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痘疹心法》~ 卷之十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1)

1. 卷之十

2. 藥性主治及修製法

痘疹之法,其要在分氣血虛實,及發表和中解毒三治而已。經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泄為陰。又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入四肢,濁陰歸六腑。又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味歸精,氣歸神。可見藥有寒熱溫涼之性,酸苦辛鹹甘淡之味,浮沉升降補瀉之用,各有所宜,不可不知也。

今將痘疹合用之藥,分氣血解毒三類,各具性味主用,修制於下,以便觀覽檢閱之暇,未必無小助也。

白話文:

【藥物特性、主治與製作方法】

對於處理痘疹的方法,關鍵在於辨別是氣血虛弱還是實證,以及如何使用發汗、調和中焦和解毒的三種療法。古書上說:辛甘味的藥物能發散,屬陽性;而酸苦味的藥物則能湧吐或泄下,屬陰性。又提到:清陽之氣能促進腠理(皮膚毛孔)開闔,濁陰之氣則運行於五臟;清陽之氣進入四肢,濁陰之氣則歸屬於六腑。再者:如果形體不足,就應當用溫熱的藥物來滋養氣;如果精氣不足,就應該用滋補的藥物來補充精氣。藥物的味道可以滋補精氣,藥物的氣質則能滋養神氣。由此可知,藥物有寒、熱、溫、涼的特性,酸、苦、辛、鹹、甘、淡的味道,以及浮、沉、升、降、補、瀉的不同功效,各有其適用的情況,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瞭解的。

現在將治療痘疹時常用的藥物,根據氣血調理和解毒的三大類別,詳細列出了藥物的特性、味道和主要用途,以及製作方法,方便大家在閑暇之餘翻閱查閱,相信對大家會有些許幫助。

3. 氣類

凡四十五品。

人參,味甘氣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補上焦元氣,升麻為之使;補下焦元氣,瀉腎中之火邪,茯苓為之使;主補五臟,生津液止渴,治脾肺陽氣不足,胃中冷,吐利。

擇堅實白淨者佳,去蘆用,肺熱咳甚者少用,以苦茶湯浸過無妨。

黃耆,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少陽三焦,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性畏防風,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蓋相畏而相使也。

補胃氣,實皮毛,蓋治脾胃虛弱,瘡瘍血脈不行,內托必用之藥也。止虛汗,去肌熱,止消渴,止腹痛瀉利。

擇柔韌皮微黃肉中白者佳。痘家宜生用,補虛宜炙用。痘子不發宜酒炙透用,手足瘡不起,以桂枝煎,酒浸過,炙用。

白朮,味甘氣溫,味厚氣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太陽小腸,手少陰心。主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

主溫中,強脾胃,進食,止下泄,利小便,和中益氣,生津止渴。

擇內白而堅者,去蘆,刮去外黃皮用。有油者,中腐者勿用。瘡乾者禁用,燥濕故也。止泄用東陳壁土炒過用。

蒼朮,味苦甘辛,氣溫,味厚氣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

主除惡氣,闢疫癘氣,健胃安脾,寬中進食,發汗。故蒼朮發汗,白朮止汗。

擇堅實中白淨者,刮去外粗皮令白,切片,以糯米濃泔浸透,摝出曬乾,取向東陳壁土炒黃色用。瘡濕癢者,及下結痂宜用之。痘家常宜燒之,以闢不正之氣,勿制。

陳皮,味辛苦,氣溫,味厚氣薄,浮而升陽也。

導滯氣,止嘔咳吐逆。去白,理肺氣降痰;留白,理脾胃消食。

擇紅黃色陳久者佳。用溫水洗淨,去白者去白,留白者略去筋膜,切,曬乾用。止吐者,以向東陳壁土炒過用。

青皮,味苦辛,氣寒,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入手少陽三焦,足厥陰肝經。

散滯氣,瀉肝氣,消食破積。

擇小而皮薄陳久者佳。用溫水洗浸,切開去中穰與白,令淨,銼碎曬乾。此痘瘡必用之藥,能瀉肝,令不成水疱而作癢也。又起發遲者,癢塌者,並不可缺。

石菖蒲,味辛苦,氣溫。

通九竅,出音聲,主癰腫疥瘙,遍身熱毒痛癢。

于山澗中取之,不聞人聲及不露生者。擇節密者佳,刮去外粗皮,瘡疹驚癇,神妄譫妄者必用之。瘡後不著痂,潰爛成瘡疥者,宜入丸用。

五味子,味酸,氣溫,味厚氣輕,陰中微陽降也。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經。

主咳逆上氣,生津止渴。

擇肥大潤澤者佳。去梗,酒洗淨,曬乾,痘家咳甚者宜用。

貝母,味辛苦,氣平微寒。

主咳嗽上氣,消痰,又敷惡瘡,能斂瘡口。

擇白而肥大生者佳。去心,溫水洗過,切,曬乾用。

白話文:

