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證治論》~
1. 方要略見寒疝下
2. 積聚治方論
人有五積六聚。有疝有症。有瘕,同腹中有形之病,而異名者甚多矣。是何因而得之?積聚者,宿食痰瘀血以成塊者也。癥瘕者,臟腑虛弱,飲食不消化而結聚也。疝者,濕熱凝滯於肝經,令然也。是皆古人之論,而非無是理。然痰瘀血宿食,則利下可以治。已利下而不愈,則似難為痰瘀食。
予按:是皆一氣凝滯結聚而令然也。故難經曰:「氣之所聚名曰聚,氣之所積名曰積。」是之謂也。故氣之所不平者,則邪之所以相集也。雖言相集,然積聚之地,其邪相依託而已,非其物成病。故氣不和,則雖攻其塊不消,見其不消者,為痰瘀食治,則至害人命。故恬淡虛無而理心者,
無有此患焉。故飲酒人有積者少矣,其氣不凝滯故也。是以處女不出閨門者,而患積聚,則百藥不治,嫁則自消和矣,其氣舒故也。是其相集者,標而其氣為本,可知也。不治本而治標,非真治也。故節思慮,養性情者,何積之有?然頑愚婦女輩,何以行之?故酒以忘憂,或假絲竹以蕩之。
如此而不愈者,藥不可不以治之。欲治之者,以術苓半夏厚朴生薑枳殼橘皮木香檳榔等藥,下氣行氣,解胸腹痞塞,鬱氣結聚,或有熱者和解之,甚者小通利之。痰食托之為害,則消化之劑並治之,自愈也。又疝之症,有久而吐瀉者,惟此症與諸積不同,客寒內沉,故邪正爭而使吐下也。
其吐水者,以術苓生薑;吐食者,以附吳半夏;下利者,以羌附術苓;腹痛者,桂甘芍附;或寒客之深者,以溫下之藥,少下之,則病雖深痼,無不治矣。五積之症,以峻下之劑,則反至生他變。世醫往往有用下劑者,真救縊而引其足也,可不戒哉!惟女血塊,雖可攻之,然有氣和自消者,
則不攻亦可也。諸積雖行氣之劑可以治,一憂一慮,復正發如初也。故欲斷病本,先斷思慮可也。使之能節思慮者,非醫之所能,其不能節者,無如之何。
白話文:
[積聚治療方法討論]
人體可能患有五種積、六種聚,包括疝、症、瘕等在腹部形成實質性病變的情況,這些病名眾多,但其成因是什麼呢?
積聚通常是由於食物殘渣、痰液、瘀血凝結成塊所致。而癥瘕則常發生在臟腑虛弱時,飲食無法正常消化而導致結聚。疝氣則是濕熱在肝經中滯留所造成的。這些都是古人的理論,但其中的道理並非毫無根據。
然而,若是痰液、瘀血或食物殘渣導致的問題,通常用利下(排泄)的方法就能治療。但如果利下後仍未痊癒,就不能再單純認為是痰液、瘀血或食物殘渣的問題了。
這些病狀都可能是因為體內氣流凝滯、結聚所致,因此難經中提到,氣流聚集的地方稱為「聚」,氣流積累的地方稱為「積」。氣流不暢,邪氣就會聚集。雖然說邪氣會聚集,但其實它們只是依託在積聚的位置上,並非造成疾病的真正原因。如果氣流不順,即使攻擊病塊,病塊也不會消失。若誤以為這是痰液、瘀血或食物殘渣的問題,可能會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因此,保持心情平靜、虛懷若谷、調理心靈的人,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飲酒的人較少有積聚的問題,因為他們的氣流不會凝滯。未婚女性常有積聚的困擾,就算使用各種藥物也無法根治;但一旦出嫁,問題就會自行消失,因為她們的氣流得以舒展。邪氣聚集在某個地方,只是表象,氣流纔是根本。如果不解決根本問題,只處理表面問題,就不是真正的治療。所以,控制思慮、培養性情,就不會有積聚的問題。但是,對於一些固執愚笨的女性,該如何做到呢?因此,有些人選擇喝酒來忘卻煩惱,或是透過音樂來紓解壓力。
然而,如果這樣還不見好轉,就必須用藥物治療。想要治療積聚,可以使用茯苓、半夏、厚朴、生薑、枳殼、橘皮、木香、檳榔等藥材,這些藥材可以調節氣流,幫助消化,舒緩胸腹的痞塞感,以及消除鬱氣結聚。如果患者有熱氣,可以使用和解的藥物;若病情嚴重,可以使用通便的藥物。若痰液或食物殘渣導致病情惡化,可以使用消化劑來治療,病情自然就會好轉。
