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疹心法》~ 卷之六 (6)
卷之六 (6)
1. 補脾土瀉腎水辨
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又曰: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凡若此者,皆妄補之過也。夫妄下則脾虛而歸腎,妄補則脾實而乘腎。經曰: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乃受邪乘之謂也。惜乎!人但知妄下之,則脾虛變黑而歸腎,不知妄補之,則脾實反增潰爛倒靨,而亦歸於腎也。
然則百祥丸之所下者,何邪也?錢氏曰:青乾紫陷,睡昏,汗出不止,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者,困也。若黑紫干陷者,百祥丸下之;不黑者,慎勿下。蓋左腎,水也,右腎,命門相火也。相火相挾君火之勢以侮腎。相火者,腎水之賊也,水火不並立,一勝則一負。
瘡疹之火起於命門之下,因相火之勢,假君火之威,煎熬真陰,津液內涸,腎不能制,反為所勝,毒邪留連於內而不肯出,所以黑紫干陷也。其症昏睡汗煩,燥渴,腹脹,喘啼,大小便秘,皆裡實之症,故宜以百祥丸下之。苟無是症,必不可下也。錢曰:所用百祥丸,以瀉膀胱之腑,腑若不實,臟自不盛也。
何以不瀉腎?曰:腎主虛,不受瀉。噫!錢氏一則曰妄下不可,一則曰腎主虛不受瀉,其惓惓立命之心,抑何深長也哉!夫腎主虛,不受瀉,如此安得妄補脾土,以為腎水之賊歟?其瀉膀胱之腑,又有深意存焉。蓋脾輸精於肺,肺下輸於膀胱,膀胱之水,乃是平日所飲渣滓之物,非腎之真水也。
膀胱又是太陽之經,為十二經之屬,四通五達之衢也。凡有邪氣,必先經此而傳。瘡疹之邪,由膀胱之經,上風府,至巔,下額,會手太陽小腸之經於面。小腸者,丙火也,亦挾君主丁火之勢而不受邪,其毒留於足太陽膀胱之經而不得散。膀胱者,壬水也,為火所迫,不免自附於腎,引癸水以自救。
錢氏恐其毒歸於腎,先於膀胱中瀉之,即迎而奪之之意。二服不效而作寒戰,則毒入於腎矣。腎變動為慓,真臟症見,故知死也。曰:腑不實者,邪氣去也;臟自不盛者,不入於臟也。不實不盛,悉邪氣也,豈有瀉正氣之理乎。可見由膀胱受邪而黑陷者,裡實也,宜以百祥丸下之;由脾受邪而黑陷者,裡虛也,不可以百祥丸下之。不審虛實之症,概以百祥丸下之,謂之裡虛。
經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此之謂也。其曰:下之復惡寒不已,身冷出汗,耳骩反熱者,死,腎水太旺,脾虛不能治也。此即所謂無里症而妄下之者也。無里症而下之,則脾土無故而被轉下之藥,腎未受瀉,脾已先傷,陰氣內盛,陽氣外絕,故惡寒不已,身冷汗出,耳骩反熱也。腎何以旺?陰氣盛也。
陰陽相離,則受傷之脾,安能復為之主,而使之再合耶?故曰脾不能治也。其曰下後氣溫身熱,欲飲水者,可治,以脾旺勝腎,寒去而溫熱也。治之宜解毒,此即所謂有里症而宜下之者也。蓋先則煩躁,熱渴,腹脹,啼喘,大小便不通,今下之身熱氣溫者,火氣去也;欲飲冷水者,餘邪未盡也,故又曰治之宜解毒。
白話文:
補脾土瀉腎水辨
