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子

《錦身機要》~ 卷中 (3)

回本書目錄

卷中 (3)

1. 地龍天虎

獻龍招虎總相連,此際須當地作天。

欲得倒顛玄妙理,真機乃向舌頭邊。

志剛曰:獻龍招虎皆牽惹之方,顛倒倒顛乃希求之法。欲希真火龍頭上,仍覓真機虎舌邊。

白話文:

「引龍與招虎是相互關聯的,此時,我們必須將地當作天來看。

若要掌握那逆轉的奧祕,真理就在舌尖上。

志剛說:引龍與招虎都是用來引導的方法,顛倒再顛倒是追求的手段。為了尋找真正的火龍在龍頭上,我們應當在虎舌邊尋找真正的關鍵。」

這段文字看似是在講述某種道家內丹修煉的方法,"獻龍招虎"象徵著調和陰陽兩種力量,"地作天"、"倒顛玄妙理"和"真機"則可能是指內心的覺悟和精神的昇華過程。

2. 虎動龍迎

仍從口訣討清音,地上於大試舌心。

變火作冰宜下手,龍居虎穴虎來尋。

志剛曰:舌如火則潮動,舌如冰則陽生,此穴之功其重於此。

白話文:

「依然遵循口訣來探索清晰的聲音,在地面上試著專注感受舌尖的敏感。

將火一般的熱轉化為冰一般的冷是應該開始實踐的,就像是在虎穴中尋找龍,而龍正在等待虎的到來。

志剛說:如果舌頭像火一樣熱,身體就會出現波動;如果舌頭像冰一樣冷,身體的陽氣就會生發,這個練習的功效主要就在這裡。」

3. 龍居虎窟

龍居虎穴世情同,此際應當下死工。

顛倒作為令彼動,須臾一滴過吾東。

志剛曰:龍入虎門,虎為龍主,世之所同;虎為龍主,龍作虎賓,道之所向。使得死心塌地由他活於周天,若非這樣工夫,怎得那般造化?

白話文:

在現實世界中,龍居於虎穴的情況普遍存在,這時我們必須下定決心,全力以赴。

這種反轉常規的行動會促使對方有所反應,很快的,我們就能看到成果。

志剛說:龍進入虎的地盤,虎成了龍的主宰,這是現實中的普遍現象;虎作為龍的主宰,龍則成為虎的客人,這是修行道路上的方向。只有讓自己全心全意地服從這種運作模式,才能真正地活在整個過程中。如果不是這樣的付出和努力,又怎麼可能達到那麼高的成就呢?

4. 龍問虎信

彼既情濃我不知,言言透露候其時。

低頭閉目真鉛至,倏地飛來似火馳。

志剛曰:他快樂,我不知,我問他,他方說。彼若低頭目閉,我直吸鼻通玄。這樣工夫,誰知誰識?此般效驗,如火如珠。

白話文:

「他心裡的情感深厚,但我卻渾然不知,直到他親口告訴我,我才得以瞭解,就像是在等待適當的時機。

當他低下頭、閉上眼睛,那真實的情愫就像鉛一般沉重地降臨,突然間它就如火一般迅速而熱烈地到來。

志剛說:他感到快樂,我卻毫無所知,只有當我主動詢問,他才會坦誠相告。當他低下頭,閉上雙眼,我便直率地透過鼻息與他交流,這種深層次的心靈聯繫,又有誰能真正明白呢?

這種修行的功夫,有誰能夠理解,又有誰能夠認知?這種實踐的效果,就像火光和珍珠一樣顯著,令人驚豔。」 這段文字描繪了兩個人之間深入情感交流的過程,以及這種深度交流帶來的強烈感受和效果。

5. 虎躍龍潭

西方白虎接青龍;孰料東方道路通。

一吸盡令歸北海,看來只此是奇功。

志剛曰:虎接青龍,龍反接虎。先將脊後通其路,更徑鼻中吸那鉛。即知火珠而來,便用登扳之錦。未蒙師旨,安敢胡為?既得師傳,無不應也。

白話文:

