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方歌括》~ 卷六 (11)
卷六 (11)
1. 附錄六首
自然不倍於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方劑古今論
後世之方,已不知幾億萬矣,此皆不足以名方者也。昔者聖人之制方也,推藥理之本原,識藥性之專能,察氣味之從逆,審臟腑之好惡,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經絡。其思遠,其義精。味不過三四,而其用變化無窮。聖人之智,真與天地同體,非人之心思所能及也。
上古至今,千聖相傳,無敢失墜。至張仲景先生,復申明用法,設為問難,註明主治之症。其傷寒論、金匱要略,集千聖之大成以承先而啟後,萬世不能出其範圍。此之謂古方,與內經並垂不朽者。其前後名家如倉公、扁鵲、華佗、孫思邈諸人,各有師承,而淵源又與仲景微別。
然猶自成一家,但不能與靈、素、本草一線相傳,為宗支正脈耳。既而積習相仍,每著一書,必自撰方千百。唐時諸公,用藥雖博,已乏化機。至於宋人,並不知藥,其方亦板實膚淺。元時號稱極盛,各立門庭,徒騁私見。迨乎前明,蹈襲元人緒餘而已。今之醫者,動云古方,
不知古方之稱,其指不一。若謂上古之方,則自仲景先生流傳以外,無幾也。如謂宋元所制之方,則其可法可傳者絕少,不合法而荒謬者甚多,豈可奉為典章?若謂自明人以前皆稱古方,則其方不下數百萬。夫常用之藥不過數百品,而為方數百萬,隨拈幾味,皆已成方,何必定云某方也?
嗟嗟!古之方何其嚴,今之方何其易。其間亦有奇巧之法、用藥之妙,未必不能補古人之所未及,可備參考者。然其大經大法,則萬不能及。其中更有違經背法之方,反足貽害。安得有學之士,為之擇而存之,集其大成,刪其無當?實千古之盛舉。余蓋有志而未遑矣。
古今方劑大小論
今之論古方者,皆以古方分兩太重為疑,以為古人氣體厚,故用藥宜重。不知此乃不考古而為此無稽之談也。古時升斗權衡,歷代各有異同,而三代至漢,較之今日,僅十之二。(余親見漢時有六升銅量,容今之一升二合。)如桂枝湯乃傷寒大劑也: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共八兩。二八不過一兩六錢為一劑,分作三服,則一服藥不過今之五錢三分零。他方間有藥品多而加重者,亦不過倍之而已。今人用藥,必十數品,各一二錢,或三四錢,則反用三兩外矣。更有無知妄人,用四五兩作一劑。近人更有用熟地八兩為一劑者,尤屬不倫。用丸散亦然。
如古方烏梅丸,每服如桐子大二十丸,今不過四五分。若今人之服丸藥,則用三四錢至七八錢不等矣。末藥只用方寸匕,不過今之六七分。今亦服三四錢矣。古人之用藥分兩,未嘗重於今日。(周禮遺人。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釜。注。六斗四升曰釜。四釜共二石五斗六升。為人一月之食。)
白話文:
附錄六首
自然不會超過古代的療法,但所用的藥方一定會有神奇的療效。
方劑古今論
後世的藥方,已經不知有多少億萬了,這些大多都不能稱為名方。古代聖人制定藥方時,會推究藥理的根本,認識藥性的專長,觀察氣味的作用,審察臟腑的喜好,配合君臣藥物的配伍,而且還會探究病源,推求經絡,他們的思慮深遠,道理精妙,藥物不過三四味,而其運用變化無窮。聖人的智慧,真正與天地同體,不是一般人的心思所能及的。
上古至今,千聖相傳,沒有人敢丟失或改變。直到張仲景先生,再次闡明用法,設置問答,註明主治的症狀,他的《傷寒論》、《金匱要略》,集歷代聖人之大成,承前啟後,萬世不能超出其範圍,這就是所謂的古方,與《內經》一起流傳不朽。其前後的名家,如倉公、扁鵲、華佗、孫思邈等人,各有師承,而淵源又與仲景略有不同,
然而仍然自成一家,但不能與《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經典著作一脈相承,只能算是支脈正脈而已。後來積習相沿,每寫一本書,必定自撰藥方千百個。唐朝諸位醫家,用藥雖然廣博,已經缺乏化機;到了宋朝,幾乎不懂藥性,他們的藥方也粗淺膚淺;元朝號稱醫學極盛,各立門戶,只是逞個人的見解;到了明朝,只是沿襲元朝的剩餘而已。現在的醫生,動不動就說古方,
卻不知道古方的稱謂,其所指不一。如果說是上古的藥方,那麼除了張仲景先生流傳下來的以外,就很少了;如果說是宋元時期制定的藥方,那麼其中可以效法、可以傳世的極少,不合乎法理而荒謬的卻很多,怎麼可以奉為經典呢?如果說從明朝以前都稱為古方,那麼藥方不下數百萬個。常用的藥物不過數百種,而藥方卻有數百萬個,隨便抓幾味藥,都已經是一個藥方了,怎麼一定說這是某個藥方呢?
唉,古代的藥方制定得多么嚴謹,現代的藥方制定得多么容易。其中也有一些巧妙的療法,用藥的妙處,未必不能補充古代人所沒有做到的地方,可以作為參考;但是其大綱大法,則萬萬不能相比。其中更有違背經方、違背法理的藥方,反而會造成危害。怎麼能沒有有學問的人,為此加以選擇和保存,集其大成,刪除其不妥當的地方呢?這確實是千古盛事,我雖然有這個志向,但還沒有時間去做。
古今方劑大小論
現在論述古方的人,都以古方分量過重為疑,認為古人的體質厚重,所以用藥宜重,不知道這是沒有考證古籍而妄加揣測的無稽之談。古代的升斗權衡,歷代各有不同,而三代到漢朝,與今天相比,只有十分之二。(我親眼見過漢代的六升銅量器,容量只有一升二合。)例如桂枝湯是傷寒的大劑量藥方,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
共八兩。二八即一兩六錢為一劑,分作三服,則一服藥不過今天的五錢三分零。其他藥方中,有些藥品多而加重的,也不過是加倍而已。現代人用藥,必定十幾味藥,每味一二錢,或三四錢,則反倒用三兩以上了。更有無知妄為的人,用四五兩做一劑,近代人更有用熟地八兩做一劑的,尤其是不合乎情理。用丸散也一樣。
例如古方烏梅丸,每服如桐子大的二十丸,現在不過四五分。如果按照現代人服用丸藥的量,則用三四錢到七八錢不等。末藥只用方寸匕,不過今天的六七分,現在也服三四錢了。古代人用藥的分量,並沒有比今天重。(《周禮》記載:凡萬民的飲食,每人四釜。注:六斗四升叫做釜。四釜共二石五斗六升,為一人一個月的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