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丈人

《攝生要義》~ 飲食篇

回本書目錄

飲食篇

1. 飲食篇

人知飲食所以養生,不知飲食失調亦所以害生。故能消息使適其宜,是謂賢喆悟於未病。凡人飲食,無論四時,常欲溫暖。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不欲苦飽,飽則筋脈橫解,腸澼為痔。因而大飲則氣乃暴逆。養性之道,不欲食後便臥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即損壽。

食後常以手摩腹數百遍,仰面呵氣數百口,趂趄緩行數百步,謂之消食。食後便臥,令人患肺氣、頭風、中痞之疾。蓋榮衛不通,氣血凝滯故爾。故食訖當行步躊躇,有所修,為乃佳。語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動然也。食飽不得速步、走馬、登高、涉嶮,恐氣滿而激,致傷臟腑。

不欲夜食,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食,日入之後,萬響都絕,脾乃不磨,食之即不易消,不消即損胃,損胃則翻,翻即不受穀氣,不受即多吐,多吐則轉為翻胃之疾矣。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常欲令飽中飢,飢中飽為善爾。食熱物後不宜再食冷物,食冷物後不宜再食熱物,冷熱相激必患牙齒。

瓜果不時,禽獸自死及生鮓,煎火之肉,與夫多膩難消,粉粥冷淘之物,皆能生痰、生瘡瘍、生癥癖,並不宜食。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多則隨其臟腑各有所損。故咸多傷心,甘多傷腎,辛多傷肝,苦多傷肺,酸多傷脾。《內經》曰:多食鹹則脈凝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肉痛而發落。偏之為害如此,故上者澹泊,其次中和,飲食之大節也。

酒飲少則益人,過多即損人,氣暢而止可也。飲少則能引滯氣,導藥力,潤肌膚,益顏色,通榮衛,闢穢惡。過多而醉,則肝浮膽橫,諸脈衝激,由之敗腎毀筋,腐骨消胃,久之神散魄冥,不能飲食。獨與酒宜,去死無日矣。飽食之後,尤宜忌之,飲覺過多,吐之為妙。飲酒後不可飲冷水、冷茶,被酒引入腎中,停為冷毒,多時必腰膝沉重,膀胱冷痛,水腫消渴,攣臂之疾作矣。酒後不得風中坐臥,袒肉操扇,此時毛孔盡開,風邪易入,感之令人四肢不遂。

不欲極飢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可過多。食過多則結積,飲過多則成痰癖。故曰:大渴不大飲,大飢不大食,恐血氣失常,卒然不救也。荒年餓莩飽食即死,是驗也。嗟乎!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使一身之氣流行沖和,百疴不作。

養外者,恣口腹之慾,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形神虛矣。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齡?莊子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過也,其此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