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奧旨》~
1. 卷一
2. 瘡瘍標本論
凡病皆有標本之異,而瘡瘍亦宜知之。苟不知標本,輕妄施藥,不中病情,往往生變,是標本不可不辨也。二者之中,本重於標,知本而標無難治也。世人皆謂瘡瘍生於肌膚,何必問其臟腑。誰知外生瘡瘍,皆臟腑內毒蘊結於中,而發越於外也。苟不治內而惟事外攻,則內毒未散,外毒安能化乎?故必先看其生瘡於何處,糸何經部位。
如生在頭額,則是太陽之病,生在脅肋,則是厥陰之疾,所謂本也。次察其痛癢,痛則陽症,癢則陰疴,所謂標也。標本分明,自然用藥無誤。生在陽經而作痛,此純病於陽也,內外俱用瀉味,自易成功。倘生於陽而作癢,此陽虛而病陰也,補陰以化毒,而不可損陽以耗氣也。
生在陰經而作癢,此純病於陰也,內外俱用補劑,無難奏效。倘生於陰而作痛,此陰虛而病陽也,補陽以化毒,而不可損陰以虧血也。蓋耗陽之氣,虧陰之血,俱能損傷營氣。夫營氣最忌損傷,瘡瘍之生,原因營氣之逆也,營氣之逆者,又因於胃氣之逆也。人生以胃氣為本,烏可使之逆乎?胃氣逆於前,而經絡不通,臟腑壅塞,以致結成癰疽。
倘再逆於後,又何以化毒哉?是胃氣之斷不可逆也。而胃氣之所以逆者,何故乎?損之甚者逆之甚,傷之至者逆之至也。故治瘡瘍者,總以顧胃氣為主。有胃氣則本病陰而能生,無胃氣則標病陽而亦死。治瘡瘍者,辨明標本而加意於胃氣,何患術之不神哉!
薛新甫曰:若病急而元氣實者,先治其標病;緩而元氣虛者,先治其本;若病急而元氣又虛者,必先治本而兼以治標。大約瘇高焮痛,膿水稠黏,元氣未損也,治之則易;漫瘇微痛,膿水清稀者,元氣虛弱也,治之則難;不瘇不痛,或漫瘇黯黑不潰者,元氣虛甚,治之尤難者也。愚意薛氏所言元氣者,即胃氣也。
白話文:
[瘡瘍的根本與表面症狀理論]
所有的疾病都有根本與表面的區別,瘡瘍同樣如此,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一點。如果不清楚根本和表面的差異,就隨便開藥,很可能會導致病情加劇,所以辨別根本與表面的差異是必要的。在根本和表面之間,根本比表面更重要,只要掌握了根本,處理表面的問題就不會太困難。
大多數人認為瘡瘍只發生在皮膚上,為什麼要關心內臟功能呢?但事實上,皮膚上的瘡瘍,都是由內臟積累的毒素引發的。如果不治療內部問題,只專注於外部的治療,那麼體內的毒素無法消散,外部的瘡瘍又如何能夠治癒呢?因此,首先要看瘡瘍生在哪個部位,判斷它跟哪條經絡有關。
例如,如果瘡瘍出現在額頭,那就是太陽經的問題;如果出現在脅肋,那就是厥陰經的問題,這是根本。其次,要看瘡瘍的疼痛感,如果是痛的,那就是陽性症狀;如果是癢的,那就是陰性症狀,這是表面。一旦辨別清楚了根本和表面,用藥自然也就不會出錯。
如果瘡瘍在陽經上且感到疼痛,那完全是由陽性因素引起的,內外都要使用瀉藥,治療起來自然容易。但如果在陽經上卻感到癢,那是陽氣虛弱,受到陰性因素影響,要用滋陰的方法化解毒素,不能損傷陽氣,以免消耗元氣。
如果瘡瘍在陰經上且感到癢,那完全是由陰性因素引起的,內外都要使用補藥,治療起來不會太難。但如果在陰經上卻感到痛,那是陰氣虛弱,受到陽性因素影響,要用補陽的方法化解毒素,不能損傷陰氣,以免損失血液。
消耗陽氣和損失陰血,都會損害營氣。營氣最怕受損,瘡瘍的形成,往往是因為營氣的逆亂,而營氣的逆亂,又是由於胃氣的逆亂。人的生命以胃氣為本,怎麼可以讓胃氣逆亂呢?胃氣在前面逆亂,經絡不通,臟腑堵塞,導致癰疽的形成。
如果胃氣再在後面逆亂,又怎麼能化解毒素呢?所以,胃氣絕對不能逆亂。胃氣逆亂的原因是什麼?過度的損傷會導致嚴重的逆亂,極度的傷害會導致極度的逆亂。因此,治療瘡瘍,總是以保護胃氣為主。有胃氣,即使病情屬於陰性,也能生存;沒有胃氣,即使病情屬於陽性,也會死亡。治療瘡瘍的人,只要辨別清楚根本和表面,並專注於保護胃氣,何愁治療效果不佳呢?
