕈是有毒的,即將腐爛但沒有蟲子的蕈是有毒的。冬天和春天的蕈若是無毒,可能是因為有蛇經過的原因。
槐樹上生長的菌蕈品質較好,但在野外田地中生長的菌蕈可能有毒,食用後可能會引起身體寒冷,導致腹部微痛。
菌蕈若向上捲曲或呈紅色的不可食用。
食用楓樹上的菌蕈後,可能會導致不停笑。
食用新鮮蕈類若有毛髮的,有可能致命,可用生薑進行測試,如果薑變黑就表示蕈有毒。另外,沒有裙邊的蕈類也有毒,可以使用薑、花椒、香油和鹽,用小火熬煮數十次,如果薑和花椒都變黑,就表示蕈有毒。
菌蕈底部若沒有紋路的,通常是有毒的,食用後可能致命。
生長在桑樹和槐樹上的蕈品質較好,具有治療風濕、破血、增強心臟功能的效果。但生長在其他樹木上的蕈類,容易引發風濕,加重舊疾,引發痔瘡,導致兩側腰部疼痛,損害經絡,並使人背部和肩膀感到沉悶。
形狀如彈丸大小,尚未展開的蕈最為珍貴,但有些蕈可能有毒,應先與生薑一起煮,如果顏色改變就不能食用。如果不慎中毒,應立即飲用地漿來解毒。地漿是將黃土挖掘到一尺多深,倒入新鮮的水充分攪拌,待稍微澄清後飲用。
在挖掘土壤中,下面常常因為有腐敗的土壤而生長蕈類,若是在雷擊後生長的蕈類被稱為雷菌。嫩的雷菌非常珍貴,雖然帶有土氣,味道卻非常豐富。但有毒的蕈類往往能致人於死地,因此在食用時必須謹慎。如果發現蕈類中有許多細小的白色蟲子,應先用油湯浸泡,這樣蟲子就會立即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