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心法》~ 卷之十 (3)
卷之十 (3)
1. 氣類
擇油色肥實者佳,用麵包裹,慢火中煨熟,乘熱以重紙包,捶去油,入丸藥內用,乃內虛泄瀉之要藥,非此勿用。
砂仁,味辛苦,氣溫,入手足太陰經。
主虛冷泄痢,治脾胃氣血結滯不散。
擇無殼,米堅實者佳。研碎入藥。凡痘瘡內虛瀉利者宜用,傷食者不可缺。若婦人妊娠出痘疹者,又宜用。帶殼者,炒過研碎入藥,乃安胎之聖藥也。
桂,味辛甘,氣熱,氣味俱薄,體輕而上行,浮而升陽也。入手少陰經,桂枝入足太陽經。
通榮衛,開腠理,和氣血,散風寒。痘瘡不起發,不光壯,非此不可,乃發表要藥也。
擇薄而味厚者佳。刮去粗皮用。手足痘子發不透者宜此引經,若瘡癢塌,寒戰咬牙者,宜加用之。若內虛腹脹,用厚而味辛者,刮取內肉,名桂心。惟妊婦出瘡不可用,能墮胎故也。
茯苓,味甘淡,氣平,氣味俱薄,能升降,陽也。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赤者入足太陰,手少陽、少陰。
抱根生者,名茯神。
調胃氣,伐腎邪,降肺火,益氣力,止瀉,利小便,生津液。凡補中氣不足用白,欲利小便用赤,蓋白者能補,赤者能利也。並削去皮用。如心熱神昏者,用茯神去皮,與中木用。
丁香,味辛氣溫,純陽,入手太陰肺,足陽明胃,少陰腎。
主溫脾胃,止嘔逆,去胃中寒。
凡痘瘡泄瀉,脾胃虛弱不足者,必用之。若癢塌,寒戰咬牙,足冷者,此與桂並宜加用之。蓋丁香救里,官桂發表也,非此症不可用。
藿香,味辛,氣微溫,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入手足太陰經。
助脾開胃,溫中快氣,治吐逆,為最要之藥。
葉擇取真者,帶芳香之氣者佳。去枝莖,以水洗去,曬乾用。入烏藥順氣散則理氣,入黃耆四君子湯則理脾。
檳榔,味辛苦氣溫,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中陽也。
消穀逐水,除痰癖,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能合藥口。
擇形若雞心,正穩尖長,心不虛,中有錦紋者佳。痘疹家惟利藥內用之。研細末入藥,能墜諸藥至於極下也。
枳殼,味苦酸辛,氣微寒,氣厚味薄,浮而升,微降,陰中陽也。
主胸膈痞塞,散結氣,逐水,消脹滿,安胃,化痰涎,消食,又治遍身風疥,去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通利關節,主皮毛胸膈之病。
擇陳久堅厚、不爛、不蛀者佳。以溫水洗浸,刮去穰白,麩炒令熟用。此痘瘡必用之藥,故四聖散有枳殼以能治遍身風疹苦癢,又能開胃消食,利五臟,通關節也。
枳實,味苦酸,氣寒。
大抵與枳殼同。枳殼大,性平而緩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枳實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故有高下緩急之分。
消食散敗血,化心胸痰,主風癢痹,通利關節,逐停水,消脹滿。
白話文:
[氣類]
