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忠

《養生類纂》~ 卷上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4)

1. 總敘養生

鏡水以清明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滅,形靜而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今清歌奏而心樂,悲聲發而心哀。夫七竅者,精神之戶牖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耳目誘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四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則精神馳騖而不守。

志氣繫於趣,舍則五臟滔蕩而不安。嗜欲之歸於外,心腑壅塞於內,曼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聰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容身以怡情。而遊一氣,浩然純白於衷,故形不養而神自全,心不勞而道自至也。

(《劉子》)

身之有欲,如樹之有蠍,樹抱蠍則還自鑿,人抱欲而反自害。故蠍盛則木折,欲熾而身亡,將收情欲,先斂五關。五關者,情欲之路,嗜欲之府也。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藥。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舉駟,命曰召蹶之機。

此五者所以養生,亦以傷生。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為賢智,或為癡愚,由於處之異也。(同上)

白話文:

總敘養生

水鏡因其清澈的特性,才能映照出物體的形狀。由此可見,心神清明則污垢消除,形體安靜則心神清淨。污垢消除,內心的慾望便能永遠止息;心神清淨,外界的煩惱便無法入侵。如今,聽到清歌妙曲則心生喜悅,聽到悲傷的聲音則心懷哀愁。人的七竅是精神的門戶,意志和氣息是五臟的使者。耳目被聲色所迷惑,鼻口被芬芳美味所吸引,四肢追求舒適安逸,其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會導致精神散亂而無法集中。

意志和氣息繫於興趣愛好,一旦放縱,五臟就會紊亂不安。嗜好慾望都指向外物,心腑則阻塞於內,沉溺於荒淫的波浪,流連於是非的境界,最終沒有敗德傷身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因此,聖人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默不作聲,不思不慮,珍愛自身而忘記卑賤。所以,尊貴的地位不能打動他,他樂於道義而忘記貧窮;豐厚的利益不能誘惑他,他安於現狀而怡養性情。這樣就能遊於天地之間的一種氣息,心中浩然純白,所以身體不必刻意保養,精神自然就能保全;心神不必勞作,大道自然就能體悟。

人體的慾望,如同樹木上的蛀蟲,樹木懷抱蛀蟲,最終會被蛀蟲蛀空;人抱持慾望,最終也會傷害自己。所以,蛀蟲繁盛則樹木折斷,慾望熾盛則身體毀滅。想要控制情慾,就要先收斂五關。五關,是情慾的通道,也是嗜欲的府庫。眼睛喜愛色彩,叫做砍伐天性的斧頭;耳朵喜愛淫靡的聲音,叫做攻打心靈的鼓;嘴巴貪圖美味,叫做腐蝕腸胃的毒藥;鼻子喜歡芬芳的氣味,叫做熏嗆喉嚨的煙;身體追求安逸享受,叫做招致災禍的誘因。

這五樣東西,既可以養生,也可以傷身。耳目對於聲色,鼻口對於芬芳美味,肌體對於安逸舒適,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它既能讓人死亡,也能讓人生存;或者使人成為賢者智者,或者使人成為愚癡之輩,這取決於人們處理它們的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