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丈人

《攝生要義》~ 形景篇

回本書目錄

形景篇

1. 形景篇

腑臟內景,各有區別,達以行術,養生之要,參稽古論,述此明徵。凡人咽喉,二竅同出一脘,異塗施化。喉在前主出納,咽在後主吞嚥。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巨海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路,水食同下並歸胃中,乃水穀之海也。

二道並行,各不相犯。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形謂之會厭。當飲食方咽,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穀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穀乘氣送入喉脘,遂戕刺而咳矣。喉之下為肺,兩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無有窮已。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籥也。

白話文:

人體內臟各司其職,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方法來保養身體。古人研究發現,咽喉是兩個孔道,一個在前,一個在後,功能不同。前方的喉負責呼吸,連接肺部,是氣息出入的通道,也是氣血運行的主要樞紐;後方的咽負責吞嚥,連接胃部,是食物和水分下行的通道,也是消化吸收的中心。這兩個通道並行不悖,各自獨立。飲食要經過呼吸道,呼吸道有一個會厭,當人吞嚥食物時,會厭會向下蓋住喉嚨,防止食物進入呼吸道,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同時吃飯和說話的原因。喉嚨下方是肺,像兩片潔白的雲彩,覆蓋在其他臟器之上,像蜂窩一樣空虛,沒有通道相通,所以吸氣時肺部充滿空氣,呼氣時肺部排空,吸呼交替,自然而然,永不停息。肺負責氣血的運轉,就像一個皮囊一樣,將氣血送往全身。

肺之下為心,心有系絡上屬於肺,肺受清氣下乃灌注,外有胞絡,裹赤黃脂。其象尖長圓扁,其色黑青赤黃,其中竅數多寡各異,迥不相同。上通於舌,下無透竅,惟旁有系一脈下連於腎而注氣焉。心之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薰心肺,所謂膻中也。

膈膜之下有肝,肝有獨葉者,有二三葉者,其系亦上絡心肺,為血之海,上通於目,下亦無竅。肝短葉下有膽,膽有汁,藏而不瀉。此喉之一竅,施氣運化,薰蒸流行,以成脈絡者如此。咽至胃長一尺六寸,通謂之咽門。嚥下有膈膜,膈膜之下有胃,盛受飲食而腐熟之。其左有脾,與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刀鐮,聞聲則動,動則磨胃,食乃消化。胃之下,左有小腸,後肘脊膂,左環回周疊積。

白話文:

肺的下方是心臟,心臟有經絡向上連接到肺,肺吸入清氣後向下灌注,外部有胞絡包覆著,裡面含著赤黃色的脂肪。肺的形狀尖長圓扁,顏色有黑色、青色、赤色、黃色,其中孔洞的數量多寡各不相同。肺部向上連通舌頭,向下沒有透孔,只有側面有一條經絡向下連接到腎臟,並將氣注入腎臟。

心臟下方有膈膜,它與脊椎和肋骨環繞相接,遮蔽濁氣,使濁氣無法向上熏蒸心肺,這就是所謂的膻中。

膈膜下方是肝臟,肝臟有單葉的,也有二三葉的,它的經絡也向上連接到心肺,是血液的海洋,向上連通眼睛,向下也沒有孔洞。肝臟的短葉下方有膽囊,膽囊中含有膽汁,儲存而不外泄。

喉嚨有一個孔洞,負責施氣運化,薰蒸流行,形成經絡。咽喉到胃長一尺六寸,通稱為咽門。咽喉下方有膈膜,膈膜下方是胃,負責盛裝食物並消化。胃的左邊有脾臟,與胃同膜相連並附著在胃的上方,顏色像馬肝,形狀像刀鐮,聽到聲音就會活動,活動就會磨擦胃部,幫助食物消化。

胃下方,左邊是小腸,後邊連接到脊椎和腰椎,左邊環繞迴旋,周而復始地堆積著。

其注於迴腸者,外附臍上,共盤十六曲。右有大腸,即迴腸當臍左環回周疊積而下,亦盤十六曲。廣腸附脊以受迴腸,左環疊積下闢乃出滓穢之路。廣腸左側為膀胱,乃津液之府。五味入胃,其精液上升,化為血脈,以成骨髓。津液之餘,留入下部,得氣海之氣施化,小腸滲出,膀胱滲入而溲便注泄矣。