所謂榮氣不順,逆著肌肉紋理運行,就會產生癰腫。脾臟的熱移到肝臟,則會出現驚厥和鼻出血。這些情況,都是因為補益過度造成的。 過度瀉下會導致脾虛,而虛損歸於腎臟;過度補益則會導致脾實,反而壓制腎臟。經書上說:「歲土過盛,雨水氾濫,腎臟就會受到邪氣的侵襲。」可惜的是,人們只知道過度瀉下會使脾虛變黑而歸於腎臟,卻不知道過度補益也會使脾臟實證加重,導致潰爛、凹陷,同樣歸於腎臟。
那麼,百祥丸治療的是什麼邪氣呢?錢氏說:皮膚青黑、凹陷、嗜睡昏迷、汗出不止、煩躁口渴、腹脹、啼哭喘息、大小便不通,這是體內積滯的表現。如果皮膚呈現黑紫色凹陷,就可以用百祥丸瀉下;如果不是黑紫色,則要謹慎使用。因為左腎屬水,右腎屬命門之火,命門之火夾帶著君火之勢來侵犯腎臟。命門之火是腎水的賊,水火不能同時並存,一方強盛,另一方就必定衰弱。
瘡疹的火邪起於命門以下,依託命門之火的勢力,借助君火的力量,煎熬真陰之氣,體內津液枯竭,腎臟不能制約火邪,反而被火邪所勝,毒邪滯留在體內而不願排出,所以才會出現黑紫色的凹陷。其症狀有昏睡、汗多煩躁、口乾舌燥、腹脹、喘息啼哭、大小便不通,都是裡實的症狀,因此應該用百祥丸瀉下。如果沒有這些症狀,就絕對不能使用。錢氏說:使用百祥丸,是為了瀉去膀胱這個腑臟的邪氣,腑臟不實,臟腑自然也不會充盛。
為什麼不瀉腎呢?因為腎臟主虛,不能承受瀉下。啊!錢氏一方面說妄下不可,一方面又說腎臟主虛不受瀉,他那謹慎求生的想法,真是何等深遠啊!既然腎臟主虛,不能瀉下,那麼又怎麼能妄補脾土,反而成為腎水的賊呢?他瀉膀胱,另有深意。因為脾臟將精氣輸送到肺臟,肺臟再將精氣下輸到膀胱,膀胱之水,是平日飲水後留下的糟粕,並不是腎臟的真水。
膀胱又是太陽經脈,是十二經脈的交匯點,四通八達的要衝。凡是有邪氣,都必定先經過這裡傳播。瘡疹的邪氣,通過膀胱經,上達風府穴,到達頭頂,再下到額頭,與手太陽小腸經在面部會合。小腸屬丙火,也藉助君火的力量而不受邪氣侵犯,所以毒邪滯留在足太陽膀胱經而不能散佈。膀胱屬壬水,被火邪逼迫,不得不依附於腎臟,請求癸水來救助。
錢氏擔心毒邪歸於腎臟,所以先在膀胱中瀉下,這是迎敵奪取之意。服用兩劑無效而出現寒戰,則毒邪已經入腎了。腎臟發生變化而導致氣機紊亂,真臟的症狀出現,就知道要死了。他說:腑臟不實,邪氣就會離開;臟腑不充盛,邪氣就不會侵入臟腑。不實不盛,都是邪氣的表現,怎麼會有瀉去正氣的道理呢?由此可見,因膀胱受邪而導致皮膚黑陷,是裡實之證,宜用百祥丸瀉下;因脾臟受邪而導致皮膚黑陷,是裡虛之證,不可以百祥丸瀉下。不審察虛實的症狀,而盲目使用百祥丸瀉下,就會誤認為是裡虛。
經書上說:「判斷邪氣的情況不明確,而大氣已經衰竭,瀉下就會使真氣耗散,這就是所謂的誤瀉。」他說:「瀉下後惡寒不止,身體寒冷出汗,而耳輪卻發熱,這是要死的徵兆,是因為腎水過盛,脾臟虛弱而不能調治。」這就是所謂沒有裡實證而妄下所致。沒有裡實證而瀉下,脾土就會無緣無故地被瀉下藥物損傷,腎臟尚未受到瀉下,脾臟卻先受損傷,陰氣內盛,陽氣外絕,所以惡寒不止,身體冰冷出汗,耳輪卻發熱。腎臟為什麼會過盛?是因為陰氣盛。
陰陽離絕,受傷的脾臟,怎麼還能成為主宰,使陰陽重新結合呢?所以說脾臟不能調治。他說瀉下後,身體溫暖發熱,想要喝水,這是可以治癒的,因為脾臟旺盛而勝過腎臟,寒邪去除而溫熱。治療應該解毒,這就是所謂的有裡實證而宜瀉下者。開始時煩躁、口渴、腹脹、啼哭喘息、大小便不通,現在瀉下後身體溫熱,這是火邪已去;想要喝冷水,是餘邪未盡,所以又說治療應該解毒。