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痘疹心法》~ 卷之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七 (5)

1. 先哲格言

夫渴者,用溫涼藥;癢塌者,用補藥。自陳氏發之,迥出前古,然其間多用燥熱,或未適中,恐其造方之際,必有夾寒而痘者。

滄州呂氏曰:凡乳嬰之與童艸當歧為兩頭以治之,乳嬰當兼治乳母,俾其氣血清和,飲食有節,投以調氣通榮之劑,以釀其乳,使兒飲之,則其瘡必肥滿光澤,無陷伏之憂,童艸之子必當備,切其脈,審其表裡虛實以汗下之,苟不實不虛,則但保其中和,使脾氣流暢,則肺金藉母之助,易於灌膿,速於成痂,無倒陷之患。或至壯盛而膚腠厚密,尤須預為汗解。

或大便結與溲澀者,猶宜下之、利之,庶無患也。

足脛熱,兩腮紅,大便秘,小便澀,渴不止,上氣急,脈洪數者,已上七症,不宜服熱藥。

足脛冷,腹虛脹,糞青色,面㿠白,嘔乳食,目睛青,脈沉微者,以上七症,不宜服寒藥。

肺主氣,氣不足則致後三症:自汗,聲不出,瘡頂陷塌不綻肥,並宜十奇散。自汗倍黃耆,聲不出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則致後三症:灰白色,根窠不紅,不光澤,並宜芎歸湯加芍藥、紫草、紅花,良驗。

凡值天時不正,鄉鄰痘瘡盛發,宜服禁方,不出方。

凡覺痘瘡欲發,當先解利,與傷寒相類,疑似之間,兼用解毒。胡氏曰:非微汗則表不解,解表當於紅斑未見之時宜用。

凡痘疹出不快者有五症,臨病審而調之。

一症天時嚴寒,為寒所折,不能起發,宜解寒溫表。

一症炎暑隆盛,煩渴昏迷,瘡出不快,宜解暑。

一症服涼藥損傷脾胃,或胃虛吐利,當溫中益氣。

一症或成血疱,一半尚是紅點,此毒氣發越不透,必不能食。大便如常者,宜半溫里,半助養之劑。

一症外實之人,皮膚厚,肉腠密,毒氣難以發泄,因出不快,宜解毒。

身體溫暖者,順;寒涼者,逆。能食,大便實者,順;不能食,大便利者,逆。

夫痘瘡之毒,最怕穢惡之氣觸犯,切不可信僧道,看經解穢,況無纖毫之力,而反恐被其穢惡之氣觸犯,亦不可恃其能解,而不預防。戒之,戒之!

張氏煥曰:痘子氣勻則出快。蓋血隨氣行,氣逆則血滯。

石壁胡氏曰:小兒難任非常之熱,亦不可任非常之冷。如熱藥太過,輕則吐利腹脹,重則陷伏倒靨,宜溫涼適中可也。

仁齋楊氏曰:諸熱不可驟去,宜輕解之,蓋痘瘡無熱,則不能起發。

痘瘡發於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一溫,胃氣隨暢,決無陷伏之患。

李氏曰:比之種豆,值天時暄暖則易生。

節齋王氏曰:若痘瘡虛怯,淡白色,癢塌,此屬虛寒,宜用陳文中方。若發壯盛,齊湧紅紫色,躁癢,此屬熱毒,急宜涼血解毒。自陳文中方盛行後,屬虛寒者率得生,屬熱毒者悉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法,治只解毒,然氣血虛,則送毒氣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陳文中之法亦千載妙訣,補前人之未備者。但溫補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隱,故救得一邊,又害了一邊。

白話文:

先哲格言

口渴的人,要用溫涼的藥物;皮膚發癢、痘疹塌陷的人,要用補益的藥物。這是從陳氏的醫法開始的,遠勝於古代,但其中多用燥熱之品,有時未必恰當,恐怕他在處方時,必定遇到夾雜寒邪而痘疹發作的病人。

滄州呂氏說:凡是嬰兒和兒童的痘瘡,應該區別對待,分別治療。嬰兒的治療要兼顧乳母,使乳母氣血平和,飲食有節,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以促進乳汁分泌,讓嬰兒飲用,這樣嬰兒的痘疹就會飽滿光澤,沒有凹陷的憂慮。兒童的痘瘡治療,必須仔細診斷脈象,審察表裡虛實,再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情不虛不實,就只要維持身體的中和狀態,使脾胃氣機通暢,則肺金得到脾胃的幫助,就能更容易化膿,更快結痂,沒有凹陷的危險。如果孩子身體強壯,皮膚厚密,更應該預先服用發汗解表的藥物。