薛新甫說:如果病情危急,但元氣還旺盛,應先治療表面的問題;如果病情緩慢,但元氣虛弱,應先治療根本;如果病情危急,元氣又虛弱,必須先治療根本,同時治療表面。一般來說,如果瘡瘍高起、紅腫、疼痛,膿水濃稠,說明元氣尚未受損,治療相對容易;如果瘡瘍擴散、微痛,膿水清稀,說明元氣虛弱,治療相對困難;如果既不腫也不痛,或者擴散且顏色暗沉,無法潰破,說明元氣極度虛弱,治療更是難上加難。我認為,薛氏所說的元氣,就是指胃氣。]
3. 瘡瘍辨脈論
診脈所以治內病也。若瘡瘍,則辨症而不必辨脈,以瘡瘍之病在外也。雖然有諸中必現於外,安在診其里不可以知其表哉,況瘡瘍之毒,皆出諸臟腑乎。既是臟腑內病,烏可徒辨症而不辨脈乎?惟是瘡瘍之變症多端,而瘡瘍之變脈亦不一狀,吾又何能盡示之乎?然不可盡示之中,而實有簡要之法在。大約瘡瘍未潰之先,脈欲其有餘;而瘡瘍已潰之後,脈欲其不足。
有餘者,火毒旺也;不足者,正氣虛也。未潰而現有餘之脈,乃宜盛而盛,順之象也;已潰而現不足之脈,乃宜虛而虛,亦順之象也。倘已潰而現有餘,不宜盛而盛也;未潰而現不足,不宜衰而衰也,不宜盛而盛,乃火毒之大熾;不宜衰而衰,乃火毒之甚深。皆逆之象也。
順吉而逆凶,又何疑哉?而有餘不足之脈,何分順逆乎?夫浮也、芤也、滑也、實也、弦緊也、洪長也、大散數也,皆有餘之脈;微也、沉也、緩也、澀遲也、伏軟也、弱結細也,皆不足之脈也。有餘之脈宜現於未潰之先,而不宜現於已潰之後:不足之脈宜現於已潰之後,而不宜現於未潰之先。
治之法,未潰而現不足,須補陽以發其毒,而人參、黃耆不可緩用也;已潰而現有餘,須補陰以化其毒,而熟地、當歸所當亟投也。更有秘訣者,毋論有餘不足,各脈倘無斷續之形,皆可用大補之味,而佐之消毒之品,同群共用,亦能轉危為安,反敗為福,未可以脈之不順,即棄之而不治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治療瘡瘍的脈診理論。它說明瞭脈診雖主要用於診治內科疾病,但對於外在的瘡瘍,除了辨識症狀,脈診同樣重要,因為瘡瘍的毒素源於臟腑,是身體內部的問題。
然而,瘡瘍的變化多端,脈象的變化也複雜多樣,難以一一列舉。但有一個基本原則:在瘡瘍尚未潰破前,希望脈象顯示有餘;而在瘡瘍已經潰破後,則希望脈象顯示不足。有餘表示火毒旺盛,不足表示正氣虛弱。
若在潰破前脈象顯示有餘,或潰破後脈象顯示不足,都是正常的表現。反之,若在潰破後脈象顯示有餘,或潰破前脈象顯示不足,則是火毒過旺或極深的逆象。
正常脈象象徵吉兆,異常脈象則預示兇險。而判別脈象順逆的關鍵,在於分辨有餘與不足。如浮、芤、滑、實、弦緊、洪長、大散數等為有餘脈象;微、沉、緩、澀遲、伏軟、弱結細等為不足脈象。
治療上,若在潰破前脈象顯示不足,應使用補陽藥物來發散毒素,如人參、黃耆;若在潰破後脈象顯示有餘,應使用補陰藥物來化解毒素,如熟地、當歸。
