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心法》~ 卷之六 (8)
卷之六 (8)
1. 瀉膿血痂皮水穀辨
錢氏曰:瘡黑而忽瀉,便膿血痂皮者,順;水穀不消者,逆。夫痘瘡自內而外,謂之正出,自外而內,謂之倒陷。從外收者,謂之正靨,從內收者,謂之倒靨。倒陷倒靨,內穿膈膜,壞臟腑,皆惡候也。倒陷者,十無一生,倒靨者,十或救三。錢氏謂瘡黑而忽瀉,其倒靨之類乎?蓋瘡黑本是死症,裡實者可下之。
忽然作瀉則不必下,毒氣由外入內,臟腑之氣不通,榮衛之氣不行,表裡俱病,不急下之,轉增煩悶而死,故主百祥丸下之。若自利則火性急速,不少停於腸胃之間,腸胃熱甚,亦自失其轉化之常,故暴注而瀉,瀉則毒從利滅,亦若下之義。當時暴瀉,未必便膿血痂皮也,抑將淹延數日,而後是膿血痂皮也。
何以有是膿血痂皮者?痘瘡內陷,則臟腑鬲膜之間,亦如外出之狀;瀉膿血者,內潰之症也;瀉痂皮者,內靨之症也。瀉膿血痂皮,為順者,邪在腑也,在腑得由腸胃而出,故順;瀉水穀者,臟也,邪在臟不得由腸胃而出,所去者,腸胃之水穀耳。人絕水穀則死,故逆。然其水穀不化,不可誤認為寒。
仲景曰:邪熱不殺水穀。水穀不化者,火迫而出也。錢氏謂瀉痂皮者,是脾氣得實,腎雖用事,脾可制之。瀉水穀者,是脾虛不能制腎,故自泄也。讀者不識此義,即謂脾土可以制腎水,有欲專補脾土之意,殊不知脾胃者,倉廩之官,以納水穀者也。腎開竅於二陰,以司開闔者也,火氣不迫,腎必受之,開闔不利,不能禁固便溺,所以暴瀉也。曰腎用事者,腎為火所役也,若自用事,則能封閉約束而不瀉矣。
脾可制之者,言門戶雖弛,倉廩猶藏,能制其水,不為濕所勝也。至於水穀不化,則泌別無統,幽闌不關,脾亦不能自勝其濕,故自泄也。然五虛之中,泄瀉為甚,痘瘡自利不止,鮮有痊者。予以言斷之曰,能食者,吉;不能食者,凶。故經云:漿粥入口,泄住止,則虛者活。
此其驗也。
白話文:
錢先生表示:如果長瘡處變黑,突然開始排泄膿血和痂皮,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消化不了食物,那就是反常的現象。因為痘瘡的生成,是由內往外生出,我們稱之為正常發展;但如果是從外往內陷下去,就是逆向發展。痘瘡的恢復,正常情況是從外往內收縮,我們稱之為正向恢復;但如果是從內往外出,則被視為逆向恢復。逆向發展和逆向恢復,都會導致膈膜和臟腑受損,這都是不好的徵兆。痘瘡逆向發展,十個中有九個會喪命;逆向恢復,十個中有三個可以挽救。
錢先生認為,如果瘡口變黑卻突然開始排泄,這可能是逆向恢復的一種情況。原本瘡口變黑是嚴重的病症,但若體內實火旺盛,則可以透過排泄來緩解。一旦開始排泄,就不需要再使用通便藥物,因為毒氣已由外往內侵入,阻礙了臟腑和營衛的運行,使得身體內外都處於病態,若不及時排泄,會讓人更加痛苦甚至死亡,因此,使用百祥丸來幫助排泄。
然而,如果排泄過快,火性迅速,無法在腸胃停留,使得腸胃過熱,也會失去正常的轉化功能,因此會出現大量的排泄。這種情況下,毒素會隨著排泄消失,就像是使用通便藥物的效果。但當初的大量排泄,並不一定會立即排出膿血和痂皮,可能要等幾天後才會出現。
為什麼會有膿血和痂皮的排出呢?痘瘡逆向發展,會讓膈膜和臟腑間的狀態,就像瘡口向外爆發一樣。排泄膿血,是內部潰爛的徵兆;排泄痂皮,是內部恢復的徵兆。排泄膿血和痂皮,是正常的現象,因為毒素在腑部,能通過腸胃排出,所以是正常的;但排泄食物,則是不正常,因為毒素在臟部,無法通過腸胃排出,只是排出了腸胃的食物而已。人若沒有食物和水就會死亡,所以排泄食物是不正常的。
然而,食物無法消化,不能錯誤地認為是寒冷造成的。張仲景說:邪熱不會影響食物的消化。食物無法消化,是因為受到火氣的逼迫,使得食物被迫排出。錢先生認為,排泄痂皮,是因為脾氣實足,即使腎臟功能活躍,脾臟也能控制它。排泄食物,則是因為脾虛,無法控制腎臟,所以才會自行排泄。
讀者可能不明白這一點,認為脾臟可以控制腎臟,因此想要單純補充脾臟的功能,卻不知道脾胃是儲存食物的器官,主要負責吸收食物;腎臟則負責控制大小便的開闔。如果火氣不強烈,腎臟就能正常工作;但若開闔不順利,就無法控制大小便,所以會大量排泄。所謂"腎臟功能活躍",是腎臟受到火氣的影響,如果腎臟自己能控制,就不會排泄了。