至於疝氣,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長時間嘔吐或腹瀉的症狀,這種情況和其他積聚不同,因為寒氣入侵體內,導致邪氣和正氣爭鬥,進而引起嘔吐和腹瀉。如果患者嘔吐水,可以使用茯苓、生薑;如果患者嘔吐食物,可以使用附子、吳茱萸、半夏;如果患者腹瀉,可以使用羌活、附子、茯苓;如果患者腹痛,可以使用肉桂、甘草、白芍、附子。如果寒氣深入體內,可以使用溫下藥物,稍微排泄一下,即使病情嚴重,也能獲得治療。
然而,對於五積的情況,如果使用劇烈的排泄藥物,可能會導致其他併發症。許多醫生常常會使用排泄藥物,這就像是想救一個上吊的人,卻拉他的腳一樣,是完全錯誤的做法。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警惕。
對於女性的血塊,雖然可以使用藥物來攻擊,但有時候氣流和順,血塊也會自行消失,因此不一定非得使用藥物。積聚雖然可以用調節氣流的藥物來治療,但如果患者一直憂慮,病情還是會反覆發作。因此,想要根除病因,必須先解決患者的思慮問題。但是,這並不是醫生能夠做到的,對於無法控制思慮的患者,我們也無能為力。
3. 藥說
病有寒熱。藥有溫冷。非寒病多而熱病少,又非熱病多而寒病少。故周而不比,不可不節溫冷。然而溫冷之藥,以何為主?是各有其功,優劣難分,然非無優者。參附薑桂硝黃芩連,是優者也。以此物為勝何也?百病不能離寒熱之二焉。寒熱二病,不能離此藥。此余雖有溫冷之藥,以此諸藥為最也。故特為尊之而已。為治者宜分此二品。然此症亦有難者,表熱裡寒潮熱之症,反宜寒藥也。內傷狹外邪壯熱者,有宜溫藥者。非徒是也,似寒不寒,似熱不熱者屢有之。一藥違則大害生,是此八物甚難用矣。其餘諸藥,雖間有違失,非忽告變者。只此八味之藥,最難使焉。若可與姜附者,反以硝黃,則其害不少也。以一七之藥,害人之性命,為醫者不可不慎。然恐其猛,而徒用其劣者,則無有驗。然古今醫人治方,有各不周者,或有偏寒者,或有偏熱者。如斯則一寒一熱不得無過。故分八物之性,寒溫不偏,而能治之,可謂良工君子。醫其偏者為下工小人醫。凡行醫者,無為小人之醫。每臨百病,以八品之藥為主,加之以溫涼之良藥五六品,出入能用之,則其病無不愈,而自達治虢之妙境耳。
白話文:
[藥說]疾病有寒和熱兩種,藥物也有溫和冷的分別。並不是說寒病就一定多於熱病,或是熱病多於寒病,因此在使用上要全面考慮,不能偏廢任何一方,必須適當調整藥物的溫冷屬性。
然而,溫冷藥物該如何選擇呢?其實各種藥物都有它們獨特的功效,很難單純地評定孰優孰劣。但確實存在一些較優秀的藥材,像是人參、附子、薑、肉桂、芒硝、黃連、黃芩等。這些藥材之所以被認為更優秀,是因為大多數疾病都離不開寒熱這兩種屬性,而治療寒熱病症時,這些藥材往往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實際診療中,也會遇到比較複雜的情況。比如表面發熱但內裡卻寒的患者,或是因內傷加上外感導致高熱的患者,這些情況可能需要使用溫藥或寒藥,並不能一概而論。甚至有些病狀介於寒熱之間,不易辨別,一旦藥物選擇錯誤,後果可能十分嚴重。在所有藥物中,上述八種藥材最難妥善使用。
如果應該使用薑、附子的患者,卻用了芒硝、黃連,那麼造成的危害可不小。以藥物害人性命,醫生必須謹慎對待。但另一方面,如果因為害怕藥力太強而選擇較弱的藥材,治療效果往往不佳。古今以來,醫生開出的處方往往各有偏重,有的偏向寒性,有的偏向熱性,這樣一來,治療寒熱病症時難免會有所偏頗。
因此,我們應當根據藥物的特性,平衡寒溫屬性,如此纔能有效治療疾病,稱得上是醫術高明的良醫。相反的,那些偏離正軌,一味使用寒性或熱性藥材的醫生,只能算是醫術低下的庸醫。每一位從事醫學的人,都不該成為庸醫,面對各種疾病,應當以上述八種藥材為主,再輔以五到六種溫涼的良藥,靈活運用,如此一來,大多數疾病都能迎刃而解,達到治病救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