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證治論》~ 疝症之分類 (3)

回本書目錄

疝症之分類 (3)

1. 諸積

肝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

心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脾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

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矣。

予按入門曰:有積聚成塊,不能移動者曰症,言堅硬貞固也。或上或下,或右或左者曰瘕。然則積之甚者謂症,其移動者謂瘕,與積聚無異。如鱉癥鱉瘕,以其形名者也。豈依吃鱉邪?如米瘕,豈因吃米哉?凡有積聚癥瘕者,其臟腑必不平,故偏好一物耳。世病積者,有好吃果實,有好吃蔬菜,以米症等說名之,則可稱果實症,蔬菜症,是不因吃米可知也。如應聲症,腹中雖為人語,然吾未見之,古人謂之,則雖非決無,然不知其真,故不論此。又諸癥瘕與同類,故不別列名狀也。

白話文:

【各種積聚】

肝臟部位的積聚,我們稱之為「肥氣」,它位於左側肋骨下方,形狀猶如倒置的杯子,有明顯的上下兩端。

心臟部位的積聚,我們稱之為「伏梁」,它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小如同手臂,向上延伸至心臟下方。

脾臟部位的積聚,我們稱之為「痞氣」,位於胃部區域,覆蓋面積大如圓盤。

肺臟部位的積聚,我們稱之為「息賁」,它在右側肋骨下方,覆蓋面積大如杯子。

腎臟部位的積聚,我們稱之為「奔豚」,從小腹部發起,向上延伸至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會不定時的上下移動。

根據我的理解,當身體內形成固定的團塊,無法輕易移動,我們稱之為「症」,因為這種情況通常堅硬且穩定。如果這種團塊會在身體上下左右移動,我們稱之為「瘕」。所以,嚴重的積聚稱為「症」,能移動的稱為「瘕」。這兩種情況其實就是「積聚」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我們常聽到的「鱉症」、「鱉瘕」,這些名稱是根據其形狀來命名的,並不是因為吃了鱉所致。同樣的,「米瘕」也不是因為吃了米造成的。凡是出現積聚、症瘕的人,他們的臟腑功能一定有問題,因此可能對某種食物有特別的偏好。有的人愛吃水果,有的人愛吃蔬菜,如果根據「米症」的命名方式,那麼可以稱他們為「水果症」、「蔬菜症」,由此可見,這些病症並不是因為吃了特定的食物所導致的。例如「應聲症」,雖然腹中能發出人的聲音,但我尚未親眼見過。古人認為這種現象存在,雖然不能斷定完全不存在,但由於對其真實性的瞭解不足,所以我這裡不討論這種情況。再者,各種「症」、「瘕」和前述的積聚類似,所以不再單獨列舉其名稱和特徵。

2. 治驗

丁未之春,予右足大指痛;物觸之痛甚,強踏亦難忍。擇方服之無驗;以藥貼之;以藥湯薰洗之,猶無寸效矣。自謂緩風濕痹等症將發乎?然用治風痹方無驗,則非其病可知也。一日疝上,充塞心下,疼痛劇矣。即服桂枝加附子湯,三貼而腹痛止,趾痛亦去矣。後歷數月復發。

治之如初,而指痛忽止,於是全愈。始知疝之患,亦及四末;蓋以疝方治其病,故記載以為後助矣。

一婦吐食甚,眾醫皆以為翻胃;身體羸瘦,起居轉難,十有五年猶未治,諸醫俱束手。予診脈以為寒疝,根在臍腹,大如覆杯,此痛令人吐者也,是眾醫所過也。與家制半夏湯五貼便止。止而又下痢。蓋寒邪逐水飲,上奔則吐也,下行則下痢。今也實下行矣,宜先治瀉。因與家制苓朮羌附湯,瀉果止矣。

而後以古梔附湯攻病源,不過五七劑而愈。病婦曰:「百年之患,為君失矣。」傍人又曰:「起虢之妙也。」

同袍牧子圭過予曰:「吾母病,心腹痞滿疼痛,不飲食,日吐水數升,骨立倦怠也。他醫為留飲,治之無驗。其年七十餘;一以喜其壽,一以懼此病;吾子願治之。」予往診其脈,告曰寒疝也,病得之寒矣。病母曰:「君之言是也。吾一日嚴冬冒風,忽為惡寒,無幾此病發。」予曰:「一朝之邪何至此乎?是元有疝,外感之邪相促以使然也。」即為之作茯苓湯飲之,藥入腹,吐即定。又與桂枝加附子湯平其疝,而病方已。予圭又來曰:「曩阿母疾病矣,藥治無驗焉,僕不勝其憂;足下為吾惠藥,以起其廢,深荷大德,何日忘之。」

一男子有患天行病者,惡寒發熱頭痛煩躁譫語,而病頗愈。雖然猶未了了,腹或微疼,飲食不進,間有發熱頭痛,餘邪似未盡;然無有邪脈,將是勞復乎?用其方無驗;用諸調理之劑,無有寸效。再診之,心下有所結聚,按之闇然有冷氣,時鳴動矣。是果寒疝也!嗚呼過矣!

