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忠

《養生類纂》~ 卷上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8)

1.

大汗,急敷粉著。汗濕衣令人得瘡,大小便不利。(《養生要集》)

飲食炮甚,汗出於胃。飽甚胃滿,故汗出於胃也。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奪心精,神氣浮越,陽內薄之,故汗出於心也。持重遠行,汗出於腎。骨勞氣越,腎復過疲,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也。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暴役於筋,肝氣罷極,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也。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搖體勞苦,謂動作施力,非疾走遠行也。然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脾化水穀,故汗出於脾也。(出《黃帝素問》)

勞傷,汗出成疾。(《華佗中藏經》)

汗出毛孔開,勿令人扇涼,亦為外風所中。(《四時養生論》)

人汗入諸肉,食之作下瘡。(《本草》。又《巢氏病源》云:人汗入諸肉食作癰癤。)

多汗損血。(《瑣碎錄》)

背汗倚壁,成遁注病。(《巢氏病源》謂:勞氣遁注經絡,四肢沉腹內痛也。)

大汗,勿偏脫衣,喜偏風,半身不遂。(同上)

白話文:

[汗]

如果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應立即使用粉末敷抹。因為汗水濕透衣物會導致皮膚長瘡,並可能引起大小便不順暢。這點在《養生要集》中有詳細記載。

過度飲食會使胃部產生熱量,進而導致出汗。當胃部過度飽脹時,也會有同樣現象,因為胃部的熱量需透過排汗來散發。精神受到驚嚇會影響精氣,導致從心臟部位出汗。這是因為驚嚇使心臟的精氣浮躁,體內的陽氣因此受壓迫,從而通過心臟排汗。搬運重物或長途行走會使腎臟部位出汗。這是因為骨骼和氣息的勞累使腎臟過度疲勞所致。快速奔跑或感到恐懼時,肝臟部位會出汗。這是因為筋骨的過度勞動,使肝氣耗盡,所以跑步和恐懼會導致肝臟排汗。身體搖晃和勞累會使脾臟部位出汗。

身體搖晃和勞累,指的是身體活動和用力,但不是快速奔跑或長途行走。然而,身體活動和用力會使食物精華四處散佈,脾臟負責消化食物,因此,搖晃和勞累會導致脾臟排汗。以上內容出自《黃帝素問》。

勞累過度,出汗過多會導致疾病。這點在《華佗中藏經》中有詳細描述。

汗水會使毛孔張開,此時不可讓人吹風,否則易受外風侵襲。此點出自《四時養生論》。

人的汗水滲入肉類食物中,食用後可能會導致下部長瘡。此點在《本草》和《巢氏病源》中均有記載。

過度出汗會損耗血液。此點出自《瑣碎錄》。

背部出汗,倚靠牆壁,可能會形成一種名為「遁注」的疾病。根據《巢氏病源》的解釋,這是勞累氣息在經絡中遊走,導致四肢沉重,腹部內部疼痛。

大量出汗時,不要單側脫去衣物,以免引起半邊身體風邪,導致半身不遂。此點與上述內容相同。

2.

向日取嚏法,欲得延年,洗面精神,至日更洗漱也。日出三丈,正面向日,口吐死氣,服日後便為之死氣,四時吐之也。鼻噏日精,須鼻得嚏便止,是為氣通。若不得嚏,以軟物通導之,使必得嚏也。以補精復胎,長生之方也。向日正心,欲得使心正常,以日出三丈,取嚏訖仍為之,錯手著兩肩上,左手在上,以日當心,開衣出心,令正當之,常能行之佳。(《雲笈七籤》)

食後,以小紙捻,打噴嚏數次,氣通則目自明。痰自化。(《瑣碎錄》)

白話文:

【打噴嚏法】

想要延長壽命,保持容光煥發,每天都要清潔臉部和漱口。當太陽升起時,正面對著太陽,先呼出體內的濁氣,然後吸入太陽的能量,這被視為一種排出舊氣的方式,一年四季都可進行。用鼻子吸納太陽的精華,一旦打噴嚏就停止,這表示你的氣脈已經暢通。如果未能打噴嚏,可以使用柔軟的物品來引導,務必要讓自己打噴嚏。這是補充精力、回復元氣,達成長生不老的方法。面對太陽,正心誠意,使心態平和,當太陽升起時,完成打噴嚏的動作,雙手交叉放在肩膀上,左手在上,讓太陽直射心臟的位置,敞開衣服讓心臟直接對著太陽,長期堅持會有好效果。

【飯後打噴嚏法】

飯後,用一小塊紙捲成細條,刺激鼻腔打幾個噴嚏,氣脈暢通,眼睛自然明亮,體內的痰也會自行化解。

以上皆出自古籍,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