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類纂》~ 卷上 (12)
卷上 (12)
1. 總敘養生
通於神明者,得其內者也。(《淮南子》)
夫孔竅者,精神之戶牖也。而氣志者,五臟之使佐也。耳目淫於聲色之樂,則五臟搖動而不定也。五臟搖動而不定,則血氣滔蕩而不休。血氣滔蕩而不休,則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矣。精神馳騁於外而不守,則禍福之至雖如丘山,無由識之矣。使耳目精明玄達而無誘慕,氣志虛靜恬愉而省嗜欲,五臟定寧充盈而不泄,精神內守形骸而不外越,則望於往世之前,而視於來事之後,猶未足為也,豈有禍福之間哉。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以言夫精神之不可使外淫也。
故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譁耳,使耳不聰;五味亂口,使口爽傷;趣舍滑心,使行飛揚,此四者天下之所養,性也,然皆人累也。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氣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勞,弗疾去則志氣日耗。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同上)
夫悲樂者,德之邪也,而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憎者,心之暴也。故曰其生也夭行,其死也物化,靜則與陰俱閉,動則與陽俱開,精神澹然無極,不與物散,而天下自服。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依則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故聖人,貴而尊之,不敢越也。(同上)
君子行正氣,小人行邪氣,內便於性,外合於義,修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邪與正相傷,欲與性相害,不可兩立,一植一廢,故聖人損欲而從事於性。(同上)
凡治身養性,節寢處,適飲食,和喜怒,便動靜。內在已者得而邪氣日而不生,豈若憂癡疵之與痤疽之發,而預備之哉?(同上)
凡夫之徒,不知益之為益,乃又不知損之為損也。夫損易知而速焉,益難知而遲焉,而尚不寤其易,亦安能識其難哉?夫損之者,如燈火之消脂,莫之見也,而忽盡矣。益者,如禾苗之播殖,莫之覺也,而忽茂矣。故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致億也。若能愛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當乎知道矣。
(《抱朴子》)
養生以不傷為本,此要言也。且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傷也,力所不勝而強舉之傷也,悲哀憔悴傷也,喜樂過差傷也,汲汲所欲傷也,慼慼所患傷也,久談言笑傷也,寢息失時傷也,挽弓引弩傷也,沉醉嘔吐傷也,飽食即臥傷也,跳走喘之傷也,歡呼哭泣傷也,陰陽不交傷也,積傷至盡則早亡,早亡非道也。
是以養性之方,唾不及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及視,坐不至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凡食多則結積聚,飲過則成痰癖也。不欲甚勞甚逸,不欲起晚,不欲汗流,不欲多睡,不欲奔車走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不欲數數沐浴,不欲廣志遠願,不欲規造異巧。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
白話文:
總敘養生
能通曉天地運行規律的人,是因為掌握了內在的道理。(引自《淮南子》)
人的孔竅是精神出入的門戶,而氣志是五臟的輔助。如果耳目沉溺於聲色享樂,則五臟就會搖動不安。五臟搖動不安,則氣血就會奔流不止。氣血奔流不止,則精神就會散亂在外而無法守一。精神散亂在外而無法守一,則禍福降臨,如同山丘一般巨大,也無法預知。如果能使耳目清明敏銳而不被外物誘惑,氣志虛靜平和而減少嗜欲,五臟安寧充實而不洩露精氣,精神內守形體而不外馳,那麼,即使能預知過去和未來,也仍然覺得不夠,又何談禍福呢?所以說:知道的越多,反而越迷茫,這是說明精神不可以沉溺於外物。
因此,五種顏色混亂視線,會使眼睛不明;五種聲音喧囂耳際,會使耳朵不聰;五種味道混亂口腔,會使嘴巴損傷;行為放縱,會使心神散亂,這四點是天下養生的大忌,也是人之本性,但都是人累贅自己。所以說:嗜欲會使人的精氣外泄,好惡之心會使人心勞神傷,如果不迅速去除,則志氣就會日漸消磨。人之所以不能善終,而中途夭折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他們過於追求享樂。只有那些不把享樂放在心上的人,才能修煉獲得長壽。 (引自《淮南子》)
悲傷和快樂是道德的偏差,喜怒是行為的過度,好惡是心性的暴戾。所以說,這樣的人,生則夭亡,死則如同草木枯萎。靜則與陰氣閉合,動則與陽氣舒展,精神平和虛無,不與外物相混,則天下自然歸服。所以,心是形體的主宰,而神是心的精華,形體勞累而不休息就會垮掉,精神過度使用而不停止就會枯竭。因此,聖人珍視並尊敬自己的精神,不敢讓它外馳。 (引自《淮南子》)
君子修養的是正氣,小人修養的是邪氣。內心符合本性,外在符合道義,行為有節制,不執著於外物,這是正氣。沉溺於聲色飲食,放縱喜怒,不顧後果,這是邪氣。邪氣和正氣相互損害,慾望和本性相互侵害,二者不能共存,一個興盛一個就會衰敗,所以聖人克制慾望,而致力於修養本性。(引自《淮南子》)
凡是調養身心,就要調節睡眠起居,適度飲食,調和喜怒,適度運動靜養。內在修養好,邪氣就不會滋生,怎麼能像憂慮、愚痴、疾病一樣任其發展呢?(引自《淮南子》)
一般人不懂得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有害的容易知道也容易發生,有益的難以知道也難以見效,但他們卻不認識容易的事,又怎能認識困難的事呢?有害的事物,就像燈火燃燒油脂,看不見它減少,一下子就燒完了。有益的事物,就像禾苗的生長,看不見它成長,一下子就茂盛了。所以調養身心,要謹慎細微,不能因為小益而不去修養,不能因為小害而不去防範,凡事積少成多,損失一點就會造成巨大損失。如果能愛惜細微之事,成就顯著之事,那麼就能明白養生的道理了。(引自《抱朴子》)
養生的根本是不受傷害,這是重要的話。而且,才力不足而苦思冥想也是傷害,力量不足而勉強舉動也是傷害,悲傷憔悴也是傷害,喜怒過度也是傷害,汲汲營求也是傷害,憂慮患得也是傷害,長久說話也是傷害,睡眠起居無常也是傷害,拉弓射箭也是傷害,醉酒嘔吐也是傷害,飽食後就睡也是傷害,跳躍奔跑也是傷害,歡呼哭泣也是傷害,陰陽失調也是傷害,積累這些傷害到極點就會早亡,早亡不是養生之道。
所以養生的方法是:說話不要太用力,走路不要太快,聽覺不要過於刺激,視力不要過度使用,久坐要起身活動,睡眠不要過度疲勞,天氣轉涼要及時添加衣物,天氣轉熱要及時減少衣物。不要等到極度飢餓才吃飯,吃飯不要過飽;不要等到極度口渴才喝水,喝水不要過多。凡是飲食過多就會積聚成疾,喝水過多就會產生痰濕。不要過於勞累或過於安逸,不要睡懶覺,不要出汗過多,不要睡過多,不要騎馬奔馳,不要極目遠眺,不要多吃生冷食物,不要飲酒當風,不要經常洗澡,不要有過高的志向和過遠的願望,不要追求奇巧異技。冬天不要過於溫暖,夏天不要過於涼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