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參贊延壽書》~ 序
序
1. 序
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至半百而動作皆衰,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故半百而衰也。
」又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健,老者復壯,壽命與天地無窮」。此僕養生延壽之書所由作歟。所謂養生者,既非爐鼎之訣,使憚於金石之費者不能為;又非吐納之術,使牽於事物之變者不暇為。郭橐馳有云:「馳非能使人壽且孳也,以能順人之天,而致其性焉耳」。
僕此書,不過順乎人之天,皆日用而不可缺者,故他書可有也,可無也。此書則可有,也必不可無也。僕生甫二周,而生母遷於淮北,壯失所在,哀號,奔走淮東西者,凡三年。天憫其衷,見母於蘄之羅田。自是歲於涉淮。一日道出龐居士舊址,遇一道人,綠髮童顏,問姓,曰:「宮也,」問所之,曰:「採藥。
」與語移日,清越可喜,同宿焉。道人夜坐達旦,問其齒,九十餘矣。詰其所以壽?曰:「子聞三元之說乎」?時匆匆不暇叩。後十年戊辰,試太學至禮部,少憩飛來峰下,忽復遇其人,貌不減舊。始異之,攜手同飲。因詰向語,道人曰:「此常理耳。」余稽手請之,曰:「人之壽天元六十,地元六十,人元六十,共一百八十歲。
不知戒慎,則日加損焉。精神不固,則天元之壽減矣;謀為過當,則地元之壽減矣;飲食不節,則人元之壽減矣。當寶嗇而不知所愛,當禁忌而不知所避,神日以耗,病日以來,而壽日以促矣。其說皆具見於黃帝、岐伯、《素問》、老聃、莊周及名醫書中。其與孔孟無異,子歸以吾說求之,無他術也。
復為余細析其說,且遺以二圖,余再拜謝。蚤夜以思之,前之所為,其可悔者多矣。於是以其說,搜諸書集而成編,以自警焉。僕年七十,父年且九十一矣,蒙恩免役,侍奉他無以仰報。
明時願鋟諸梓與眾,共之庶讀者詳焉。不敢以父母遺體行,殆安樂壽考,以泳太平,似於天朝好生之德,不為無補云。
峕至元辛卯菊月吉日,九華澄心老人李鵬飛
白話文:
[序]
黃帝曾詢問岐伯:「我聽聞上古時代的人,都能活到百歲,且身體機能不見衰退,然而現在的人,到了五十歲左右,身體機能就開始衰退,這究竟是時代改變了,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出了問題呢?」岐伯回答:「上古時代的人,他們遵循自然規律,飲食作息有節制,生活習慣良好,不做過度勞累的事情,因此他們的身體和精神都能保持健康,得以享盡天年。但現代的人卻不同,他們以酒精為主要飲料,過著放縱的生活,消耗精力,散失元氣,不懂得節制,不注重精神的修養,只追求眼前的快樂,違背了生命的本質,因此他們在五十歲左右就開始衰老了。」
他又說:「瞭解這些道理的人會更強壯,不瞭解的人就會更快衰老。瞭解這些道理的人,他們的聽覺和視覺都會更敏銳,身體也會更輕盈健康,老年人也能恢復活力,生命可以與天地同長。」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所謂的養生之道,並不是什麼神祕的煉丹術,讓那些害怕花費金錢的人無法實踐;也不是什麼呼吸調息的方法,讓那些忙於應付日常事務的人沒有時間去實踐。郭橐馳曾經說過:「我並不能讓人長生不老,只是讓人順應自然的規律,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罷了。」
我寫的這本書,不過是順應人的自然規律,講述的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養生之道。其他書籍可以有,也可以沒有,但這本書必須要有。我出生兩年後,母親就搬到了淮北,我在壯年時失去了她的蹤跡,我悲痛欲絕,三年來在淮河東西兩岸尋找她。上天憐憫我的心情,在蘄州的羅田找到了母親。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穿越淮河去看望她。一天,我經過龐居士的舊居,遇到了一個綠髮童顏的道士,我問他姓甚麼,他回答:「我姓宮。」我又問他要去哪裡,他回答:「我去採藥。」我們聊了一整天,他的聲音清澈悅耳,我非常喜歡。晚上,我們一起睡覺直到天亮。我問他年齡,他已經九十多了。我問他為什麼能活得這麼長久,他回答:「你聽過三元的理論嗎?」當時因為匆忙,我沒有時間進一步追問。
十年後的戊辰年,我參加了太學的考試,到了禮部,我在飛來峯下稍作休息,突然再次遇到了他,他的外貌看起來並沒有變化。我開始感到驚訝,拉著他的手一起喝酒。我問他之前的話,他回答:「這是常識而已。」我向他請教,他回答:「人的壽命由天元、地元和人元三個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是六十年,一共是一百八十歲。如果不知道謹慎,那麼每天都會有所損失。如果精神不穩定,那麼天元的壽命就會減少;如果計劃過度,那麼地元的壽命就會減少;如果飲食不節制,那麼人元的壽命就會減少。當應該珍惜的時候不知道珍惜,當應該忌諱的時候不知道避開,精神就會逐漸消耗,疾病就會逐漸侵襲,壽命就會逐漸縮短。這些理論都可以在黃帝、岐伯、《素問》、老聃、莊周以及著名醫學書籍中找到。這些理論與孔子和孟子的觀點並無二致,你回家後可以用我的理論去尋找答案,沒有其他的技巧。」
他又詳細解釋了他的理論,並且送給我兩張圖。我再三感謝他。我日夜思考之前的行為,發現有很多值得後悔的地方。從那時起,我根據他的理論,蒐集各種書籍,編寫成冊,以警示自己。我今年七十歲,父親已經九十歲了,蒙受皇恩,免除了徭役,我侍奉父親,無以為報。
在這個光明的時代,我希望將這些知識刻印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讀者們能夠詳細閱讀。我不敢以父母的遺體為賭注,只希望能享受安樂長壽,歌頌太平盛世,這似乎符合朝廷對生命的尊重,不會毫無幫助。
至元辛卯年菊花月吉日,九華澄心老人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