選擇油脂豐厚飽滿的油,用麵粉包裹,小火慢煨至熟透,趁熱用厚紙包起來,捶掉油分,再放入丸藥中使用,這是治療內虛泄瀉的重要藥物,非此不可用。
砂仁味辛辣,性溫,走手足太陰經。
主治虛寒泄瀉、脾胃氣血瘀滯。
選擇沒有殼,米粒飽滿堅實的砂仁較好。研磨成粉末後入藥。凡是痘瘡合併內虛泄瀉者都宜使用,傷食者更不可缺少。婦女懷孕期間出痘疹,也宜使用。帶殼的砂仁,炒過後研磨成粉末入藥,是安胎的聖藥。
桂皮味辛甘,性熱,氣味都比較淡薄,質地輕盈向上浮升,具有升陽的作用。歸入手少陰經,桂枝則入足太陽經。
能夠通達榮衛之氣,疏通腠理,調和氣血,散寒邪。痘瘡發疹不暢,顏色暗淡者,非桂皮不可,是發表的重要藥物。
選擇薄而味濃的桂皮較好,刮去粗皮使用。手腳痘疹發不透者,宜用桂皮引經。如果痘瘡瘙癢、潰爛,伴有寒戰、咬牙者,宜加用桂皮。若內虛腹脹,則選用厚而辛辣的桂皮,刮取內層的桂皮心使用。唯獨孕婦出痘疹時不可使用,因為它有墮胎的風險。
茯苓味甘淡,性平,氣味都比較淡薄,能夠升降,屬陽。白色茯苓入入手太陰經、足太陽經、少陽經;紅色茯苓入足太陰經、手少陽經、少陰經。
長在樹根上的茯苓,稱為茯神。
能調和胃氣,去除腎邪,降低肺火,增強體力,止瀉,利尿,生津液。凡是補益中氣不足者,用白色茯苓;想要利尿者,用紅色茯苓,因為白色茯苓能補,紅色茯苓能利。都要削去皮後使用。如果心煩意亂神志不清,用茯神去皮,和中藥材「中木」一起使用。
丁香味辛,性溫,純陽之物,入入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少陰腎經。
主治溫暖脾胃,止嘔逆,去除胃中寒邪。
凡是痘瘡泄瀉,脾胃虛弱者,必須使用。如果痘瘡瘙癢、潰爛,伴有寒戰、咬牙、足冷者,丁香和桂皮都應該一起加用。因為丁香救治里症,桂皮發表,非此症狀不可使用。
藿香味辛,性微溫,氣厚味薄,向上浮升,具有升陽的作用。入入手足太陰經。
能夠幫助脾胃開胃,溫中理氣,治療嘔吐,是治療嘔吐逆的重要藥物。
選擇新鮮、帶有芳香氣味的葉子較好。去除枝莖,用水洗淨,曬乾後使用。加入烏藥的順氣散中可以理氣,加入黃耆四君子湯中可以健脾。
檳榔味辛辣,性溫,氣味淡薄,味濃,向下沉降,屬陰中之陽。
可以消食導水,去除痰飲、癖證,破除瘀滯,排出胸中鬱結之氣,還能使藥物更好地被吸收。
選擇形狀像雞心,端正穩固,尖長,內部飽滿,中間有錦紋的檳榔較好。痘疹患者只宜內服。研磨成細粉後入藥,可以使其他藥物下達病灶。
枳殼味苦酸辛,性微寒,氣厚味薄,向上浮升,微向下沉降,屬陰中之陽。
主治胸膈痞塞,散結氣,利水,消脹滿,和胃,化痰涎,消食,還能治療全身風疹瘙癢,治療風邪深入皮膚,像麻豆一樣,奇癢難忍,可以通利關節,主治皮膚、胸膈等疾病。
選擇陳久堅厚、不爛、不蛀的枳殼較好。用溫水浸泡,刮去內層白色瓤,麩炒至熟後使用。這是痘瘡必用的藥物,所以四聖散中含有枳殼,它能治療全身風疹瘙癢,又能開胃消食,利五臟,通利關節。
枳實味苦酸,性寒。
大致和枳殼相同。枳殼大,性平緩,治療上焦病證。上焦主氣,治療在胸膈。枳實小,性峻烈迅速,治療下焦病證。下焦主血,治療在心腹,所以有高下緩急之分。
可以消食散瘀血,化解心胸痰飲,主治風癢痹痛,通利關節,排除停滯的水分,消散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