還有一個祕訣,無論是有餘還是不足的脈象,只要脈象沒有斷續的現象,都可以使用大補的藥物,並輔以消毒的藥物,一同使用,往往能夠轉危為安,化險為夷。不能因為脈象不順就放棄治療。
4. 瘡瘍陰陽論
瘡瘍最要分別陰陽,陰陽不分,動手即錯。或謂陰陽者,分於氣血也。不知氣血亦分陰陽之一端,而不可執之以概定陰陽也。蓋瘡瘍有陰症,有陽症,有陰熱陰寒,有陽熱陽寒,有陰滯陽滯,有陰陷陽陷,有先陰變陽,有先陽變陰,各各不同也。
病不同而何以辨之?陽症必熱,陰症必寒;陽症必實,陰症必虛;陽症之形必高突而腫起,陰症之形必低平而陷下:陽症之色必純紅,陰症之色必帶黑;陽症之初起必疼,陰症之初起必癢;陽症之潰爛必多其膿,陰症之潰爛必多其血;陽症之收口身必輕爽,陰症之收口身必沉重。陰熱者,夜重而日輕;陽熱者,夜輕而晝重。
陰寒者,飲溫湯而作嘔;陽寒者,飲冷水而欲吐。陰滯者,色紫黑而不變也;陽滯者,色微紅而不化也。陰陷者,色黯黑而不起也;陽陷者,色紅黃而不起也。先陽變陰者,始突而不平,初害痛而後害癢也;先陰後陽者,初平而潰,始患熱而後惡寒也。
陽中之陰者,似熱而非熱,雖腫實虛,若黑而非淡,欲痛而無膿,既浮而復消,外盛而內腐也;陰中之陽者,似冷而非冷,雖虛而實腫,雖淡而似赤,若燥而寒痛,既平而實突,外淺而內橫也。陽變陰者,其人多肥;陰變陽者,其人多瘦。陽變陰者,服涼藥之過也;陰變陽者,服熱藥之驟也。
然陽變陰者多死,陰變陽者多生。以此消息之,萬不失一。苟以氣血分陰陽,或以癰為陽,疽為陰,未為通論。蓋癰疽各有陰陽,必氣血兼補而佐之消毒,始能奏功甚速。倘執陽病是氣,而不敢用補氣之藥,毋論未潰之前,火毒不能遽散,即已潰之後,肌肉何能驟生,單一味補血,無濟於事也。
必補氣以生血,則氣血兩旺,氣得血而流通,亦血得氣而充足,何懼火毒之不星散哉?倘執陰病是血,而不敢用補氣之味,尤為不可。總之,氣血不可失治,而瘡瘍必當兼用之也。惟是陰陽之症,不可不分。知是陽症,可少用金銀花化毒之品,而輕佐之補血補氣之味;知是陰症,可多用金銀花化毒之品,而重佐之補氣補血之味,自然陰變為陽而無陷滯之虞,陽不變陰而有生化之妙也。更有以陰陽分寒熱者,殺人必多矣。
夫病分寒熱,是人素稟之偏,豈可以陽為熱、陰為寒耶?故浮、洪、弦、數,本陽脈也,然陽乃氣虛而非熱。沉、細、弱、澀,本陰脈也,然陰乃血虛而非寒。辨其陰陽,而不可分為寒熱,以瘡瘍之陰陽,無非正虛邪實,故氣血可以共補也。
白話文:
在處理瘡瘍疾病時,最重要的是要區別陰性和陽性,如果無法正確辨別陰陽,治療上就會出錯。有人認為陰陽的區別在於氣和血,但事實上,氣和血只是陰陽的一部分,不能單純以氣血來概括整個陰陽理論。
瘡瘍可以分為陰證和陽證,包括陰熱和陰寒,陽熱和陽寒,陰滯和陽滯,陰陷和陽陷,以及由陰轉陽或由陽轉陰的情況,每種情況都有不同的特徵。