諸所為非其治,參耆雖尊,非其症,何得其效?遂轉方治其疝,五七貼而頗安,繼與之諸症豁然。其方則桂枝加附子湯也。

森村生,晚秋患痢疾,甚而口燥,溺澀,下痢晝夜二百餘行,裡急後重,腹硬滿疼痛,不欲飲食。予以承氣湯等平之,病漸已。雖然惟精神未復,飲食未進,起居勞倦矣。自以為其脈代也,疲甚矣,恐關性命耶?傍人又曰:「攻擊之弊,遂成之邪。」即迎予令診脈。予曰:「經曰:『脈去來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此脈無常數,與臟腑虧損之代不同,是結脈也。結是積也,應有積。便診腹,則果有矣;按之為蛙鳴,是疝也。與補腎湯,病已,脈又平也。

一男子,嚴冬之日,卒惡寒戰慄,手足逆冷,近火惡寒不止,半日漸退;而心腹脹滿疼痛,腰腳攣急,下利不食,舌上白黃胎。眾醫皆以為卒中寒。予診脈曰:「寒疝也。」補腎湯加附子與一劑,病頗緩,繼與之諸症豁然。此病豈卒中寒為之?舊冷相積以使然也。所以知其病者,其脈緊而結;緊寒也,結積也;腹鳴似蛙鳴,是余所以為疝也。

白話文:

治驗

春天,我的右腳大拇指疼痛,碰到東西就非常痛,用力踩也難以忍受。我試著服用一些方劑,都沒有效果,也用藥貼敷、藥湯薰洗,仍然一點作用也沒有。我懷疑是風濕痺等疾病要發作,但用了治療風痺的方劑也無效,可知這並非風濕痺。有一天,疝氣發作,脹滿心窩,疼痛劇烈,我立刻服用桂枝加附子湯,貼敷三次後,腹痛止息,腳趾的疼痛也消失了。幾個月後又復發,再次用同樣的方法治療,腳趾的疼痛就立刻止住了,於是完全痊癒。才知道疝氣的病痛,也會影響到四肢末端。原來是運用治療疝氣的方劑才治好了病,因此記錄下來,作為日後參考。

一位婦女經常嘔吐食物,許多醫生都認為是胃翻,她身體消瘦,起居行動都很困難,已經十年五年了,仍未治癒,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我診脈後認為是寒疝,病根在臍腹,腫塊像覆蓋一個杯子那麼大,這就是導致她嘔吐的原因,這也是其他醫生診斷錯誤的地方。我給她服用自制的半夏湯五帖,嘔吐就停止了,接著又開始腹瀉,這是寒邪驅逐水飲,往上走就嘔吐,往下走就腹瀉。現在寒邪往下走了,應該先治療腹瀉,於是又給她服用我自制的苓朮羌附湯,腹瀉果然停止了。

然後再用古梔附湯攻治病根,不到五七劑就痊癒了。這位婦女說這是她百年的病痛,多虧醫生治好了。旁人又說,醫術真是高明啊!

同僚牧子圭來看我,說他母親生病了,心腹脹滿疼痛,不吃東西,每天嘔吐幾升水,骨瘦如柴,非常疲倦。其他醫生診斷為留飲,治療無效,她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一方面慶幸她長壽,一方面又擔心這個病。他兒子請求我治療。我去診脈後,告訴他這是寒疝,是受寒引起的。他母親說:「您的話說對了,我有一天嚴冬冒風,突然覺得惡寒,沒多久就發病了。」我說:「一朝受寒,怎麼會造成這種情況呢?這是原本就有的疝氣,加上外感寒邪,相互作用才導致的。」我立刻為她製作茯苓湯讓她服用,藥物入口,嘔吐就停止了。我又給她服用桂枝加附子湯來平息疝氣,病情就痊癒了。牧子圭再次來訪,說:「先前母親的疾病,藥物治療無效,我非常憂慮,承蒙您施以藥物,治好了她的病,我感激不盡,永誌不忘。」

一位男子患了流行病,惡寒發熱,頭痛煩躁,神志不清,病情已經有所好轉,但還沒有完全痊癒,腹部有時輕微疼痛,飲食不進,間歇性發熱頭痛,似乎還有餘邪未盡,但脈象卻沒有異常,像是勞累復發。我用之前的方劑無效,用了許多調理的藥物也沒有任何效果。再次診脈,發現心下有結塊,按壓下去暗沉且冰冷,偶爾有鳴響。這確實是寒疝,唉,真是診斷錯誤了!

之前所做的治療都非其症,即使參耆再名貴,不是針對病症,怎麼能見效呢?於是改用治療疝氣的方劑,服藥五七帖後,病情有所好轉,接著其他症狀也消失了,所用的方劑是桂枝加附子湯。

森村生,深秋患痢疾,嚴重時口乾舌燥,小便困難,一天一夜腹瀉二百多次,裡急後重,腹部堅硬脹滿疼痛,不想吃東西。我用承氣湯等藥物來治療,病情逐漸好轉,但精神還沒恢復,飲食也不進,起居勞累,他自己認為是脈象異常,非常疲倦,擔心會危及性命。旁人又說,是過度治療導致病情加重。於是請我再次診脈。我說,《內經》說:「脈來去時有時停頓,沒有規律的數目,稱為結脈。」這個脈象沒有規律,與臟腑虧損的脈象不同,這是結脈,結就是積聚,應該有積聚,於是我診察腹部,果然有,按壓時發出像青蛙鳴叫的聲音,這是疝氣。我給他服用補腎湯,病就好了,脈象也正常了。

一位男子,嚴冬的一天,突然惡寒戰慄,手腳冰冷,靠近火堆卻仍然惡寒不止,半天後才逐漸退去,但心腹脹滿疼痛,腰腳拘緊,腹瀉,不吃東西,舌苔白黃厚膩。很多醫生都認為是中風寒,我診脈後認為是寒疝,用補腎湯加附子一劑,病情有所緩解,接著其他症狀也消失了。這個病豈是中風寒引起的?是舊寒積聚導致的。所以能知道他患的是什麼病,是因為他的脈象緊而結,緊是寒,結是積聚,腹部鳴響像青蛙叫,所以我知道這是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