在西方的白虎接引著青龍,沒想到東方的道路竟然暢通無阻。

只要深吸一口氣,就能讓一切歸於北海,看來這就是獨特的奇功。

志剛說:白虎接引青龍,青龍又反過來接應白虎。首先打通脊椎後面的路徑,再直接從鼻子中吸入那種如鉛般的物質。一旦察覺到火珠的來臨,就立即啟動登扳的錦囊妙計。如果沒有得到師傅的指導,怎麼敢隨便行事?既然得到了師傅的真傳,自然無往不利。

這段描述,可能是在講述某種特定的內功練習方式或中醫療法,其中"虎"和"龍"可能是代表身體的不同部位或能量流動,"北海"可能是指丹田或下丹田,"鉛"可能指的是精氣,"火珠"可能是指內在的熱能或生命力量。"登扳之錦"可能是指一種特殊的呼吸或能量調節技巧。但這些都只是基於上下文的推測,並不一定準確。

6. 虎至龍鄉

東方西到即登扳,若不登扳復出關。

果使一時工足備,自然轉過尾閭彎。

志剛曰:這樣工夫詳於龍錦,至此而又發明者,可見前之所言皆煉已之功,其實用卻在於此。若不如此,焉得周轉一身而致吞服之妙?學道之士,逢師口訣,切宜仔細安排。

白話文:

當你從東方直行至西方,就像是抵達了一個攀登的起點,如果不攀登這座山,就必須再次穿越關卡。

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準備完善,自然而然地就能度過難關,轉過身來面對尾閭彎。

志剛說:這種功夫在龍錦中有詳細的描述,到了這裡才進一步的被闡釋,可以看出前面所說的都是自我鍛鍊的功夫,真正的實用價值就在這裡。如果不這樣做,怎麼可能讓全身的能量流動,達到吞服精氣的奧妙呢?修道的人,當遇到老師的口訣指導,一定要謹慎細緻地去理解與實踐。

7. 三虎朝龍

三虎朝龍澆灌功,常將二虎作屯蒙。

屯蒙兩卦將朝暮,一虎鬚防月月紅。

志剛曰:三虎者,即鼎分三足也。朝用這個,暮用那個,待那個月桂花開卻用也。乃始於屯蒙,終於既濟。十月火足,六百卦終也。

一者上山採藥,二者臥地登天。(二九遍)三者坎宮叉手(叉腰),四者定自心神(先定坐),五者還丹擊鼓(叩齒三十六),六者灌頂除火(拍頂門一百數),七者朝天見聖(反手朝天九九數)。八者搖動山川(兩手挽頭搖九九數)。九者垂腰足步(腳登二九數),十者任從離合(聽其自然)。

訣曰:其法於甲子日甲子時下功,子前午後共行三次,進則吸,退則吹。

白話文:

在練習「三虎朝龍」這套養生功夫時,要經常輪換使用不同的方法,就像在屯蒙兩個階段中輪流使用一樣。在每個月的特定時刻,要特別注意一種方法的使用,這就好比月經來潮時的狀況。這裡提到的「三虎」,指的是如鼎之三足,象徵著練功時要交替使用不同的技巧。整個練習過程從屯蒙開始,最終達到既濟的境界。當練到十月,也就是完成了六百次的循環之後,功夫就算大成了。

具體的練功步驟如下: 第一步是上山採藥,象徵著尋找內在的力量; 第二步是臥地登天,象徵著放下塵世,進入精神的昇華; 第三步是在坎宮叉手,即雙手叉腰,調節身體的能量; 第四步是定自心神,也就是先調整好自己的坐姿,使心神安定; 第五步是還丹擊鼓,象徵著叩齒三十六次,激活體內的能量; 第六步是灌頂除火,通過拍打頭頂一百次來去除心中的煩惱; 第七步是朝天見聖,反手朝天做九九次的動作,象徵著與宇宙的連接; 第八步是搖動山川,雙手挽住頭部搖晃九九次,調和全身的氣息; 第九步是垂腰足步,腳踏二九次,使身體更加靈活; 第十步是任從離合,讓一切順其自然,不強求。

訣竅是,在甲子日甲子時開始練功,每天在子時之前和午時之後各練三次。進攻時吸氣,退守時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