脾臟能控制,是指雖然門戶鬆弛,但倉廩仍能儲存,能控制水分,不會被濕氣所壓倒。但若是食物無法消化,就無法正常分離精華和糟粕,脾臟也無法抵抗濕氣,所以才會自行排泄。然而,五種虛弱的情況中,泄瀉是最嚴重的。如果痘瘡患者一直排泄,很難康復。根據我的經驗,如果患者能吃東西,預後良好;如果不能吃東西,預後不良。因此,古書上寫著:只要能喝粥,排泄停止,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這就是證據。
2. 斑疹論
斑疹之症,布在方冊者,或謂心為疹,或謂心為斑,脾為疹,或謂胃為斑者,何也?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少陰者,心與腎也。心配離,離中之陰己土也。丁己同生於酉。酉者,肺金,帝旺也。腎配坎,坎中之陽戊土也。戊癸化火而生於寅。寅者,三焦火長生也。斑隱隱在於皮膚中,大者成片,小者狀如蚊蚤所咬,點點赤色。
疹則成顆粒,見於皮膚之外,如疥子然,有形可摸,俗名麻子者是已。斑之方萌,又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是也,傷寒熱病多有之。蚊跡只在於手足,病人安靜,先紅後黃者是也,內傷熱病多有之。此二症,發斑,人常有之,非由胎毒,乃時行熱症也。
至於疹子,則與痘瘡相似,彼此傳染,但發過不再作也,乃心移熱於脾,脾移熱於肺,發而為疹。凡病疹者,必咳嗽,火刑肺也。丁心火,己脾土,辛肺金,皆隸於酉,造化之理同一位。謂疹為心者,語其本也;謂疹為脾者,語其標也。語心脾而肺在其中矣。腎主二陰,司開闔,三焦之火亢甚,妻從夫,化合於胃而為斑。
凡病斑者,必自利,或大便結燥也。癸腎水,戊胃土,與寅三焦相火同位者,亦造化之理。語三焦,而心在其中矣。故發斑見於胸腹者,三焦之位也。蚊跡見於手足者,胃主四肢也。疹者,母傳子也;斑者,妻從夫也,知造化之理,而治斑疹,不難矣。
白話文:
【斑疹討論】
關於斑疹的病症,古書上記載,有人認為心臟相關的是疹,也有人說心臟相關的是斑,脾臟相關的是疹,或是胃部相關的是斑,這是為什麼呢?
經典指出,當少陰這條經絡受影響時,會產生瘍疹。而少陰,指的是心臟和腎臟。心臟對應離卦,離卦中的陰氣是己土。丁火和己土都是在酉時生成的。酉時,是肺金的旺盛期。腎臟對應坎卦,坎卦中的陽氣是戊土。戊土和癸水能化成火,且在寅時生成。寅時,是三焦火的長生期。斑疹隱隱約約出現在皮膚中,大的形成一大片,小的看起來像是被蚊蟲叮咬的痕跡,呈現出一點點的紅色。
疹子則形成小顆粒,出現在皮膚表面,就像疥子一樣,可以摸得到形狀,民間常稱為麻子。斑疹剛開始出現時,與蚊蟲叮咬的痕跡很像。斑疹多出現在胸腹部,患者通常處於昏沉狀態,先是紅色,然後轉為深紅色,這是感冒、發燒等疾病常見的症狀。蚊蟲叮咬的痕跡則多出現在手腳,患者通常平靜,先是紅色,然後轉為黃色,這是內傷、發燒等疾病常見的症狀。這兩種病症,斑疹,人們經常會有,並不是胎毒所致,而是流行性熱病的症狀。
至於疹子,與痘瘡很相似,容易互相傳染,但是發病一次就不會再復發,這是心臟將熱氣傳給脾臟,脾臟再將熱氣傳給肺臟,進而形成疹子。凡是得了疹子的人,一定會咳嗽,這是因為火氣傷害了肺臟。心臟的丁火,脾臟的己土,肺臟的辛金,都屬於酉時,這是自然界的規律。說疹子是心臟引起的,是在談論其根源;說疹子是脾臟引起的,是在談論其表面現象。提到心臟和脾臟,肺臟就包括在其中了。腎臟主管兩個陰道,負責開合,當三焦的火氣太旺盛,就會影響到胃部,形成斑。
凡是得了斑的人,一定會有腹瀉,或是大便乾燥的情況。腎臟的癸水,胃部的戊土,以及寅時的三焦相火,這些都是自然界規律的一部分。提到三焦,心臟就在其中了。所以斑疹出現在胸腹部,這是三焦的位置。蚊蟲叮咬的痕跡出現在手腳,這是因為胃部主管四肢。疹子是母親傳給孩子,斑疹是妻子跟隨丈夫,瞭解這些自然界的規律,治療斑疹就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