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證治論》~ 疝症之分類 (1)

回本書目錄

疝症之分類 (1)

1. 疝症之分類

大凡治病,先當正其名;不正其名者,猶緣木而求魚也。病欲治之者,先當論其因,正其名。蓋有積聚癥瘕腹痛諸症,歷數年不愈者,吾能見之;疝病十居八九,然人不知,而治之何得愈矣?蓋不正其名,不論其因故也。

疝之諸症,雖古人所言許多,然心腹痞硬如盤,或如袋盛瓜,或痛或不痛,經數年而不愈者;心下痞硬而嘔吐清水,或年年吐食似反胃者;或小腹微疼、瀉利不上,其病綿連者;小便淋瀝、陰莖痛而出膿血者;腰腳麻痹,或腳弱走痛難久立者;腹中不和、懶言語動作、身體羸瘦不欲飲食、五心煩熱似虛勞者;或腹中卒如鼓脹,昏倒四肢逆冷欲死者。

或惡寒發熱、舌上有白胎、不入穀食、四肢拘攣者;午後發熱蒸蒸汗如流、上逆目眩者;或遊足胸背、或暴嘔吐、或卒惡寒戰慄、咬牙頃刻而止者;或痛甚而為角弓反張者;或腰足痿不動者。此等諸症,皆疝之所為,而古人所不言也。至如此者,世醫不知何病,猥與藥。或中脘久痛,則曰脾胃虛;胸膈痛,則曰痰;腰卒痛,則曰風濕相搏。偶雖知之,藥非其藥,以此疾愈盛、連年不愈,遂為不治,而服㑊都廢、束手俟死者甚多矣。

夫疝者,陰病而發動者也;其主則肝腎也。其患先起於肝而入腎,遂成二臟病。其主二臟,而先謂肝者,何也?肝易動難靜;嬰兒無心亦動者,惟肝而已矣。故肝者,寒濕易侵易客也;而非無依熱者。雖然其熱非溫柔之陽氣,故寒又易客也。雖元屬熱極則為寒,是其常也。傷寒硝黃之症,亦有久而用姜附者;諸積久而為疝,則其寒不可全無也。其諸積變為疝,何也?肝急速而能動矣,故走而接之,遂為己病;腎膀胱小腸為之所迫自病,則盤腸氣症起焉。肝以他之病者,譬如俠客之救他之鬥,以他之敵為己之敵也。

疝之為諸症,肝惟動故所畜之寒冷結氣,橫行腹中:衝上之心下,則痞硬嘔吐;下降至小腹,則疼痛泄痢矣。寒氣則如勞瘵;塞膀胱則為淋瀝;肝主筋,故攣急或筋縮屈伸不便。又其肝腎二脈病則為麻木痿弱等症。外以經脈謂,則起於足大指,交出大陰後,循股入陰中抵小腹,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腎又起於小指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出膕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上膈入肺中,循喉嚨。如此其經從足至額,則其元雖在腰腹,而膽腨項背之病爭起可知也。

疝之所成,惟寒而已也。故非烏附以敗症散寒,非梔子以行結氣,則難治矣。世人偏用木香、檳榔、烏藥、香附、青皮、枳殼等,不問寒熱新久,一例施之。彼檳榔、烏藥之輩,何足敗症散寒?是以累年不愈者,肓惑眾盲故也。醫者豈可不選哉!漢高得三傑而興矣;蜀主得孔明而安矣。凡患疝者,得以烏為附治者,應自安矣。唯有麻木攣急、五心煩熱等症,則他病而何謂之疝?果見有疝之所為,而後可以疝治之。故以胗疝之法,別書之。

白話文:

[對於疝氣病症的分類]

大凡治療疾病,首要之事就是確定病症的名稱。如果無法正確命名病症,就如同想要在樹上找到魚一樣,毫無頭緒。要治療疾病,首先必須探討其成因,並正確命名。有許多疾病像是積聚、癥瘕、腹痛等症狀,多年未能痊癒,我能見到的,疝氣病佔了其中的大多數。然而,人們往往不能辨認,如何能夠得到妥善的治療呢?這就是因為無法正確命名病症,且未能探討其成因。