氣類

人參:味甘、性溫,氣味都較淡薄,能浮升陽氣。歸肺經、脾經。能補益上焦元氣(用升麻為輔藥);補益下焦元氣,瀉腎中火邪(用茯苓為輔藥);主要功效是補益五臟,生津止渴,治療脾肺陽氣不足、胃寒、嘔吐腹瀉等症。選擇堅實、潔白者為佳,去蘆頭使用。肺熱咳嗽嚴重者應少用,用苦茶湯浸泡一下無妨。

黃耆:味甘、性溫平,氣味較淡而味道較濃,能升能降,屬陰中之陽。歸三焦經、肺經、脾經。性畏防風,但黃耆與防風同用,功效更佳,這是相畏相使的例子。能補益胃氣,堅固皮毛,主要治療脾胃虛弱、瘡瘍、血脈運行不暢等症,內托之藥必用此藥。能止虛汗,清肌熱,止消渴,止腹痛泄瀉。選擇柔韌、皮微黃、肉中潔白者為佳。痘疹宜生用,補虛宜炙用;痘疹不發宜用酒炙透;手足瘡不癒,可用桂枝煎煮,再用酒浸泡後炙用。

白朮:味甘、性溫,味道濃而氣味淡,能升能降,屬陰中之陽。歸小腸經、心經、胃經、脾經、腎經、肝經。主要功效是溫中、健脾胃、促進食慾、止瀉、利尿、和中益氣、生津止渴。選擇內部潔白而堅實者,去蘆頭,刮去外層黃皮使用。油膩或腐敗者禁用。瘡瘍乾燥者禁用,因其燥濕。治療泄瀉可用東陳壁土炒過後使用。

蒼朮:味苦甘辛、性溫,味道濃而氣味淡,能升能降,屬陰中之陽。歸胃經、脾經。主要功效是去除惡氣、預防瘟疫、健胃安脾、促進食慾、發汗。所以蒼朮能發汗,而白朮能止汗。選擇堅實、內部潔白者,刮去外層粗皮使其潔白,切片,用糯米濃泔浸透,瀝乾曬乾,再用向東陳壁土炒至黃色使用。瘡瘍濕癢或下肢結痂者宜用。痘疹常用燒炙法,以祛除不正之氣,不宜炮製。

陳皮:味辛苦、性溫,味道濃而氣味淡,能浮升陽氣。能行氣化滯,止嘔、咳嗽、呃逆。除去白色部分,能理肺氣、降痰;保留白色部分,能理脾胃、消食積。選擇紅黃色、陳久者為佳。用溫水洗淨,去白者去白,留白者略去筋膜,切片,曬乾使用。治療嘔吐者,可用向東陳壁土炒過後使用。

青皮:味苦辛、性寒,氣味都較濃,能沉降陰氣。歸三焦經、肝經。能行氣化滯,瀉肝氣,消食化積。選擇個小、皮薄、陳久者為佳。用溫水浸泡,切開除去中間的瓤和白色部分,使其乾淨,再切碎曬乾。這是痘瘡必用之藥,能瀉肝氣,使痘疹不成水泡而只發癢;痘疹發起遲或癢而塌陷者,都不能缺少此藥。

石菖蒲:味辛苦、性溫。能通九竅,使聲音清晰,主治癰腫、疥瘡、瘙癢、全身熱毒疼痛等症。應選擇山澗中生長,不受人聲干擾且不暴露於陽光下的植株。選擇節密者為佳,刮去外層粗皮。治療瘡疹、驚癇、神志錯亂、胡言亂語等症必用。瘡後不結痂,潰爛成瘡疥者,宜製成丸劑服用。

五味子:味酸、性溫,味道濃而氣味淡,屬陰中微陽而偏降。歸肺經、腎經。主治咳嗽、氣逆、上氣、生津止渴。選擇肥大、潤澤者為佳。去梗,用酒洗淨,曬乾。痘疹咳嗽嚴重者宜用。

貝母:味辛苦、性平微寒。主治咳嗽、上氣、消痰,也可外敷惡瘡,能斂瘡口。選擇潔白、肥大、新鮮者為佳。去心,用溫水洗淨,切片,曬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