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生要義》~ 四時篇
四時篇
1. 四時篇
凡人呼吸出入,皆天地之氣。故風寒暑濕之暴,偶一中人,人不勝天,則留而為病。故隨時加攝,使陰陽中度,是謂先幾,防於未病。春月,陽氣閉藏於冬者,漸發於外,故宜發散,以暢陽氣。《內經》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
故人當二月以來,摘取東引桃枝並葉各一握,水三升煎取二升,以來早朝空心服之,即吐卻心膈痰飲,宿熱即除不為害。春深稍宜和平將息,綿衣晚脫,不可令背寒,寒即傷肺,鼻塞咳嗽。但覺熱即去之,覺冷即加之,加減俱要早起之時,若於食後、日中,恐致感冒風寒。春不可衣薄,令人傷寒、霍亂、消渴、頭痛。
白話文:
人體呼吸的空氣,都是天地間的氣。因此,風寒暑濕等外邪,一旦侵入人體,人抵抗不了天地的力量,就會留下來變成疾病。所以,要根據季節變化調節自身,保持陰陽平衡,這是預防疾病的關鍵。春天,冬天封閉的陽氣逐漸向外發散,因此要適當疏通,讓陽氣暢通。《黃帝內經》說:春季的這三個月,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天地間充滿生機,萬物欣欣向榮。要早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放鬆心情,讓精神振奮,要生機勃勃,不要壓抑,要給予不要剝奪,要獎賞不要懲罰,這是順應春天的氣候,養生的方法。違背這些原則,就會傷肝,在夏天容易出現寒症。
因此,從二月開始,要採摘桃花枝和葉各一握,用水三升煎煮成二升,每天早晨空腹服用,可以排出心胸積聚的痰飲,消除體內宿熱,防止疾病的發生。春天逐漸溫暖後,要保持平和休息,不要過早脫掉厚衣服,以免背部受寒,寒邪容易傷肺,導致鼻塞咳嗽。感覺熱就減少衣物,感覺冷就增加衣物,調整衣服的厚薄,都要在早上起床時進行,如果在飯後或中午調整,容易感冒風寒。春天不要穿得太薄,容易導致傷寒、霍亂、消渴、頭痛等疾病。
春凍未泮,衣欲下厚而上薄。夏月,人身陽氣發外,伏陰在內,是人脫精神之時,特忌下利以泄陰氣。《內經》云: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英華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
故人常宜宴居靜坐,節減嗜欲,調和心志。此時,心主腎衰,精化為水,至秋乃凝,尤須保嗇,以固陰氣。常食熟物,使腹中溫暖,生瓜果茄,冰水冷淘,粉粥蜂蜜,尤不可食,食多秋時必患痢瘧。勿以冷水沐浴、洗手面、淋背,使人得虛熱眼暗,筋脈厥逆,霍亂轉筋,陰黃之疾。
白話文:
春天冰雪尚未融化,衣服應該下身穿厚一點,上身穿薄一點。夏天,人體陽氣外發,陰氣藏在內,這是人體精神渙散的時候,特別忌諱腹瀉,因為會泄漏陰氣。《內經》說:夏天的三個月,稱為繁茂生長,天地之氣交合,萬物開化結果實,晚上睡得早,早上起床,不厭倦白天,使心志不生怒氣,使精華充分發揮,使氣機得以宣泄。如果喜愛的事物在外面,這是順應夏天的氣候,養生之道。違背它就會傷心,秋天會得瘧疾。
所以人們應該常年安靜地居住,靜坐養神,減少嗜欲,調和心志。這個時候,心臟主宰腎臟功能衰弱,精氣轉化為水,到了秋天就會凝結,尤其需要保護,以固守陰氣。經常吃熟食,使腹部溫暖,生瓜、茄子、冰水冷淘、粉粥、蜂蜜,尤其不能吃,吃多了秋天一定會得痢疾和瘧疾。不要用冷水洗澡、洗手臉、淋背,會讓人產生虛熱、眼睛昏暗、筋脈逆流、霍亂抽筋、黃疸病。
勿當風臥,勿眠中使人揮扇,汗體毛孔開展,風邪易入,犯之使人患風痹不仁,手足不遂,言語謇澀之疾。年壯雖不即為害,亦種病根。氣衰之人,如桴鼓應響矣。醉中尤宜忌之。秋月當使陽氣收斂,不宜吐及發汗,犯之令人臟腑消鑠。《內經》云: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形,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