疝氣的各種症狀,儘管古人已描述許多,但像是心腹部像盤子一樣堅硬,或像袋子裝滿了瓜果,有的疼痛,有的則不痛,經過多年仍不見好轉;心下部堅硬,伴隨嘔吐清水,或是每年都會出現類似反胃的吐食症狀;或是小腹微痛,無法排便,病程綿延;小便不順,伴有尿道疼痛及膿血;腰部及下肢麻木,腳力虛弱,行走時疼痛,難以長時間站立;腹部不適,說話及活動乏力,身體消瘦,食慾不振,手心腳心煩熱,如同虛勞;或是腹部突然膨脹如鼓,意識混亂,四肢冰冷,瀕臨死亡;或是畏寒發燒,舌頭上有白色苔垢,不願進食,四肢僵硬;下午發燒,汗流浹背,視線模糊;或是病痛在胸部、背部遊走,或是突然嘔吐,或是突然畏寒戰慄,咬緊牙關片刻後停止;或是疼痛劇烈到身體呈現角弓反張姿態;或是腰部及下肢失去力量,無法活動。這些症狀都是由疝氣引起的,卻是古人未曾提及的。

到了這種情況,一般的醫生不知道這是什麼病,隨意開藥,有的是長期胃部疼痛,就說是脾胃虛弱;胸痛,就說是痰阻;腰痛,就說是風濕;即便偶爾診斷出疝氣,用的藥也不對症。因此病情越來越嚴重,多年無法痊癒,最終被認為是不治之症,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很多人只能坐以待斃。疝氣是陰性病症,主要涉及肝臟和腎臟。其病因始於肝臟,然後進入腎臟,最終成為兩臟器的疾病。為什麼首先提到肝臟?因為肝臟易動難靜,即使是嬰兒,也會不由自主地活動,只有肝臟如此。因此,肝臟容易受到寒濕侵襲。當然,肝臟也有時會產生熱量,但那不是溫暖的陽氣,所以它還是容易受到寒氣侵擾。雖然肝臟本質上可能極度炎熱,但最終會轉為寒冷。在治療感冒時,我們有時會用到硝黃,同樣的,在長期的積聚最終轉化為疝氣的情況下,寒氣也不可完全排除。肝臟的快速運作使其容易移動,因此它會接觸到其他部位,最終導致自身病變。腎臟、膀胱和小腸受到肝臟的壓迫,自己也會生病,於是就會出現盤腸氣症。肝臟之所以會引發其他病症,就像俠客介入他人戰鬥,將他人的敵人視為自己的敵人一樣。疝氣引發的各種症狀,是因為肝臟的活躍,使體內蓄積的寒氣和結氣在腹中橫行,向上衝擊心下部,導致堅硬感和嘔吐;向下到達小腹,引起疼痛和腹瀉。寒氣會像勞損一樣,堵塞膀胱,導致尿瀝;肝臟主管筋絡,所以會引起抽搐。肝臟和腎臟的神經受損,會導致麻木和虛弱等症狀。從經絡的角度來看,疝氣開始於足大拇指,沿大腿進入陰部,到達小腹,屬於肝臟,連接膽囊,穿過膈肌,分佈於脅肋,連接到眼睛,再上升到額頭,與督脈在頭頂匯合。腎臟的神經則起始於小拇指下方,沿著腳踝後方,進入腳跟,穿過小腿內側,上行至大腿,貫穿脊椎,屬於腎臟,連接膀胱。其中一條直線,從腎臟穿過肝臟,穿過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而上。從腳到額頭,即使疝氣的源頭在腰部和腹部,但膽囊、臀部、頸部和背部的病變也很容易發生。

疝氣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寒氣。因此,如果不使用烏頭、附子等藥物來破壞寒氣,不使用梔子來消除結氣,就難以治癒。人們常常片面地使用木香、檳榔、烏藥、香附、青皮、枳殼等藥物,不問寒熱新舊,統一施用。這些藥物,如檳榔和烏藥,哪有能力破壞寒氣?因此,多年未能痊癒的人,是因為他們被誤導了。作為醫生,豈能不加以甄別呢?漢高祖劉邦得到三位傑出人才後興旺起來,蜀主得到諸葛亮後得以安定。凡是患有疝氣的人,如果能得到烏頭和附子的治療,應該能夠康復。然而,只有麻木、抽搐、五心煩熱等症狀,這並非疝氣,而是其他疾病。只有在確認疝氣的存在後,才能進行疝氣的治療。因此,我將診斷疝氣的方法另寫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