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守忠

《養生類纂》~ 卷上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3)

1. 總敘養生

不欲露臥星下,不欲眠中見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傷脾,苦多傷肺,辛多傷肝,咸多傷心,甘多傷腎,此五行自然之理也。凡言毓者,亦不便覺也,謂久則損壽耳。(同上)

古之知道者,築壘以防邪,疏源以硫真。深居靜處,不為物攖,動息出入,而與神氣俱,魂魄守戒,謹窒其允,專一不分,真氣乃存。上下灌注,氣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陰營其臟,陽固其腑。流源泏泏,滿而不溢,沖而不盈,夫長之謂久生。(《日華子》)

里語有之:人在世間,日失一日,如牽牛羊以詣屠所,每進一步而去死轉近。此譬雖醜,而實理也。達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術,而空自煎愁,無益於事。故云:樂天知命,故不憂耳,非不欲久生也。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長夜罔極,始為螻蟻之糧,終與塵壤合體,令怛然心熱,不覺咄嗟。

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審,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業哉?(《抱朴子》)

世人不察,惟五穀是嗜,聲色是耽。目惑玄黃,耳務淫哇,滋味煎其腑臟,體醪煮其腸胃,香芬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氣,思慮消其精神,哀樂殃其平粹。夫以蕞爾之軀,攻之者非一途,易竭之身,而由外受敵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嵇康養生論》)

大凡著生,先調元氣。身有四氣,人多不明。四氣之中,各主生死。一曰乾元之氣,化為精,精反為氣,精者連於神,精益則神明,精固則神暢,神暢則生健。若精散則神疲,精竭則神去,神去則死。二曰坤元之氣,化為血,血復為氣,氣血者通於內,血壯則體豐,血固則顏盛,顏盛則生合。若血衰則發變,血敗則腦空,腦空則死。

三曰庶氣,庶氣者一元交氣。氣化為津,津復為氣,氣運於生,生托於氣,陰陽動息,滋潤形骸,氣通則生,氣乏則死。四曰眾氣,眾氣者穀氣也。谷濟於生,終誤於命,食穀氣雖生,蘊穀氣還死。精能附血,氣能附生,當使循環,即身永固。乾元之陽,陽居陰位,臍下氣海是也。

坤元之陰,陰居陽位,腦中血海是也。生者屬陽,陽貫五臟,喘息之氣是也。死者屬陰,陰納五味,穢惡之氣是也。氣海之氣,以壯精神,以填骨髓。血海之氣,以補肌膚,以流血脈。喘息之氣,以通六腑,以扶四肢。穢惡之氣,以亂身神,以腐五臟。(《普生論》)

形者生之氣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淒心,則不誘於外。神恬心清,則形無累矣。虛室生白,人心若空,虛則純白不濁,吉祥至矣。人不照於昧金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明也;不鑑於流波而鑑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

白話文:

總敘養生

不要露宿於星空下,也不要在睡夢中看見扇子。大寒、大熱、大風、大霧都不要冒犯。五種味道入口,不可過度偏嗜,因為酸味過多傷脾,苦味過多傷肺,辛味過多傷肝,鹹味過多傷心,甜味過多傷腎,這是五行自然運行的道理。凡是說到生育的事,也不宜過於頻繁,因為時間久了會損害壽命。

古代懂得養生之道的人,築起堡壘來預防外邪入侵,疏通水道以滋養真氣。他們深居靜處,不為外物所干擾,呼吸吐納,與神氣相合,魂魄守持戒律,謹慎約束自己的行為,專一不二,真氣才能保全。真氣上下灌注,氣血才能流通,如同流水一般,如同日月運行般永不停息。陰氣滋養臟腑,陽氣固守腑臟。氣血流動綿綿不絕,飽滿而不溢出,充盈而不超過限度,這就是長壽的道理。

俗話說:人活在世上,一天天都在失去生命,就像牽著牛羊前往屠宰場一樣,每走一步都離死亡更近。這個比喻雖然粗俗,卻是真實的道理。通達之人之所以不為死亡憂愁,並不是不想長壽,而是他們知道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免除死亡,所以空自煩惱,於事無補。所以說:樂天知命,所以不憂慮,並不是不想長壽。況且,深入九泉之下,長夜無盡,最終成為螻蟻的食物,與塵土合為一體,想想就讓人心驚膽戰,忍不住驚呼。

如果你有求生的願望,怎麼能不仔細考慮,放下不重要的事情,去修煉玄妙的養生之道呢?

世人不明事理,只沉迷於五穀之食,沉溺於聲色之慾。眼睛被繽紛的色彩所迷惑,耳朵被淫靡的聲音所吸引,美味佳餚損傷他們的臟腑,酒肉肥甘阻塞他們的腸胃,香料熏腐他們的骨髓,喜怒哀樂擾亂他們的正氣,思慮煩惱消磨他們的精神,悲歡離合損傷他們的元氣。用這樣脆弱的身體,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傷害,容易衰竭的身體,卻要承受外界的侵襲,如果不是木石之軀,怎麼能夠長久呢?

總之,養生首先要調和元氣。人體有四種氣,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四種氣,各有主宰生死之能。第一種是乾元之氣,化為精氣,精氣又化為氣,精氣與神明相連,精氣充足則神明聰慧,精氣固守則神氣暢達,神氣暢達則身體健康。如果精氣散失則神氣疲憊,精氣耗盡則神氣離去,神氣離去則死亡。第二種是坤元之氣,化為血液,血液又化為氣,氣血貫通於內,血液充盈則身體豐滿,血液旺盛則容顏美麗,容顏美麗則生命健全。如果血液衰弱則頭髮變白,血液敗壞則腦髓空虛,腦髓空虛則死亡。

第三種是庶氣,庶氣是一元之氣的交合。氣化為津液,津液又化為氣,氣運化於生命,生命依託於氣,陰陽運化,滋養形體,氣血通暢則生存,氣血衰竭則死亡。第四種是眾氣,眾氣就是穀氣。穀氣滋養生命,最終也誤傷生命,雖然食穀氣而生,但積累穀氣也會死亡。精氣能夠依附血液,氣能夠依附生命,應該使它們循環往復,那麼身體就能夠長久堅固。乾元之陽,陽氣居於陰位,即臍下氣海穴;坤元之陰,陰氣居於陽位,即腦中血海;生者屬陽,陽氣貫通五臟,呼吸之氣是也;死者屬陰,陰氣容納五味,污濁之氣是也。氣海之氣,能夠壯大精神,能夠充盈骨髓;血海之氣,能夠滋養肌膚,能夠流注血脈;呼吸之氣,能夠通暢六腑,能夠扶持四肢;污濁之氣,能夠擾亂精神,能夠腐蝕五臟。

形體是生命的本體,心是形體的主宰,神是心的精華。所以神氣寧靜則心氣平和,心氣平和則形體健全。神氣躁動則心神不安,心神不安則形體受損。想要保全形體,首先要調理神氣。所以恬靜平和地養護神氣,就能夠內心安寧;清虛淨心,就不會被外物所迷惑。神氣恬靜,心氣清淨,則形體就沒有負擔了。虛室生白,人心如果空明,虛則純淨不濁,吉祥就會來臨。人不照於昏暗的銅鏡而照於明亮的鏡子,是因為明亮的鏡子能夠照見真相;人不察於奔騰的波浪而察於平靜的水面,是因為平靜的水面能夠反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