如果大便秘結或小便不利,也應該瀉下通利,以免發生危險。

如果出現足脛發熱、兩腮紅腫、大便秘結、小便不利、口渴不止、氣喘吁吁、脈搏洪數等七種症狀,則不宜服用溫熱的藥物。

如果出現足脛冰冷、腹部虛脹、大便青色、面色蒼白、嘔吐乳食、眼白發青、脈搏沉微等七種症狀,則不宜服用寒涼的藥物。

肺主氣,氣不足就會導致以下三種症狀:自汗、聲音嘶啞、痘瘡頂部凹陷不飽滿,這時都應該服用十奇散。自汗的病人要加倍黃耆,聲音嘶啞的病人要加倍桔梗。

心主血,血不足就會導致以下三種症狀:痘疹顏色灰白、痘根顏色不紅、痘疹不光澤,這時都應該服用芎歸湯再加芍藥、紫草、紅花,療效很好。

凡是遇到天時不正,鄰里痘瘡盛行的時候,應該服用禁方(這裡指特定有效的方劑,但未具體說明),不必另尋他方。

凡是感覺痘瘡將要發作,應該先解表通利,這與傷寒類似,如果疑似傷寒,則需兼用解毒藥物。胡氏說:如果不微微出汗,則表證不解,解表藥物應該在紅疹出現之前使用。

痘疹發出不順利的情況,有以下五種:診病時要仔細觀察,再調整治療方案。

一、天時嚴寒,被寒邪所阻,痘疹不能發出,應該使用溫解寒邪的藥物。

二、炎熱盛暑,煩渴昏迷,痘疹發出不順利,應該解暑。

三、服用寒涼藥物損傷脾胃,或胃虛吐瀉,應該溫中益氣。

四、痘疹已形成血泡,但一部分還是紅點,這是毒氣發散不透,必然不能進食。如果大便正常,應該服用一半溫裡,一半滋補的藥物。

五、體格強壯的人,皮膚厚實,毒氣難以發泄,導致痘疹發出不順利,應該解毒。

身體溫暖的為順利,寒涼的為逆;能吃東西,大便乾燥的為順利;不能吃東西,大便稀溏的為逆。

痘瘡的毒邪,最怕污穢之氣的侵犯,千萬不要相信僧道,認為念經可以解毒,況且他們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反而恐怕被他們的污穢之氣所侵犯,也不可依賴他們就能解毒而不預防。要謹慎,要謹慎!

張氏煥說:痘疹之氣順暢,則發出迅速。因為血液隨著氣血運行,氣機逆亂則血液瘀滯。

石壁胡氏說:小兒難以承受過度的溫熱,也不可承受過度的寒涼。如果熱藥服用過度,輕則嘔吐、腹瀉、腹脹,重則痘疹凹陷,因此溫涼藥物應用要適中。

仁齋楊氏說:各種熱症不能驟然去除,應該輕輕地緩解,因為痘瘡沒有熱,就不能發出。

痘瘡發生在肌肉,陽明胃氣主之,脾土溫煦,胃氣通暢,就絕不會有痘疹凹陷的危險。

李氏說:這就像種豆子一樣,遇到溫暖的天氣就容易生長。

節齋王氏說:如果痘瘡虛弱,顏色淡白,皮膚瘙癢、痘疹塌陷,這是屬於虛寒,應該使用陳文中方。如果發病強壯,痘疹齊湧而出,顏色紅紫,瘙癢劇烈,這是屬於熱毒,應該迅速使用涼血解毒的藥物。從陳文中方盛行以後,屬於虛寒的痘瘡大多都能治癒,屬於熱毒的痘瘡幾乎都不能治癒。痘瘡是胎毒,古人的方法,治療只是解毒,但是如果氣血虛弱,則毒氣就不能排出,也不能痊癒,所以陳文中之法也是千載難逢的妙訣,補上了前人沒有做到的地方。但是溫補的方法流行以後,解毒的本意就被隱藏了,所以一方面治癒了,另一方面又害了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