若知夏時多食冷物及生瓜果稍多,即宜以童子小便二升,並大腹檳榔五顆,細切煎取八合,下生薑汁一合,和臘雪三分,早為空心分為兩服,瀉三兩行。夏月所食冷物及膀胱宿水,悉為驅逐而出,即不為患。此藥是乘氣湯。雖老年之人,亦宜服之。瀉後兩三日,以薤白粥加羊腎,空心補之,勝服補藥。
白話文:
不要在風中睡覺,也不要在睡夢中讓別人拿扇子扇你。出汗時毛孔張開,容易受風寒入侵,導致風痹、麻木、四肢不靈活、言語不清等疾病。即使年輕力壯,也不要輕視風寒的危害,因為它會埋下病根。體弱的人更是要小心,就像擊鼓般迅速顯現病症。醉酒時更要忌諱風寒。秋天應該讓陽氣收斂,不宜吐瀉或出汗,否則會損傷臟腑。古代醫書《內經》中說,秋天的三個月,要保持平和,天氣漸涼,地氣漸明,早睡早起,與雞同鳴,保持心志安寧,緩和秋天的氣候,收斂神氣,讓秋氣平和,不讓情緒外露,使肺氣清淨,這是順應秋氣養生的方法。違背了就會傷肺,冬天就會容易感冒。
如果夏天吃了太多冷飲和生瓜果,可以服用童子尿二升,檳榔五顆切碎煎煮至八分,加入生薑汁一分、臘雪三分,空腹分兩次服用,瀉出三兩即可。夏天吃太多冷飲和膀胱積水都會被排出,就不會生病。這個藥方叫做乘氣湯,即使老年人也可以服用。瀉完後兩三天,可以用薤白粥加羊腎,空腹補食,比吃補藥效果更好。
冬月天地閉,血氣藏,伏陽在內,心膈多熱,切忌發汗,以泄陽氣。《內經》云:冬三月,謂之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故人當時服浸酒之藥,以迎陽氣。
雖然亦不可過暖,綿衣當晚著,使漸漸加厚,雖大寒,不得向火烘炙,甚損人目睛,且手足能引火氣入心,使人心臟燥熱,衣服亦不宜大炙極暖。冬月天寒,陽氣在內,已自鬱熱,若更加之炙衣重裘,近火醉酒,則陽氣太甚。若遇春寒,閉塞之久不即發散。至春夏之交,陰氣既入,不能攝運陽氣,必致有時行熱疾,甚者狂走妄語,切宜忌之。
白話文:
冬月養生之道
冬月時節,天地閉塞,氣血潛藏於內,陽氣伏藏於體內,心胸容易感到燥熱。此時切忌發汗,以免泄漏陽氣。《黃帝內經》中提到,冬三月應當閉藏,如同水結冰、土地龜裂一般,不要擾動陽氣。早睡晚起,待太陽出來再起床,心志也要像潛伏般,隱藏起來,不要有過多的想法,保持淡泊寧靜。要遠離寒冷,靠近溫暖,不要過度暴露皮膚,避免陽氣外泄。這樣才能順應冬天的氣候,達到養藏的目的。如果逆天而行,就會損傷腎氣,導致春天出現痿厥之症。因此,在冬天可以適當服用一些溫補的藥物,以迎接陽氣的回升。
雖然冬天需要保暖,但也不宜過暖。棉衣應當在晚上穿著,逐漸加厚,即使是大寒,也不要靠近火堆烘烤,這樣會損傷眼睛。同時,手足接觸火焰會將火氣引入心臟,使人心臟燥熱。衣服也不宜過於炙熱,過於保暖。
冬月天寒,陽氣在體內,已經鬱積而產生熱氣。如果再穿著厚重的皮裘,靠近火堆,飲酒助熱,就會導致陽氣過盛。等到春天來臨,陽氣長期被壓抑無法發散,到了春夏之交,陰氣侵入,無法調節陽氣,就會出現時行熱疾,嚴重者還會出現狂躁妄言的症状。因此,冬月養生,切忌過暖,以免造成春夏之疾。
故寒熱適中,此為至要。凡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不欲露臥星下,不欲眠中操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雨皆不欲冒之。秋冬溫足凍腦,其春夏腦足具凍。故曰:天有四時五行,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
此之謂也。
白話文:
因此,寒熱適度是最重要的。冬天不要過於溫暖,夏天不要過於涼爽,不要露宿在星空下,也不要在睡夢中拿著扇子。大寒、大熱、大風、大雨都不要冒險。秋冬要溫暖腳部,冷卻頭腦,春天夏天則要冷卻頭部,溫暖腳部。所以說,天有四季五行,產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五氣,產生喜怒悲憂恐。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命就會不穩定。這就是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