如何區別呢?陽證通常會發熱,陰證則常伴隨寒冷;陽證病情實在,陰證則虛弱;陽證的病竈會腫脹凸起,陰證的則會凹陷;陽證顏色鮮紅,陰證顏色偏暗;陽證一開始會疼痛,陰證則會感到癢;陽證潰爛後會流出大量膿液,陰證則會流血;陽證癒合後病人感覺輕鬆,陰證則會感到沉重。
夜間症狀加重的通常是陰熱,白天加重的則是陽熱。陰寒病人喝溫熱的湯會想嘔吐,陽寒病人喝冷水才會有此反應。陰滯病人的皮膚顏色會呈現紫色且不會改變,陽滯的則會微微泛紅。陰陷病人的皮膚顏色深黑且不會隆起,陽陷的顏色則是紅黃色。由陽轉陰的病人,病竈由突出變平坦,疼痛感會慢慢轉為癢感;由陰轉陽的病人,病竈由平坦轉為潰爛,從畏寒轉為畏熱。
在陽證中夾雜著陰證的,看似發熱卻不是真的發熱,雖然腫脹但實際虛弱,皮膚看似黑色但其實偏淡,雖想痛但沒有膿液,起初浮腫後又消退,外表看似健康但內部已腐敗。反之,在陰證中夾雜著陽證的,看似冰冷卻不是真的冰冷,雖然虛弱但實際腫脹,皮膚看似淡色但實際泛紅,看似乾燥卻有寒痛感,表面平坦但內部突出,外表看似淺顯但實際深入。
由陽轉陰的病人多肥胖,由陰轉陽的病人則多瘦削。由陽轉陰多因服用涼性藥物,由陰轉陽則是因服用熱性藥物。由陽轉陰的病人死亡率較高,由陰轉陽的病人存活率則較高。
然而,如果只從氣血角度來判斷陰陽,或者認為膿包是陽證,瘡瘍是陰證,這樣的觀點並不全面。膿包和瘡瘍都可能有陰證和陽證,治療時必須同時補充氣血,並輔以消毒,才能達到快速療效。如果因為擔心陽性病就是氣虛,不敢使用補氣藥物,無論是在病竈潰爛前或後,都會影響治療效果。單純補血也無法解決問題。
唯有補氣才能生血,使氣血兩旺。氣血充足,氣血得以流通,纔能有效對抗火毒。如果固執地認為陰性病是血虛,不敢使用補氣藥物,更是錯誤。總之,治療瘡瘍時,氣血的調理非常重要,必須同時考慮。
如果是陽證,可以適量使用如金銀花等解毒藥物,並輔以補血補氣的藥物;如果是陰證,則需大量使用解毒藥物,並重用補氣補血的藥物。這樣一來,陰證就能轉為陽證,避免病情陷入停滯,陽證也能保持穩定,促進病情的好轉。
然而,如果單純以陰陽來區分寒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疾病的寒熱,與個人體質有關,不能簡單地認為陽性就是熱,陰性就是寒。例如,浮、洪、弦、數等脈象本屬於陽性,但實際上可能是氣虛而不是熱性;沉、細、弱、澀等脈象本屬於陰性,但實際上可能是血虛而不是寒性。因此,辨別陰陽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辨別寒熱。對於瘡瘍來說,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其本質都是正氣虛弱、邪氣旺盛,所以氣血都可以同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