凡胃中腐熟水穀,其精氣自胃之上口曰賁門,傳於肺,肺播於諸脈。其滓穢,自胃之下口曰幽門,傳於小腸,至小腸下口曰闌門,泌別其汁,清者滲出小腸而滲入膀胱,滓穢之濁則轉入大腸。膀胱赤白瑩淨,外無所入之竅,全假氣化施行,氣不能化則閟隔不通而為病矣。三焦有名無形,主持諸氣以象三才。

白話文:

迴腸連接臍上,盤旋十六曲。右側是大腸,從迴腸左側環繞臍部,層層疊疊向下盤旋十六曲。直腸緊貼脊椎,接收迴腸內容物,左側環繞疊積向下,形成排泄糞便的通道。直腸左側是膀胱,儲存津液。五味進入胃部,精華向上轉化為血液,滋養骨髓。多餘的津液流入下部,受到氣海的氣息作用,小腸滲出,膀胱滲入,形成排泄尿液和糞便。

胃部消化水穀後,精華從胃的上口賁門傳輸到肺部,肺部再將精華散佈到全身各脈絡。殘渣則從胃的下口幽門進入小腸,到達小腸下口闌門,小腸將水分與殘渣分離,清澈的液體滲出小腸進入膀胱,濁重的殘渣則進入大腸。膀胱內部乾淨透明,沒有其他孔洞,完全依靠氣化作用運作。如果氣化功能失常,就會造成阻塞不通,引起疾病。三焦雖然有名無形,但它主導全身氣機,象徵天地人三才。

故呼吸升降,水穀往來,皆待此通達。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傳胃中谷味之精氣於肺,肺播於諸脈。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遂命曰營氣。

下焦如瀆,其氣起於胃下脘,別迴腸注於膀胱,主出而不納。此脾、胃、大、小腸、三焦,乃咽之一竅資生血氣,轉化糟粕而入出如此。腎有二精所舍也,生於脊膂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形似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外,有黃脂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帶二條,上條繫於心,下條過屏翳穴,後趨脊骨,下有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夾脊至胸中,是為髓海。五臟之真,惟腎為根,上下有竅,穀味之液化而為精,人乃久生。

白話文:

所以呼吸的升降、食物的消化吸收,都依靠经络的通畅。上焦从胃的上口开始,经过咽喉,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胸腔,沿着腋窝循行太阴经脉,将胃中食物的精华输送到肺,肺再将这些精华散布到全身经脉。中焦位于胃的中脘部位,既不向上也不向下,负责消化食物,分离糟粕,蒸发津液,转化精华,并将精华上输送到肺脉,转化为血液,滋养生命,这至关重要。所以它独行于经络,因此被称为营气。

下焦像一条沟渠,它的气从胃的下脘部位开始,分流到回肠,汇聚到膀胱,负责排出废物而不吸收。脾、胃、大肠、小肠、三焦,都是从咽喉这个通道获取生机血气,转化糟粕,进出循环。肾是两个精气的住所,位于脊柱第十四椎骨以下,两侧各偏离脊柱一寸五分,形状像豇豆,相互依附,弯曲着贴在脊柱外侧,外面包裹着黄色的脂肪,里面白色外面黑色,各有二条带,上条连接心脏,下条穿过屏翳穴,然后趋向脊骨,下方有一块大骨,位于脊骨末端,大约半手掌大小,中间有两个穴位,是肾带经过的地方,向上沿着脊柱两侧到达胸腔,这就是髓海。五脏的真气,唯有肾为根本,上下都有通道,食物的精华转化为精气,人才能长久生存。

腎虛精絕,其生乃滅。凡人腎虛,水不足也。補以燥藥,以火煉水,其精乃爍。攝生者,觀於腎之神理,則夭壽之消息亦思過半矣。

白話文:

「腎虛精絕,其生乃滅」:如果腎氣虛弱,會導致精氣枯竭,生命因此而終止。

「凡人腎虛,水不足也」:通常,當一個人的腎虛時,是因為身體內水分不足。

「補以燥藥,以火煉水」:用燥性藥物來補腎,並通過火熱的方法增加體內水分。

「其精乃爍」:這樣做後,體內的精氣就能得到燃燒和升華。

「攝生者,觀於腎之神理」:對於注重養生的人來說,理解腎臟的功能和運作原理是至關重要的。

「則夭壽之消息亦思過半矣」:這樣一來,對生死的思考也就達到了一半的程度。

以上內容主要講述了腎虛對於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以及通過適當的調理(如使用燥性藥物和增加體內水分)來改善腎虛狀態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