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心法》~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1)
1. 卷之十一
2. 解毒類
凡六十八品。
甘草,味甘,氣平,生寒,熟溫,陽也,無毒。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解毒,溫中,止渴,解百藥毒。緩能解諸急,熱藥用之緩其熱,寒藥用之緩其寒;生用,大瀉熱火,消瘡疽;熟用,能補三焦元氣,健脾和中,養血補血。梢子生用,除胸中積熱,去莖中痛;節生用,消腫導毒。
刮去皮。凡痘疹常用。取小者生用。惟大補,取大者炙熟用。若欲解疫癘毒氣,於冬至日,將甘草刮去皮,以竹筒一頭留節,盛一頭以物塞之,置廁缸中,四十九日取出用,名人中黃,解痘疹惡毒最佳。
黃芩,味苦,氣平寒,味薄氣厚,陽中陰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經。
主諸熱,解在肌風熱,泄肺中火邪及胃中濕熱,主天行熱疾,利小腸。枯飄者名宿芩,入肺經,酒炒上行。圓實者名子芩,入大腸,除熱。
刮去外粗,切細,以酒浸,曬乾,再浸,再曬,酒盡為度,瓦器慢火炒焦用。如孕婦出瘡疹者,擇條實黃芩,以水浸試,沉者佳,生用,勿以酒炒,清熱降火,為安胎聖藥也。
黃連,味苦,氣寒,味厚氣薄,陰中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經。
解熱毒,瀉心火,止驚悸,止消渴,調胃厚腸,除脾胃中濕熱。主熱氣目痛,及諸瘡腫毒,必用之。
梅師方云:傷寒病,發豌豆瘡,未成膿,以黃連四兩,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分服。
擇肥大堅實者,刮去鬚毛,切細,以酒浸,曬乾,再浸,再曬,酒盡為度,瓦器慢火炒焦用,暑月出疹生用。
黃柏,味苦,微辛,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足少陰經藥,太陽引經藥。
主五臟腸胃中結熱,瀉膀胱,清小便,降相火。
擇緊厚鮮黃者,刮去粗皮,切細,酒製,如上芩連法。
梔子,味辛,氣寒,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而味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經。
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善除心中客氣,虛煩不得眠。又大病後亡血亡津液,臟腑無潤養,內生虛熱,非此不除。又能屈曲下行降火。
擇七稜及肉鮮紅者。去內熱用仁,以酒製,如上芩連法;去肌表熱和皮用,如上製法。
連翹,味辛,氣平微寒,氣味俱薄,陽也。可升可降。手足少陽經、陽明經藥,入手少陰心經。
瀉心火,降脾胃濕熱,除心經客熱,主諸癰毒惡瘡有神功。去核去穰,以酒浸過,曬乾,研細用。
山豆根,味苦甘,氣寒,主解諸毒,消瘡腫,治咽喉腫痛,猶解痘毒。
經驗方:患麩豆瘡,水研山豆根少許服。
凡用,研水入藥內。
牛蒡子(一名惡實,一名鼠黏,一名大力子),味辛苦,氣平。
主療風、毒腫、瘡疹、喉痹、風熱痰壅、咽隔不利、頭面浮腫。
王氏博濟治痘疱將出,以牛蒡子炒令熟,杵為末,每服一錢,入荊芥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服。如瘡疹已出,更服亦妙。
白話文:
[解毒類]
甘草:味甘,性平,生品性寒,熟品性溫,屬陽性,無毒。作用於足厥陰、太陰、少陰經。
主治五臟六腑疾病、寒熱邪氣,解毒,溫中,止渴,解百藥之毒。能緩解各種急症,熱性藥物使用甘草可緩解其熱性,寒性藥物使用甘草可緩解其寒性;生甘草能瀉熱、消腫毒;熟甘草能補益三焦元氣、健脾和胃、養血。甘草梢生品能消除胸中積熱,緩解莖部疼痛;甘草節生品能消腫解毒。
使用時需刮去外皮。痘疹常用藥。需選用小的生甘草。若需大補,則選用大的炙甘草。若要解疫癘毒氣,可在冬至這天,將甘草刮去外皮,用竹筒盛裝(一端留節,另一端塞住),放入廁缸中,放置四十九天後取出使用,名為“人中黃”,解痘疹惡毒效果最佳。
黃芩:味苦,性平偏寒,味淡氣濃,屬陽中陰,可升可降。作用於手太陰肺經。
主治各種熱症,解肌膚風熱,瀉肺火及胃中濕熱,主治流行性感冒,通利小腸。乾燥枯萎的黃芩稱為宿芩,入肺經,酒炒後上行;飽滿的黃芩稱為子芩,入大腸,清熱。
使用時需刮去外層粗皮,切細,用酒浸泡,曬乾,再浸泡,再曬乾,直至酒味完全揮發為止,然後用瓦器慢火炒焦後使用。孕婦患瘡疹,應選擇條狀飽滿的黃芩,用水浸泡,沉者為佳,生用,不宜酒炒,清熱降火,為安胎良藥。
黃連:味苦,性寒,味濃氣淡,屬陰中陽,可升可降。作用於手少陰心經。
解熱毒,瀉心火,止驚悸,止消渴,調理脾胃,除脾胃濕熱。主治熱氣目痛及各種瘡腫毒,必用之藥。
梅師方云:傷寒病,發豌豆瘡,未成膿者,用黃連四兩,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渣分服。
選用肥大堅實的黃連,刮去鬚毛,切細,用酒浸泡,曬乾,再浸泡,再曬乾,直至酒味完全揮發為止,然後用瓦器慢火炒焦後使用,夏季出疹可用生品。
黃柏:味苦,微辛,性寒,氣味都很濃郁,沉降,屬陰性。為足少陰經藥物,亦為太陽經引經藥。
主治五臟腸胃積熱,瀉膀胱之熱,清利小便,降腎火。
選用緊實鮮黃的黃柏,刮去粗皮,切細,用酒炮製,方法同黃芩、黃連。
梔子:味辛,性寒,氣薄味濃,輕清上行,氣浮味降,屬陽中陰。作用於手太陰經。
主治五臟邪氣,胃中熱氣,善於消除心中鬱悶,虛煩失眠。亦主治大病後陰液虧損,臟腑失養,內生虛熱的病症。又能下降火氣。
選擇七稜且果肉鮮紅的梔子。用果仁可治內熱,用酒炮製,方法同黃芩、黃連;用果皮可治肌表熱及皮膚病,炮製方法同上。
連翹:味辛,性平微寒,氣味都較淡薄,屬陽性。可升可降。為手足少陽經、陽明經藥物,亦作用於手少陰心經。
瀉心火,降脾胃濕熱,除心經客熱,治療各種癰疽惡瘡有奇效。去核去瓤,用酒浸泡,曬乾,研細後使用。
山豆根:味苦甘,性寒,主治解毒,消瘡腫,治療咽喉腫痛,亦能解痘毒。
經驗方:患麩豆瘡,水研山豆根少量服用。
使用時,研成粉末後加入藥水中服用。
牛蒡子(一名惡實,一名鼠黏,一名大力子):味辛苦,性平。
主治風邪、腫毒、瘡疹、喉痹、風熱痰壅、咽喉不利、頭面浮腫。
王氏博濟方:痘疹將出,用牛蒡子炒熟,研成末,每次服用一錢,加荊芥穗,水一盞,同煎至七分,放溫服。若瘡疹已出,繼續服用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